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05】滿設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

2021-03-05 大乘佛子

滿設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

淨界法師

  看第三段:

  三、《大寶積經》云:滿設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

  佛陀在這當中做了一個比較,說這當中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布施,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布施呢?滿設恆沙界的珍寶,用滿是恆河沙世間這麼多的珍寶,這麼廣大的財物來供養誰呢?來供養佛,來供養最殊勝福田的佛。那麼你做這樣廣大的布施呢,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你不如在一天當中出家,當然這個出家也包括出世俗家,也包括你能夠出煩惱家。就是你在家裡面,你能夠拔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不要一天到晚跟煩惱在一起,我一個小時要解脫煩惱。幹什麼呢?修寂靜,這個寂靜就是修止修觀。

  這個地方,我們很難明白佛陀這段話的一個本意,不過我們簡單地做一個解釋:

  基本上我們這個安樂有兩種的安樂:第一個是屬於色身的安樂;第二個是屬於內心的安樂,這兩種差別。

  色身的安樂就是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感官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有兩個過患:

  第一個,它是擾動不安的,就是這個感官的快樂雖然有樂受,但是讓你擾動,讓你弟子心不安,就有這個過患。

  第二個它是雜染性的,就是說你在受用色身安樂的時候,它會增長你的煩惱跟罪業,這件事情很嚴重,會增長你的煩惱罪業。就好像說桌子上有美好的食物,裡面放著毒藥,你去嘗這個美好食物的當下,你也必須要去承當它所夾雜的煩惱罪業的毒藥,因為你不吃不行,藥已經放在裡面了。

  所以說色身的安樂它有擾動性,有雜染性。

  這個內心的安樂它的本質是寂靜的,就是說我們在佛堂當中的用功,出家修寂靜,你的拜佛,拜完佛以後靜下來誦一部經,或者思維一下經典的法義,這種甚深的法寶,內心當中產生一種法喜的安樂,這種內心的安樂它是寂靜的,雖然安樂但是它還寂靜,它不擾動。其次它是清淨的,它是隨順於涅槃的,它不會增長煩惱。

  所以內心的安樂,哪怕是短暫的,就是說你這麼一個短的時間,一日當中能夠修寂靜,超過你以這樣的一種擾動的境界去修供養。一個是雜染性的,它是隨順於生死的;一個是清淨性的,隨順於涅槃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做了一個比較。

  這個地方我們等於是引用了經典的三段開示來讚嘆修習止觀的一個殊勝。

——淨界法師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05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07】獨處空閒,作意思惟
    獨處空閒,作意思惟淨界法師  再看第二段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您出家是娑婆世界最大的福報!
    無有在家修習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鬱伽長者經◇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財富珍寶具足。——出家功德經◇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舍,乃應行法,是名為難。若出家離俗,絕諸忿亂,一向專心,行道為易。
  • 出家功德贊!
    出家眾因有外在的出世形相,給人脫俗清淨的感覺,令人心生恭敬,無意中,就讓人與佛法結了緣。又因出家僧人能升座說法,利益群生,讓人知道有佛法、能夠修習佛法,並因而輾轉教化,小之得到人天果報,大之證得解脫聖位。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光明終不會有窮盡。所以,出家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即便一日一夜出家,都會為自己種下解脫的因緣。
  • 寶靜法師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56
    寶靜法師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56 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當知下一行半文,正明執著之失。當知二字,警誡之辭。若行者,修從假入空觀,見無為而謂入正位以為究竟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言三菩提心者,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翻無上真等正覺。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 (24-2)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 (24-2)醫生就是說對於教授你這個法門的善知識,對善知識所教授的這個法門你要有信心。從古到今很多的人因為這個方法——止觀的法門身體漸漸的痊癒了。他們能夠做得到,那麼我一定也能夠做到。所以這個信心包括對於法門的信心,也包括對自己的信心。那如果說我病已經很重了,病入膏肓了沒救了,那這些方法對你來說,恐怕使不上力!因為你在修這個法的時候,你的心就很難灌注、安住在這個法上,所以對自己的信心也很重要,你相信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的,如幻生、如幻的滅。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第二個是中品罪,叫作法懺: 中品罪 作法懺:向清淨大小乘僧,發露懺悔。 中品罪是你不但起心動念,而且還付諸行動,這個就必須要發露懺悔了。 總之,我們佛法的修習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念佛,助行是修止觀、或是持咒。但是,這樣的一個車乘在運轉的時候,懺悔的目的,就是把這個車乘所要經過的路,阻擋在路上的石頭,預先把它移除,破除障礙,這就是我們修懺的意義,它是修學一切法門的共同基礎,在這基礎上,你的修行才容易成辦。
  • 佛前供養一朵花
    供花是將鮮花用器皿供養於佛前。佛案前供花是提醒弟子要多播種成佛的因,將來才有成佛的果。有了花的提醒,我們才會常常自勉自勵,檢討自己的行為,向著成佛的目標前進。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是金黃色的,很莊嚴。他想先插到他腦殼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腦殼是無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麼動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這朵花,就沒有把這朵花放到他腦殼上。
  • 供養出家人僧衣, 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給寺裡常住們買些過冬的衣物,大家可隨喜供養,功德無量!僧衣代表著「延續佛燈明,統領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的僧寶。供養僧衣,得色身莊嚴,色身堅固,色身清淨報。出家眾仰仗修行,進德修業;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長。
  • 終南山製作的九蒸九曬芝麻丸 供養出家師父,轉發也是功德
    所以,供養僧是有殊勝功德,學佛人日日行善,日日精進佛法,不如虔誠供養僧眾。供僧要供養僧伽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飲食、衣服、臥具(包括房舍)、醫藥四事供養。2:氣力蓋世,精神滿足,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3:生天人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纏。4:事事安樂,不逢災逆,心想事成,無有困厄。5:音聲清雅,容動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說清淨妙法,通達無礙,聞者無不信受而行。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01
    這個時候我們因為信心的緣故,在三寶的境界當中,或者是在佛、或者是在法、或者是在僧的境界當中,我們修習禮拜、讚嘆、供養,廣修種種的善業;這個時候我們因為三寶的加被,我們感到一種安樂、感到一種法喜,也能夠暫時的解脫煩惱、業力跟果報的障礙。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歸依三寶只是一個信心,我們會發覺我們這個信心是不決定的。
  • 供養藥師佛,讓生下來的小孩聰明少病(忠明法師藥師法門開示9)
    這裡「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還要供養藥師佛,供養藥師經書,供養經書就是弘法。過去經書要自己手抄,或教人書,教導大家書寫流通。一心受持,聽聞其義。這就是修持、護持藥師法門。我們要在家裡設藥師壇城供養藥師佛,香花、燒香、塗香供養,自己要誦經、印經書,這就是供養佛法僧三寶。藥師法門裡的佛寶,就藥師佛;法寶,就是《藥師經》;僧寶,就是修學及弘揚藥師法門的法師,當然藥師會上諸佛菩薩也是僧寶。
  • 中國最美尼姑庵,不設香火只種花,看完都想去出家了
    前世鮮花供佛前。供花,就如同供養自己一顆心,無論外音多紛擾,我自清淨如花。大理蒼山山腰上有一座尼姑庵,不設香火,種了滿院花草、多肉,以花禮佛,被稱為中國最美尼姑庵。關閉半年後,庵堂又迎來了熙熙攘攘的信眾。
  • 供養、灑掃佛舍利塔之果報與繞塔念誦滿願、親見觀音之咒語
    亦說伽他曰:假令百千贍部金,恆以奉持施一切不如有人一淨心,持泥置飾於佛塔 是時有百千人眾。聞此施泥福利。鹹持泥置。或有將諸微妙花香。而散其中。佛亦為說頌曰:假令百千贍部金,恆以奉持施一切不如有人一淨心,香花供養於佛塔】高贊了以佛塔為對境而修持的功德,以百千瞻部洲的金子來供養布施,不如去旋繞和供養佛塔。因為對境殊勝,故感果巨大。【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於具壽善妙苾芻。作如是說。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淨界法師
  • 貪慾是禍根,佛說:若人恆貪慾處縛難解脫,唯慧能分別煩惱斷不生
    貪慾是禍根,是煩惱源,佛說:若人恆貪慾,處縛難解脫,唯慧能分別,煩惱斷不生我們人類屬於三界中的欲界眾生,所以欲望不除,不要說是跳出三界,連欲界都跳不出,更不要說解脫輪迴了。我們因往生所做業力,輪迴在欲界中,從生到死追求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而五欲都是禍根,都是煩惱源。經文:「賢聖示愛欲,莊嚴諸眷屬,遠離於妻子,堅固能利益。貪慾難解脫,離欲真出家,不貪受快樂,智者無所欲。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初學靜坐,有腿子痛的問題,但這很容易過去。當腿子不痛時,就剩兩件事:一是昏沈,一是散亂。
  • 供養僧人誦經功德有多大?看看阿難前世的故事
    長者聽完說,你以後每天來我家,我供養飲食,你就不用為飲食憂心了,可以專心勤加誦經。小和尚於是勤加誦學,每天都能完成師父定的課限,師徒歡喜。老和尚就是定光佛,小和尚就是釋迦牟尼佛,供養小和尚的長者就是阿難。所以阿難今世得無量總持。讀這個故事有兩點感想:1、供養出家人誦經的功德很大。今世供養出家人誦經,來世得無量總持。
  • 淨界法師:初禪在哪裡?是不是菩薩道?
    淨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