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2021-02-19 聖果素

小和尚

你能求戒,得戒體,就能有相當的把握讓你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第一,就是使你受的那個罪不至於太嚴重;第二,地獄的罪受完之後,回到人道裡面,由於你曾經有過受菩薩戒的善根,你還能夠重新發心,再受菩薩戒,再去修行。如果你沒有受菩薩戒,那你就沒有跟成佛結上一個因緣,你就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寧可受了破戒,也比不受戒要好。這就類似於通過受戒,你的這個泥巴碗變成了一個金碗,金碗就是碎了,一個碎片也比泥巴碗要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祖師大德都是倡導我們要去求受菩薩戒。

 

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經》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四、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又說,受戒有三品: 

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裡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裡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盜賊的侵襲;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脫我們到達涅盤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說盡。但是畫餅不能充飢,一切還是要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悟。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須嚴持淨戒。 


在家菩薩戒的意義與功德

菩薩戒乃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在家菩薩自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最高乘戒。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一者常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者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四者功德成就、戒度成就;五者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戒,譯為「清涼」,因三業煩惱如火熾然,焚燒身心,戒能息滅熱惱,令得清涼。又名「別解脫」,亦即持守戒律,能個別解脫煩惱!

    

如《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佛弟子應當明白,受戒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修行的指導與保障,使吾人具備正知正見,依循正確的準則而行,清淨三業,漸次提升,而能與道相應。因此,戒是生善滅惡的工具、超凡入聖的指南、成佛作祖的階梯,是入道的根本。 
  

菩薩戒,是發大乘心的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分為出家菩薩戒和在家菩薩戒兩種。出家菩薩戒出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則出自《優婆塞戒經.受戒品》,計有六重二十八輕戒。 

識輕重 明持犯 

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什麼是重?什麼是輕?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條,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以及不說四眾過戒。輕,指失意罪。「失意」,謂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間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條,為輕罪。 
  

無論是重、是輕,每一條戒都有其開遮持犯。受戒之後,戒期當中,和尚將為戒子講戒,除了令戒子明白戒文的內容,也要明白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明白開遮,才能了解戒的持犯準則。 
  

《資持記》曰:「遮即是制律。…餘並不制,意即是開,故云以非制也。」開,即是開緣、允許。遮,為禁作之意。持,謂保持;犯,謂毀犯。持犯各有二:一是止持,即止惡為持戒;反之,為作犯,即作惡為犯戒。二是作持,謂作善為持戒;反之,為止犯,怠慢三業,不修作持之善業,即是止善為犯戒。 
知果德 解因行 
  

《受菩薩戒儀》云:「三皈五戒得人身,十善八齋生天報,持十戒、具足戒,出煩惱之愛河,得羅漢之聖果。受菩薩戒者,得於佛果。」故《梵網經》中記載,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本寺傳授在家菩薩戒期間,從三皈五戒開始,次授八關齋戒、菩薩戒,受戒戒子如法納受在家諸戒法,功德殊勝難倫。 


《受菩薩戒儀》提到的受持菩薩戒八種殊勝: 

一、極道勝:受菩薩戒,如大鵬鳥舉趐高飛,能至十萬九千餘裡。這是因為受持菩薩戒,一發心即超越六道輪迴;二乘行人則回小向大,逕趣無上菩提。 

  

二、發心勝:一念發大悲智之心,即超二乘境界。如過去有一沙彌,由於發廣大菩提心,其師雖已證得阿羅漢,反對其生恭敬,為沙彌擔荷衣物、讓路而行。 
  

三、 福田勝:假使供養滿閻浮提內阿羅漢,不如受菩薩戒之功德。 
  

四、功德勝:受聲聞戒,其光猶如螢火;受持菩薩戒,功德則如日光,無所不照,功德廣大。 
  

五、受罪輕微勝:受持菩薩戒,設使破戒,猶勝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見,永沉惡道,無有出期。破戒之人,由戒之威力,即使墮入惡道,受罪輕微。若墮地獄,作獄中王;若墮畜生,作畜生王;若墮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間,作人王國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處,不失王位。故《瓔珞經》雲,有犯名菩薩,有戒可破;無犯名外道,無戒可破故。 
  

六、 處胎勝:菩薩處胎時,常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之所守護。 
  

七、神通勝:能變大地為黃金七寶,攪長河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化百千眾生。 
  

八、 果報勝:生蓮華藏海,證法性身,一得真常,永無退轉。 
  

戒為正順解脫之本,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如良師,指引方向;戒如軌道,規範身心;戒如明燈,照亮前途;戒如寶劍,斷除三毒;戒如船筏,到達彼岸。《梵網經》謂「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論是在家、出家,欲於修行有所增益,必須以戒為師,依戒而生諸善法,淨化身心,直趨菩提。


佛門有二健兒,必解脫:一者持戒不犯,這種人一定解脫生死。二者犯能懺悔,雖犯戒能懺悔,也必解脫生死。

    

佛說,過去有四比丘犯重戒,於空王佛前至誠懺悔,七天七夜,罪業得清淨。四比丘現在都已成佛:東方是阿閦鞞佛,南方是寶相佛,西方是阿彌陀佛,北方是微妙聲佛。 
    

所以大家要記住:寧可受戒犯戒,不能不受戒;如果犯戒,至誠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懺悔,是大善,懺悔發露,立志不再犯,即得清淨。
    

我們無始以來,罪業多如恆河沙,大如須彌山,故必須向佛懺悔,才能解除。如《五十校計經》說:「齊至等覺,皆令懺悔。」到了等覺菩薩的地位,仍需懺悔,何況我們這些凡夫!
  

如《金光明經文句》云: 「當知懺悔位長,其義極廣。云何而言止齊凡夫?是故五十校計經,齊至等覺,皆令懺悔。」 

大眾對受戒的誤解:
1、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還是不學戒,不認識他的好。
2、他們告訴我,我這麼年輕,要是受了戒,萬一犯戒,一定下地獄。
3、要是受了戒,起心動念都是罪,死定了。
4、受了戒做錯事還要懺悔,還是不受戒好,也不需要懺悔。

一部分信眾對受持戒律和三皈五戒存在顧慮,怕受戒後行為受到約束,給日常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成就道業」。


口渴見了水卻不喝:過去有這樣的一個人,在沙漠裡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來,以解除這個苦痛,看到遠處熱霧,當作是水,可是走過去一看,卻又不是。後來東找西尋,終於給他找到一條河流,河水滔滔不絕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潔。然而,這個人卻只是呆望著,並不下去喝水。別人看也很奇怪,問道:「你口渴找水喝,現在找到了,為什麼又不喝呢?」這人回答說:「你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結果他因一口水也不喝而被渴死在沙漠裡。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質,雖渴望修行,但當看到戒律很嚴格,就開始猶豫了:「我能受得了這些約束嗎?有必要受這些約束嗎?」因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捨棄一條也不受,仍舊流轉生死,沉溺六道。豈不知在戒律上,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即使做不到全部受持,哪怕受持其中一條,也將會成為最終成佛的因緣。寧受戒犯戒,不空過此生。

更多熱點文章:

傷害了這五種人,報應來得最快最猛!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長成大樹

有智慧的願

修行好的驗相

佛為比丘破前世情愛

有人障礙自己修行,應該順從他嗎?

唯有成佛才是真孝

早晨念21遍百字明,可以制止罪業增長!

積了陰德一定會在身上留下痕跡,看看你有嗎?

尋找前世的印跡-索達吉堪布

阿彌陀佛涅槃後將去哪裡

禪修的利益

奈何橋上與佛祖的對話!看醒了很多人

念佛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大安法師開示】

現在所有眾生肉裡,都有一種毒(宣化上人)

這樣懺悔 因緣馬上變化 !

真正放下了,沒得到的就能得到

嘉樣堪布:會說話不等於會交流

教你一個能生生世世都不窮的方法

真正厲害的人,都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便宜佔多了,災禍跟著你

這八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很重!

解惑:犯戒過患與持戒功德!

共修放,功德可能超過個人用一輩子掙來的錢去放生

修行快慢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農曆七月請多念報父母恩咒-速轉功德無量!

真正的佛菩薩不希望我們有太多的錢

這句話連續念三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會改變

仁波切: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空性和明性無二無別即是心的本性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

修行越差,睡的時間越長!

為什麼盂蘭盆供,可以超拔祖先?

積聚大福德資糧的關鍵,是什麼?

不被業風吹

初行者,修習禪定的方法!-普扎活佛

人為什麼羨慕嫉妒會生恨?

教你一個簡單的改命法

修持佛法是為了-克服內心的煩惱

當心不快樂、不明了、糊塗,是前世惡業現前

七月開始!淨化自己的生命,能改變世界

咒語念得越快感應越快|宣化上人

懂了,就快樂


教孩子|行善積德,家族自然興旺

吃肉、吃大蒜、喝酒能否往生西方?

福報具足時,錢會來找你!

科學家發現磕頭能治多種疾病

陰債不還,婚姻難成

若不心寬似海,哪來的風平浪靜

中央4臺公開因果存在報導現場視頻,功德無量

說說神秘的法身破瓦法

公主被逼嫁窮鬼,前世結緣今生富貴

別人罵你是消災,不好的臉色是最上的供養!

如何對待土地神、世間護法、龍王、狐仙?

乾隆皇帝現在人間做平民-淨空法師

常念這九大咒語,世出世間一切自在

佛陀身邊被餓死的羅漢

7種最損福報的行為,千萬不要去做!

李連杰的殊勝實修閉關。

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什麼人?

佛前供養一朵花的功德,你知道有多大嗎?

護法有多種,瑪哈嘎拉護法就像公安部長

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

免費的·全球念佛共修平臺

共修念佛|財智雙收|即生成就

公眾微信號|quanqiunianfo


關注微信平臺後,隨時結緣殊勝寶物可領取喲!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你沒有受菩薩戒,誰也管不住你,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業才特別的強,特別的堅定,果報就很重。 第二個「增上意樂」。當然不止是慚愧心,還有一個「增上意樂」。你看你過去當義工,沒有受菩薩戒,跟你受了菩薩戒當義工,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為心態不一樣。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住滿半年,各種條件經考察合格之後,還要在二十個清淨比丘前來受菩薩戒,才能夠得戒。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        居士:是先受菩薩戒後再慢慢持,還是等持好了再受?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來得大?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住滿半年,各種條件經考察合格之後,還要在二十個清淨比丘前來受菩薩戒,才能夠得戒。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居士問:是先受菩薩戒後再慢慢持,還是等持好了再受?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來得大?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
  • 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
    在社會轉型期,有些人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還沒建立,這些人很難做到無私奉獻,更難以受持菩薩佛經中說,在其他佛剎中多世累劫積累資糧的功德,也沒有在娑婆世界裡受持戒律的功德大。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 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誦戒相、不取相為戒,因為這是對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而言。
  • 11-16~22 內蒙古包頭市清淨寺將傳授在家菩薩戒
    受大乘菩薩戒,能得廣大功德利益,因此奉勸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真心修行大乘者,皆應求受大乘菩薩戒。有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受持菩薩戒的利益菩薩戒者,乃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不受菩薩戒,不修菩薩行,終不能圓成佛道!是故菩薩戒乃成佛道之正因,了生死之必由。
  • 海濤法師「你受了菩薩戒,力量就不一樣!」
    而且佛陀說末法時期,任何出家人,佛陀「白毫相的功德」,可以遍覆所有地球法界,所有出家人的衣食住行!佛陀不可能不照顧他的弟子,但是,不需要為錢去攀緣,去辦法會、#去計劃什麼……#這樣會顛倒因果!所以我記得有一次在臺灣,我去一個寺廟,我心裡很傷心,因為那天他們要辦法會我也去參加,結果中午要辦桌請人家吃素,不然人家不會來,但那時候沒錢,鄉下地方很少人布施。結果有一位法師就說:「沒問題!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第四個結示勸修,把《菩薩戒》的修學方法作一個總結。這次《菩薩戒》我們就分成這四科來說明。  解釋標題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甲一、總釋標題,先作一個總標的說明。  壹、解釋標題  甲一、總釋標題  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這次戒文的題目叫作《瑜伽菩薩戒本》,瑜伽是一個譬喻,菩薩戒是一個法、是一個法門,法喻雙舉,故名瑜伽菩薩戒。  我們先解釋菩薩戒。
  • 昆明寶華寺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3000餘人受戒
    雲南昆明寶華寺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圖片來源:鳳凰佛教)鳳凰佛教通訊員李升識昆明訊:2017年11月9日至14日,雲南昆明寶華寺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來自雲南省內外三千餘名信眾齊聚寶華古剎求授居士菩薩戒。法會禮請雲南省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昆明寶華寺方丈崇化大和尚為得戒大和尚,大理觀音塘方丈妙智大和尚為羯磨阿闍黎,昆明寶華寺監院傳輪法師為教授阿闍黎,三師法相莊嚴,威儀具足。
  • 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然而在法師開示後,才恍然大悟:持戒原來可以很容易!「戒」像是法律,是一種規範,為的是教導人們如何活得更自在!
  • 因果故事 | 一位受菩薩戒居士的邪淫果報實例
    這是一個受菩薩戒的居士,平時在人們眼中簡直就是菩薩的化身,別人家有什麼困難,她出心扶力地幫助人家,也從不與人發生什麼口角,待人謙和,大氣,時時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活著。就這樣一位善良的居士,竟然得了婦科絕症,上醫院去搶救了。人們感到不可理解,好人怎麼不得好報呢?
  • 湖北赤壁圓通寺2020年冬季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正式求受此光明金剛寶戒。隨後對什麼是菩薩戒、如何發菩提求受菩薩戒及菩薩戒的功德和受持作了詳盡的講解,眾新戒戒子們對於戒相與持戒等諸疑問,恭請果喜律師作詳細的開示。晚上,眾戒子們心懷虔誠,深心懺摩:願發菩提心,懺悔諸業障,願常隨佛學,世世常行菩薩道。懺摩結束,戒子們心懷喜悅,學習穿袍搭衣,展現清淨威儀,體驗身心靈淨化。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01
    前面已經覺悟的有情,是針對菩薩他自己成就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讚嘆菩薩利他的功德,菩薩他有大悲心,能夠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開導眾生,使令眾生也能夠趨向於覺悟,這就是覺悟一切有情。所以這個「菩薩」的意思,就包括了自利跟利他的一個修行者。「戒」就是一個軌範,身口意的修學軌範。所以「菩薩戒」就是一個有志於自行化他的修行者的修學軌範,叫做「菩薩戒」。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此外就是菩薩戒,是對這種願力的踐行和落實。應該說,漢傳佛教還是比較重視菩薩戒的,出家人固然要受,在家人也往往熱衷於此,視之為資深學佛者的身份認證。遺憾的是,這種受戒往往流於形式。須知,菩薩戒的核心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我們常常聽到卻又知之不詳的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按照菩薩戒的行為規範來做,也不是合格的菩薩行,因為心才是決定行為性質的根本。
  • 成都文殊院己亥年傳授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成都文殊院舉行己亥年傳授居士菩薩戒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文殊院)上午8時,恭請文殊院座元智海大和尚為菩薩戒法師,首座宏琳法師為羯磨阿闍梨,首座能幹法師為教授阿闍梨,為近三百名戒子正授菩薩戒。下午,謝師圓滿。《梵網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為圓滿眾多佛弟子求受菩薩戒的心願,成都文殊院經過數月的籌備,舉行了「己亥年傳授居士菩薩戒法會」,於12月14日淨壇,12月15日開始。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 佛光山在家五戒菩薩戒正授 兩千佛弟子承擔社會清淨使命
    導語: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佛光山舉行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會。逾2千在家居士齊聚佛光山大雄寶殿成佛大道,圓滿五戒、菩薩戒正授。 來自美國、加拿大、巴拉圭、西班牙、英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泰國、菲律賓、日本、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臺灣等16個國家、地區的佛弟子,不遠千裡前往佛光山受持五戒和菩薩戒戒法。此次受戒青年人數明顯成長,人數近200人,讓佛教的信仰更加年輕,傳承綿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