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49】十番顯真之九 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七)

2021-02-22 大乘佛子

十番顯真之九 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七)

淨界法師

  巳二、別釋

  分二:午一、釋別業妄見;午二、釋同分妄見

  午一、釋別業妄見

  看別釋。別釋當中分兩段:一、解釋別業妄見;二、解釋同分妄見。先解釋別業,再解釋共業。我們看經文: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

  佛陀提出一個問,那麼這個時候佛陀自己回答。

  一、審於二處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這段經文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改造生命,要先了解生命。什麼是生命,這個地方講很清楚。

  佛陀招呼阿難說:阿難!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讓你了解什麼是生命的相貌。他說,譬如在世間上有一種人,這個人的眼睛產生了毛病,就是產生了赤眚。赤眚,就是說他眼睛因為過度的勞累而產生一層薄膜,叫翳。所以他看外面東西的時候,看起來是模模糊糊、糊糊模模的,看不太清楚。眼睛有毛病的這個赤眚之人,有一天晚上去看遠處的燈光,那個路燈,這個時候他在燈光的外圍看到了另外一個圓形的五色重疊的影像。我們眼睛好的人看燈光,就燈光而已。而眼睛有赤眚、有薄膜的人看燈光的時候,看到燈光外面有一層五色的圓形的影像出現。這個影像出現了!佛陀對阿難尊者說,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人在夜晚看到燈光出現了五色圓形的光明,這個五色的圓影是怎麼來的呢?是燈光產生的,還是眼睛產生的?

  我們解釋一下:

  這個眼睛,一個正常的眼睛,就比喻我們這一念的清淨本然的現前一念心性。但是我們眼睛太過疲憊以後,就產生一個赤眚,眼睛中產生一個薄膜。這個赤眚就是我們心中一念的妄動,一念的妄想產生了。眼睛中產生赤眚以後,就看到了燈光外面有五色的圓影。這個五色的圓影就比喻我們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身心世界出現了,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會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地方就說明,就是從一念的妄動而來。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五色圓影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從燈光而來,還是從眼睛而來?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看佛陀的回答:

  二、了無其實

  (一)非即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佛陀說:阿難!假設這個五色的圓影是燈光的關係才出現的,是因為有燈光才產生的,那麼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了:為什麼一個非眚之人,一個眼睛健康的人看不到呢?你說是燈光有,但是為什麼你看到的五色圓影,他就看不到呢?所以這個不合理。而此五色圓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才看得到,所以你不能夠說它是從燈光而來,這是不對的。

  如果說是從能見的眼睛而來,那麼這樣有一個問題:能見的眼睛,這個見分已經變成了五色圓影,它是從眼睛而來,而眼睛又看到自己,這樣子的話,這個赤眚之人又看到圓影,那變成自己看到了自己,這個不合道理。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五蘊身心,我們現在產生一個人的形狀、想法、思想等等這個五蘊身心,你說它從什麼地方來?你說它從眼睛而來,從現前一念心性而來,不對!你看,佛陀安住在自住三摩地的時候,佛陀攝用歸體,進入正念真如的時候,佛陀看不到五蘊身心,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五蘊身心不是我們本來有的。你說五蘊身心自己產生的,也不合理,它怎麼會自己產生呢?所以這個地方,它不是燈有,也不是見有。這個講到非即燈有,非即見有,但是它也不離開,非離。

  (二)非離

  複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阿難,假設這個五色圓影是離開了燈光而另外有它的自體,它跟燈光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那麼這個也有問題了。我們應該離開燈光去旁觀這個屏風或者几筵,几筵就是桌子,你看桌子有沒有圓影?那是不是有圓影出來呢?事實上沒有,所以它也沒有離開燈光。

  如果說它離開了我們能見的眼睛而有、離開了見分而有,既然是離開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麼為什麼這個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他也不離開眼睛。

  這個地方就講出一個消息:當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因為一念的妄動而顯現這個五蘊身心的時候,這個五蘊身心它不是心性,但是它也不離開心性,它非即非離,是這個道理。這個地方就是說明它跟心性是非即非離的關係。

  我們再看下面。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149

大乘的空觀

淨界法師

  我們來看這個講義,怎麼樣能夠把理觀的智慧,把它放在念佛當中呢。我們看附表第四的大乘的空觀。其實這個空觀,也包括了假觀的成分在裡面,等於是整個大乘的理觀,都在這份講義了,看附表四。

  《楞嚴經》的開示,我們分成兩大科,第一個先做一個總相的說明,大乘的理觀,到底是怎麼個下手,這是第一個先總相,第二個再看別相。我們先看第一個,真妄不二,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在修習理觀的時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生命切成兩塊,這個很重要,你不切成兩塊,你就沒辦法觀。如果你是外觀,向外觀察生命,你要切成兩塊;你內觀你內心的世界,也是切成兩塊,這兩塊是怎麼個切法呢?

  在《楞嚴經》的這個分割當中,就是先把有相狀的一部分,把它歸為一類,不管這個相狀是雜染的相狀,是凡夫的惑業苦的這種雜染相,不管這個相狀是諸佛的功德莊嚴,只要你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你耳朵聽得到的,六根能夠活動攀緣到的,這種六塵的相狀,通通歸為一類,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把沒有相狀的,那個清淨的那個明了性歸為一類,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把生命歸兩類,有相狀的還有沒有相狀的。

  好,你有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來看看,這兩個有什麼差別?

  首先我們看看,有相狀的生命現象,是浮塵諸幻化相,它是浮、飄浮在空中,它是變來變去的;第二個塵,這個塵就是有一種染汙幹擾,它是幹擾我們內心的這種虛妄的相狀。

  這個相狀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業力成熟的時候,它就顯現出來了,可能出現快樂的相狀,也可能出現痛苦的相狀,當業力完全釋放完畢的時候,它就又覓之了不可得,它又從生命當中消失掉了。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凡是相狀的東西它一定會變化,因為它受了業力的主導,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看非相狀的本性呢,是妙覺明體,就是常住妙明的,不生不滅的心性。不管你造了罪業,不管你造了善業,不管你是快樂,不管你是痛苦,它永遠是不變的,它沒有意見的,它完全保持一種如的狀態。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生有兩個狀態,一個是變來變去的,一個是不會變化的,這兩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切割,你現在把人生切成兩塊以後,你就有資格來修理觀了。

  我們來往下看。

  應該怎麼面對相狀,應該怎麼面對真如的法性,是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把這個別觀,把它解釋一下,這兩科把它一起念一遍,請合掌: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首先我們要修,先修的是空觀;空觀的智慧,它叫做從假入空,這個很重要。你不能直接修空觀,不可以,你要先有相狀,透過相狀的觀察,你才可以悟入空觀,這個很重要。很多人他逃避了相狀,結果你大乘空觀就修不起來。

  如果你今天是修小乘的空觀,你不用借相,可以,不用借相沒關係。小乘空觀,它是一昧的斷滅就可以斷滅空;大乘的空觀它要借相一下,它一定要先假借一個相狀,然後從這個相狀的跳板,再跳到空觀。

  它是怎麼個跳法呢?首先你要先看到你現在生命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個只是一個名相而已,簡單的講就是身心世界,開合不同。一個是物質的色身,一個是精神的明了性。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業力變現的,它是會變化的。所以你要先面對你的身心世界,觀察它是怎麼樣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我們的生命,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因為它開始,是莫名其妙的開始。《楞嚴經》就是這樣講,生命是無中生有的,不是說A去創造B的,不是,當你時間成熟的時候,你在畢竟空當中,就不知怎麼回事,莫名其妙就業力成熟的時候,就從水裡面冒出一個水泡。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就投胎了,生命是無中生有,不是哪一個人把你創造出來,你也不是延續前生。因為你前期的生命跟這一期生命,完全沒有太多關係,除了你接受前面的業力以外,從生命的結果來說,你這個夢跟上一個夢,是沒有關係的,從生命的結果是沒有關係的。

  但是你生命的因地,你是繼承了前面的業力,但是從生命的結果,你今生的生命結果,跟前生毫無關係,那是不同的業力顯現出來的,從生命的結果來說,你不可以說你前生創造了今生,不能這樣講,你更不可以說你母親,把你創造出來,更不能這樣講,你只是假借母親的因緣來投胎而已。

  這個我們十二因緣講過了,你是有一個識投到母親,你是假借母親的因緣,來滋養你的色身而已,不是母親把你創造出來。所以生命沒有開始。

  第二個,生命沒有結果,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最後是完全消失了,你到哪裡去了?你又回到空性去了。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相狀當中的生命,我們知道相狀是暫時,但是你要借它,你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才能夠得到下面的結論。所以在生滅去來的相狀當中,它的本質就是如來藏性,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的,它是不動周圓的,它沒有變化的一個妙真如性。

  所以在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當中,我們看到生命的去跟來,那是相狀的變化,但是從本性來觀察,它沒有去來、沒有迷悟、沒有生死。去來表示我們生命的業障,迷悟表示我們的煩惱障,生死表示報障。

  比方說我們舉鏡子跟灰塵來說,或者鏡子跟影像,我們要先透過影像,才能夠看到鏡子,你一開始看到鏡子,你覺悟不出了那個鏡子,你要先看到影像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提供影像依靠的這個所依止的東西,那個鏡子是不變化的,那麼這個從假入空,是很重要的。

  你要能夠從過去的因緣中,擺脫過去的業力,只有這個方法,沒有其它方法。這個地方古人講出一個譬喻,這個譬喻非常好,它是一種人生的背包,來做一個譬喻這什麼叫擺脫過去的業力?我們每一個人都背了一個背包,在人生的道路走,小時候我們這個背包,放了我們的執著,你執著得有個相狀,比方說你小時候,我們在乎的是家庭的背景,同學之間比的是家庭的背景,你家在哪裡,他家在哪裡,你爸爸做什麼他爸爸做什麼;第二個比的是成績,誰是優秀的,誰是比較差的;比的是這個你的身體的長相,長得怎麼樣,你是高還是矮等等。

  所以我們在小時候,我們的背包就開始進入很多相狀了。你的家庭背景的相狀,放到背包裡面去了;你的成績的相狀,乃至於你的身體的相狀,你就背著相狀,當然這個相狀是用業力變現出來,慢慢長大了,你的背包放的東西更多了,你要成家立業,你要把房子的相狀放到背包,你的背包更重了,要把車子也放進去了,要把家庭也放進去了,你的眷屬,你的事業,你的人際關係,你一切成敗得失。

  所以你到了中年的時候,你這背包扛得就非常重,你承受過去的業力,它絕對不會放過你,你的背包越來越重。到了晚年的時候,你還會加很多東西,老、病、死,你的身體虛弱了,你看你的身體大不如前了,這個執著的相狀它也裝到背包了。

  病痛,你不是身體虛弱而已,你有很多病痛折磨你,慢性病折磨你,乃至於死亡的恐懼,你看到你的朋友一個一個離開了,你對死亡恐懼的相狀,它也在你的心中揮之不去。

  所以我們一個人,人生的背包從小到大,是不斷的增長,就是你心中背了太多的相狀,這個相狀都是過去的重大的業力顯現出來,加上你的執著,就變成你人生的背包。現在我們逆向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把背包裡面的東西拿出來,有沒有可能?

  先把房子從背包裡面拿出來,把車子的相狀拿出來,把家庭的因素拿出來,把人際關係的因素拿出來,乃至於把老病死的這種相狀拿出來,甚至於我們有沒有可能,把背包完全放下,輕鬆的去面對未來,有沒有可能?

  就是我們從過去的業力而來,所以我們背包裝滿了東西,這個東西,裝什麼不是你說了算的,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它會變現很多很多的相狀,當然你一般人就是照單全收,愛取,你業力丟什麼,我就把它往背包裡面塞,但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這種背包,把它放下來,有沒有可能?這就是空觀的智慧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所以佛陀要我們從假入空,就是你看到生命的變化,你要看到那個背後不變化的本性,而憶念那個不變化的本性,叫做離相清淨。空觀的智慧是我們修行人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成敗的關鍵,就是關鍵到一個人他是不是可以成功的從過去的背包當中走出來,放下過去的背包,你扛著沉重的背包,你今生是做不了什麼事,幹不了什麼實事的,你念佛也沒有力量,你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為你的心太沉重了,你積集那麼多相狀,你怎麼去創造未來。

  所以當我們在所謂的規劃未來,設定目標積集資糧的時候,你要做的一件事情,請你放下你生命的背包,它跟你沒有關係的,它既然是生滅就由它去吧,不管你今生是好是壞,這個相狀你試著把它放下來,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二十年來你背著背包,你現在如今放下,把它放下來,放下生命的背包,就是從假入空觀,不管你的過去你過得怎麼樣,你不要再回憶過去了,把相狀徹底放下。

  所以這個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面對因緣很重要,就是你本來就沒有,所以你到最後,這個只是一個生滅的一個假相,來,你隨它;去,隨它去。所以從假入空觀,它的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承受業力,但是你不能把業力轉成業障。諸位業力不一定會形成障礙,不一定,承受業力我們別無選擇,變成障礙是你自找的。

  理論上來說人生只有快樂跟痛苦,不應該形成障礙,業力會讓我苦,業力會讓我快樂,那是一時的情緒,那過了就好。但是你把一時的苦樂,轉成內心的障礙,這個就是我們心理素質不夠,是我們自己的取著,我們不能逃避業力,但是我們不能把業力把它轉成障礙,不能變成業障,不可以。

  所以從假入空呢,就是你把人生先歸零一下,放下人生的背包重新開始。從假入空觀這樣子過去以後,以禪宗的意思,你這個人脫胎換骨了,你成功的從過去裡面跳出來,你又是一個新的生命,法王座下添新生。

  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從空出假。

  所以你如果是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從假相而進入真實,這一塊叫從假入空。接下來呢,從空出假,逆向操作,從真到妄,這個幾乎所有的淨土宗大乘佛法,要做的都要有兩道手續,你放下了人生的背包,你還有事要做,你要創造一個來生的願景,來調伏你、引導你。

  所以淨土宗它不但要你放下過去,它還要你開創未來,你要設定未來的目標,這個時候就是假觀的智慧。

  淨土宗的假觀我們看,當然這個假觀你不是胡思亂想,你要怎麼去調伏自己引導自己,它是有祖師的傳承的。淨土宗的祖師談論調伏,最有效果的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很簡單,你這個人你雖然放下,你還有習氣,他就把我們自己創造成一個罪障凡夫的相狀。

  所以我們前面把相狀放下以後,現在呢,把某些少部分的相狀再借回來,但這個時候的心情是怎麼樣,暫借,不執著。這個時候你要用業障的相狀,來恐怖你自己,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是罪惡凡夫,你自己沒辦法處理這麼重大的罪業,所以你別無選擇,所以怎麼辦呢?你只有靠阿彌陀佛救拔你,所以罪障深重,求出無門。所以這個你要經常用恐怖的相狀,來給你自己激勵,來調伏你對三界的貪念愛取,這是你所借的第一個相狀,恐怖的相狀。

  當然你也可以借這種功德的相狀,來引導你自己。你看我今暫做娑婆客,我未來的願景: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樓閣,種種的充滿音樂,充滿光明,充滿香氣的,一種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的願景,你同時也放進來。

  所以在空性的智慧當中,你放進了兩個相狀:一個是生命中的狼放進來,怖畏你,激勵你精進;一個是生命中的美食,功德相狀引導你鼓勵你;這兩個相狀,在我們生命當中缺一不可,人生不能永遠是痛苦的藥,也不能永遠是甜點。所以你必須把生命中的狼跟生命中的美食甜點放進來,來調伏你的心,永遠保持一種精進的力量,帶動這個佛號,這個就是假觀。

  你這個就是先把生命歸零,先把心帶回家,先從假入空然後從空出假,調伏力、引導力,慢慢慢慢的你就能夠達到順從本願,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就是所謂的理觀的智慧來帶動佛號,這個時候你的佛號是穩定性的堅固性的,這個佛號是圓滿性的;也就是說你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都叫做波羅蜜,每一句佛號都能夠超越生死的此岸,到達淨土無上菩提的彼岸去了,你的佛號每一句都沒有空過,這個質量都非常好,因為你善調其心。

  好,這個就是我們修習的空假中三觀的理觀。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52】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
    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316】什麼是命濁?
    淨界法師  辰五、命濁  這個命濁主要是由識陰引生的,就是內心當中一種生滅的、了別的作用,當然這個主要是講第八識了。所以古人有時候把它搭配,說是這個受陰主要是前五識,就是前五識引生的這個受;想陰是第六意識;行陰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屬於識陰,這是從多分的功能來說。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21】十番顯真之六 約周遍顯見性非物(六)
    十番顯真之六 約周遍顯見性非物(六)淨界法師
  •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故名之為首楞嚴也。《大佛頂首楞嚴經》,闡述的是三世諸佛圓滿菩提的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的妙行,所以名為「首楞嚴」。梵語首楞嚴,華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謂一切事,即心境二法。開而言之,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也。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從這個地方以後,把「見精」、「見性」,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見性」是從一根來說,是別;也就是說,從眼根來說叫做「見性」,只談眼根的見性,這是各別;「如來藏性」是包括了六根,就是「總」。見性與如來藏性,雖有總別的不同,只是一體而沒有差別。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2(文字版)
    所以在這個位次境界方面來講呢,《楞嚴經》有些地方顯得不是很圓融,我們沒有辦法一定要把它能統一起來。有些法師解釋無生法忍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金剛經》那個初住位那還不到圓教的初信位,別教的地位菩薩,相當於圓教住位菩薩,相差三十個等級。因為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從一開始明心見性,他見到的是真如全體。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4(文字版)
    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本自發明:是自己造業自己受報。也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叫循業發現。因為自己造的這個業就引起現前這種果報。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不是老天爺懲罰他,也不是閻王老爺懲罰他,也不是其他妖魔鬼怪、正人君子嫁禍他,都是它自造的。自妄所造,還自來受:這個心好玩,都是在自己變化。
  • 詳解十番顯見之六:顯見不雜(上)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他已經知道這個「見性」還不掉了,他不懂得為什麼講它就是我。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這是針對阿難非要讓佛把自己能見的那個我給他指出來;佛的意思來講呢,這個能見的見性是不可見的,注意,這是按照分別法來講。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二、阿難平等行乞,遭遇摩登伽女之難三、文殊領命救護,世尊徵詢心目所在四、阿難對自心的七種錯誤認識五、超越生死輪迴,心須認清的兩種根本六、妄想識心非是真心,乃生死流轉之根本七、借盲人有心而喻燈同眼,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八、借客人不住而喻塵搖,現驗見性常住無動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楞嚴經: 203 十番顯見 - 迷中更迷 It's Really Deluded
    B1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B2助道別詳護定要法 B1分三C1阿難請定 C2如來答定 C3當機獲益 C2如來答定(分二)D1正說妙定始終 D2通示全經名目 D1分四>F1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F2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F1分二G1如來破妄顯真 G2阿難明心生信 G1分二H1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H2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分二)I1阿難捨妄求真 I2如來極顯真體(分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二卷—12(文字版)
    如果這樣講的話,一定有個觸從手掌出來再進去,也就是說一定有一個覺性知道心,他專門知道這個觸,有個東西在身上來來往往。如果是這樣的話,何必還要等到兩手掌合起來才叫觸呢?這是佛講的話,講得很客氣,也非常實在。所以我們為什麼講要打破楞嚴經是天書這個神話。楞嚴經他就是我們的心法,就是講的我們本身周邊的事情與生活中密切相關一切的環境。
  • 楞嚴經: 206 十番顯見 - 這就是你的顛倒 It Is Your Upside-downness
    >C1阿難請定 C2如來答定 C3當機獲益 C2如來答定(分二)D1正說妙定始終 D2通示全經名目 D1分四E1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 E2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E3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E4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今E2E2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分二)F1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F2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F1分二G1如來破妄顯真 G2阿難明心生信 G1分二
  • 楞嚴經: 225 十番顯見 - 無貧尊者不貧窮的因緣 Never Poor
    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今E2E2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分二)F1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F2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F1分二G1如來破妄顯真 G2阿難明心生信 G1分二>H1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H2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分二)I1阿難捨妄求真 I2如來極顯真體(分二)J1光表許說 J2正顯即真(分三)K1克就根性直指真心 K2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K3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K1分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0(文字版)
    印廣門清法師主講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阿彌陀經》《心經》講記開示連結:《大乘妙法蓮花經》經文讀誦七卷二十八品(視頻字幕版)《大佛頂首楞嚴經》讀誦共十卷(視頻字幕版)【大乘妙法蓮華經】全文(注音版)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9(文字版)
    為什麼我們要聽《法華經》《楞嚴經》啊?一旦我們明心見性成為一種習氣,夢中、定中、病中、斷氣前後,他沒有辦法失去,明白嗎?這個法太妙了。《楞嚴經》倒數第二段講了,不管你多大的罪過,只要一念明白如來藏,所有的罪過一筆勾銷。於中發動:告訴你,要準備上路了。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是打比喻,他能體會到,手一搓是不是發熱了。二習相然:這裡的「二習」是指種習和現習。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這一段經文是比喻依真起妄。「其人無故,不動目睛」,是說這個人無緣無故不轉動眼睛,這是在譬喻最初無端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這是談到依真起妄,而在後面會說得更清楚。如果「真」會起「妄」的話,當我們反妄歸於真之後,會不會再起妄呢?
  •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破妄諸相2
    寅二 如來顯發非心分三卯初 光表破顯諸相二 發明真妄二本三 正斥妄識非心今初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在翻譯《楞嚴經》的過程中,因為般剌蜜帝大師不通漢語,所以是由別人轉譯,然後由當時被流放到嶺南的房融筆受,再由南樓寺的懷迪法師作為證譯的。《全唐詩》載:「房融,河南人,則天時為相。神龍元年,貶死高州。好浮屠法,嘗於嶺外筆受《楞嚴經》。詩一首。」
  • 楞嚴經: 177 十番顯見 - 清淨所生故有光明 Buddha Is Born of Purity and Cleanness
    >B1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B2助道別詳護定要法 B1分三C1阿難請定 C2如來答定 C3當機獲益 C2如來答定(分二)D1正說妙定始終 D2通示全經名目 D1分四E1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 E2說奢摩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