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地大即性周遍

2020-12-13 i信解行證

地大佛典原文(張迪老師讀誦)

01:54來自i信解行證

一、標性約析

你觀察物質(地大)的體性,粗重的是大地,細小的是微塵,將微塵分作七份就是極微塵,極微塵再分作七份就是鄰虛塵,鄰虛塵是物質和虛空的邊際,與虛空為鄰,所以叫鄰虛塵。到鄰虛塵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實在就是絕對的虛空而不是物質了。

對於這一段經文,有兩個地方的文字要調整。「粗為大地,細為微塵」的下面,要再加上「至極微塵」,看起來會比較容易了解。因為比「微塵」細的是「極微塵」,比「極微塵」更細是「隣虛塵」。「細為微塵」之下,加上「至極微塵」,解說的時候,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這三句,必須把「七分所成」,放在「析彼極微」與「色邊際相」的中間,成為「析彼極微,七分所成,色邊際相」才對。

前面阿難尊者只是說明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法,可是世尊現在不只是談四大,乃至詳細的說明了七大。因為單說出四大,沒有辦法包括所有的諸法。四大的範圍,只能收攝五陰中的色陰、十二處的前十一處、十八界的五根與六塵,而五陰中的受想行識四陰、六入的根性、十二處的意根、十八界的意根與六識,這些精神界的範圍都沒有包括在裡面,還有色陰的虛空,也沒有包括在裡面,為了把一切有為諸法攝盡,所以世尊加了「空大」、「見大」與「識大」,成為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這樣就包含了一切有為諸法,這就是世尊廣談七大的用意。

二、就析詳辨

阿難!假若可以將鄰虛塵,分析成虛空,那麼就可以認為,虛空和合可以生出的物質色相。

這一段經文是就析色歸空,來假設合空出生色相的道理。因為有入必有出的緣故,所以世尊就問阿難尊者:「阿難啊!如果這隣虛塵,能夠分析成虛空的話,你應該要知道,虛空一定會出生色相了。」既然隣虛塵一分析就成為虛空的話,這虛空回過頭來,還是會成為色相的。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上並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世尊故意詰難阿難尊者,就是要破和合的虛妄計度。

那麼你剛才問我時所說的,由於四大和合的緣故,才生起世間種種變化的不同物相,那麼你且觀察一下這個鄰虛塵,是用幾個虛空和合而有的呢?總不應該是鄰虛塵合成鄰虛塵的吧?

這一段經文是牒定阿難尊者所說的話。前面阿難尊者說過這一段話,現在把它提出來重複一遍,其用意是要把阿難尊者這種妄計因緣和合的執著破除。

又既然由鄰虛塵分析成虛空,當知即是色相出生虛空,那麼究竟用幾許物質色相,才和合成空呢?物質與物質和合之後,癒合愈大,依然是物質而不是虛空,虛空與虛空和合之後,依然是虛空而不是物質。

這一段經文是以析入來說明合成的錯誤。「合成」是因緣,也叫做「因緣和合」,所以,這一段經文是破因緣和合的道理。「析色歸空」是小乘的自教,在小乘法之中,是說明「析色歸空」,而「諸法和合」是阿難尊者的自義。阿難尊者認為「一切諸法,和合所成」,所以,世尊就順著小乘教,責難阿難尊者所說「諸法和合」的道理。

色相還可分析,但虛空是無色無相,又無數量,又怎麼能合和在一起呢?

色法還可以分析它,而空要如何和合呢?把色法分析下去,只能夠成為色法,並不能夠成為空,所以,空始終沒有和合的道理。世尊這裡所說的用意是:如果知道空是不能夠和合,就知道隣虛塵也不是和合而有;隣虛塵既然不是和合而有,那麼地大、世間種種諸法,也不是和合而有的;這樣的話,執著因緣和合,就沒有這種道理了。

三、結顯體用

你本不知道:如來藏之中,性具之色,就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就是真體之色,是本來清淨,周徧法界的。隨著眾生的心,應所知而滿其量。

「體」是眾生的真心本體;「用」是真心本體的隨緣妙用。「結顯體用」是做一個總結,顯示出體和用。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色」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具的色;這是性具不是事造。「性色真空」是說在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具的色,當體就是真空,如來藏中,性具之色,乃真實是空的。「性空真色」,是性具之空,就是真體之色,也就是如來藏性的空——空如來藏,當體就是真色;這是把空與色融會在本性之中,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空和色圓融相即,是顯示如來藏性中還沒有發現的全性全相。「全性」是全體的性;「全相」是理體中所具足的一切相。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說明全體圓融的道理。「全體」是充滿在宇宙之中的真理,而真理只有一個,沒有二個、三個...。這真理是什麼?在這裡所說的是「如來藏」。《法華經》說的是「實相」;《起信論》說的是「真如」;或是在其它經典所說的「一真法界」等。雖然名稱不同,都是在說明徧滿在所有空間,宇宙人生真理的全體。

地大的本體,就是法界,就是如來藏,是一真法界的全體,色和空是圓融無礙,本來不是和合的,因為阿難尊者沒有始覺的妙智,不能了知如來藏本覺妙理之中,具足一切法,圓融一切法,所以不了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的道理。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是說明大用無限。用是從體而起的,所以事造不離開理具。前面以米釀酒,說明為什麼能夠釀出酒的原因,乃是因為米有酒性,所以能夠釀出酒來。「眾生」是九法界的眾生,佛陀已經不包括在裡面了。從菩薩以下的三乘聖人——菩薩、聲聞、緣覺,再加上六道凡夫,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的眾生。「心」是根性;意思是九法界眾生的根性,是個個不同,有的根性比較殊勝,有的根性比較下劣。「應所知量」的「量」,是從知識來說的;九法界眾生知識之量,大小不等,這些都是從平等性之中,起了差別之相。也就是說,如來藏性的本體性具之理乃是平等的,可是,隨著眾生的心量不同,應著眾生所知的量,就現起了差別之相。眾生的心是狹劣,量是狹小的話,所應的就是粗少之色,這是符合於眾生心,也滿其量。如果眾生以廣大的心量致之,就應以廣妙之色,這也是同樣符合其心、滿其量。圓瑛大師說交光法師這種解說很好,連下面一段也一併解說了,真稱得上是千古獨唱,沒有人能夠出其右,也就是說,交光法師這種解說,是最圓滿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是說明它的用是無限的,至於能夠發揮多少出來,發揮得好不好,這乃是眾生心量的問題了!

四、雙拂二計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是說有情世間,沒有正智的眾生,不了知如來藏性不變、隨緣的意義,因此看到循業發現的現象,就迷惑生起了因緣、自然這兩種顛倒分別心。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世間上沒有智慧的眾生,會有因緣、自然兩種迷惑,都是因為識心的分別計度,這只是虛妄的言說而已,都沒有真實的意義。「識心」是第六意識妄想心;而這第六意識妄想心,妄生分別、周徧計度,就叫做「徧計所執性」。徧計所執,本來是空的,只是妄心的執著而已,有執著心的時候,感覺好像是有,可是,這實在是沒有的東西,所以才說「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一段經文的道理,就是說明因緣和自然,都是戲論之法。和合與因緣相關,不和合與自然相關,所以,和合與不和合,是含在因緣與自然之中。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即性周遍之前言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識大即性周遍
    三、合會警悟假若這識心,本來不是從什麼地方來,應當知道了別之識,和見、聞、覺、知之根,圓滿湛然,其性不是從緣所生,兼那虛空,和地、水、火、風,都是均等,同名為七大。體性真實圓融,都是如來藏性,本來沒有生滅。阿難!你的心粗劣輕浮,不能夠了悟見聞等根,不能發明能了知之識性,本是如來藏性。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即性周遍之前言
    您常說和合與因緣的道理,一切世間的種種變化,也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周遍於一切色法,故曰大;生起一切色法,故名種)和合而有。」「圓彰七大即性周遍」是圓滿彰顯七大的性是周遍的。佛教常說的是地、水、火、風「四大」;把四大再加上空、見、識,合起來就是「七大」。「圓彰七大即性周遍」就是要說明七大的性,一一都是遍於法界,圓彰就是把這種道理髮揮到極點。
  • 佛法楞嚴|牒定五大以釋疑
    你又問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懷疑水、火之性相剋,怎麼不相陵滅,又問虛空以及大地,具遍法界,一礙一通不應該說能夠相容。前面是「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這裡是「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如來藏」分為空、不空與空不空。「空如來藏」是從體來說,「不空如來藏」是從相來說,說明空如來藏的體性之中,具足一切萬法。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之法,本來是虛妄的,但是這裡是要融會妄就是真,所以說「會四科法即真」。但你卻不知道這種生滅去來的作用,元本就是自性本體所含藏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藏,常住不變、妙明不動、周遍圓滿的微妙真如體性(一切幻象就象是眼睛不好的人,虛妄看到空花一樣,)。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不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是五十一位,可是《楞嚴經》還要再加上「四加行」,所以是五十五位的菩薩。從十信一直到等覺,就像是走千裡的路程一樣。「他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的世界。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21】十番顯真之六 約周遍顯見性非物(六)
    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說,世尊啊!這個見性——此見如是,就是如是的見性,它的體性是本來周遍的。什麼叫本來周遍呢?就是說,當我在四天王殿的時候,我是周遍地看到整個娑婆世界;現在回到了講堂的房間當中,我只看到講堂當中的整個環境。這個地方有大小不定的變化。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前面的三科,對於塵只有舉出兩種,例如前面所說的鼻入,是通與塞兩種,這裡看起來好像有甜、苦、淡三種,但事實上,甜、苦、淡這三種,也只是兩種,一種是有味之味,就是有味道的;一種是無味之味,就是沒有味道的。能夠感覺到甜或者是苦辣酸等,就是有味之味,而沒有甜、淡、苦、辣的,就是無味之味,所以還只是「有味」與「無味」這兩種塵象。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卷一之本經因緣
    比丘有五種義(乞士、怖魔、持戒、淨命、破惡) 這些大比丘都是已經徹底斷除了生死煩惱的大阿羅漢、使法脈流傳住持於世的佛法之子,他們超越了世間一切生死煩惱的束縛,而在十方的國土上,成就了莊嚴的威儀,他們隨從釋迦牟尼佛宏揚佛法,教化眾生,有著不可思議的智慧和能力,堪能完成佛的各種囑託,他們嚴格遵守佛制定的戒律,身心清淨,為三界眾生樹立了學習的楷模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和妙禪那,表示這三種禪定不是平常以意識作意修習的禪定)「奢摩他、三摩、禪那」是定的別名;而「首楞嚴」是定的總名,是由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歸納起來,成為首楞嚴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也是定的共名,因為不只是在《楞嚴經》中有出現這三種名,其他的經典,也有舉出這三種定的名稱,所以,「奢摩他、三摩、禪那」是定的共名,「首楞嚴」是定的不共名,是專屬於這部《楞嚴經》經獨有的名稱,是其他的經典所沒有的。當時又有數不盡的菩薩,以及十方世界的大阿羅漢、闢支佛(聲聞乘、緣覺乘)等,都願意聽佛宣講這個道理,於是退歸本位而坐,默然靜聽,恭敬地領受佛陀的開示。
  • 《楞嚴經》 七大者地水火風空見識
    上五大為該括一切六塵之境者。見者舉經中眼根見性之一,使例知其他耳根等之聽嗅嘗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作用也。因之又名根大(經三)。『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識者六根六塵和合而生了別六塵之識心也。開則為六識。要之為六境六根六識之十八界也。大者周遍之義,地水火風空周遍法界,十方圓滿,根識之二大亦周遍法界,十方圓滿,故皆稱為大也。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但是,此純真無妄之心無可指稱,難於實指,只可以以妄顯真。《楞嚴經》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凸現眾生身心之中的這一常住真心。《楞嚴經》卷二云:「幻妄真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 極樂世界的香光周遍法界,我們聞不到香,見不到光,是自己有業障
    在《楞嚴經》上,我們在「大勢至圓通章」裡面,看到香光莊嚴這麼一句,現在在此地才真正見到香光莊嚴的真相。前面兩段都是講光明,這一段是講寶香。我們這個世間的寶,有光彩,沒有香味,像金銀琉璃,都有光明,沒有香味;西方世界這個七寶有香味,換句話說,那個世界是寶香合成的世界,有香味的。因此,極樂世界是香光莊嚴的世界。
  • 楞嚴要解(114-116)
    所以講到真識,真識覺體之明就是明無所明,明無能明,無所不明,所以是了了常知,了了常明,這就是我們的真知、真識啊! 「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妙覺者,即無所不覺,覺而無所覺,雖然樣樣都能,但卻不立能所,一切法從它而生,但它卻不著一切生起之相,所以說是妙覺。妙覺之故,湛然不動,不起波瀾,不像水要起波浪。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佛法楞嚴|本覺妙明非和合、非不和合;《楞嚴經》之開其未開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九:顯見超情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 佛教:隨緣在《楞嚴經》中原來是這種意思,你可能還不知道
    《楞嚴經》第121課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這兩句是贊什麼呢?贊佛和法的妙,贊佛贊法。第一句贊的是能說之佛,首楞嚴王是贊所說之法,因為《首楞嚴經》不是佛說的。後三個字世稀有就是讚嘆這個人和法都是非常世間稀有的,三寶。所以阿難到聽得突然間開悟了,法喜充滿,激動,登地的菩薩第一個都叫極喜地。
  • 免費結緣:13種經書任選、佛像卡、楞嚴咒護身卡、富貴吉祥福袋!弘揚佛法,轉發功德無量!
    楞嚴咒,咒中之王!佛門「護身符」!楞嚴咒護身卡可放置手機殼中,或錢包中,方便隨身攜帶保平安!各位同修,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本經之當機大目犍連見其亡母,墮餓鬼中,自救不能,便弛還白佛,請求救濟之方。佛示盂蘭盆供之法,以救其母倒懸之苦。尊者由「愛其親以及人之親」故,即為現前道俗弟子、及後世人等請佛留此盂蘭盆救濟法門。是故佛應當機啟請之由致,興起於大悲,欲為說本經。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這裡所說的「邪師」指的是佛家的邪師,「邪師說法」所說的「法」是佛陀留下的佛法,既然解說的是佛陀留下的佛法,卻為什麼會誤成邪師之解呢?佛法是佛陀留下的開示,這些佛法開示針對的是眾生之無明,佛法是講給眾生聽的,佛法是標月之指。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上)
    觀世音菩薩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上)慈航論及太極拳與儒、道的關係,人皆知之, 實際上不僅如此, 太極拳不僅集儒道和諸子百家之大成而獨出機杼,同時念佛時也要打坐,結印,觀想,而且淨宗常用的小十咒、大悲咒、楞嚴咒等,也與密宗同,故淨土也是密宗。
  •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阿難尊者為了到達真際,而請求世尊開示奢摩他路,所以世尊就先向他開示二種根本,這二種根本中,世尊所指出的真本,正是這部《楞嚴經》的要旨。在猶未開示兩種根本之前,世尊先指出眾生的過失,期望眾生能夠舍妄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