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設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
淨界法師
看第三段:
三、《大寶積經》云:滿設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
佛陀在這當中做了一個比較,說這當中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布施,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布施呢?滿設恆沙界的珍寶,用滿是恆河沙世間這麼多的珍寶,這麼廣大的財物來供養誰呢?來供養佛,來供養最殊勝福田的佛。那麼你做這樣廣大的布施呢,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你不如在一天當中出家,當然這個出家也包括出世俗家,也包括你能夠出煩惱家。就是你在家裡面,你能夠拔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不要一天到晚跟煩惱在一起,我一個小時要解脫煩惱。幹什麼呢?修寂靜,這個寂靜就是修止修觀。
這個地方,我們很難明白佛陀這段話的一個本意,不過我們簡單地做一個解釋:
基本上我們這個安樂有兩種的安樂:第一個是屬於色身的安樂;第二個是屬於內心的安樂,這兩種差別。
色身的安樂就是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感官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有兩個過患:
第一個,它是擾動不安的,就是這個感官的快樂雖然有樂受,但是讓你擾動,讓你弟子心不安,就有這個過患。
第二個它是雜染性的,就是說你在受用色身安樂的時候,它會增長你的煩惱跟罪業,這件事情很嚴重,會增長你的煩惱罪業。就好像說桌子上有美好的食物,裡面放著毒藥,你去嘗這個美好食物的當下,你也必須要去承當它所夾雜的煩惱罪業的毒藥,因為你不吃不行,藥已經放在裡面了。
所以說色身的安樂它有擾動性,有雜染性。
這個內心的安樂它的本質是寂靜的,就是說我們在佛堂當中的用功,出家修寂靜,你的拜佛,拜完佛以後靜下來誦一部經,或者思維一下經典的法義,這種甚深的法寶,內心當中產生一種法喜的安樂,這種內心的安樂它是寂靜的,雖然安樂但是它還寂靜,它不擾動。其次它是清淨的,它是隨順於涅槃的,它不會增長煩惱。
所以內心的安樂,哪怕是短暫的,就是說你這麼一個短的時間,一日當中能夠修寂靜,超過你以這樣的一種擾動的境界去修供養。一個是雜染性的,它是隨順於生死的;一個是清淨性的,隨順於涅槃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做了一個比較。
這個地方我們等於是引用了經典的三段開示來讚嘆修習止觀的一個殊勝。
——淨界法師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