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2021-01-07 蓮荷居士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學佛對戒律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菩薩戒是修學大乘佛法的根本,只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而且唯有菩薩,才具備成就佛果的資格。所以,假如有觀點認為,不受菩薩戒,一樣可以成就正等正覺,這便是惡見。佛經中記載,十方諸佛,無不是受持菩薩戒之後,得以成佛,所以菩薩戒也被稱為千佛大戒。

說菩薩戒的大乘典籍甚多,可歸結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以《梵網經》和《優婆塞戒經》中的菩薩戒為代表,上大下安法師開示,《梵網經》中的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出家人與在家人通用,叫做頓立戒;《優婆塞戒經》中的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

那麼,對於初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為何一定要受菩薩戒呢?小編蓮荷覺得,有下面四點理由。

一、遠離惡法

《佛遺教經》云:「當知此(戒律)則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佛門中有「以戒為師」之說,受持菩薩戒,就是以戒律規範身口意行,不造作惡業,遠離惡道。

常言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假使不持戒,趣向惡道,不得聞正法,煩惱纏身而不得解脫,實在是痛苦。既然如今幸得人身,又福報深厚,得聞佛法,如果不持戒修持,更待何時?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受持菩薩戒,能夠遠離惡法。

二、修習善法

戒律有開、遮、持、犯之別,戒律存在的意義,一方面使得佛弟子遠離惡法,護念身口意。另一方面,對於善法,又不能不親近。

凡是對眾生有益,可以利樂有情的善法,都應該去修學。不論以何種藉口推辭,都是在犯戒,所以受持菩薩戒,能夠令佛弟子走在成就佛果的正道上,漸次遞進。

三、累積資糧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首先就是資糧位的修行。所謂資糧,也就是見道的福德和智慧資本,民間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的道理,資糧不足,則難以見道。

譬如同樣學佛,惠能祖師這等上上根器之人,能夠迅速參悟明心,而我們凡夫,則可能修學一輩子,都難以開悟。佛門中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凡夫不持戒律,平日裡造作惡業,導致福慧資糧缺失。假使能夠受持菩薩戒,則能廣結善緣,快速累積福德資糧。

四、速證菩提

何為速證菩提呢?南懷瑾先生開示,通過受持戒律,修集了足夠的福德智慧,資糧位圓滿成就,則應進行加行位同見道位的修持。

我們通過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世人都曉得鍊金要有礦石,礦石是鍊金的根本,資糧位的修行就相當於開山取礦。加行位的修持,則對應於熔煉礦石,那麼得到金塊,就相當於大乘見道!然而,並非見道就等於成佛,它僅僅是代表入門修行而已。想把金塊變成首飾,還要經能工巧匠的捶打,這個過程就對應著「修道位」。

《洞山悟本禪師語錄》中有言:「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那麼諸佛出身處,究竟在何處呢?就是大乘見道!也就是證得菩提,入門修行。在此之前,所有的大乘六度萬行,不過是外門修集福德資糧。所以說,菩薩戒的受持,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因為不可能沒有礦石就鍊金,當然也不可能不持戒就證悟菩提。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知止也就是知道以何為依止,也就是持戒!佛門中有言:「因戒而定,因定開慧 。」所以對於戒律的作用,佛儒兩家是相通的。所以小編覺得,修學大乘佛法,必受「菩薩戒」。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你能求戒,得戒體,就能有相當的把握讓你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沒有通過羯磨法得這個戒體,你本能煩惱的衝動,就容易犯那種錯誤。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 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2.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 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報恩。 5.見眾生有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遠離憂惱。
  • 我告訴你,我都受十年菩薩戒了;我告訴你……你要聽我的
    靜波法師 開示相對而言,一些人學佛非常機械,不知道拫據自身條件而隨緣量力,受了菩薩戒之後試圖過午不食,導致餓得渾身冒虛汗,然後看著鐘錶,等待十二點的到來;十二點一到,「蹭」地跳下去,馬上就吃上了;有人竟然是半夜十二點忍不住了,不僅僅是黑白顛倒。
  • 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然而在法師開示後,才恍然大悟:持戒原來可以很容易!「戒」像是法律,是一種規範,為的是教導人們如何活得更自在!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你看你過去當義工,沒有受菩薩戒,跟你受了菩薩戒當義工,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為心態不一樣。受了菩薩戒,修習善法叫作增上意樂,為了成就佛道,你會主動去修一切善法,你的心力會特別的堅定強烈,非做不可!祖師說︰這和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這是受持菩薩戒背後的真正意義。 你能求戒,得戒體,就能有相當的把握讓你不去犯戒。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事實上,不少人連這句話都不曾聽懂,就人云亦云地作了回答。即使那些聽懂的,也很少去考量:自己究竟發心了沒有,又發到了什麼程度。要知道,如果不曾真正發起菩提心,那麼,這種所謂的「菩薩」是徒有虛名、貨不對板的。正因為菩提心對於菩薩戒和菩薩道的修行如此重要,所以,在印度和西藏都有受菩提心戒的傳統。
  • 因果故事 | 一位受菩薩戒居士的邪淫果報實例
    這是一個受菩薩戒的居士,平時在人們眼中簡直就是菩薩的化身,別人家有什麼困難,她出心扶力地幫助人家,也從不與人發生什麼口角,待人謙和,大氣,時時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活著。就這樣一位善良的居士,竟然得了婦科絕症,上醫院去搶救了。人們感到不可理解,好人怎麼不得好報呢?
  • 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
    在社會轉型期,有些人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還沒建立,這些人很難做到無私奉獻,更難以受持菩薩佛經中說,在其他佛剎中多世累劫積累資糧的功德,也沒有在娑婆世界裡受持戒律的功德大。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 釋淨空:很多人受菩薩戒,是不是真的得戒了呢?
    犯戒不犯戒,我不問你這個,我先問你受菩薩戒,你是不是真的得戒了?你得戒就犯戒,你沒有得戒你犯什麼戒!我再問你,菩薩戒之前,如果說出家,你應該受過比丘戒,比丘戒你得到沒有?比丘戒之前是沙彌戒,沙彌戒得到沒有?沙彌戒之前,你沒有出家的時候,你受過三皈五戒,三皈得到沒有?五戒得到沒有?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二、耽樂飲酒戒:此戒制意是為要使人有清明的身心,長養一切善法,故不僅是酒,乃至一切易使人喪失心智的食品都在遮止之列,不可耽著飲酒。(參見酤酒戒)三、不瞻病苦戒:梵網經中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因為人在病中最需要的是別人的慰藉,而受持菩薩戒者見人有病,絕不可存有幸災樂禍的惡念,要視眾生的痛苦就如自己的痛苦一般,應以歡喜心、清淨心去探視、安慰,才是菩薩的心行。
  • 太虛大師對瑜伽菩薩戒的讚嘆!
    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薩戒為歸。以菩薩之戒三聚:一、攝律儀,重在止惡,多與聲聞共;二、攝善法,在集自善,少與聲聞共;三、饒益有情,專以舍己利他為事,乃與聲聞不共。菩薩之入俗,佛陀之應世,皆以能舍己利他耳;故饒益有情之戒聚,實為菩薩戒殊勝殊勝之點。梵網、瓔珞諸本,戒相之詳略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復偏於攝律儀、攝善法之共戒。
  • 【一真法界】學佛的人要有智慧
    這說明我們三皈依都沒做好,不要說菩薩戒,我們三皈依,皈依僧,以所有師父為我們皈依的對象,所以我們現在學佛顛倒得愚蠢,說我皈依,不說皈依三寶,而說是某某寺院某個方丈的徒弟,這樣說法對不對?不對,我們是三寶弟子,那個方丈是我們做皈依的儀式時,是我們的親教師,那不能說我只是師父的徒弟,其他師父跟我沒有關係,我合掌對師父,其他師父我們看不上,連合掌都不合。
  • 方丈法語丨答居士問如何吃素及吃素與學佛關係
    ,又因非典所致的全封閉管理,故而至今才給你回信,望你原諒。在我國佛教史上,提倡素食者頗有其人,而以梁武帝之以帝王之身倡行戒殺與素食,影響後世最大。隋唐以後,依《梵網經》受菩薩戒之風氣甚盛,其中之食肉戒尤在緇素戒子之心中大力強化素食之重要性。因此,素食乃成為唐宋以來漢族佛教出家人的主要特質之一。素食,是中國佛教對於佛陀教義——慈悲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奉行之一方面。
  • 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誦戒相、不取相為戒,因為這是對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而言。
  • 8條因果報應,你佔幾條,真實不虛!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古人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什麼都報。」佛教常說因果不虛,報應不爽,其就是這麼一個理。無論學佛與否,深信因果,皆百利而無一害。8條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住滿半年,各種條件經考察合格之後,還要在二十個清淨比丘前來受菩薩戒,才能夠得戒。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居士問:是先受菩薩戒後再慢慢持,還是等持好了再受?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來得大?
  • 海濤法師「你受了菩薩戒,力量就不一樣!」
    但是這個就是「分別心」,一種#人跟動物的不平等,外來種跟本地種,外來種的生物最好讓它死,以免影響本土生態……但是我也經常跟他們說,既然講「平等」,為什麼要分別呢?就像我剛出家,我在(臺灣)臺北很多人找我助念,我就一定會跑去助念,但有些法師就會說:「你幹嘛每天跑去助念?那又不是我們的信徒!」,我一聽,心裡很傷心,不是信徒不要助念,是信徒才助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