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佛典原文(張迪老師讀誦)
01:54來自i信解行證
一、標性約析
你觀察物質(地大)的體性,粗重的是大地,細小的是微塵,將微塵分作七份就是極微塵,極微塵再分作七份就是鄰虛塵,鄰虛塵是物質和虛空的邊際,與虛空為鄰,所以叫鄰虛塵。到鄰虛塵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實在就是絕對的虛空而不是物質了。
對於這一段經文,有兩個地方的文字要調整。「粗為大地,細為微塵」的下面,要再加上「至極微塵」,看起來會比較容易了解。因為比「微塵」細的是「極微塵」,比「極微塵」更細是「隣虛塵」。「細為微塵」之下,加上「至極微塵」,解說的時候,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這三句,必須把「七分所成」,放在「析彼極微」與「色邊際相」的中間,成為「析彼極微,七分所成,色邊際相」才對。
前面阿難尊者只是說明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法,可是世尊現在不只是談四大,乃至詳細的說明了七大。因為單說出四大,沒有辦法包括所有的諸法。四大的範圍,只能收攝五陰中的色陰、十二處的前十一處、十八界的五根與六塵,而五陰中的受想行識四陰、六入的根性、十二處的意根、十八界的意根與六識,這些精神界的範圍都沒有包括在裡面,還有色陰的虛空,也沒有包括在裡面,為了把一切有為諸法攝盡,所以世尊加了「空大」、「見大」與「識大」,成為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這樣就包含了一切有為諸法,這就是世尊廣談七大的用意。
二、就析詳辨
阿難!假若可以將鄰虛塵,分析成虛空,那麼就可以認為,虛空和合可以生出的物質色相。
這一段經文是就析色歸空,來假設合空出生色相的道理。因為有入必有出的緣故,所以世尊就問阿難尊者:「阿難啊!如果這隣虛塵,能夠分析成虛空的話,你應該要知道,虛空一定會出生色相了。」既然隣虛塵一分析就成為虛空的話,這虛空回過頭來,還是會成為色相的。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上並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世尊故意詰難阿難尊者,就是要破和合的虛妄計度。
那麼你剛才問我時所說的,由於四大和合的緣故,才生起世間種種變化的不同物相,那麼你且觀察一下這個鄰虛塵,是用幾個虛空和合而有的呢?總不應該是鄰虛塵合成鄰虛塵的吧?
這一段經文是牒定阿難尊者所說的話。前面阿難尊者說過這一段話,現在把它提出來重複一遍,其用意是要把阿難尊者這種妄計因緣和合的執著破除。
又既然由鄰虛塵分析成虛空,當知即是色相出生虛空,那麼究竟用幾許物質色相,才和合成空呢?物質與物質和合之後,癒合愈大,依然是物質而不是虛空,虛空與虛空和合之後,依然是虛空而不是物質。
這一段經文是以析入來說明合成的錯誤。「合成」是因緣,也叫做「因緣和合」,所以,這一段經文是破因緣和合的道理。「析色歸空」是小乘的自教,在小乘法之中,是說明「析色歸空」,而「諸法和合」是阿難尊者的自義。阿難尊者認為「一切諸法,和合所成」,所以,世尊就順著小乘教,責難阿難尊者所說「諸法和合」的道理。
色相還可分析,但虛空是無色無相,又無數量,又怎麼能合和在一起呢?
色法還可以分析它,而空要如何和合呢?把色法分析下去,只能夠成為色法,並不能夠成為空,所以,空始終沒有和合的道理。世尊這裡所說的用意是:如果知道空是不能夠和合,就知道隣虛塵也不是和合而有;隣虛塵既然不是和合而有,那麼地大、世間種種諸法,也不是和合而有的;這樣的話,執著因緣和合,就沒有這種道理了。
三、結顯體用
你本不知道:如來藏之中,性具之色,就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就是真體之色,是本來清淨,周徧法界的。隨著眾生的心,應所知而滿其量。
「體」是眾生的真心本體;「用」是真心本體的隨緣妙用。「結顯體用」是做一個總結,顯示出體和用。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色」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具的色;這是性具不是事造。「性色真空」是說在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具的色,當體就是真空,如來藏中,性具之色,乃真實是空的。「性空真色」,是性具之空,就是真體之色,也就是如來藏性的空——空如來藏,當體就是真色;這是把空與色融會在本性之中,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空和色圓融相即,是顯示如來藏性中還沒有發現的全性全相。「全性」是全體的性;「全相」是理體中所具足的一切相。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說明全體圓融的道理。「全體」是充滿在宇宙之中的真理,而真理只有一個,沒有二個、三個...。這真理是什麼?在這裡所說的是「如來藏」。《法華經》說的是「實相」;《起信論》說的是「真如」;或是在其它經典所說的「一真法界」等。雖然名稱不同,都是在說明徧滿在所有空間,宇宙人生真理的全體。
地大的本體,就是法界,就是如來藏,是一真法界的全體,色和空是圓融無礙,本來不是和合的,因為阿難尊者沒有始覺的妙智,不能了知如來藏本覺妙理之中,具足一切法,圓融一切法,所以不了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的道理。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是說明大用無限。用是從體而起的,所以事造不離開理具。前面以米釀酒,說明為什麼能夠釀出酒的原因,乃是因為米有酒性,所以能夠釀出酒來。「眾生」是九法界的眾生,佛陀已經不包括在裡面了。從菩薩以下的三乘聖人——菩薩、聲聞、緣覺,再加上六道凡夫,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的眾生。「心」是根性;意思是九法界眾生的根性,是個個不同,有的根性比較殊勝,有的根性比較下劣。「應所知量」的「量」,是從知識來說的;九法界眾生知識之量,大小不等,這些都是從平等性之中,起了差別之相。也就是說,如來藏性的本體性具之理乃是平等的,可是,隨著眾生的心量不同,應著眾生所知的量,就現起了差別之相。眾生的心是狹劣,量是狹小的話,所應的就是粗少之色,這是符合於眾生心,也滿其量。如果眾生以廣大的心量致之,就應以廣妙之色,這也是同樣符合其心、滿其量。圓瑛大師說交光法師這種解說很好,連下面一段也一併解說了,真稱得上是千古獨唱,沒有人能夠出其右,也就是說,交光法師這種解說,是最圓滿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是說明它的用是無限的,至於能夠發揮多少出來,發揮得好不好,這乃是眾生心量的問題了!
四、雙拂二計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是說有情世間,沒有正智的眾生,不了知如來藏性不變、隨緣的意義,因此看到循業發現的現象,就迷惑生起了因緣、自然這兩種顛倒分別心。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世間上沒有智慧的眾生,會有因緣、自然兩種迷惑,都是因為識心的分別計度,這只是虛妄的言說而已,都沒有真實的意義。「識心」是第六意識妄想心;而這第六意識妄想心,妄生分別、周徧計度,就叫做「徧計所執性」。徧計所執,本來是空的,只是妄心的執著而已,有執著心的時候,感覺好像是有,可是,這實在是沒有的東西,所以才說「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一段經文的道理,就是說明因緣和自然,都是戲論之法。和合與因緣相關,不和合與自然相關,所以,和合與不和合,是含在因緣與自然之中。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即性周遍之前言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