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曾在中國鋼鐵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
1987年出家受戒,受教於達理老法師、性梵老法師、懺公上人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師、果清律師、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識座下。
1993年起擔任淨律佛學院教務主任。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已經成就了殊勝身心之流,離開了欲界汙濁的心身,是一種安樂精妙的身心。這種身心世界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沒有欲界「八苦」、三苦中的「苦苦」,當然還有無常敗壞之苦、微細的行苦。
雖然沒有真實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出世的三昧。但一念寂靜的心中,諸漏不動,已經能夠調伏世間的欲漏,名為初禪。
梵眾天
梵眾天就是初禪天的人民大眾。到色界後,禪定已經堅固成就。到「未到地定」,還不是很決定,只是一個過渡。到了初禪後,三界的愛欲跟情染完全沒有想念之心。因地沒有淫慾的念頭,當然不會生長在欲界。臨終時神識就應其清淨的梵行之念而生為梵眾天。梵輔天
梵輔天就是初禪天的大臣。輔佐大王來整理事物的大臣。因地有二個:欲習既除,離欲心現。這一點跟前面初禪差別不大,對三界愛欲煩惱調伏了,禪定離欲心堅定現前。重點在下一句:於諸律儀愛樂隨順。前面持戒是屬於大方向的,偏重在調伏煩惱。梵輔天對大小的律儀,特別是威儀很重視,愛樂隨順。沒有強迫也很喜歡注重自己的大小律儀,有威儀的德行。這個人應其定共戒,有禪定跟戒行的清淨,能夠行種種的梵行之德。梵行之德有二部份:一、他自己愛樂隨順梵行之德。二、他能夠弘揚教化眾生遵守梵行之德。這一點不同於梵眾天,偏重在自己的修學。梵輔天能以梵行之德,來勸別人修學梵行,讚嘆梵行的功德,有種利他的妙行,叫梵輔天。大梵天
大梵天是初禪天的天王。因地有三個:一、身心妙圓。讚嘆身心世界是微妙圓滿。什麼叫微妙?蕅益大師說:能夠完全遠離欲界粗重汙濁的身心,沒有欲界的愛染。"圓"較前面諸天,戒定的功德更加的滿足,戒行更加的清淨,威儀更加的莊嚴。二、威儀不缺、清淨禁戒。不但威儀不缺,行住坐臥都不放逸,而且能奉持清淨的淨戒,身口意清淨,經常保持攝心而不放逸,有持戒之德。三、加以明悟。"明悟"就是通達慈悲喜舍之理,有四無量心。廣大的慈悲心和喜舍之心。以這三種的因地,能應其持戒清淨跟慈悲喜舍之德。以這二種德行來統領整個梵天的大眾,而為大梵天王。這指的是天王的德行。初禪和二禪的區別
初禪叫做離生喜樂地。離開三界粗重的身心,產生跟喜樂相應的一種身心。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說:初禪具足五德,覺、觀、喜、樂、心一境性,初禪是有覺觀的。初禪的覺觀是怎麼來的?從欲界到初禪最重要的覺觀是訶責五欲。必須用不淨觀,觀察眾生為什麼貪愛色身,因為我們產生顛倒,一直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所以在覺觀當中,就如實的觀察我們色身,把這一層皮肉剝開後,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以不淨的覺觀來訶責欲愛的煩惱,所以成就禪定時覺觀還在,而且不斷的保留。因為初禪的特點雖得禪定,但並不堅固,要隨時用覺觀來訶責五欲來保護這個禪定。「喜」有歡喜心;「樂」喜跟樂都是快樂的,樂是比較微細,喜是比較粗。「心一境性」,禪定的相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的安住,這是禪定的相貌,心一境性。這是整個初禪的相貌,二禪已去,沒有覺觀;二禪已去,也沒有前五識的活動。禪天和菩薩道的區別
佛陀在訶責欲界諸天,或者色界天在調伏煩惱時,有一句話說:「他們沒有真修三昧」,是什麼意思?雖然他們用不淨觀訶責煩惱,但沒有真實的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的思想是:要相信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你本來就沒有煩惱。在調伏煩惱時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懺悔業障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要了生死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是《楞嚴經》的核心思想,從本來無一物而建立整個戒定慧,以無住為本,而生起戒定慧的修學。加上(假觀)觀念,初禪就不是初禪,加上這觀念二禪就不只是二禪,那是整個菩薩道。看修行就是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提升,所修的法門全部提升。問題是不能正念真如,只能活在一個小範圍裡對治煩惱,以生滅心對治煩惱,效果就有限。站在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就糟糕了!等於兩個人在對抗,很難解脫!Changer邀請您每晚21:00,
我們一起共修15分鐘,
讓我們一起震撼共修!
共沐佛光,同沾法喜,
共同回向,福慧安康!
編輯|焱開
審稿|建君 政潮 王宇琳
來源|淨界法師講《楞嚴經》
以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他用三年時間不遠萬裡到達中國弘法,從皇宮太子轉變為一代祖師!
原創|寂靜法師:這種讓花綻放的力量,也能讓你的生命產生奇蹟!
中醫名家李辛:所有的病,都是這樣才來的(內附療愈的秘訣)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好運、健康、平安、財富的最簡修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