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21】十番顯真之六 約周遍顯見性非物(六)

2021-02-18 大乘佛子

十番顯真之六 約周遍顯見性非物(六)

淨界法師

  子二、示無大小義

  分二:醜一、疑問;醜二、答釋

  我們看第二段,示無大小義。這個地方,其實佛陀都在證明一件事情,就是見性不是物質,就是這個觀念。物質是有大小的,你看桌子比椅子大,椅子比撫尺大。既然是有形狀,就會產生一個大小的對立。但是見性呢,身為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本來面目,它沒有所謂大小的差別。

  好,我們先看阿難尊者的疑問。

  醜一、疑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好,我們先到這個地方。

  阿難尊者提出兩個疑問,就這種見的功能的大與小提出疑問。

  阿難白告佛陀說:世尊!假設正如佛陀所宣說的,見性是周遍圓滿的、必我非餘,它就是我當下一念心性,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叫我不要懷疑,要我直下承當,而不是其它的物質,但是我心中還是有疑問,不敢承當。為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講這個見的廣大功能。你看,我阿難跟如來在一起的時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我見性的功能能夠普觀整個四天王殿的殊勝寶藏所成的宮殿,乃至於我安居在日月宮的時候,我的見性也能夠周遍圓滿,遍照整個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國土。你看我的見是這麼樣的廣大,看到四天王殿,看到日月宮,看到整個南瞻部洲。

  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當我退歸到祇桓精舍的時候,我現在跟佛陀回到精舍,我的見的功能只看到了僧伽藍,僧伽藍就是大眾僧所居住的處所。乃至於我回到講堂,這個清心講堂,清心就是說法的地方叫清心,佛陀的法門能夠淨化眾生的妄想。回到這個清心的講堂,我只見到屋簷跟廡,這個廡就是走廊,我只看到講堂的屋簷跟走廊。

  阿難尊者的疑問就是說,我這個見性怎麼會有這兩種功能呢?一個是廣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後只看到這個講堂左右的屋簷跟走廊。就產生這個疑問。

  我們再往下看,看經文: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說,世尊啊!這個見性——此見如是,就是如是的見性,它的體性是本來周遍的。什麼叫本來周遍呢?就是說,當我在四天王殿的時候,我是周遍地看到整個娑婆世界;現在回到了講堂的房間當中,我只看到講堂當中的整個環境。這個地方有大小不定的變化。那麼這個地方的道理,到底是見性縮大為小——就是說我本來見性在四天王殿的時候是很大的,回到講堂以後縮小了?還是因為牆壁的關係把我的見性夾斷了,讓我的見性斷掉了,變成障礙了?我現在不知道這個見性由大變小的功能的道理所在,希望佛陀慈悲,為我開示這個道理。

  這個地方的問題點就是說,阿難尊者他提出兩個疑問:一個,大小不定;第二個,就是牆壁的障礙。這個見性是不是不定的?體性是不是突然間變大、突然間變小?第二個,它的體性是不是會被牆壁所夾斷?為什麼我回到娑婆世界的時候,回到講堂的時候,一個牆壁就把我障礙住了呢?是不是我的見性會被牆壁所障礙?這個問題點就是,其實阿難尊者還是質疑見性是一個物質。

  見性,它的本質是不變跟隨緣,這兩個是同時的。同時的哦,恆不變,恆隨緣;恆隨緣,恆不變。所以我們叫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時的。外道提出神我的思想,外道的神我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它不能隨緣的。這個神我創造萬物,但是這個神我不能跟萬物打成一片。它不能夠說恆常不變、恆常隨緣,舉體不變、舉體隨緣,不可以的,它不能這樣子。所以外道的體跟用是二分法:能變現的、能主宰的神我跟所變現的萬物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是二分法。

  大乘佛法提出這個見性恆常不變而恆常隨緣,恆常隨緣又恆常不變,它的體用是同時的,它是不二的法門。它絕對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物質。

  所以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是把見性的體跟用區隔了。其實體性是周遍,作用才是隨緣。阿難尊者把體用區隔開了,所以這個地方他產生了疑惑,他以為體性好像變大變小,好像有障礙,其實這是作用的關係。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對見性的體用產生了一種區隔的疑惑。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121

【582】我們的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第93卷  講義206面

  子二、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來修學: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理觀簡單地講就是要我們正念真如。我們平常面對我們的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我們要經常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所謂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不能夠被五蘊的假名、假相所轉,這種智慧也就是一種迴光返照的智慧。

  事實上,我們不能夠說我們從前生而來,因為你前生的五蘊身心不是這個樣子,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感受、想法,跟今生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前生可能是一個女眾,今生變成一個男眾,你怎麼能夠說你從前生而來呢?你將往哪裡而去?你說我到來生去了,這樣講也是不對的,因為來生也不是你今生這個樣子。

  所以從本經佛陀的解釋,我們的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是一個因緣的業力所顯現的一個假相,所謂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像一個水泡一樣。所以當我們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的心慢慢慢慢就跟五蘊的假相,慢慢地脫離,然後慢慢地『把心帶回家』,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是本經很強調的——安住不生滅心。這一點跟我們在平常修習唯識止觀是不一樣的,唯識止觀是對治的,它用善念來對治惡念:我們貪慾重,修不淨觀;瞋恚重,修慈悲觀;你這個人情執很重、愚痴心很重,修因緣觀。

  當然我們知道,只要是對治的東西,它就會產生一種對立法,對立法就是一種生滅。當我們在用生滅心修學的時候,有二種過失,第一個:功德不能圓滿,它是局部的。所以你會發覺,我們一直在對治煩惱,修了很久,但是身心世界很難有一種徹底的改變,根本上的改變——做不到,因為你都是在表面上對治,你根本的問題沒有真實地找到,那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沒有真實的消滅。所以生滅的修學法,功德是不圓滿。第二個:功德不能持久,你很難持久。所以當我們平常經常地在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安住不生滅心的時候,我們念念之間就在息滅我們這種有所得的攀緣心,開始返妄歸真了。你的心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地開始回家,而這樣的一種轉變,是從根本上的改變,從心性上的根本改變,從我們本來依『無明』為住,而改成依『真如』為住,那是從根本上去修正我們的根本煩惱。

  這一部分佛陀花了三卷半的時間,來描述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諸位從前面的三卷半,你會很清楚地看到。

  到了第二科修學的時候,佛陀講出了二種的事修:第一個就是修正念真如的人,你要嚴格的持守四種根本淨戒。本經講這個四根本戒是講得非常的徹底,你剛開始要斷除身口的罪業,然後進一步要對治你內心的煩惱的攀緣,它是身口意的持戒,它每一個事修都有理觀的加持在裡面。持戒以後就開始要讀誦楞嚴神咒——破障,其實這個地方待會看到內容,它不但是破障,還有生善——生起善根的效果,就是有滅惡生善的效果。

  也就是說本經是以正念真如為理觀,以持戒、誦咒來當事修,依止理觀跟事修念念之間,把我們從一種攀緣心,而回歸到一種不生滅心,來當做我們整個菩薩道的根本。依止不生滅心而發菩提心,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六波羅蜜,這是一種直接成佛的法門,一種一佛乘的法門。

  【583】你不受持楞嚴神咒,你會帶來很多的過失!

  子二、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

  前面佛陀講到楞嚴咒的功德,是約著『果人』來說明自行化他,這個果人指的是十方諸佛。這地方是指的因地修行的菩薩,如果一個菩薩能夠修學楞嚴神咒,他能夠產生滅惡生善的功德。這個『滅惡』包括了滅除內心的煩惱跟罪惡之惡,也包括對外的種種鬼神障之惡,破除內外的障礙;『生善』在經文中講到,能夠加強我們的菩提心,能夠增長我們六波羅蜜的善根。你誦持楞嚴咒,你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更有力量,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更加堅固。這個就是因地的修學者,能夠有這種滅惡生善的功德。

  (分三:醜一、略明。醜二、廣顯。丑三、結勸)

  醜一、略明(分二:寅一、明不持之失。寅二、明能持之得)

  寅一、明不持之失

  佛陀先說明假設一個修行者,你不受持楞嚴神咒,你會帶來很多的過失。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這地方的對象是針對誰開示呢?是『有學之人』。有學之人在經論上所說的是小乘的四果之下,大乘的佛果以下,都叫做有學。不過這地方看後面的經文,是偏指修大乘佛法資糧位的菩薩來說,偏重資糧位的菩薩,因為資糧位的菩薩在修學當中他的障礙特別多,到加行位時候,有禪定的時候,他的心力就不同了。資糧位的菩薩還是在三界的生死輪迴當中,但是他內心發起了菩提心,想要成就大乘的阿羅漢果。大乘阿羅漢果是『無生』,當然指的是初地以上。

  消文:如果不受持此楞嚴神咒,而安坐於道場來修學種種的三昧,想要使令身心世界,遠離內外種種的魔事,是無有是處!

  釋義:因為一個資糧位的菩薩,生長在末法時代,他有二種障礙,第一個:他本身的善根薄弱,障深慧淺。他無始劫來累積很多的煩惱,但是積集善根的資糧又不足。他本身就善根薄弱,煩惱又粗重,他內在的障礙就特別重。第二個:外在環境的誘惑,生長在末法時代是魔強法弱。所以,他本身善根薄弱,外在的環境又特別的刺激,古德說:就好像一棵小樹,經歷暴風雨的摧折,則有枯折之患,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受持楞嚴咒來保護你的善根,你想要遠離種種的魔障,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第一個,講到不受持的過失。

  【584】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一)

  寅二、明能持之得

  假設我們能如法地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看經文: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氎,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消文:假設今天我們在末法眾生當中,隨他所在的國土(依報),這當中有種種正報的眾生,隨著他國當中所用的種種的紙張,或者是樺皮(用樺樹的皮,因為樺樹的皮特別的輕薄,可以書寫),或者是貝葉(貝多羅樹的葉片,因為它又長又廣,西藏經常用貝葉來書寫經典),紙素(用竹片煮成漿製成紙張),白氎(印度的一種細柔的花草所製成的紙),總而言之,我們能夠用種種的紙張來書寫此咒,然後把它儲存在香囊當中,這個人就算他心識特別的昏昧暗鈍,他不能夠憶持憶念咒語的內涵,但是把咒語攜帶在身上,或者是供奉在家裡面的佛堂,這個人在一生當中,種種的毒害,包括這種的毒蛇,包括種種的鬼神妖魅,都不能對他做種種的傷害,他能夠遠離內外種種的魔障。

  釋義:我們前面講到楞嚴咒的特點是密詮諸法實相,秘密的,因為它本身是從佛陀的頭頂放光而宣說出來的,所以你的心跟咒語接觸的時候,它就會慢慢地、慢慢地把你的心帶回到如來藏妙真如性,而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身,就具足了滅惡生善的功德,所有的惡法在清淨心裏面是不能生存的,所有的善法在我們一念清淨心是本自具足的。

  我聽海公長老說,他說他以前去金山寺的禪堂參學,後來他發覺金山寺的禪堂,包括當家師父、包括很多很多的老參,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都持楞嚴咒,問他們為什麼呢?他說:楞嚴咒你持下去,它真的是滅惡生善,你持下去煩惱自然淡薄,善根自然增長。他說一句話:總比你空心靜坐好。

  因為我們在修習止觀的時候,我們很難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空、有都不著,而順入中道,很難!你要麼偏空,要麼著有,你怎麼弄都不對,乾脆持楞嚴咒,把心交給楞嚴咒,它自然會帶動我們趨向於真如,這種密詮真如,它是在秘密當中,在不知不覺當中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叫做密詮真如。所以前面說楞嚴神咒它是出生一切諸佛的功德,為一切諸佛之母,它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諸位你看看後面,你就知道。

  醜二、廣顯

  前面只是一個略說,這以下廣泛地把持咒對我們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這種滅惡生善的效果,把它開顯出來。

  (分二:寅一、總標。寅二、別示)

  寅一、總標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佛陀在這個地方,再一次的來宣說這個咒的功德。前面佛陀是針對從佛的角度,他持咒有什麼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佛陀是為我們資糧位的菩薩再一次地宣說我們菩薩受持此咒有什麼功德。

  消文:這地方佛陀提出二點:第一個『救護世間,得大無畏』。能夠使令我們在世間當中,遠離種種內外的魔障,能夠無所怖畏(約著今生的安樂);第二個:成就眾生出世間無漏的智慧。

  他的意思是說,你的心很虔誠地持楞嚴咒,念念之間它就會把我們那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慢慢慢慢地把它消滅掉,當然假設你持楞嚴咒的時候,又加上理觀,那力量更大。蕅益大師說:你如果能夠持咒,沒有加上理觀,只有事修,那多分來說是消業障,增長你的福報,但是你在持咒的時候,你能夠正念真如,達到一念不生,這時候它真的是能夠成就出世間的智慧,你的心會整個平靜下來,有所得的攀緣心慢慢慢慢地消滅掉。

  這地方指的是你要是只有持咒沒有理觀,那就是成就上面的功德——救護世間得大無畏;假設你又能具足理觀,那又就能夠成就出世間的智慧,那就是理事無礙。

  【585】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二)

  寅二、別示

  這以下個別地顯示楞嚴咒的功德,佛陀舉出了八科。

  (分八:卯一、能滅諸難。卯二、菩薩加持。卯三、不墮惡道。卯四、同佛功德。卯五、能淨業障。卯六、能消夙業。卯七、能滿眾願。卯八、能護國界)

  卯一、能滅諸難

  我們受持楞嚴神咒,能消滅世界上諸多的災難。

  末世當機: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消文:這個地方講到當機眾。在我滅度以後——末世眾生,佛陀特別指出了是在末法時代魔強法弱的眾生,假設他自己能夠受用,或者教導他人來受持(自行化他),不管是他自己受持或者被教導的眾生,只要有人發心來誦持楞嚴神咒(我們前面講過誦持楞嚴神咒有二種:一種是受持完整的,一種是受持後面那八句的楞嚴咒心。長水大師說:你要不能夠受持整部,你能夠受持楞嚴咒心,也能夠具足受持楞嚴咒的功德),有什麼好處呢?『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遇到大火,火不能燒你;遇到了大水,水不能溺;『乃至於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大毒指的是流行病毒,影響的層面比較廣,大的;小毒指的是毒蛇、蠍子這種影響層面比較小的,毒害所不能傷害。

  邪咒不著:

  『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

  消文:『天龍鬼神』是指八部裡面先提出二種,天龍跟鬼神;精祇:『精』指的是得天之氣,『只』指的是得地之氣,也就是說它們二個都是吸收天地的精華,而變成一種精靈,可以變化做人,比方說狐狸精、老虎精這一類的;『魔魅』他是一種鬼神,但是他能夠迷惑道人而產生一種障礙的力量,比方說厭魅鬼等等。這種精祇跟魔魅,他們用種種邪惡的神咒對這持咒之人,它都不能傷害。一切的邪咒,不管它是什麼咒,你只要持楞嚴咒,它就不能加害於你。

  加毒即化:

  『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前面是指的邪咒不能著,這以下說種種的毒藥都不能傷害。

  消文:我們受持楞嚴神咒的人,內心經常保持在一種正定、正受;一切的咒詛:外道用咒術來詛咒別人,使令他身心受到障礙跟痛苦叫咒詛;厭蠱毒藥:就是厭蠱所成的毒藥。厭蠱是什麼意思?就是在東南亞國家,他抓很多的毒蟲,它們互相地吞噉,剩下最毒的那一隻,就把這一隻殺死,把它磨成毒藥,這種毒藥很厲害,一沾到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馬上毒發身亡,叫做厭蠱所成的毒藥;金毒、銀毒:就是在金、銀器上面沾上毒藥;草木蛇蟲:草木之毒,還有蛇蟲之毒;乃至萬物所引生的毒氣……這些種種的毒害,進入到這誦持楞嚴神咒人之口中,就轉成甘露之味。

  釋義:這蕅益大師有解釋說,為什麼受持楞嚴神咒,一切的毒害都沒辦法毒他呢?蕅益大師說:因為一切法的生起是由一念的真如本性所生,就像萬物要依止虛空而生。那你看過哪一個人會把虛空傷害嗎?不可能!一切的萬物都依止『如來藏妙真如性』而生,它怎麼能夠去傷害如來藏妙真如性呢?因為如來藏妙真如性,對一切法是沒有對立相,沒有對立相就沒有抗拒,沒有抗拒當然就沒有傷害。你看虛空,樹要往東邊、往西邊,虛空它都不抗拒的。所以任何的法,是沒辦法傷害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因為持咒之人,你的心已經慢慢地順從真如本性,所以你就跟真如本性相應,那自然是不能傷害你的。

  起惡不得:

  『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消文:一切災厄的兇星,還有種種兇惡的鬼神,這些鬼神是『磣心毒人』。『磣』是摻雜的意思,他內心摻雜毒害之心,想要去傷害修行人,但是他看到這個人受持楞嚴咒的時候,他具足大威德,他根本不敢對這個人生起噁心。因為持咒之人具足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功德,所以他有這種感化邪惡之人的效果。

  尊神守護: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消文:『頻那』指的是豬頭使者,『夜迦』是象頭使者,這都是佛教界的護法神。乃至於種種的鬼王並且種種眷屬,都因為他們過去都深受楞嚴神咒的深恩,對楞嚴神咒的法寶,而發心來保護持咒之人。

  釋義:這地方蕅益大師在強調的就是說:你持咒之人,你念念之間已經隨順於真如本性,而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身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所以何難不滅、何毒不消呢?有什麼災難不能消滅?有什麼毒不能夠消除呢?

  過去有一次宣化上人到東南亞國家去弘法,因為上人在東南亞他有很多很多的因緣,而引起外道的嫉妒,東南亞有很多蠱毒——放蠱,那時候宣化上人那一個弘法團隊,其中有二個徒弟就中蠱了,中蠱以後就非常嚴重,這時候宣化上人當下持楞嚴咒加持他們,這二個人就吐出很多的小蟲出來,然後才把這個蠱給逼出來,所以它這個咒語的力量是很大的。

  後面會講到,它有二層意思:第一個從我們自利的角度,我們內心當中,你心念改變,你的法界就改變。為什麼佛陀別人不能傷害他?因為佛陀心安住在如來藏妙真如性。那我們今天持咒之人,念念之間有事持又理觀的時候,我們也是怎麼樣?順從真如本性,所以它後面會講到——等同佛的功德。你的內心變成柔軟,所以沒有毒害可以傷害你,這第一個。其次,因為楞嚴咒這個法,是深受金剛藏王菩薩保護的,無量無邊的金剛藏王手持金剛寶杵,發心來保護這個咒語,所以你持咒之人,得到金剛藏王的加持,有他力的加被,所以任何的毒、任何的鬼神不能傷害你。這地方有二層意思,後面會越講越詳細。

  【586】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三)

  卯二、菩薩加持

  前面比較強調自利,就是一念心正念真如、順從真如,自然產生滅惡生善;這個地方是說,持咒之人有他力的加被,就是金剛藏王菩薩對修行者的加持(菩薩加持)。

  菩薩隨從: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

  這地方有二層意思:假設這個持咒之人,大乘的善根比較淺薄,學佛不久,他還不能生起正念真如的理觀,只有對這咒語一念的信心,而完全是事持,這時候就成就『菩薩隨從』的第一個功德;假設這個善男子,他是具足了大乘的菩提心跟理觀的時候,他就具足了加持開發的第二個功德,這二種功德有所不同,我們先看第一個。

  消文:這個人他就是一念的信心,來受持楞嚴神咒,這樣子就經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一萬個億叫那由他),俱胝就是一百個億叫俱胝,有這麼多的金剛藏王菩薩。什麼叫金剛藏王菩薩呢?因為這些菩薩都是手持金剛寶杵,還有他的種族,就是他同一類型的。在每一個金剛藏王菩薩當中,他們都有很多的金剛的菩薩眾而為眷屬,晝夜地來保護這個持咒之人。假設這個眾生,他乃至於散亂心,他不是在禪定當中哦,他是念持咒,但是偶爾打打妄想,但他內心當中對這咒語是充滿了信心,心中憶念、口中持咒,這時候金剛藏王菩薩就經常能夠隨從保護這個善男子。這個善男子指的是對楞嚴神咒有信心的持咒之人,但是他不能夠生起正念真如的理觀,得到金剛藏王的保護,而破除障礙。

  加持開發: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消文:假設這個人對於菩提心生起決定的勝解,這個人他對大乘經典有深入的理解,對第一義諦有堅定的勝解,生起了菩提心跟大乘的空正見,能夠正念真如,在持咒當中又生起理觀,這時候『金剛藏王菩薩精心陰速發彼神識』。『精心』是指菩薩依止這一念的如來藏心;『陰速』就是暗中很快速的來啟發這個人的心識。菩薩能夠在真如的心性當中,來啟發持咒之人。這個人能夠有什麼好處呢?能夠記憶自己過去八萬四千恆河沙大劫當中所發生的種種善惡的事情,內心都能夠周遍了知,而沒任何的疑惑(產生了宿命通)。

  釋義:其實這個地方就等於是開顯了菩薩的五種神通。蕅益大師說他這種神通不是自力開發的,是菩薩幫他開發的。菩薩怎麼能夠幫助我們開顯神通呢?蕅益大師講出四個字說:以心印心!金剛藏王菩薩安住如來藏妙真如性,持咒之人他在持咒過程當中,也是正念真如,也是一念不生,念念之間也是隨順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他就能夠以金剛藏王那種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來感應道交,加持持咒之人,使令他快速地成就神通,就是以心印心的道理。

  你看我們平常要得佛菩薩加持很困難,為什麼?因為佛菩薩安住在真如本性,我們安住在妄想,這二個磁場不一樣,不是說他不加持我們。諸佛菩薩對眾生都有發願要加持眾生,問題是我們的心沒辦法順從諸佛菩薩的心,他加持我們加持不進來,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持咒之人念念之間能夠生起理觀,他就能夠得到金剛藏王菩薩『精心陰速發彼神識』——依止一念清淨心,冥冥當中來開顯我們的神通的善根。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我們發覺,我想我們一個大乘的修行者跟小乘人是不太一樣的。小乘人的心胸是狹隘的,他是觀自己的身心世界,對諸佛菩薩有什麼功德,他一概沒有興趣,也不想去了解;大乘佛法的心是緣十法界的,特別是佛法界的功德,大乘佛法要有一定的信仰。所以在《八十八佛》說『深信諸佛皆充滿』,你一個大乘修行者,你要相信:諸佛菩薩永遠沒有滅度!佛菩薩因地的時候都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成就以後滅度了呢?我們在法界當中,佛菩薩有很多磁場在加持我們,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的願力是遍整個法界當中,問題是我們自己要準備好!你只要把你的心調整在如來藏妙真如性,諸佛菩薩的加持自然就進來,就好像月亮它本身很想要照亮我們,但是你這個水要把它弄得平靜,是這個意思,這就是金剛藏王菩薩對我們的加持。

  【587】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四)

  卯三、不墮惡道

  一個受持楞嚴神咒的人,在他未來的生命當中,就不再墮落三惡道當中。

  標時至果: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這個第一劫是指的什麼呢?這段經文是順從前面的發菩提心、受持楞嚴神咒,這段經文是從前面的經文而來的。

  消文:這個人他已經產生了決定的菩提心,而且具足大乘的空正見,念念之間能夠正念真如,能夠順從本性而來受持楞嚴神咒。從他開始受持楞嚴神咒當下的色身開始,到他成佛之前的最後一生,這叫做『從第一劫,乃至後身』。

  不生神鬼:

  『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盤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消文:那麼這當中的過程,他生生世世當中,他只要能夠具足菩提心,而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來受持楞嚴神咒,他不生『藥叉』。藥叉他是一種捷疾鬼,速度很快的一種鬼,飛行速度很快;羅剎也是速度很快,不過藥叉比較偏重在男眾的鬼,羅剎是女眾的鬼,這兩個都是鬼,這二個都是吃人血肉的;富單那:臭惡之鬼,身上特別的臭惡,他會引起一個人身上的熱病;迦吒富單那:迦吒就是特別,特別惡臭的鬼;鳩盤茶:厭魅鬼,晚上我們會做惡夢,有些時候是受了鳩盤茶鬼的幹擾;毗舍遮:噉精氣鬼,吸人家的精氣;並諸餓鬼,這餓鬼就很多,像焰口鬼、咽針鬼、嘴巴吐火的、或者是喉嚨很小肚子很大的咽針鬼種種的餓鬼;乃至於有形無形:有形色、沒有形色的這種卑賤的眾生;或者有想無想:有想就是鬼神、精靈,無想就是那種精神化成精石、土木的這種;『如是惡處』:這種具足苦惱卑賤的眾生。我們都不會墮落到這樣的一種鬼神道去。

  不生貧賤: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消文:是善男子能夠讀或者是誦:『讀』就是對著文字來讀,『誦』就是背誦;或者書寫,『書』,用毛筆一筆一畫很正式的叫書,比較簡單叫做寫;書寫以後或者攜帶在身上,或者用器具把它儲藏起來,或者用種種的香華蔬果供養在佛堂當中,這個人在劫劫(從第一劫至最後一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就是說他不會生長在卑賤的果報。

  釋義: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它這段經文是隨順前面的決定發菩提心的人受持來說,才有這樣的不墮惡趣的效果。這個道理我們去查《大乘起信論》,它有一段開示,跟本經的經文是相隨順的。它說一個人,他經常能夠正念真如,會產生一種真如的內燻,真如本性在內部自然一種不思議薰習業用。一個人不斷地正念真如,不斷地持楞嚴咒,把心帶回家,這樣子會產生一種真如的一種不思議的業用。有什麼好處呢?

  它能夠使令眾生成就二種善根,第一個: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欣求涅槃。你不斷地觀察五蘊身心,都是假名假相,你的心對這樣的一種因緣,安住不生滅心,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慢慢慢慢對這種生死的果報——淡薄。蕅益大師說:一個人不斷地觀察真如,他的生命會變得比較淡薄,對生死的因緣不生好樂,反而喜歡涅槃寂靜,會使令一個人厭生死苦,欣求涅槃。

  第二個好處:他能夠自信己身有真如法,而發心修學。他相信他有真如本性,具足無量的功德,而發心修習六波羅蜜。也就是說,他能夠生起出離的善根跟菩提的善根。當然這二種善根生起的時候,他就不容易墮落到三惡道去了。因為在菩薩戒上說,一個人他成就菩薩的善根,他會有一種增上慚愧。這種人他有什麼特色呢?『雖造惡業,速疾能悔,落墮惡道,終不久留』。他造了惡業以後,他馬上能夠產生反省,即使墮落到惡道,也不會久留,因為他那種增上慚愧的心,力量太大了。

  【588】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五)

  第94卷  講義209面

  我們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主要有二種的方法:第一個就是依教起觀。就是我們根據本經的語言文字的教法,來生起觀照,比方說佛陀告訴我們經常能夠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從語言文字的引導當中,念念之間能夠返妄歸真,能夠遠離五蘊的假相,慢慢慢慢地回歸到真如的本性,這個是一種依教起觀;第二個就是你能夠持秘密神咒。我們至誠懇切、一念不生的去持楞嚴神咒,它也能夠達到這種潛移默化之功——密詮實相,秘密當中也能夠引導我們的攀緣心而回歸到不生滅心,也是有這種效果。

  這一段佛陀講了八科,來讚嘆受持楞嚴神咒所產生滅惡生善的功德。

  卯四、同佛功德

  持楞嚴咒的人,能夠成就十方諸佛的功德(當然得到他的少分功德了,不是圓滿的)。

  常生佛前

  功德: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這個地方是說明你受持楞嚴咒,你生生世世會出生在佛前。

  消文:『此諸眾生』,指的是發菩提心、具足大乘空正見的末法時代的眾生。縱然這個人自身沒有因緣來造種種的福德,不能夠廣泛地布施、持戒乃至種種慈善的事業,但是他能夠很虔誠地受持四根本重戒、發起菩提心、正念真如,來受持楞嚴神咒,這樣十方如來所有的功德『悉與此人』。

  釋義:十方諸佛的功德有二種:一者『福德』,一者『智慧』。從福德的角度,諸佛對眾生是有施捨的力量,福德是約著『親因緣』來說,他直接施捨給我們;就著善根智慧這一部分,十方諸佛是扮演增上緣的角色,我們能夠得到諸佛的教導、啟發,而十方諸佛這時候扮演增上緣的效果,這是不同的地方。

  生處:

  『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消文:因為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我們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在恆河沙的阿僧祇(無量數)不可說、不可說(十大數中最大的數),總而言之,就是很多很多數不清的劫當中,能夠跟十方諸佛同時受生在一個處所,生生世世生於佛前,見佛聞法,能夠常隨佛學。

  燻修:

  『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燻修,永無分散。』

  消文:因為得到十方諸佛攝受的緣故,無量無邊的功德就能夠慢慢慢慢燻修而具足。這時受持楞嚴神咒、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惡叉聚,同處燻修,永無分散』。

  惡叉聚:是印度的果實,它一生的話畢竟是三顆。表示這個眾生跟十方諸佛經常的生在一處,得到諸佛的教導,永無分散,慢慢能夠成就無量功德。所以說,你受持楞嚴神咒,念念之間順從本性,就能夠常生佛前。

  眾行成就

  持戒: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消文:這個人假設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有一時的顛倒,犯了根本重戒,蕅益大師說:犯戒以後一定要如法懺悔,斷相續心,然後再來持咒,才能夠使令戒根清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持咒以外,一定要經過如法懺悔的過程。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這個人在受戒過程當中,有些因緣不具足,未能具足得戒,因為如法地發菩提心,持楞嚴神咒,也因為持咒的關係而能夠得戒。

  釋義:得戒體的人當然就是防非止惡,有這樣的善根。我們念念之間能夠回歸到真如本性,就像蕅益大師說的:真如本性具足恆沙的功德,有什麼惡法不能消滅?有什麼善根不能生起呢?我們所有的功德都在我們家裡面,一個人能夠把心帶回家,你自然具足持戒的善根,乃至於精進智慧的善根。

  精進: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

  消文:這個人本來是很懈怠,對種種的波羅蜜也沒有太多的好樂,但是他開始持咒以後,內心產生精進,開始對善法產生好樂追求的心。

  智慧:

  『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消文:這個人本來是很顛倒愚痴的,對世間的因緣是很執著的,他持咒以後慢慢慢慢就能夠隨順於我空、法空的智慧,慢慢慢慢就能夠隨順於這種出世間的智慧,來息滅他的攀緣心。

  清淨: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消文:戒行不清淨的人,他能夠懺悔以後,因為持咒的關係他能夠速得清淨。

  齋戒: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消文:他因為色身的因緣,不能受持六齋、十齋日,也因為持楞嚴神咒的關係,自然成就齋戒。

  這樣波羅蜜的成就,我們從二方面來開顯:

  從『自力』的角度來說,我們因為受持楞嚴神咒,念念之間順從真如,就會產生一種大乘善根,從大乘善根當中產生增上慚愧,我們很快就能夠產生波羅蜜。

  諸位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你會發覺:一個人的善根非常重要!這個人沒有大乘善根,今生就很難很難修學,這個是勉強不來的。因為他看到善法,他不生好樂,就完了!你說這個人他有點過失、有點懈怠,但是他善根強,只要被啟動起來,他整個人就改變,這個人還有救。你看央掘摩羅,佛在世的時候,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背負這麼大的殺業,他看到佛陀,照樣在今生成就阿羅漢果,因為他善根強嘛!你看看這個人他平常也不造惡業,但是他看到佛法也不生好樂,那就完了!佛都沒辦法。

  當然所有善根的根本就是真如本性,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楞嚴神咒的特色就是:它能夠幫你把心帶回家——密詮中道實相。你不斷地用楞嚴神咒來薰習內心,就會從一種我法二執、無明的心,轉成二空真如的心,它有這樣的一種轉變,它加強你大乘善根。

  第二個:從『他力』的角度,你能夠得到十方諸佛的感應道交。

  蕅益大師說:因為一切諸佛如來,他本來在因地當中,就是要把他無量的福德跟智慧的善根,回向於一切眾生,他本來就有這個願望。當我們能夠順從真如的時候,你很自然的就能夠接收到諸佛的加持,而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乃至於快速地成就波羅蜜。

  這個地方有自力的因緣跟他力的因緣,有你自己善根的啟發,有諸佛加持的二種力量,這叫做『同佛功德』。

  【589】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六)

  卯五、能淨業障

  這個人他過去在沒有持咒之前,曾經犯戒乃至於破戒,而這破戒的業力已經產生遮障了,他能夠一心地持咒、如法懺悔,是可以把罪障滅除的。

  破戒罪滅

  犯戒: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

  這個地方是說明破戒的過失。

  消文:阿難,在末法時代,發了菩提心、又能夠一心正念真如,來受持楞嚴神咒的這個人,他過去曾經一時的愚痴顛倒,而違犯了佛陀的禁戒。什麼時候違犯呢?在他受持楞嚴神咒之前。違犯以後,他也如法的懺悔,而且斷了相續心,持咒以後他就永遠不再犯了,一心地正念真如、一心地持咒,這樣子眾破戒罪,不問輕罪重罪(這個眾罪就是小乘的四根本,大乘的十波羅夷),都能夠一時的消散滅除。它有這個滅罪的效果。

  破齋:

  『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這個地方是說明破戒的過失。

  消文:縱然他過去曾經在受持楞嚴神咒之前,有飲酒的過失,或者食噉五辛(蔥、蒜、韭、薤、興渠,五辛熟食增淫,生食增恚,吃熟的增長淫慾心,你生吃增長瞋恚)的過失,乃至於你吃了種種不淨物(魚肉等葷食)。在經典上說,你吃五辛是不能馬上去誦經,你在誦經之前一定要涮洗乾淨。假設你有食噉五辛、食噉葷食來受持佛法的過失,一切諸佛菩薩因為你持咒懺悔的關係,乃至金剛天神鬼神,就不再追究你過去的過錯,這種破齋的過錯。

  這地方講到持咒滅除犯戒跟破齋的過失,這以下說明違背修行儀式的過失。

  違式罪消

  不淨: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消文:我們前面講過,你在持咒的時候是要結壇行道,要結八角壇。在行道過程當中,你只要進入壇場,一定要穿清淨的新的衣服。這個人可能他比較貧窮,他也不能穿乾淨的新的衣服,他是穿不乾淨破舊的衣服,但是他因為很如理如法的來一心持咒,所以他整個行住坐臥當中——等同清淨。雖然他穿了不乾淨的衣服,因為他內心安住真如的緣故,也可以說等同清淨。

  無壇: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消文:這個人他沒有經費來設立八角壇,他也沒辦法進入大眾的僧團當中,也不能夠如理如法的『三七行道』,但是他一心一意的來持四根本重戒,一心一意至誠懇切的持誦楞嚴神咒,『還同入壇行道的功德,無有異也』。

  前面的『壇』,諸位看到,『三七行道』,他是要懺悔、發願,才開始持咒的。

  極重罪除: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消文:假設這個人過去造了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或者這個比丘、比丘尼犯了比丘的四重、比丘尼八重,他犯了以後如法地懺悔以後,來誦持楞嚴神咒,這個五逆、四重、八重的罪,就好像是生起一道的猛風,吹散聚集的沙堆。『沙堆』比喻我們所累積的罪業,『猛風』指的是內心當中那種正念真如跟誦持神咒的力量,就像猛風把沙堆給吹散,一點也不剩下,連一點毫髮都不剩下。

  釋義: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提出他的看法,他說:盡除業障,它的先決條件是先如法懺悔,如法懺悔以後開始持咒。這地方蕅益大師提出二種差別:假設這持咒之人他具足理觀,他懺悔以後再持咒,等同阿難;假設他不具足理觀,只是事修,齊同登伽。我們說明一下,說這個人他有過失,有過失以後他如法懺悔,下定決心永不再犯,開始受持四根本淨戒,開始一心地正念真如,受持楞嚴神咒,他具足理觀,這樣子他不但滅罪,他還可以大開圓解,甚至於能夠轉凡成聖,等同阿難,阿難尊者後來他成就了圓教的『初住』,所以他前面的發願文——『妙湛總持不動尊』,就是他發願。

  這是具足理觀,等同阿難;假設他理觀不具足,起碼能夠齊同摩登伽女,能夠把他貪愛的煩惱,這種造罪的過失,把它消滅掉。

  過去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講了一個公案。他說過去在埔裡有一個中年的居士出家,出家做沙彌的時候,因為某種事情跟他師父發生了衝突,他的師父很嚴厲地呵責他,這個人的脾氣可能不是很好,一時的氣憤之下,就把他師父給他沙彌的幔衣,用火給燒掉。這個事很嚴重,把法衣給燒掉,這過失很重的。後來有人跟他講說:你糟糕了!你把幔衣給燒了,你這過失重了,你要好好地懺悔。他懺悔以後一直不得力,後來有人叫他要發心持楞嚴神咒。他持楞嚴神咒以後,不到三個月,突然有一天晚上做夢,就看到佛菩薩再送他一件新的幔衣。當然這是一種瑞相,滅罪之相,他就是一心地誦持楞嚴神咒。

  當然這地方我們前面講過,你一方面誦持楞嚴神咒,念念之間,你能夠回歸到真如本性。安住真如本性,哪有什麼過失不能消滅?哪有什麼功德不能生起?第二個你持咒的時候,得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具足了自力、他力二種力量的加持。所以說『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自力、他力的加持。

  【590】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七)

  卯六、能消夙業

  前面能淨業障,是約著今生所造的破戒、犯齋的過失,這地方是指的你過去生當中,你根本不知道所造的罪業。

  積罪未懺: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

  消文:阿難,若有眾生從過去無量無數劫以來,曾經造了輕罪跟四根本重罪,所以今生修行的時候,總覺得內心好像經常感到暗鈍之相,就是產生罪障、障道。今生修行以後,對這樣的罪障還沒辦法及時的懺悔,還來不及懺悔。

  依咒盡滅: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

  消文:沒關係!你能夠好好地對著本子讀,或者最好是把它背誦起來,或者書寫放身上攜帶,或者你把它安置在你住處、莊宅(村莊)、園館(你暫住的旅館),把它供奉起來,那麼你能夠一心地讀誦跟至誠地供養,你過去生所累積的重大罪業,猶如熱湯銷溶冰雪一樣。

  速證無生: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消文:而且你不久皆得無生法忍。

  釋義:當然你要成就無生法忍,你要具足理觀,要正念真如才可以的。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平常會積集很多的善根,比方說我們試著把我們的財物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善根;我們去持戒,別人刺激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發脾氣,有這個善根……但這樣子都是一種小善根,枝末的善根。但是本經所說的善根,是所有善根根本,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它是所有善根的根本,它具足無量無邊的珍寶,就像《大乘起信論》說的『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所以你不管是依教起觀,或者是持楞嚴神咒密詮真如,你就能夠滅除罪障,就能夠成就無生法忍,是這個意思。

  在《莊子》這一本書裡面講到一個公案:莊子有一個朋友是木匠,他種了很多的樹,有一天他找莊子,說我樹林當中有一棵樹很糟糕,長得彎彎曲曲的,又很多樹瘤,說它很大又不是很直,做棟梁也不行,樹瘤這麼多,做日常用品也不行,真的是大而無用。莊子就笑了笑說:你不能說它大而無用,這一棵樹就是因為它長得彎彎曲曲,所以它才留下來,你看那些大的樹都被砍掉了,長得又粗又直的樹都被砍斷了,它能夠生存下來,這是第一個它的作用;第二個:你要是工作累的時候,雙手擺在後面,在這樹下繞一繞、乘涼,誒,樹蔭能夠讓你感到清涼快樂,這就是很大的作用,怎麼說大而無用呢?

  這地方就描述了工匠跟莊子的心態是不一樣,工匠的心是安住在生活面,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這一棵樹;莊子是從生命的角度來看這棵樹,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安樂,你在這樹下乘涼,這個就是最大的作用。

  那麼生活跟生命有什麼不同?當然生活是生滅的,一時的因緣,那是一種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感受,但是生命就不同了,那是一種永恆的東西了。所以你會發覺本經,它對於枝末的修學不是很強調,這個開悟的《楞嚴》,就是你一定要把這個不生滅心找到,因為你找不到不生滅心,你所有的善根都不堅固、很容易破壞,因為你依止生滅心來修學,你整個善根就像沒有家的感覺一樣。

  所以,我們的生活一定要跟你的生命結合!生活是一時的,生命是永恆的。就是我們依止不生滅心,來修習種種的波羅蜜——『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必須把這如來藏妙真如性,跟你所有的善根做一個連結。

  【591】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八)

  卯七、能滿眾願

  持咒之人能夠滿足我們眾生心中所求的願望。

  現生願求

  求男女:

  『複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滿足眾願當中分兩段:第一個滿足今生的願望;第二個滿足來生的願望。先看今生的願望:

  消文:複次阿難,假設一個女人結了婚以後,還沒有生出男女,在古代的社會母以子為貴,你要是沒有生子女,你在這家庭中就沒有地位,甚至於可能會被丈夫拋棄,所以她要趕快生出男女。那怎麼辦呢?求楞嚴神咒!她怎麼求呢?很至心地心憶口念,或者攜帶楞嚴神咒,她就能夠生出福德智慧的男女,能夠滿足你求男求女的願望。

  求長命: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消文:希望能夠長命百歲,他能夠一心地憶念或配戴在身上,就能夠長命。

  求果報: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

  消文:他希望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果報圓滿』是指的他整個資財豐足、衣食無缺。古德在這個地方解釋說:菩薩道啊,這個福德資糧具足,是有利於修行的,不管自利利他,都要具足福德。

  求身色:

  『身命色力,亦復如是。』

  『身』:指的是身體健康;『命』:壽命久遠;『色』:形色端正;『力』:筋骨強壯。你能夠求這四種事情,一心的持咒,或者發心能夠配戴在身上,也都能夠滿願。

  這以上指的是現生的願望,看來生的願望。

  命終往生: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消文:你命終以後,你希望能夠往生到十方諸佛的清淨國土,你都能夠滿願,決定不會生長在邊荒之地、貧賤之家,更何況是地獄、餓鬼、畜生種種的雜形。

  釋義:因為你誦持神咒,念念之間順從真如本性,念念之間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所以就能夠滿足你的眾願。

  【592】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九)

  卯八、能護國界

  能夠保護一國的國土跟人民,消除種種的災難。

  國土消災: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這個地方指的是國土,一個國家能夠發心的受持或恭敬供養,能夠消災免難。

  消文:假設在一個國家的國土當中,或者是州縣聚落(州,指地方比較大的叫州;中等的叫縣;最小的就是聚落,就是村莊),不管是州縣或者是聚落,『饑荒疫癘』,遇到了饑荒,就是乾旱五穀欠收,糧食不足;或者是疫癘:就是氣候不正常,會產生流行病毒,有種種流行的疾病;或者是刀兵劫:國與國發生戰爭;或者是賊難:國家很多盜賊,治安很不好;鬥諍:國家的政治不安定,人人之間很多的鬥諍;兼餘一切的惡難,包括風災、水災等等。如果這個國家的人民能夠書寫神咒,安在城的四個門,因為在古時候,城是一個人經常往來的處所,你放在四個門,每一個人都能夠瞻仰、恭敬瞻仰,而成就善根。或者把它放在支提(僧伽藍)——寺廟當中,或者把它繡在脫闍(幢幡)之上,使令這個國土的眾生都能夠很恭敬的心來迎接、禮拜、恭敬,一心供養神咒。有些女眾她平常不外出的,她也沒辦法看到城門的神咒,或者是寺廟裡面的神咒,怎麼辦呢?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沒外出的人就身上攜帶,或者在他自己所居住地方的佛堂當中一心地供養,那麼種種的天災人禍,悉皆消滅。

  這地方講國土消災,以下講人民的豐樂;前面是約著依報,這個地方講正報。

  人民豐樂: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消文:佛陀招呼了一聲阿難尊者,凡是有楞嚴神咒所在之處,國土的眾生都能夠一心地讀誦、都能夠安置供養,這國土當中天龍八部會歡喜,所以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兆庶』:兆就是十億,很大的國家;庶就是人民,都能夠安穩快樂。

  前面是約著國土來說,消災免難,這地方是人民都能夠身心安穩。

  離障安眠:

  『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消文:楞嚴神咒也能夠鎮伏一切邪惡的兇星。兇星是怎麼回事呢?隨方變怪。它隨著東西南北的方所,做種種的變化作怪。這個兇星的變怪不是普遍的,它是在某一個地方,比方東邊或者西邊,看到整個天上是變成紅色的,或者出現二個太陽等等。這樣的兇星就會產生災難了,我們能夠一心地讀誦楞嚴神咒,或者安置佩戴,這一切的災難、障礙就不會生起。人民沒有橫禍跟夭壽,約著大人是橫禍,約小孩子來說是夭壽;杻械枷鎖不著其身:這個杻械是扣在手上的刑具,枷放在頸部的刑具,鎖是腳上的刑具。因為誦持楞嚴神咒的關係,人人都能夠順從真如本性,所以就沒有犯罪的事情,也就沒有牢獄的災難;白天晚上睡覺,也特別的安穩,沒有不祥的惡夢,離開障礙就沒有種種的惡夢。

  惡星不現: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咒地,悉皆銷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消文:佛陀告訴阿難說:在我們娑婆世界當中,到了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八萬四千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我們眾生的心,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招感八萬四千個隨方變怪邪惡的兇星。在八萬四千當中其中有二十八個(東西南北各七個),大的惡星是上首,這二十八當中又有八大惡星,是主要災難的根本。這種種的惡星經常做種種變怪的形狀,有時天上出現種種怪異的形狀,帶給眾生種種的災難、怪異的現象。只要有人能夠一心地讀誦、安置神咒,在十二由旬之內,就結成一個結界之地,種種的邪惡之星,永遠不能侵入這十二由旬之內。

  釋義:我看宣化上人的開示,他說:到了末法時代,要是楞嚴咒已經沒有人受持了,沒有人配戴供養,那麼整個妖魔鬼怪就會出現。其實某種程度來說,楞嚴神咒的法力還是把很多災難給鎮住了。

  在修他力法門當中,我覺得念阿彌陀佛跟持楞嚴咒,這二個是很特別的。念阿彌陀佛叫順從本願,念念之間仰仗彌陀的四十八願,它所強調的是佛力不可思議;持楞嚴咒是法力不可思議!楞嚴咒的法是十方諸佛一念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顯現出來的,它不是有為法,它是無為的心佛所顯現出來的,所以它有密詮真如實相的力量,念念之間就會讓你很自然而然的正念真如,很自然的把心帶回家,很自然地會讓你產生增上慚愧、產生廣大的菩提心的善根,你很自然就喜歡去修六波羅蜜。所以楞嚴神咒是從根本上來調整你的體質。當然阿彌陀佛是讓我們求生淨土,一個是正念真如,一個是順從本願,這二個各有特色。一個是佛力不可思議,一個是法力不可思議,這二個好好地運用,都有它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這個地方是講到能護國界。

  前面佛陀以八段來講到資糧位的菩薩,你能夠至心地讀誦、或者一心來供養,就有滅惡生善的效果。下堂課講到總結,當然最重要你要有信心,你要不生疑悔,對這樣的楞嚴神咒、對這個咒心,你要有很堅定的信心,然後整個身心世界通身靠倒,真的是把心跟咒,咒力順從真如,那個力量才會發揮出來。如果你產生妄想,那就是產生抗拒。其實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你一旦產生妄想,你就開始抗拒。就像善導大師說的,念佛的時候打妄想:誒,我可不可以往生?你就在抗拒本願嘛!你的心對阿彌陀佛本願開始抗拒的時候,他怎麼加持你?所以信心的意思就是順從的意思,你對這個咒的力量不要抗拒,它自然會引導你。

  你看《了凡四訓》說:那畫符的人,外道畫符,為什麼它有效果呢?他符在畫的時候,他要一氣呵成,一念不生。符在畫的過程當中,只要中間有中斷,或者打一個妄想,這個符就沒有效果,因為他的心要完全順從這個符,你把心空掉了,這個符咒才能產生引導的力量。當然這個符是外道的法,跟楞嚴咒差多了。我們道理是說:所有的咒語要對你產生力量,你對這個咒語要順從、完全順從!不要有自己的我知、我見!念佛也是這個道理。你念佛的時候打妄想,你就是在抗拒佛陀;你持楞嚴咒的時候打妄想,你在抗拒真如嘛。你抗拒真如他當然就沒辦法加持你,不是他不加持你,是你不想被加持。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內心順從,就像梵網經菩薩戒,一個菩薩修行最重要是孝順心,『百孝不如一順』,要順從三寶、順從真如、順從彌陀的本願,你的進步就很快。你要把『順從』這二個字掌握住了,你修行的力量就不同!念佛的時候順從彌陀本願,持楞嚴咒的時候順從真如本性,你的力量很大、非常大,十方諸佛絕對不妄語的。

  【593】三力特別殊勝廣大而不可思議!

  第95卷  講義212面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有三種力量是特別殊勝廣大而不可思議的:

  第一個就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在《起信論》上說,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是具足無量的性功德。這個具足性功德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它本來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種的功德;廣泛來講,它具足諸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為什麼我們內心有這樣的功德,我們卻表現不出來呢?因為我們內心沒有順從真如。我們無始劫來背覺合塵,依止攀緣心,所以就把這種功德給遮蔽住了。就好像一個人口袋裡面有一個無價的寶珠,但他不知道拿出來用,結果過著乞討貧窮的生活。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怎麼去啟發我們內在的力量,這個是很重要的。當然本經的方法,就是正念真如,不斷地透過這樣的理觀,去觀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去息滅我們的攀緣心,慢慢地把內在的力量開顯出來,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做的就是啟發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

  第二種力量是佛陀的加持力,佛力不可思議!十方諸佛在因地時候都發過廣度眾生的本願,這種本願的功德是存在整個法界當中的,每一個願對我們都有救拔的力量,所以我們講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是指外在的佛力。

  第三種力量就是正法的力量,佛陀所宣說的正法。我們依止這個法來修學,的確能夠斷惡修善、離苦得樂。在這個地方所說的正法,特別指的是『楞嚴咒』的正法,廣泛來說是五會的神咒,濃縮起來就是那八句的楞嚴咒心。在本經當中,這個咒的法,它的特色:它能夠密詮真如實相。這句話從二方面來說,什麼叫密詮真如實相?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去憶持楞嚴神咒的時候,它能夠啟發我們內在的真如本性的善根,它會把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開發出來。所以在《起信論》說:我們一個人不斷的去跟真如本性相應,去觀照它或者持咒跟它相應,誒,這個人心態不同,他慢慢的厭惡生死的痛苦,欣求涅槃的安樂,自知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他那個菩提的善根就能夠法爾地生起來。我們持楞嚴咒亦復如是,你每天不斷的持楞嚴咒,你內心當中就會產生變化,慢慢慢慢的就能夠潛移默化的趨向於真如本性,遠離了這種生滅的攀緣心。

  所以楞嚴咒向內能夠啟動我們心靈的力量,向外能夠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為什麼呢?因為《楞嚴經》所詮釋的正是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所以會得到十方諸佛同體法性的加被。因為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都是平等的一念心性,所以在自他不二的角度之下,得到十方諸佛的同體法性的加持。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持楞嚴咒,向內能夠開顯我們真如的功德,向外能夠感應十方諸佛的加持,這個咒是通內通外的。

  【594】什麼叫做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丑三:結勸

  這一段是佛陀講了八段,約著因人滅惡生善的功德以後,佛陀把這功德做一個總結。

  護持初心: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這段是說佛陀宣說此咒的一個目地,主要針對的根機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未來世』指的是末法時代,因為末法時代的特色是魔強法弱,就是眾生的外在環境,幹擾的、誘惑的因緣特別多了,正法的力量相對薄弱。

  消文:在末法時代特別是誰呢?是初學的修行者。初學指的是大乘資糧位的菩薩,因為他障深慧淺,他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特別多,智慧的觀照力也特別的淺薄。在這種情況,他想要悟入整個三摩地的過程當中,他有楞嚴咒的加持,向內能夠幫助他開顯真如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就使令這個人『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他的身心世界特別調和、暢順,成就廣大的安穩快樂。它有保護末法時代資糧位菩薩的功能,這一點是說出楞嚴咒所加被的根機。

  釋義:當然一個加行位的菩薩有禪定,他的身心世界,楞嚴咒對他來說,重要性不是那麼的大。加行位的人善根強、煩惱輕薄,鬼神根本不敢幹擾他,他有禪定,鬼神都是在三界,誰敢去幹擾他?但資糧位就不同,資糧位障礙就很多了。

  什麼叫做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佛陀就解釋了。

  遠離魔障: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消文:這個人雖然生長在末法時代,妖魔鬼怪特別多,但是他因為受持楞嚴神咒,種種的鬼神障(外來的),還有他內在過去『冤橫宿殃』,『冤橫』指冤親債主幹擾所產生的橫禍,跟種種的災難,以及他過去所造的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來幹擾修行人,在持楞嚴咒以後,完全能夠消滅掉。向外破除鬼神障,向內破除我們無始的業障,所以他能夠身心泰然、得大安穩。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夠真實地把這樣的力量發揮出來呢?看下一段。

  謹遵四法: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咒心,不生疑悔。』

  消文:佛陀講出了四個方法。阿難,你跟種種的有學之人(三果以下之人),在未來世末法的修行者,你一定要記住,你要受持楞嚴神咒,依止四個法:第一個安立壇場,結壇行道。你一定要有一個修行的道場,每天要禮拜、發願、持咒——三七行道;第二個如法的持戒。這個很重要,你持咒的人,你起碼的四根本重戒要很清淨——殺盜淫妄,因為這是整個修行的根本;第三個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你受戒的和尚要清淨,整個羯磨法要如法,你要能夠如法的受戒。前面是講如法的持戒,這個講如法受戒;第四個是最重要了——於此咒心不生疑悔。你在持咒的時候,內心當中要完全的具足真實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

  釋義:當然這個地方的信心具足,應該你要具足理觀的。一個人你不能夠真實的正念真如,通達諸法實相,你對楞嚴咒肯定會產生疑悔,哎喲,力量這麼大?我們從外面的事相來看,很容易產生疑悔,但是你要是觀入真如的時候,你會發覺其實這種功德是本來具足的,沒什麼好疑悔的。

  我們看這樣的四法有什麼功德?

  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消文:這個善男子他具足了四個法,在現生父母所生的肉身當中,假設他不能夠心地開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釋義:心地開通有二層意思:這個人善根比較薄弱、煩惱也特別粗重,他以理觀跟楞嚴咒來修行,他起碼能夠『解悟』真如本性,對真如本性產生解悟。比方說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的都叫做解悟,如果這個人宿世以來煩惱輕薄,他就能夠『證悟』真如本性,那就是分證即佛,真正證入法身的功德,有解悟跟證悟二種差別。

  這地方等於是把楞嚴咒的功德做總結:向內啟發真如本性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這個地方的關鍵:我們在受持楞嚴咒心的時候,其實關鍵就在『不生疑悔』這四個字。

  其實我們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每一個法門都是不可思議的。大乘法,智者大師說跟小乘最大的差別:大乘法是你只要受持這個法門,不管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是入一種不思議境;小乘佛法沒有不思議境,小乘佛法,你思惟無常、苦、空、無我,這個都是很正常的嘛,哪有什麼不思議境?那是現實都看得到的,生命是變化、生命是痛苦的。但是你念佛、念咒,那完全是不思議境,不思議境的根本在於『信心』,『信心具足』這一句話,我們一般不容易了解,我們很難了解什麼叫做信心具足呢?善導大師解釋得很清楚:善導大師說什麼叫信心具足呢?就是你對這個法門產生一種『順從』!你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念咒的時候『順從真如』,你的心要隨順、服從,這個就是不生疑悔。

  【595】站在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本願!

  『順從』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你看禪宗最有名的公案:當初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他有一個因緣去聽經,在聽經的過程當中,聽法的法師二個人就起爭執了,說:『是風動才有幡動』,另外一個人說:『不是,是幡先動,所以產生風動』,後來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誒,這個是千古的公案——仁者心動,《楞嚴經》就是在講這個觀念,前面花了很多了,你內心不動,宇宙萬法不會動的。說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心一動了以後,你整個生滅的因緣才會出現。所以它《楞嚴經》很強調,你在持楞嚴咒的時候,你要完全地順從真如,因為真如本身是一念不生的。那你心動,真如是不動,那你怎麼去感應楞嚴咒呢?

  所以你順從本願也好,順從真如也好,要緊就是:『一念不生!』

  你比方在臺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講一個公案:在沙鹿鎮有一個老菩薩,這個老菩薩平常很虔誠念佛。有一天她做一個夢,夢到她整個牙齒全部掉光,在夢境裡面這是個大兇夢境,必有大災難要降臨。所以她第二天早上起來就很虔誠,就趕快事情忙完,就一直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她也沒什麼求,因為她也不知道是什麼災難,這個災難是降在她身上,或者降在她子女的身上,她完全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她就完全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內心當中就專注地聽自己的音聲。她有一個長子,在山上做燒炭的工人,燒煤炭的,早上上工沒多久,正忙的時候就聽到好像有人叫他的名字:阿成啊!阿成啊!你趕快回來,趕快回來!他想說:唉喲,才工作沒多久,叫我回去幹什麼呢?他就不管他,繼續做。沒多久又聽到:阿成、阿成趕快回來!那個音聲好像他母親叫他,他就覺得奇怪了,乾脆不做了,收一收就趕快回去了。結果他一離開工作的工寮,離開差不多五分鐘左右,整個工寮『啪』垮下來,全部的人全部都喪生,連救都來不及救了。回去以後,他媽媽原來在佛堂念佛。這怎麼回事呢?因為他媽媽的那一念心,完全的順從彌陀的本願,這時候啟動了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佛法,它的一個觀念是這樣,諸位要知道,你要修圓頓止觀的人,你要有一個觀念,你不管修心力法門,自力,圓頓止觀的開顯心力,開顯佛力,大乘佛法的觀念就是說:這種功德是本來具足的;小乘佛法是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要去『求』你才有。大乘佛法是你正念真如也好、順從本願也好,這是本來具足的,你只要做一件事:你只要順從它就好。彌陀的本願,本來就存在法界當中,但是你要啟動它,你必須要有方法,就是『順從』。什麼叫抗拒呢?哎喲!我念這個佛不曉得有沒有效果?你打這個妄想,『一念方動烏雲遮』,就把彌陀的功德遮蓋住了,彌陀功德的門都關起來了。

  所以我們念佛不能感應,問題不在佛陀,是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如印光大師說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沒有真實的跟彌陀的本願整個靠上去。因為它是本來就具足的東西,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不生疑悔、順從本願,站在一個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本願,這個地方很重要!

  當然有些人說:那我平常什麼想都沒有,那是不是順從本願?是不是順從真如呢?我們要簡別一下:你心中什麼都沒有想,這個叫做『顛倒愚痴』。『無想』跟『正念真如』是不同的——我們正念真如,心中也沒有想法,但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你什麼都不想,這個是『無記』,那是一種愚痴相,那個不一樣。所以一念不生跟什麼都沒有想,那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智慧相應,一個是愚痴相應。

  這是講到楞嚴咒的功德有八段。

  【596】受持楞嚴神咒,能夠感應種種天龍八部的加持!

  壬三、護法述願

  先看科判一百九十六面。

  辛二、佛陀重宣佛頂神咒(分三:壬一、阿難述請。壬二、如來正說。壬三、護法述願)

  佛陀宣說楞嚴咒的功德以後,護法菩薩指的是金剛藏王菩薩,還有天龍八部,這二種護法就出來敘述,他要護持楞嚴神咒的法門以及誦持楞嚴咒之人。(分二:癸一、八部眾。癸二、菩薩眾)

  癸一、八部眾

  八部,指的是天龍鬼神等等,下面都有很清楚的分類,先看第一個:

  金剛力士: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消文:這一段講到金剛護法。『說是語已』,指的是佛陀宣說前面八科的功德以後,在法會當中有無量無邊百千金剛(金剛指的是金剛力士,因為他手持金剛寶杵,而為整個佛教的護法尊神。這個金剛力士是跟隨金剛藏王菩薩的身邊而為他的眷屬,金剛藏王旁邊的眷屬叫金剛力士),這些力士在佛前合掌頂禮,而白告佛陀說:正如佛陀所說的楞嚴咒的功德,我等也應當要誠心地保護如是的發菩提心而修學楞嚴神咒的這個修行者。

  這是金剛力士的發願,再往下看。

  梵釋四王:

  『爾時梵王並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前面是金剛力士,這個地方指的是諸天。

  消文:包括大梵天王、還有三十三天的釋提桓因,以及四天王天(東西南北的四天王天,是保護帝釋天的,為帝釋天的大臣),這些諸天也在佛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審』是如果):如果真實有這樣的發菩提心而來受持楞嚴神咒之人,我也應當要至心地至誠保護,使令這修行人在一生當中,他心中的願望都能夠所求如願。

  天龍八部: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盤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消文:這個地方是講到鬼神眾了。有『藥叉』(男眾的鬼)大將,『大將』是他統領很多很多的兵將,還有『羅剎』(女眾的鬼),她是女眾鬼中之王,統領種種的羅剎,還有『富單那王』,是臭惡鬼,『鳩盤茶』是厭魅鬼,『毗舍遮』就是噉精氣鬼,『頻那』是豬頭使者、『夜迦』是象鼻使者(這二個都是佛教的護法神),乃至於其他的諸大鬼王,還有種種的鬼帥,鬼帥是鬼王部下的大將軍,他們也都在佛前合掌頂禮:我也要發願護持修學楞嚴神咒之人,使令他菩提心的善根速得圓滿。這個是鬼神眾所發的願。

  照臨主宰: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並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這個地方指日月天子,他們都是能夠照臨天下的。

  消文:有日天子、月天子還有風師(主管整個風)、雨師、雲師、還有雷公師,乃至於電伯(掌管整個閃電),乃至於年歲巡官(在天上他是屬於今年當值的主官),以及天上星座的眷屬,他們都在會中頂禮佛陀,而白佛言:我也應當保護髮菩提心、受持楞嚴神咒的人,他們只要依止如法的道場來修學,決定能夠遠離一切的鬼神障礙,而無所畏懼!

  這個是日月天子及諸星的發願,看最後一段。

  地祇天神: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神、水陸空行萬物精祇,並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消文:又有無量無邊的山神(主管山林之神),還有大海之神,還有土地之神,水陸空行(水指的是海神,陸是土地神,空中藥叉),乃至於萬物的精靈(精靈一般都是動物,動物它長時間地吸收日月的精華,它能夠做種種的神變,能夠變化做人,叫做精靈,以下指的是沒有身體的,風神王還有無色界的天人,這是眾生眼睛看不到的),他們也都在佛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也應當要保護這些發菩提心、受持楞嚴神咒之人,使令他們在成就無上菩提的過程中,永遠遠離魔事的幹擾。

  這地方是天龍八部、諸天鬼神所發的願力。這一段的護法述願,跟前面佛陀講八段的功德有什麼差別呢?我們說明一下。前面的功德是佛陀親自宣說的,換句話說這是不思議境,只要是佛陀宣說出來的,那只有唯佛與佛方能證知的,我們只有相信。前面的八段,能滅災難、能淨業障乃至於同佛功德等等,前面那八段功德,主要是強調你受持楞嚴咒所開顯的你內心當中那種真如的功德,是偏重在啟動你內在心靈力量來說的,你的真如一啟動,自然滅惡生善。這一段的護法述願,所強調的是你受持楞嚴神咒,能夠感應到外面的金剛藏王菩薩,以及種種天龍八部的加持,這地方是偏重在感應他力。這個地方有差別,前面是啟動心力,這一段是偏重在啟動他力。

  當然會有人說:鬼神有沒有辦法,有沒有真正地去產生保護修行人的力量呢?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只要一個人、一個眾生敢在佛前發願,請佛做證明(不是在佛像,在真佛前面發願),那這表示二件事:第一個他真實有這樣的願力,第二個他真實有這個能力。他有這個願力跟能力,他才敢在佛陀面前發願,而佛陀保持默然。他沒這個能力,他敢在佛前發願,不太可能!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雖然是天龍八部,但是這些人的威德不可思議的。

  【597】受持楞嚴神咒,能夠感應金剛藏王菩薩的護持!

  癸二、菩薩眾

  前面所宣說的都是三界的眾生,大威德的眾生,這個地方的菩薩,那是出世的菩薩。

  定散俱護: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

  消文:在佛陀宣說了八種功德以後,有八萬四千的那由他(萬億),乃至於恆河沙的俱胝(百億)這麼多、這麼多數目的金剛藏王菩薩(佛教的菩薩有二類:一個是現慈悲相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都是現慈悲相;第二種是現怒目金剛相,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剛藏王菩薩,這些菩薩都是手持金剛寶杵,現出怒目金剛之相),這時他們也在佛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說:正如我等金剛藏王菩薩這一類的眾生,我們『久成菩提,不取涅槃』(這句話很重要,這些菩薩都已經成就了菩提,而依止大悲願力倒駕慈航,他們都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久遠劫來已經成就菩提了),為什麼不取涅槃呢?這以下說出他的理由,因為他要恆常的去隨順楞嚴咒,來救護末法時代發菩提心,修三摩提的這種修行者。他們就白告世尊說:如是修心求正定人(正解釋作直接了當,正念真如,就是直接了當,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直接趣入真如的這種修首楞嚴王三昧之人),他們或者是在道場當中、或者在經行處、乃至於有時候到聚落當中,有遊戲種種的事情,我等徒眾,應當要隨從保護這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受持楞嚴神咒之人。

  應該怎麼保護呢?看第二段。

  魔障盡消: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

  消文:金剛藏王菩薩怎麼去保護持咒之人?乃至於魔王(六欲天,最高頂天的波旬),還有大自在天(色界摩醯首羅天王宮的天主),這二種魔都不能夠去幹擾、傷害受持楞嚴神咒之人。乃至於種種的諸小鬼神,對修習楞嚴咒之人,要保持十由旬之外,除非這個鬼神他發心好樂修習禪定,來跟隨這個修行三昧之人。假設這邪惡的魔王,乃至於這個魔民、魔女,這種種的鬼神,想要去幹擾這發菩提心、修持楞嚴咒之人,我以金剛寶杵來破滅、搗碎他的頭,猶如微塵。

  釋義: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有解釋,說這個金剛藏王菩薩看起來好像很殘忍,用金剛寶杵搗碎其首,猶如微塵。金剛藏王菩薩是『久成菩提,不取涅槃』,他是已經證得了真如佛性。那麼真如佛性的人怎麼會有這種舉動呢?蕅益大師解釋,說這叫做『性惡之法』——稱性所起的惡法。我們一念心性有『折攝二門』,所以蕅益大師說:一折一攝、一慈一威,皆拔苦故。性惡法門,它的善巧,一個安住真如的人他稱性所表現的善,現出慈悲相,他所現出的惡,現出怒目金剛相,他們只有一個目的:都為了要拔除眾生的痛苦,都依止大悲心的緣故。所以這叫做性惡法門——稱性所顯現這惡法的假相,如是而已。

  所作如願:

  『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消文:能夠使令這修行人,能夠滿足他心中的願望,遠離一切的幹擾。

  釋義:這地方還強調,金剛藏王菩薩是保護這個散亂心的人!你看他有時候還跑到村落中去遊戲,所以這個地方不是針對三昧之人,特別是資糧位的菩薩。當然資糧位的菩薩魔障特別多,比方說他有魔障:煩惱障、天魔障、有五蘊魔障、有死魔障——四種魔障,所以他也特別需要去保護。

  慧天長老講到一個持楞嚴咒的公案,他說過去在一個叢林的寺廟,這寺廟的旁邊是一座道教的道觀,二個道場一個是佛教,一個是道教,後來因為土地的糾紛,二家就產生很大的煩惱。產生煩惱以後,在道教的道觀裡面有幾個人,就持道教的咒,就做法,要用火來燒佛教的寺廟。那一天中午的時候,吃飽飯沒多久,就在佛教寺廟的天空出現一道很奇怪的一個紅色的天空,方丈和尚他一看就知道情況不對,他就趕快撞鐘,把所有大眾集合起來,到大殿去持楞嚴咒,持到快結束的時候,突然間那道教的道觀就起大火。因為他本來是要咒願要去燒佛教的寺廟,但是它楞嚴咒一持下去的時候,這個咒力我們講過:第一個它向內啟動我們真如本性,第二個向外感應諸佛菩薩的加持,正如蕅益大師說的: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根本,哪一個法會去傷害它呢?『火』是依誰而起,你怎麼會有火呢?它依真如而起,你依真如而起,怎麼可以去傷害真如呢?火可以去傷害自己嗎?不可能!水也不可能傷害自己。

  所以當我們去安住真如的時候,為什麼所有東西不能干擾我們?

  因為我們的心回到一切法的根本。為什麼有魔王?那是因為他有真如本性才有魔王。你沒有真如本性你有魔王?魔王怎麼可能去幹擾魔王呢?魔王是依真如而起的,他沒辦法幹擾真如本性。只要我們正念真如,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傷害你,因為我們回到了一切法的根本。

  這是蕅益大師的思想,說為什麼持楞嚴咒,火不能燒你、水不能淹你、一切鬼神不能障礙你?因為你回到一切法的根本!諸法再怎麼邪惡,它不能傷害它自己的根本,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要把這個道理參透。我們先不要管外在的加持力,你順從真如,你就回到一切法的根本,是這個意思。

  佛陀花了很大篇幅,來解釋楞嚴咒的功德,這一段持楞嚴咒也等於是整個《楞嚴經》的一個很重要的修持法門。

  到這個地方,講到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講到修行的方法,全部講完。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49】十番顯真之九 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七)
    十番顯真之九 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七)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316】什麼是命濁?
    淨界法師  辰五、命濁  這個命濁主要是由識陰引生的,就是內心當中一種生滅的、了別的作用,當然這個主要是講第八識了。所以古人有時候把它搭配,說是這個受陰主要是前五識,就是前五識引生的這個受;想陰是第六意識;行陰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屬於識陰,這是從多分的功能來說。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52】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
    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淨界法師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2(文字版)
    心無貪淫:戒淫之初,雖然身不淫,心是不是還難免吶?所以在這個過程就保持心態的平衡,慢慢地把這個事情形成習氣了,就忘記了,心得清涼。我們有某一種習氣的時候,你只要用心,一年半載就改了。就怕你不用心,明白嗎?不一定非要出家或者不出家。有些人來聽經總是思前想後,來了家裡怎麼辦……我看你來了以後家裡也沒有鬧地震,也沒有失火,是不是?也沒有哪個去自殺。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4(文字版)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物怪之鬼:昔因貪習,遇物成形,名為怪鬼。怪鬼在人間的時候貪心,以物作為自己的載體。比如附在一個人民幣上,附在一個蘭芝草上。鬼道的業障消了,那麼到畜生道貪物的餘習不改。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即性周遍之前言
    一、阿難轉疑雙非阿難對佛說:「世尊!您常說和合與因緣的道理,一切世間的種種變化,也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周遍於一切色法,故曰大;生起一切色法,故名種)和合而有。」「圓彰七大即性周遍」是圓滿彰顯七大的性是周遍的。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見性」是從一根來說,是別;也就是說,從眼根來說叫做「見性」,只談眼根的見性,這是各別;「如來藏性」是包括了六根,就是「總」。見性與如來藏性,雖有總別的不同,只是一體而沒有差別。說到這裡為止,是以最虛妄之法作為能例,比例說明下面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9(文字版)
    這個時候你會念佛,能真正功夫成片,提起正念,可以避免地獄之報。可是絕大部分人提不起正念。對明心見性的人而言,他念一轉,這個大猛火光就變成智慧火,他心裡是明亮的。為什麼我們要聽《法華經》《楞嚴經》啊?一旦我們明心見性成為一種習氣,夢中、定中、病中、斷氣前後,他沒有辦法失去,明白嗎?這個法太妙了。《楞嚴經》倒數第二段講了,不管你多大的罪過,只要一念明白如來藏,所有的罪過一筆勾銷。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九卷—11(文字版)
    當滅法到來的時候,當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講《楞嚴經》的時候,這些鬼怪都要出來害人、吃人。即使是現在那些殺生重的地方,你都會感到陰氣沉沉。你不要以為就太平了。所以我們要重視正法啊!只要有一個人讀《楞嚴經》,能把《楞嚴經》讀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妖魔鬼怪不敢出來犯上作亂。大家要發心,把《法華經》《楞嚴經》受持好,讓正法久住於世,一直到彌勒菩薩下世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億年,我們要把這個滅法時代扭轉為正法時代。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0(文字版)
    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前面講到這種習氣造業是不是要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來主宰啊?前面的十種習氣實際上是由十種意識心在指揮,所以還要追根到底,六種意識心是不是由六根而出?所以在受報的時候體現出六根怎麼樣受報,是一種什麼樣的痛苦。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
  •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故名之為首楞嚴也。《大佛頂首楞嚴經》,闡述的是三世諸佛圓滿菩提的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的妙行,所以名為「首楞嚴」。梵語首楞嚴,華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謂一切事,即心境二法。開而言之,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也。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二卷—12(文字版)
    所以我們為什麼講要打破楞嚴經是天書這個神話。楞嚴經他就是我們的心法,就是講的我們本身周邊的事情與生活中密切相關一切的環境。他有什麼聽不懂,所以佛感到眾生可憐,就這麼簡單的事情,並不複雜,只是因為我們貪心,貪、嗔、痴而讓把我們應該明白的東西不去搞明白。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就是明心見性之說。那最後多加一句,「是故當知,受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淨界法師:初禪在哪裡?是不是菩薩道?
    淨界法師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地大即性周遍
    四大的範圍,只能收攝五陰中的色陰、十二處的前十一處、十八界的五根與六塵,而五陰中的受想行識四陰、六入的根性、十二處的意根、十八界的意根與六識,這些精神界的範圍都沒有包括在裡面,還有色陰的虛空,也沒有包括在裡面,為了把一切有為諸法攝盡,所以世尊加了「空大」、「見大」與「識大」,成為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這樣就包含了一切有為諸法,這就是世尊廣談七大的用意。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識大即性周遍
    你應當觀察這:六處識心,是同是異?是空是有?是非同非異?是非空非有?「合會」是把識大會合前面的六大,警示阿難尊者,要了解七大都是如來藏性。前面說「清淨本然」,是就「本元自性」說的;圓瑛大師《楞嚴經講義》說:「今此識大,體即妙本明覺,湛然凝然,故直稱妙覺湛然」。《楞嚴正脈疏》說:「是以直稱妙覺即性體,而不必又言其清淨,...湛然即性明,而不必又言其元具矣。」圓瑛大師講義將「妙覺」解釋為「妙本明覺」,是否「妙明本覺」?似是當時排版校對之誤。在湛然體中,元來具備徧周法界之用。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
    像《楞嚴經》這樣的深奧經典,都是有極大善根的人才會堅持學完的。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聽到了能學習的就更少了,學習能堅持到底的就少之又少了。能讀到此處的同修們,千萬不要生退心啊,繼續堅持下去。
  • 菩提論:六、明心篇(印廣法師著)(附音頻)
    此之四大物,變前於何存?若先於體內,人何能活命?若先非體內,無米怎炊成?楞嚴有經論,皆妙真如性。今以夢為喻,次第說分明。正當做夢時,誰能見夢人?雖不見夢人,夢何曾離人?當知夢時人,即妙真如性。更以拳掌喻,次第說分明。舒拳為掌時,見掌不見拳。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
    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淨界法師
  • 楞嚴要解:綜上所述:不管六入是根還是塵,都是虛妄不實、沒有自體的.
    因為前六根有各自所對的塵,能生起六識,而七、八識並沒有具體的塵境,那麼眾生豈不是只有六識,七識、八識都不可得嗎?所以這種說法有毛病。我們說六根還是有六處的。有的法師說:意根就是肉團心,這樣的講法也不恰當。我們肉團心實際上是第八識所依之處,第六識所依之處是大腦。按我們中醫的講法,心光上照大腦,心腦相接了,大腦才起作用,若心光不上照大腦,大腦就不起作用。大腦是第六識,心是第八識,第八識又稱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