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淨界法師
接下來我們看正文:
○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壹、解釋標題
貳、修學宗要
參、隨文釋義
肆、結示勸修 今初。
我們這次《菩薩戒》的講授分成四大科:第一個解釋標題,這個標題往往能夠總持一本戒的整個內涵,所以我們先對戒經的標題作一個解釋;第二個修學宗要,《瑜伽菩薩戒》有四重四十三輕的戒文,這個戒文在學習之前,我們應當對菩薩戒修學的宗要、大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否則你不知道這個戒文的會歸處,到時候我們就是茫茫然沒有目標,所以我們先把這個修學菩薩戒的綱要標出來,讓大家有一個會歸處;第三個隨文釋義,正式的隨順戒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第四個結示勸修,把《菩薩戒》的修學方法作一個總結。這次《菩薩戒》我們就分成這四科來說明。
解釋標題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甲一、總釋標題,先作一個總標的說明。
壹、解釋標題
甲一、總釋標題
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這次戒文的題目叫作《瑜伽菩薩戒本》,瑜伽是一個譬喻,菩薩戒是一個法、是一個法門,法喻雙舉,故名瑜伽菩薩戒。
我們先解釋菩薩戒。
菩薩是印度話,本來的意思叫作菩提薩埵,有四個音;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省略簡稱為菩薩。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有情,覺悟的有情。
覺有情有二個內涵:
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他是已經覺悟的有情。我們眾生在三界流轉,我們的內心是顛倒的,不知道東西南北,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事情會讓我們痛苦、什麼事情會讓我們安樂,我們完全不明白,就是完全跟著感覺走。我們凡夫的心情,就依著你心情的直覺──現在要做什麼事,你就去做什麼事,沒有判斷力,這個叫作無明。菩薩不然,菩薩內心當中已經開啟了智慧的光明,他能夠引導他的行為,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清楚分明的,所以叫作覺有情,他已經從無明當中產生覺悟,他開始用智慧來引導他的身口意三業,這是第一個內涵。所以雖然我們做慈善事業,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產生智慧的光明,那不能說是菩薩,只能夠說是一個善人,修善之人。
第二個內涵就是覺悟一切有情。前面已經覺悟的有情,是針對菩薩他自己成就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讚嘆菩薩利他的功德,菩薩他有大悲心,能夠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開導眾生,使令眾生也能夠趨向於覺悟,這就是覺悟一切有情。
所以這個菩薩的意思,就包括了自利跟利他的一個修行者。
戒就是一個軌範,身口意的修學軌範。所以菩薩戒就是一個有志於自行化他的修行者的修學軌範,叫作菩薩戒。就是你內心當中下定決心,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要自利、你也想要利他,你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奉持菩薩戒法,這個當中有很明確的指導──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來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那這個叫作菩薩戒。
瑜伽是一個譬喻,也可以說是一個讚嘆。瑜伽的意思就是相應,這相應的意思就是相應於大般涅槃。佛法對於生命的看法是因緣觀,就是說你今天有什麼果報,是因為你因地造了什麼業而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說你今天造五戒十善,這個業是隨順於人天的果報;你歡喜修習四諦十二因緣、修習空觀,你這個業就是帶領你趨向於偏空的涅槃;我們今天能夠奉持菩薩的戒法,我們的內心就能夠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來引導我們趨向大般涅槃、趨向佛的萬德莊嚴。所以這個相應是在讚嘆我們奉行菩薩戒以後所產生的一個功德,就是有趨向大般涅槃的力量,所以叫作瑜伽。
本就是依止的意思,就是我們修學菩薩戒法的一個依止處,叫作本,就是佛法是有根據、是有本之學,這叫本。這個地方是簡單的把瑜伽菩薩戒本作一個說明。
戒法,當然我們有世間的戒法跟出世間的戒法。世間的戒法就是五戒、八關齋戒。我們講出世的戒法,大方向是二個戒法:一個是聲聞戒,一個是菩薩戒。聲聞戒跟菩薩戒的差別:聲聞戒又叫作護世譏嫌戒,菩薩戒叫作常住佛性戒,佛陀制這二個戒的目的、宗旨是不一樣的。
聲聞戒法的目的是要令正法久住,就是佛滅度以後,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僧之所系唯依戒住。就是佛陀滅度以後,佛陀希望他的正法在世間流傳,就必須有聲聞眾來住持這個正法。而聲聞眾的修學軌範必須要遵守聲聞戒法,因為聲聞戒當中有很多的事項是在保護一個出家眾的威儀,使令居士未生信者令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長,靠著聲聞人奉持美好的威儀,讓居士生起恭敬之心,因為這個恭敬心,他能夠修習佛法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看聲聞戒的制戒因緣,都是要等待因緣才制戒的。
菩薩戒不同,菩薩戒法是佛性常住戒,它是約心地安立的,不是約外在的事相安立的。所以你看菩薩戒法是不必等待因緣,佛成道以後頓制菩薩戒,馬上把菩薩戒法制定出來。也就是說,聲聞戒是一種護世譏嫌戒,當然有它一定時間、空間的因緣,每一個時空不同,所以每一尊佛在制廣教戒、略教戒的因緣就會有所不同,因為每一個眾生的譏嫌因緣不同。但是菩薩戒是依止每一個有情眾生一念的心性來制戒,這個現前一念心性是超越時空的障礙,所以不必等待因緣,就是在任何時空的有情眾生,只要你奉持菩薩戒法,就能夠引導你顛倒苦惱的心趨向光明安樂的境界,這樣的因緣是超越任何時空的差別,所以叫作菩薩戒。
這個地方與聲聞戒有所差別,它不等待因緣而制戒,所以叫作佛性常住戒,也就是相應於大般涅槃的意思。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