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眾雲集
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在今印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據說舍衛城富商給孤獨長者,用金磚鋪地的代價購得祗陀太子在舍衛城南的花園,作為釋迦牟尼在舍衛國說法、駐留的場所,祗陀太子又將園中的林木捐獻給釋迦牟尼,故又稱為祗樹給孤獨園)
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有五種義(乞士、怖魔、持戒、淨命、破惡)
這些大比丘都是已經徹底斷除了生死煩惱的大阿羅漢、使法脈流傳住持於世的佛法之子,他們超越了世間一切生死煩惱的束縛,而在十方的國土上,成就了莊嚴的威儀,他們隨從釋迦牟尼佛宏揚佛法,教化眾生,有著不可思議的智慧和能力,堪能完成佛的各種囑託,他們嚴格遵守佛制定的戒律,身心清淨,為三界眾生樹立了學習的楷模,他們應化無量的身形,去度脫苦海中的眾生,又能救拔濟度未來的眾生,使所有眾生都能超越塵勞的羈累。
他們是以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為首的弟子。
另外又有無量多的闢支佛(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觀四聖諦而出離生死的聲聞乘,與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而出離生死的緣覺乘,統稱為闢支佛),以及斷惑證真,已在無學位(學無所學)的大阿羅漢,還有一些初發心學佛的人,都一同來到佛的祗桓精舍,隨從大比丘們一起結夏安居(印度夏季有三個月的雨期,正是萬物萌發生長之時,為了避免僧尼外出時會在無意之中傷害了草木小蟲,所以規定在雨期必須居於精舍修行,『自恣』是三個月圓滿後,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自恣日,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懺悔,互相勸勉、互相警惕),並反省自己的過錯。
十方的眾菩薩,為了決斷心中最後的疑惑,也來欽敬奉事慈悲而又莊嚴的世尊,希望求得成佛的密義。這時佛鋪設座具,安詳自然的坐下,為眾人宣講深奧的道理,身心清淨的大眾都聽到了前所未有的妙法。
世尊和美的法音,傳遍了十方世界,以文殊菩薩為首的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都聚集到了祗桓精舍。
匿王請佛
這一天,正好是波斯匿王父親的忌日,波斯匿王為救度已故的父親,而準備了齋飯,並且親自出宮,迎請佛陀到他的偏殿用齋。桌上擺滿了珍貴的菜餚,以及無上的妙味。眾大菩薩也被請來一起受供。城中又有其他長者和居士們,同時也準備了齋飯,站在門口等候佛和弟子們來應供吃齋,佛便命文殊菩薩分派其他的菩薩和羅漢們,到各家去領受齋供。
眾比丘中,只有阿難一人,先是接受了遠方善信的特別邀請,由於路途遙遠還沒有回來,沒有在文殊菩薩的這次分派之中,所以既沒有德高望重的比丘,也沒有阿闍黎(糾正弟子行為的軌範師)和他同行,阿難獨自一個人走在返回祗桓精舍的路上。
這一天沒有人供奉食物給阿難,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就自已拿出飯缽,準備在他所經過的城中,挨家挨戶次第乞食。
平行等慈,遇摩登切女
阿難心中想:最終能夠布施給他食物的人,就是他的齋主,而且不論是乾淨還是汙穢、高貴還是下賤,他都要以平等心,不加選擇地接受,從而使任何人都有機會因布施而得到無量的功德。
因為阿難知道,以前佛曾批評過須菩提和大迦葉,他們雖然已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卻不能以平等心對待眾生(須菩提,專化有錢的人,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種福,來生才能得到福報,所以他就舍貧乞富。大迦葉思想和他相反,認為窮人太苦,應該多為他們種福,做善事,使他們來生能得到富貴,如果不幫他們種福,那麼,來生豈不是更加貧苦?所以他就舍富乞貧),阿難非常佩服世尊對他們的公開批評,因為這同時也解除了大家對平等心的模糊認識。
過了護城河,阿難慢步行過城門進入城內,便調整身心,嚴肅而恭敬的依著求齋的方法(道側而行,左手持缽,次第乞食,得食不喜,不得亦不憂)進行乞食。這時阿難因為挨戶依次乞食,而進入一戶人家,被大幻術迷惑了。摩登伽女(『摩登伽』翻譯為下賤種,是其母名。此女名缽吉諦,譯為本性,意思是她雖為淫女,但本性仍未失。娑毗迦邏譯為黃髮,是外道之一種,專修一種邪咒)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迷惑了阿難,使他心意恍惚,進了摩登伽的室內,摩登伽女以她動了淫心的身體,親撫阿難,阿難的戒體馬上就要被她毀掉了(殺生、偷盜、邪淫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受戒後就得清靜戒體,一但破戒,就好像生命斷絕一樣)。
這時佛已知阿難遭遇摩登伽的迷惑,因此用罷齋飯馬上就往回走。波斯匿王和他的大臣,以及這些齋僧的長者、居士,也一齊跟佛回到祗桓精舍,想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時世尊頭頂上放出像百寶光色一樣,朗照一切而強有力的光芒,光中現出千葉寶蓮,蓮華當中有一尊化身佛,結跏趺坐,口裡宣說出秘密神咒。
文殊領命救護
並命文殊菩薩,持此咒前往救護阿難。一時間,摩登伽女的惡咒消滅,阿難和摩登伽羞愧難容,在文殊菩薩的勸說鼓勵下,他們一同來到了佛的住所。
佛法楞嚴|《楞嚴經》介紹
佛法楞嚴|十門釋經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我們的心像什麼?因譬喻而得解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