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2021-01-07 普通人看世界

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誦戒相、不取相為戒,因為這是對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而言。明心見性的人過去無量生必定常常受持菩薩戒而不棄捨,因戒體從來不失的緣故,所以今生能夠明心見性。今生已經明心見性就獲得了大乘心地戒,也獲得了道共戒。並且因為已明心見性就是菩薩僧的緣故,所以自誓受戒時不誦戒相、不取相戒,唯除菩薩律儀十重無盡戒。

這裡簡單地擬出一則自誓受戒的方法,供已經見性的人自行增刪使用。這自誓受戒的法不需要揀擇時間、日期,建議以白月,也就是農曆初一到十五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三天最好。自誓受戒前應當先於早上11點之前,備妥燈、香、花、果、乳、酪、酥、飲食等物,但飲食不可用香辛類以及五辛類來炒熟供養。五辛譬如蔥、蒜、韭菜、大頭蔥這類東西不能用。此外,我們做菜時也應儘量避免有辛味的食物,譬如蘿蔔、芹菜、香菜等。

準備了這些供養物品供養釋迦世尊后,胡跪上香稟告曰:「弟子某某,今於本師釋迦牟尼世尊聖像前自誓,盡未來際皈命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出世三寶,擁護現在、未來一切住持三寶,受持大乘菩薩心地戒,盡未來際持菩薩十重戒,盡未來際修學一切菩薩應修法門,盡未來際饒益一切有情眾生,受此三聚淨戒,生生不失此戒,世世生於佛前,得佛護念,常隨佛學,而亦不舍一切眾生。

以上這段文詞可以作為參考,自己依照個人不同的別願增加或者刪減,但是其中說到三聚淨戒的部分不可以刪減變更,在佛前三說三拜。這種自誓受戒的方法,未悟或者所悟不真的人不得使用。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還不是菩薩僧的緣故。見性之後因緣具足了,還是應當依照經典所講的戒法去受戒。《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云:「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裡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予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佛滅度後千裡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是下品戒。」

所以,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可能的話,應當要求已受戒的菩薩為我們傳戒。而上品戒非常難得,如果我們在自誓受戒時,有佛或菩薩現前為我們作證,那是真實上品戒,但是須有天眼通,親見佛菩薩化現或放光作證才能確定是上品戒。所以,因緣不具足者先自誓受戒以後,有因緣的話仍應要求受中品戒,那就需要請已受戒的菩薩為我們傳菩薩戒了。

經雲「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慾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授。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以上這一段是世尊為我們開示受菩薩戒的十無盡戒,也就是攝律儀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擾,不能遮止我們修道,所以應當受。受菩薩三聚淨戒以後,我們從此生或者說已在過去生受都一樣,生生世世不會失去這個戒體,一直跟著我們到最後成佛為止。所以說菩薩戒有受戒而無舍戒,不像五戒、八關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樣可以舍戒。受菩薩戒之後,只有犯戒但不會失戒,直至未來際都跟隨著我們,唯除犯十重戒。

已明心見性或尚未明心見性的人,若已受過菩薩戒也可以為人傳戒。如果有人要來求戒的話,我們那個時候就成為菩薩法師,應當先為對方解說,誦讀菩薩戒的戒相,以及三聚淨戒的精神,讓這個人心開意解,產生了喜歡受菩薩戒的心,然後我們才為他傳菩薩戒。所謂菩薩法師,甚至夫婦、父母、師長、兄弟、姐妹等六親也可以互相為菩薩法師為對方傳戒。所以,傳菩薩戒不必一定要比丘或比丘尼,只要曾經受過菩薩戒,而能夠宣說菩薩戒的三聚淨戒、十無盡戒和其他戒相的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法師。

受了菩薩戒以後就成為佛子,成為菩薩的一分子。受菩薩戒的人可以超越三大劫的生死之苦。換句話說,可以提前三大劫成佛,或者提前三大劫證得究竟解脫的境界,所以應當要受菩薩戒。有受持菩薩戒的人免不了會犯戒,犯菩薩戒是正常的事情。受菩薩戒而犯戒的人勝過沒有受戒而不犯戒的人,犯過菩薩戒的人是菩薩,而從來不犯菩薩戒的人是外道。

上面這一段經文明白地說明:已經受過菩薩戒的夫婦、六親可以互為師授;不論已經證悟或沒有證悟,也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可以傳菩薩戒,不一定要現出家相才能傳菩薩戒。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開示云:「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利;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如是請言:『我今欲於善男子所,或長老所,或大德所,祈受一切菩薩淨戒。」從這一段論文可得知,已受菩薩戒的在家菩薩(就是善男子)、長老(就是出家菩薩)、大德(是指已證悟的人),皆可以傳菩薩十重無盡戒。

相關焦點

  •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第一,就是使你受的那個罪不至於太嚴重;第二,地獄的罪受完之後,回到人道裡面,由於你曾經有過受菩薩戒的善根,你還能夠重新發心,再受菩薩戒,再去修行。如果你沒有受菩薩戒,那你就沒有跟成佛結上一個因緣,你就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寧可受了破戒,也比不受戒要好。這就類似於通過受戒,你的這個泥巴碗變成了一個金碗,金碗就是碎了,一個碎片也比泥巴碗要好。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菩薩戒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一、菩薩戒的內容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律上也說:「雖作惡業,庶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一個人受了菩薩戒,即使會造罪業,事後也會馬上產生慚愧心而尋求懺悔,沒受戒確實做不到;他這個罪業當來得果報,也比一般人輕很多,即便招感一些痛苦的果報,很快就過去;因為他在因地造罪的時候,有強烈的慚愧心,把這種罪業的力量折損了大半。 有些人說,受了菩薩戒,造罪的時候是罪加一等。
  • 11-16~22 內蒙古包頭市清淨寺將傳授在家菩薩戒
    ,使很多發無上心的佛子,圓成修持菩薩戒的殊勝因緣。(6)受持菩薩戒是重在積極的行善,而不僅僅是消極的止惡。進而願一切眾生,皈依三寶,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究竟解脫,圓成佛果。(7)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受戒者命終不失戒。犯重戒、重罪,戒體自性光明暫時被遮蓋,但由於懺悔、誦經、念佛等修持力,不舍菩提心。而且有緣仍可於今世或後世重新增受戒,有種種因緣仍可恢復戒體(菩薩戒亦可多次受,使戒體堅固)。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住滿半年,各種條件經考察合格之後,還要在二十個清淨比丘前來受菩薩戒,才能夠得戒。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        居士:是先受菩薩戒後再慢慢持,還是等持好了再受?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來得大?
  • 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然而在法師開示後,才恍然大悟:持戒原來可以很容易!「戒」像是法律,是一種規範,為的是教導人們如何活得更自在!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住滿半年,各種條件經考察合格之後,還要在二十個清淨比丘前來受菩薩戒,才能夠得戒。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居士問:是先受菩薩戒後再慢慢持,還是等持好了再受?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來得大?
  • 昆明寶華寺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3000餘人受戒
    雲南昆明寶華寺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圖片來源:鳳凰佛教)鳳凰佛教通訊員李升識昆明訊:2017年11月9日至14日,雲南昆明寶華寺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來自雲南省內外三千餘名信眾齊聚寶華古剎求授居士菩薩戒。法會禮請雲南省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昆明寶華寺方丈崇化大和尚為得戒大和尚,大理觀音塘方丈妙智大和尚為羯磨阿闍黎,昆明寶華寺監院傳輪法師為教授阿闍黎,三師法相莊嚴,威儀具足。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因此,各各應先受個別的律儀戒,如優婆 塞戒、比丘戒等,才受菩薩戒,故菩薩戒較少觸及律儀戒,但不是棄律儀,而是含攝其中。菩薩戒重精神,不重條文,即重饒益有情,不重律儀。重心意,動機,因此,同一種行為, 可能是善,亦可能是惡。如惡口罵人是惡;心存教導,使改過向善而罵人是善。同樣,我們衡量 他人的行為善惡時,亦應判斷其心意、動機,不能妄下斷言。
  • 受菩薩戒後可以吃雞蛋牛奶嗎?受戒前買的皮靴還可以穿嗎?
    (文章節選自人間福報)問:聽說對已受菩薩戒者來說,蛋、奶亦屬葷食,但現在有太多食品都有含蛋,每每都要很小心注意,才能不違犯,突然感覺有些壓力及不自在,還有,是不是也不能使用皮製品了(例如:皮鞋)?受菩薩戒前買的皮靴是不是不能再穿了?
  • 慧超法師:如何提高傳授在家菩薩戒的含金量
    但是傳戒水平參差不齊,受戒人員根機、素質不盡相同,亟需教內達成共識,制定規範化、制度化、專業化的範本,落實制定講解在家菩薩戒本的教材,用以規範傳授在家菩薩戒,方便戒子受戒後持戒,逐條對照,明白戒律的開(允許)、遮(禁止)、持(持戒)、犯(犯戒)。短短數年內,漢傳佛教傳授菩薩戒的寺院已呈增長勢態,這值得令人欣慰,算是佛教文化弘揚的一大助力,保障修持佛法能夠得到真實的果報與利益。
  • 釋淨空:很多人受菩薩戒,是不是真的得戒了呢?
    犯戒不犯戒,我不問你這個,我先問你受菩薩戒,你是不是真的得戒了?你得戒就犯戒,你沒有得戒你犯什麼戒!我再問你,菩薩戒之前,如果說出家,你應該受過比丘戒,比丘戒你得到沒有?比丘戒之前是沙彌戒,沙彌戒得到沒有?沙彌戒之前,你沒有出家的時候,你受過三皈五戒,三皈得到沒有?五戒得到沒有?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大智度論云:「一切諸眾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奪取,即為劫奪命。」衣食財物是資生必備之物,奪取他人財物,即等於間接侵犯剝奪他人的生命,對他人的惱害極深極重,今世後世需受的苦果也極大,不可不慎!縱使現實的事業所需,必須招會入股等,也需合法、合理,依法納稅,才能持行久遠,不可心存欺誑。菩薩行者,攝化眾生是本務,最好的法門便是布施,如果不施反盜,如何令眾生喜歡親近?
  • 佛光山在家五戒菩薩戒正授 兩千佛弟子承擔社會清淨使命
    來自美國、加拿大、巴拉圭、西班牙、英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泰國、菲律賓、日本、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臺灣等16個國家、地區的佛弟子,不遠千裡前往佛光山受持五戒和菩薩戒戒法。此次受戒青年人數明顯成長,人數近200人,讓佛教的信仰更加年輕,傳承綿延不斷。
  • 《楞嚴經》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佛說:摩登伽作淫女的習氣很重,無心修學,但也在這楞嚴大神咒的威力暗助下而迅速證得了「無學」果位。「無學」在《成唯識論》卷三中解釋說:「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阿羅漢為聲聞四沙門果之一、為小乘之極果。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 慈願祈福供燈推薦: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
    佛門信眾問: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請法師慈悲開示:1.受持菩薩戒是直接受還是先持五戒、八關齋戒再受菩薩戒這樣漸次地受?2.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瑜伽菩薩戒有何區別?如果受持的話各有什麼要求限制?
  • 瑜伽菩薩戒十八根本罪略釋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粗言便息,由念蔽故,加以手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犯第三他勝罪。罪四、棄捨大乘持偽法。若諸菩薩毀菩薩乘,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犯第四他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