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卷一之本經因緣

2020-12-13 i信解行證

聖眾雲集

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在今印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據說舍衛城富商給孤獨長者,用金磚鋪地的代價購得祗陀太子在舍衛城南的花園,作為釋迦牟尼在舍衛國說法、駐留的場所,祗陀太子又將園中的林木捐獻給釋迦牟尼,故又稱為祗樹給孤獨園)

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有五種義(乞士、怖魔、持戒、淨命、破惡)

這些大比丘都是已經徹底斷除了生死煩惱的大阿羅漢、使法脈流傳住持於世的佛法之子,他們超越了世間一切生死煩惱的束縛,而在十方的國土上,成就了莊嚴的威儀,他們隨從釋迦牟尼佛宏揚佛法,教化眾生,有著不可思議的智慧和能力,堪能完成佛的各種囑託,他們嚴格遵守佛制定的戒律,身心清淨,為三界眾生樹立了學習的楷模,他們應化無量的身形,去度脫苦海中的眾生,又能救拔濟度未來的眾生,使所有眾生都能超越塵勞的羈累。

他們是以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為首的弟子。

另外又有無量多的闢支佛(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觀四聖諦而出離生死的聲聞乘,與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而出離生死的緣覺乘,統稱為闢支佛),以及斷惑證真,已在無學位(學無所學)的大阿羅漢,還有一些初發心學佛的人,都一同來到佛的祗桓精舍,隨從大比丘們一起結夏安居(印度夏季有三個月的雨期,正是萬物萌發生長之時,為了避免僧尼外出時會在無意之中傷害了草木小蟲,所以規定在雨期必須居於精舍修行,『自恣』是三個月圓滿後,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自恣日,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懺悔,互相勸勉、互相警惕),並反省自己的過錯。

十方的眾菩薩,為了決斷心中最後的疑惑,也來欽敬奉事慈悲而又莊嚴的世尊,希望求得成佛的密義。這時佛鋪設座具,安詳自然的坐下,為眾人宣講深奧的道理,身心清淨的大眾都聽到了前所未有的妙法。

世尊和美的法音,傳遍了十方世界,以文殊菩薩為首的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都聚集到了祗桓精舍。

匿王請佛

這一天,正好是波斯匿王父親的忌日,波斯匿王為救度已故的父親,而準備了齋飯,並且親自出宮,迎請佛陀到他的偏殿用齋。桌上擺滿了珍貴的菜餚,以及無上的妙味。眾大菩薩也被請來一起受供。城中又有其他長者和居士們,同時也準備了齋飯,站在門口等候佛和弟子們來應供吃齋,佛便命文殊菩薩分派其他的菩薩和羅漢們,到各家去領受齋供。

眾比丘中,只有阿難一人,先是接受了遠方善信的特別邀請,由於路途遙遠還沒有回來,沒有在文殊菩薩的這次分派之中,所以既沒有德高望重的比丘,也沒有阿闍黎(糾正弟子行為的軌範師)和他同行,阿難獨自一個人走在返回祗桓精舍的路上。

這一天沒有人供奉食物給阿難,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就自已拿出飯缽,準備在他所經過的城中,挨家挨戶次第乞食。

平行等慈,遇摩登切女

阿難心中想:最終能夠布施給他食物的人,就是他的齋主,而且不論是乾淨還是汙穢、高貴還是下賤,他都要以平等心,不加選擇地接受,從而使任何人都有機會因布施而得到無量的功德。

因為阿難知道,以前佛曾批評過須菩提和大迦葉,他們雖然已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卻不能以平等心對待眾生(須菩提,專化有錢的人,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種福,來生才能得到福報,所以他就舍貧乞富。大迦葉思想和他相反,認為窮人太苦,應該多為他們種福,做善事,使他們來生能得到富貴,如果不幫他們種福,那麼,來生豈不是更加貧苦?所以他就舍富乞貧),阿難非常佩服世尊對他們的公開批評,因為這同時也解除了大家對平等心的模糊認識。

過了護城河,阿難慢步行過城門進入城內,便調整身心,嚴肅而恭敬的依著求齋的方法(道側而行,左手持缽,次第乞食,得食不喜,不得亦不憂)進行乞食。這時阿難因為挨戶依次乞食,而進入一戶人家,被大幻術迷惑了。摩登伽女(『摩登伽』翻譯為下賤種,是其母名。此女名缽吉諦,譯為本性,意思是她雖為淫女,但本性仍未失。娑毗迦邏譯為黃髮,是外道之一種,專修一種邪咒)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迷惑了阿難,使他心意恍惚,進了摩登伽的室內,摩登伽女以她動了淫心的身體,親撫阿難,阿難的戒體馬上就要被她毀掉了(殺生、偷盜、邪淫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受戒後就得清靜戒體,一但破戒,就好像生命斷絕一樣)。

這時佛已知阿難遭遇摩登伽的迷惑,因此用罷齋飯馬上就往回走。波斯匿王和他的大臣,以及這些齋僧的長者、居士,也一齊跟佛回到祗桓精舍,想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時世尊頭頂上放出像百寶光色一樣,朗照一切而強有力的光芒,光中現出千葉寶蓮,蓮華當中有一尊化身佛,結跏趺坐,口裡宣說出秘密神咒。

文殊領命救護

並命文殊菩薩,持此咒前往救護阿難。一時間,摩登伽女的惡咒消滅,阿難和摩登伽羞愧難容,在文殊菩薩的勸說鼓勵下,他們一同來到了佛的住所。

佛法楞嚴|《楞嚴經》介紹

佛法楞嚴|十門釋經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我們的心像什麼?因譬喻而得解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和妙禪那,表示這三種禪定不是平常以意識作意修習的禪定)「奢摩他、三摩、禪那」是定的別名;而「首楞嚴」是定的總名,是由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歸納起來,成為首楞嚴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也是定的共名,因為不只是在《楞嚴經》中有出現這三種名,其他的經典,也有舉出這三種定的名稱,所以,「奢摩他、三摩、禪那」是定的共名,「首楞嚴」是定的不共名,是專屬於這部《楞嚴經》經獨有的名稱,是其他的經典所沒有的。當時又有數不盡的菩薩,以及十方世界的大阿羅漢、闢支佛(聲聞乘、緣覺乘)等,都願意聽佛宣講這個道理,於是退歸本位而坐,默然靜聽,恭敬地領受佛陀的開示。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一、明幻化相即真阿難!你還沒有明白一切虛浮的塵境,所有幻化不實之相,它們隨時隨地出現,也隨時隨地滅盡,這種幻現妄有的形相,它們的本性實質就是本覺妙明之體。迷和悟乃是在於個人的心,在理性中,實在是沒有迷與悟,這是合前面能例中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乃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是無所得。在《楞嚴經講義》中提到,前面幾段的經文中,和《中觀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道理符合。對於這個道理,我們要善自體會。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不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是五十一位,可是《楞嚴經》還要再加上「四加行」,所以是五十五位的菩薩。從十信一直到等覺,就像是走千裡的路程一樣。「他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的世界。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譬如世間學、數學、邏輯、或物理、化學等,有一命題或假設:「設A大於B,小於C,若X等O時,則……」等等,讓你去解一個程式,你解完後,發現假設與結果相符,你最後便說:「原式得證」。佛法中的修證也是一樣:佛提出種種修行的方法與果地的境界(這就是假設命題),你依著去「修」(這就是解題),最後發現你所得到的答案,與佛所說的一致(這就是「原式得證」)。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大佛頂」比喻佛法深廣無邊、「悉怛多般怛囉」指的是《楞嚴咒》、「無上寶印」即一實相印、指能印證真理之印:故名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指斷淫後的清淨眼:能辨別善惡邪正,不生迷惑。佛說:此經二名《救護親因》。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佛法楞嚴|本覺妙明非和合、非不和合;《楞嚴經》之開其未開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九:顯見超情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由於以上特點,使得本經涵蓋了禪、淨、律、密諸多法門,歷來性、相各宗各門均將其奉為最上寶典。可以說,楞嚴經乃是如來一代時的教、理、行、果之精髓所在。菩薩修行的要門,轉凡成聖的階梯,成佛的真因。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我們欲想了解佛法,明白真理,固然要研究此經;欲想真修實證,圓成佛道,也必須學習此經。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 卷一慧學居士《楞嚴經》各卷小結:卷一:多聞的阿難,慘遭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的加持,與摩登伽女混在了一起,羞愧無比,請示如來成佛的舍摩他三摩波提禪那的最初方便方法。如來慈悲告示:一切眾生之所以生死相續,無不是因為不知有一妙明真心,死認虛幻妄心。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即性周遍之前言
    因緣之教,乃是應著小乘根器的人而說的。這個地方,是世尊向阿難尊者暗示:我過去所說的因緣之教,是應二乘人所說的,而你先前既然回小向大,已經厭離了聲聞、緣覺的諸小乘法,發心要勤求無上菩提,所以應你的所求,說明了義之教,對於過去因緣之教,你應該要放棄,不可以一直執著下去。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傳說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等苦
    接續上篇《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繼續討論苦諦中的八苦。對凡夫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苦苦,對壞苦和行苦,常人難以覺察到它是一種苦。菩薩在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所緣境,所謂悲能拔苦,故而需要苦的對境。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地大即性周遍
    如果這隣虛塵,能夠分析成虛空的話,你應該要知道,虛空一定會出生色相了。」既然隣虛塵一分析就成為虛空的話,這虛空回過頭來,還是會成為色相的。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上並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世尊故意詰難阿難尊者,就是要破和合的虛妄計度。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禆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 免費結緣:13種經書任選、佛像卡、楞嚴咒護身卡、富貴吉祥福袋!弘揚佛法,轉發功德無量!
    《僧伽吒經》感應十分迅速,眾多師兄再讀誦此經後,立刻又感應,讓你重罪輕報,例如某人因果該出車禍,讀誦此經,讓人夢中出了車禍,這個因果就結束了,現實不受損害,讓你夢中受報,如果有業障重的人,這部經書絕對適合。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經名意思是,從至高智慧流露出來的、究竟清淨、護佑眾生的無上寶印。是十方如來的清淨海眼。佛陀在本經中曾兩處說到眼。一處是:「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另一處是「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眾生借如來清淨慧眼,修行路上不走彎路。【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 聖空法師:學習《楞嚴經》的好處
    楞嚴(《楞嚴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是從真心自性,從根本上去講的。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你是念佛啊還是持咒、誦經、閉關、打坐……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楞嚴經》教我們「因地發心要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知道你煩惱的根本從哪裡出來的?如果你不知道,來了煩惱,你就去控制,可能到死,你的思想都不會停止。你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嗎?死了之後是「什麼」去投胎?就是我們的「識」,就是我們的思想,它還繼續在工作;只是肉體,它已經不能再用了。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從這甜味和苦味,顯示出這舌根,不動的時候,淡性常在。不論是能嘗的舌入,兼同甜、苦、淡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舌入」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舉例顯妄」,第二科是「辨妄無體」,第三科是「無所從來」,第四科是「結妄歸真」。「舉例顯妄」這一科,是以自法為例,以舌根來作為例子。「譬如有人,以舌舐吻」,就是譬如有人,以自己的舌頭來舔嘴唇。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