接續上篇《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繼續討論苦諦中的八苦。
對凡夫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苦苦,對壞苦和行苦,常人難以覺察到它是一種苦。菩薩在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所緣境,所謂悲能拔苦,故而需要苦的對境。《瑜伽師地論》中介紹了一百一十種苦,這裡就不詳細列舉了,有興趣的同修可以前往檢閱。下面我們看看,比較常用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
如果將八苦和三苦做一個比對,八苦中前七苦是苦苦。五陰熾盛苦中的五陰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裡面包括三種受:苦受、樂受及舍受。因此五陰熾盛苦包含了苦苦、壞苦及行苦三苦在內。
1、生苦:
俗話說十月懷胎,當時是什麼感覺,一般人是回憶不起的,經典中形容為「胎獄」。對常人而言,在母胎中就等於坐牢,受苦極多。比如母親喝熱水,胎兒感覺坐在大火之上;喝冷飲,感覺掉在冰窖當中。出生之後,也是各種痛苦。《大寶積經》卷57中云:「爾時世尊復告難陀:汝今既知胎苦生苦,應識凡受胎生者是極苦惱。初生之時,或男或女,墮人手內或在衣等、安在日中或在陰處、或置搖車或居床蓆懷抱之內,由是因緣,皆受酸辛楚毒極苦。難陀,如牛剝皮近牆而住被牆蟲所食,若近樹草樹草蟲食,若居空處諸蟲唼食,皆受苦惱。初生亦爾,以暖水洗受大苦惱」。這裡經文可以看到,小孩出生,不管是用水洗身,還是放在什麼床上等處,或者抱著,他都是很痛苦的。經典也告訴我們,小孩剛出生風吹皮膚,如刀解體一樣,太痛苦了,所以才哇哇大哭。
2、老苦:
人誕生之後,伴隨著生命的流逝,迎來就是老苦。人到老年,身心朽邁、眾事衰弱。《瑜伽師地論》中說因為有五處衰退故名老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發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背傴,喘息逾急,扶杖而行,支體斑黑,衰退闇鈍,根熟變壞,諸行故敗,朽壞羸損,這些都是老的特徵。人老了,就有種種身心苦事。比如行動不便;年輕時有招人喜愛的容貌,老了發白膚皺招人不喜,心裡苦惱。諸如此類煩惱痛苦,不勝枚舉。
3、病苦:
一生當中,不生病的人幾乎找不到。大病也許沒有,小病諸如感冒、咳嗽之類很難避免。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從來沒有哪一個人說過:他最喜歡生病,生病不苦是樂。病苦有二種: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瑜伽師地論》卷61中說:「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佛法中闡述疾病的經典也非常多,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而引起疾病,整體有四百零四種。
《佛說五王經》中說:「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宋朝著名的詩人楊萬裡,曾經寫下「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詩中說出了心裡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現代社會更是各種疾病層出不窮,醫療的進步總是跟在疾病的後面。
4、死苦:
是人都惜命,不想死,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呢。秦始皇當了皇帝,還想長生不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管你是總統、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從出生下來,就註定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即使壽命百歲,也是轉眼之間就到盡頭。《瑜伽師地論》中列舉了死苦的五種相:一、離別所愛的財寶,二、離別所愛的朋友,三、離別所愛的眷屬,四、離別所愛的自身,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的憂苦。古人說,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這就是看死的意義何在。從佛法的角度而言,死亡的價值就是體現在是否能夠自覺、覺他,自己覺悟和使人覺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祖師大德為學法、弘法而不惜身命,這就是有價值的體現。死苦又分二種:一是內緣,如疾病而死。二是因外緣,如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5、怨憎會苦:
《大般涅槃經》中說「何等名為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復有三種: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別挍計有無量種,如是則名怨憎會苦。」不喜愛的範圍包括人、事和外在環境。現實環境中比如坐牢,不就相當於畜生的待遇,被圈養起來。糧食經常極度欠缺的眾生,不就是惡鬼的待遇?雖然自己不想呆的地方,但又不能不呆,這就是一種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要見面或者一起共事;不想做的事又不得不做,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比如許多家庭的婆婆和媳婦,丈夫和妻子,都是彼此怨憎不想見面,但又要經常見,從而痛苦不堪。
6、愛別離苦:
怨憎的不得不相會,喜愛的又必須要分離。人生就是有許多的無奈。《瑜伽師地論》中對愛別離苦也開示了五種相:「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由此因緣,生怨嘆故;由此因緣,身擾惱故;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應受用等,有所闕故。」《大乘義章》中云:「何者是其愛別離苦。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若依此義,要別離的對象包含自身、或者親朋好友等他人,以及自己所有的物資用品,愛別離的對象並不僅僅是人。與自己喜愛之人的離別,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騷客寫下了傳世佳作。如柳詠《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表現了生離之痛;白居易的《長恨歌》當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表現了死別之苦。從古到今,愛別離苦可以說是人生中十分常見、非常普遍的一種痛苦,許多人在這一苦上的體會或許是八苦當中最深的。
7、求不得苦: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6《聖諦品10》中說:「云何求不得苦?求不得,謂希求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諸資身具,不得不獲、不會不遇、不成就、不和合,總名求不得。何因緣故說求不得為苦?謂諸有情求不得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想要自己喜歡的色聲香味觸,或者衣服飲食等一切資身用品,沒有獲得成就,而生起種種身心之苦,名為求不得苦。
人的一生當中有許多追求,這山望得那山高,一旦被欲望所牽引,是很難停息步伐的。有人喜歡美食,經常到處尋求特色菜、私房菜等各種美味。有人喜歡看電影,通宵達旦地看電影也甘之如飴。有人喜歡衣服,經常逛街、上網,只要有新品出現,總想第一時間買到手。有人經商賺錢沒有止境,有了十萬想一百萬,一百萬到手又想一千萬、一個億。有人當官為名也是慾壑難填,當了縣長想市長的位置,當了市長又惦記市委書記,不知盡頭在何處……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與愛好;福報、因緣不同,有的追求能得到滿足,也有許多是無法滿足的。儘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但本質並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一種欲望與希求。追求不成功,就會感到痛苦,凡夫的執著就是如此厲害,把人弄得顛顛倒倒。
8、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又名五蘊盛苦、五取蘊苦。五陰即為色受想行識五蘊,陰即蓋覆之義。此五陰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熾為旺盛之義,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盛大,故名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如果簡略、籠統來說,可以涵蓋一切苦,凡夫就是因為對五蘊的執取,才有了各種痛苦。八苦中的前七苦也是由此而生,故而也屬於五陰熾盛苦。《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6《聖諦品10》中說:「謂五取蘊,無常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有增有減、暫住速滅、本無而有、有已還無。由此因緣,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五蘊熾盛,凡夫不識其真相,種種取著,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俗話說:沒錢的人痛苦,有錢的人也痛苦,有事沒事還是痛苦。
八苦也可以從身體和精神兩方面來簡單劃分,生、老、病、死苦是生理上、身體上的苦;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心理上、精神上的苦。五陰熾盛苦則包含了身心諸苦。通過以上對八苦的簡略分析,不得不感嘆人生的確是苦,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常人的一生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苦」字。認識到無常人生皆苦的真相,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就容易多了。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常人只有苦,沒有諦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不求回報、放下個性,證悟本性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受與施無有高下
佛法菁華|緣起有深義,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