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淨空:很多人受菩薩戒,是不是真的得戒了呢?

2021-01-07 紅塵禪緣

犯戒不犯戒,我不問你這個,我先問你受菩薩戒,你是不是真的得戒了?你得戒就犯戒,你沒有得戒你犯什麼戒!我再問你,菩薩戒之前,如果說出家,你應該受過比丘戒,比丘戒你得到沒有?比丘戒之前是沙彌戒,沙彌戒得到沒有?沙彌戒之前,你沒有出家的時候,你受過三皈五戒,三皈得到沒有?五戒得到沒有?如果這些都沒有得到,你的菩薩戒是假的,你不是真菩薩,這個要懂。

古人的,比較接近一點的是蕅益大師的,蕅益大師也是對戒律非常有研究。他告訴我們,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所以比丘戒就得不到了。蕅益大師受了三壇大戒之後,他退比丘戒,因為比丘戒得不到,沒有真正的比丘傳授,你得不到。可是沙彌戒、菩薩戒能得到,沒有人傳授,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求佛菩薩做證明,自己真正接受,可以得到。今天我們的五戒有沒有做到?十善有沒有做到?菩薩戒太高了。你要真正做那我就要勸你,我們這些年來把水平再往下降,降到弟子規。你是個菩薩,弟子規你決定是百分之百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我們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這三種你肯定是百分之百,你都打一百分,你才能夠真正做到三皈五戒。在家,你以三皈五戒再往上提升是在家菩薩戒,出家還要加上《沙彌律儀》,你才能夠做到菩薩。所以,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真有菩薩出現,這個世間人有福了,災難就可以減少,菩薩所在之處,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很難得。先把這個搞清楚,這個很重要,不是說形式上受了,那不算數的。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老師以前教給我。形式上的受戒不重要,佛菩薩不承認,護法神也不承認,連鬼神都不承認,這個自己一定要懂得。

從前老師教給我,什麼叫受戒?這條戒你真正做到,你就受到了。譬如不殺生,真正做到,做到什麼程度?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有個念頭去傷害他,你才能不殺生做圓滿。

相關焦點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
  •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 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相通的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因此《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噁心。」據《梵網經》內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瞠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於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而落實菩提心的法門雖有很多,其中以受持「菩薩戒」為最方便、具體的入手處。華嚴經上說:「戒為無上菩提本」,經典中也記載著:三世諸佛都是由受持「菩薩戒」而圓滿成佛的。所以「菩薩戒」是從始至終,引導我們實踐菩薩道、圓滿菩提心的最珍貴法寶!千佛大戒——菩薩戒那麼,什麼是「菩薩戒」呢?「菩薩」是悲憫眾生苦迫,發願要引導眾生出離的人。
  • 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誦戒相、不取相為戒,因為這是對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而言。
  • 聖空法師開示:五戒和在家菩薩戒的區別?受了戒害怕犯戒怎麼辦?
    問:請問師父,受五戒和受菩薩戒有什麼區別?因怕守不住戒和犯戒而不敢去受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五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戒。五戒守好了就能保住人身啊。現在很多人因為殺業太重招來了橫禍、刀兵劫(就是戰爭)都是共業相聚。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學佛對戒律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菩薩戒是修學大乘佛法的根本,只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而且唯有菩薩,才具備成就佛果的資格。所以,假如有觀點認為,不受菩薩戒,一樣可以成就正等正覺,這便是惡見。佛經中記載,十方諸佛,無不是受持菩薩戒之後,得以成佛,所以菩薩戒也被稱為千佛大戒。說菩薩戒的大乘典籍甚多,可歸結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你能求戒,得戒體,就能有相當的把握讓你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慈願祈福供燈推薦: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
    佛門信眾問: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請法師慈悲開示:1.受持菩薩戒是直接受還是先持五戒、八關齋戒再受菩薩戒這樣漸次地受?2.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瑜伽菩薩戒有何區別?如果受持的話各有什麼要求限制?
  • 佛教中國化中的菩薩戒(下)
    但是,菩薩戒為何始終無法取得主體地位,與律宗祖師道宣提出「四分通大乘」有關。「四分通大乘」以大乘的思想理解《四分律》,融合了大乘佛教與傳統聲聞戒的關係,進而奠定了中國佛教以聲聞戒為主體,以菩薩戒為補充的戒律傳統。隋唐之後,菩薩戒流行逐步轉入低潮,但在遼代,受遼代統治者的支持,菩薩戒的流行又掀起新高潮。明清時期的戒律復興,以菩薩戒的復興為顯著特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 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懺悔之餘,幸遇此次法會,希望能夠由持戒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徹底改變自己,讓生命更有意義,進而離苦得樂!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 我告訴你,我都受十年菩薩戒了;我告訴你……你要聽我的
    靜波法師 開示相對而言,一些人學佛非常機械,不知道拫據自身條件而隨緣量力,受了菩薩戒之後試圖過午不食,導致餓得渾身冒虛汗,然後看著鐘錶,等待十二點的到來;十二點一到,「蹭」地跳下去,馬上就吃上了;有人竟然是半夜十二點忍不住了,不僅僅是黑白顛倒。
  • 問師父:從雜修轉為專修念佛,受過菩薩戒,現在應該怎麼做?
    問:我是從雜修轉為專修念佛的,而且受過菩薩戒,師父說了就以這個身份念佛。可是具體行持起來模糊。比如每次受八關齋戒嗎?初一十五上供嗎?誦戒嗎?有哪些需要調整的地方?請賜教!答:好問題,其實無論受八關齋戒,還是上供、誦戒,通通可以直接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替,因為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
  • 五臺山碧山寺暨大聖竹林寺三壇大戒傳授在家菩薩戒通啟
    五臺山碧山寺與大聖竹林寺將於6月14日三壇大戒期間傳授在家菩薩戒(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付軼群)五臺山碧山寺與大聖竹林寺將於6月14日三壇大戒期間傳授在家菩薩戒(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付軼群)鳳凰佛教通訊員付軼群五臺山山訊:為住持佛法,弘揚戒律,培養正信居士,五臺山碧山寺暨大聖竹林寺定於2017年6月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此外就是菩薩戒,是對這種願力的踐行和落實。應該說,漢傳佛教還是比較重視菩薩戒的,出家人固然要受,在家人也往往熱衷於此,視之為資深學佛者的身份認證。遺憾的是,這種受戒往往流於形式。須知,菩薩戒的核心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我們常常聽到卻又知之不詳的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按照菩薩戒的行為規範來做,也不是合格的菩薩行,因為心才是決定行為性質的根本。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只需一部瑜伽菩薩戒,不出律儀,不失善法,不忘饒益有情,涵六度四 攝,不違不犯,精進行持,直至成佛。而瑜伽菩薩戒,短小精幹,實菩薩道的寶典。成佛必需福慧兩足尊。故菩薩亦需修福修慧,在漫長的菩薩道中,或有忘失,或疏忽的時刻 ,因此,常常誦戒有助防止忘失。福德的修持,除了深入世間度化眾生外,先發大悲菩提心,受 戒時,被問:1已發菩提心否?2是菩薩否?
  • 11-16~22 內蒙古包頭市清淨寺將傳授在家菩薩戒
    ,使很多發無上心的佛子,圓成修持菩薩戒的殊勝因緣。受大乘菩薩戒,能得廣大功德利益,因此奉勸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真心修行大乘者,皆應求受大乘菩薩戒。有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受持菩薩戒的利益菩薩戒者,乃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不受菩薩戒,不修菩薩行,終不能圓成佛道!是故菩薩戒乃成佛道之正因,了生死之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