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2021-02-19 大乘佛子

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淨界法師

  接下來我們看正文:

  ○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壹、解釋標題

  貳、修學宗要

  參、隨文釋義

  肆、結示勸修  今初。

  我們這次《菩薩戒》的講授分成四大科:第一個解釋標題,這個標題往往能夠總持一本戒的整個內涵,所以我們先對戒經的標題作一個解釋;第二個修學宗要,《瑜伽菩薩戒》有四重四十三輕的戒文,這個戒文在學習之前,我們應當對菩薩戒修學的宗要、大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否則你不知道這個戒文的會歸處,到時候我們就是茫茫然沒有目標,所以我們先把這個修學菩薩戒的綱要標出來,讓大家有一個會歸處;第三個隨文釋義,正式的隨順戒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第四個結示勸修,把《菩薩戒》的修學方法作一個總結。這次《菩薩戒》我們就分成這四科來說明。

  解釋標題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甲一、總釋標題,先作一個總標的說明。

  壹、解釋標題

  甲一、總釋標題

  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這次戒文的題目叫作《瑜伽菩薩戒本》,瑜伽是一個譬喻,菩薩戒是一個法、是一個法門,法喻雙舉,故名瑜伽菩薩戒。

  我們先解釋菩薩戒。

  菩薩是印度話,本來的意思叫作菩提薩埵,有四個音;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省略簡稱為菩薩。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有情,覺悟的有情。

  覺有情有二個內涵:

  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他是已經覺悟的有情。我們眾生在三界流轉,我們的內心是顛倒的,不知道東西南北,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事情會讓我們痛苦、什麼事情會讓我們安樂,我們完全不明白,就是完全跟著感覺走。我們凡夫的心情,就依著你心情的直覺──現在要做什麼事,你就去做什麼事,沒有判斷力,這個叫作無明。菩薩不然,菩薩內心當中已經開啟了智慧的光明,他能夠引導他的行為,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清楚分明的,所以叫作覺有情,他已經從無明當中產生覺悟,他開始用智慧來引導他的身口意三業,這是第一個內涵。所以雖然我們做慈善事業,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產生智慧的光明,那不能說是菩薩,只能夠說是一個善人,修善之人。

  第二個內涵就是覺悟一切有情。前面已經覺悟的有情,是針對菩薩他自己成就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讚嘆菩薩利他的功德,菩薩他有大悲心,能夠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開導眾生,使令眾生也能夠趨向於覺悟,這就是覺悟一切有情。

  所以這個菩薩的意思,就包括了自利跟利他的一個修行者。

  戒就是一個軌範,身口意的修學軌範。所以菩薩戒就是一個有志於自行化他的修行者的修學軌範,叫作菩薩戒。就是你內心當中下定決心,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要自利、你也想要利他,你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奉持菩薩戒法,這個當中有很明確的指導──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來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那這個叫作菩薩戒。

  瑜伽是一個譬喻,也可以說是一個讚嘆。瑜伽的意思就是相應,這相應的意思就是相應於大般涅槃。佛法對於生命的看法是因緣觀,就是說你今天有什麼果報,是因為你因地造了什麼業而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說你今天造五戒十善,這個業是隨順於人天的果報;你歡喜修習四諦十二因緣、修習空觀,你這個業就是帶領你趨向於偏空的涅槃;我們今天能夠奉持菩薩的戒法,我們的內心就能夠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來引導我們趨向大般涅槃、趨向佛的萬德莊嚴。所以這個相應是在讚嘆我們奉行菩薩戒以後所產生的一個功德,就是有趨向大般涅槃的力量,所以叫作瑜伽。

  本就是依止的意思,就是我們修學菩薩戒法的一個依止處,叫作本,就是佛法是有根據、是有本之學,這叫本。這個地方是簡單的把瑜伽菩薩戒本作一個說明。

  戒法,當然我們有世間的戒法跟出世間的戒法。世間的戒法就是五戒、八關齋戒。我們講出世的戒法,大方向是二個戒法:一個是聲聞戒,一個是菩薩戒。聲聞戒跟菩薩戒的差別:聲聞戒又叫作護世譏嫌戒,菩薩戒叫作常住佛性戒,佛陀制這二個戒的目的、宗旨是不一樣的。

  聲聞戒法的目的是要令正法久住,就是佛滅度以後,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僧之所系唯依戒住。就是佛陀滅度以後,佛陀希望他的正法在世間流傳,就必須有聲聞眾來住持這個正法。而聲聞眾的修學軌範必須要遵守聲聞戒法,因為聲聞戒當中有很多的事項是在保護一個出家眾的威儀,使令居士未生信者令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長,靠著聲聞人奉持美好的威儀,讓居士生起恭敬之心,因為這個恭敬心,他能夠修習佛法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看聲聞戒的制戒因緣,都是要等待因緣才制戒的。

  菩薩戒不同,菩薩戒法是佛性常住戒,它是約心地安立的,不是約外在的事相安立的。所以你看菩薩戒法是不必等待因緣,佛成道以後頓制菩薩戒,馬上把菩薩戒法制定出來。也就是說,聲聞戒是一種護世譏嫌戒,當然有它一定時間、空間的因緣,每一個時空不同,所以每一尊佛在制廣教戒、略教戒的因緣就會有所不同,因為每一個眾生的譏嫌因緣不同。但是菩薩戒是依止每一個有情眾生一念的心性來制戒,這個現前一念心性是超越時空的障礙,所以不必等待因緣,就是在任何時空的有情眾生,只要你奉持菩薩戒法,就能夠引導你顛倒苦惱的心趨向光明安樂的境界,這樣的因緣是超越任何時空的差別,所以叫作菩薩戒。

  這個地方與聲聞戒有所差別,它不等待因緣而制戒,所以叫作佛性常住戒,也就是相應於大般涅槃的意思。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01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這次講授菩薩戒的因緣,主要是和尚尼的慈悲,希望學人能夠來義德寺跟諸位共同學習《瑜伽菩薩戒》。學人個人也是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一個感恩的心情,希望把自己研究菩薩戒的一些淺薄心得,提供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137】家中供有神像該怎麼去處理比較好呢?
    淨界法師  我回答一個問題好了: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家中有設宮,這個宮是道教的宮,這宮裡面有觀世音菩薩、護法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太子、元帥、五營將軍,只有家中的眷屬拜而已,沒有信眾來拜,現在想將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恭請到某宮去給信眾供養,而且宮匾也要請下來,只留下供養觀世音菩薩跟護法韋陀菩薩可以嗎?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61】菩薩不能去從事賭博、玩股票、買樂透,都不可以!
    淨界法師  以下看第二段攝善法戒,我們增上慚愧表現在修善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相貌: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當然這個菩薩也是要依止財富來過活,就是所謂的如法求財,如法就是正命過活,不依止非法來求財。非法就是你這個財物的獲得,要由殺盜淫妄的因緣,這就是非法。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佛典:瑜伽菩薩戒本出處:瑜伽師地論中卷四十及四十一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編輯:普寂所問經何謂菩薩能持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思益梵天所問經瑜伽菩薩戒出於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中卷四十及四十一的〈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 處戒品〉,雖只是六度中的戒度,內已涵蓋六度四攝的遵循守則,以利他大前提,統攝在三聚淨 戒中,是真正的菩薩戒,菩薩道的廣大正行。難行能行的菩薩道,處於世俗的大染缸中,複雜多變,難於應對,必須有所依循。行菩薩道 ,修菩薩行,應何依止?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瑜伽師地論》上說,當你受了菩薩戒,你內心清淨的誓願,可以產生兩種強大的功能:第一個「增上慚愧」,第二個「增上意樂」。 第一個「增上慚愧」。 我們修行想成就,就一定要受菩薩戒、發菩提心。佛經裡有個比喻,你受了菩薩戒,你的這個碗就是一個金碗了,這個金碗就是砸碎了,碎片還是金子的。不受菩薩戒,你的這個碗是泥巴碗,就算是一隻完整的碗,但還是泥巴的。所以我們鼓勵大家受菩薩戒。 我們在這個世間只能粗持戒律,這也說明我們在這個時代,只靠持戒是沒辦法得解脫的。
  • 太虛大師對瑜伽菩薩戒的讚嘆!
    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經;餘則:「志在整興佛教僧(住持僧)會(正信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斯志斯行,餘蓋決定於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試分述於下:雲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者,除散見各條議之外,關住持僧之項,大備於整理僧伽制度論。而此論於佛教正信會之項,亦略曾兼舉及之,茲表錄概要於下,其詳則尋之原論可也。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所以,在受菩薩戒時,禮請授戒師後,師當問言:汝是菩薩否(菩薩種性)?汝已發菩提心未(發菩提願)?此二問為感戒之善。在受戒前,師應為受者預先講說開解,令其發心、好樂,然後為受,否則不得戒。《瑜伽戒品·羯磨文》:若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呾理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唯他勸非為勝他。
  • 瑜伽菩薩戒十八根本罪略釋
    瑜伽四他勝罪: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佛教中國化中的菩薩戒(下)
    菩薩戒的流行,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一是菩薩戒經典在經錄中逐步取得獨立地位,二是菩薩戒著述的出現和繁榮,三是菩薩戒儀的不斷完善。經錄的意義在於綜理存佚,研核異同,菩薩戒經典是否著錄於經錄中,以及是否單獨分類反映出當時菩薩戒的流行情況。
  • 慈願祈福供燈推薦: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
    佛門信眾問: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請法師慈悲開示:1.受持菩薩戒是直接受還是先持五戒、八關齋戒再受菩薩戒這樣漸次地受?2.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瑜伽菩薩戒有何區別?如果受持的話各有什麼要求限制?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 【公益贈送】《坐花志果》《竹窗隨筆註譯》《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等六本法寶
    《菩薩戒本經講記》 ● 如來初成正覺,普為一切凡聖,說梵網經菩薩戒。有曰,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菩薩戒本經有四類,此是瑜伽菩薩戒的同本異譯——地吃菩薩戒。蕅益大師說,無論在家、出家,七眾弟子,凡受過菩薩戒者,於半月誦戒,應常常誦此一戒本。
  • 慧超法師:如何提高傳授在家菩薩戒的含金量
    這為了接引普羅大眾進入佛門皈依和受戒,培育了良好的土壤,為進一步受在家菩薩戒奠定了有力的基礎。而且,受持菩薩戒是修學大乘菩薩道必不可少的條件,菩薩戒稱為「千佛大戒」,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皆因受菩薩戒而成佛。也就是說,受持菩薩戒,就是進入快速成佛的快車道。因為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諸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 佛學教本·律宗 (一) |詳述「戒律」的重要性及2種「菩薩戒」!
    根 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六重戒二十八輕 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優婆塞所應受。在理行應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後再受菩薩戒,方為合式。所以受持菩薩戒,可算是進 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狹義的自度,進而實行廣義的自度度他的發心了。
  • 11-16~22 內蒙古包頭市清淨寺將傳授在家菩薩戒
    受戒者念佛的力量極大,因有菩薩戒體故。受戒後或念佛、持咒、為眾生回向,或印經書、放生、財法布施,或請法師講經。或精進修行,修六度萬行等等,種種方便度化。 (3)受戒者諸佛護念,如藥師佛十二大願,受戒而破戒者藥師佛加持護念,使戒體清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亦加持護念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亦加持提攜受菩薩戒者。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裡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裡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    如《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佛弟子應當明白,受戒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修行的指導與保障,使吾人具備正知正見,依循正確的準則而行,清淨三業,漸次提升,而能與道相應。因此,戒是生善滅惡的工具、超凡入聖的指南、成佛作祖的階梯,是入道的根本。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17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頁,「己三、障忍辱度」。 在《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法華經》上說:我們生命的差別因緣有十法界的因緣果報,說是「諸法」,這個十法界的因果它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