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學佛對戒律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菩薩戒是修學大乘佛法的根本,只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而且唯有菩薩,才具備成就佛果的資格。所以,假如有觀點認為,不受菩薩戒,一樣可以成就正等正覺,這便是惡見。佛經中記載,十方諸佛,無不是受持菩薩戒之後,得以成佛,所以菩薩戒也被稱為千佛大戒。
說菩薩戒的大乘典籍甚多,可歸結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以《梵網經》和《優婆塞戒經》中的菩薩戒為代表,上大下安法師開示,《梵網經》中的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出家人與在家人通用,叫做頓立戒;《優婆塞戒經》中的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
那麼,對於初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為何一定要受菩薩戒呢?小編蓮荷覺得,有下面四點理由。
一、遠離惡法
《佛遺教經》云:「當知此(戒律)則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佛門中有「以戒為師」之說,受持菩薩戒,就是以戒律規範身口意行,不造作惡業,遠離惡道。
常言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假使不持戒,趣向惡道,不得聞正法,煩惱纏身而不得解脫,實在是痛苦。既然如今幸得人身,又福報深厚,得聞佛法,如果不持戒修持,更待何時?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受持菩薩戒,能夠遠離惡法。
二、修習善法
戒律有開、遮、持、犯之別,戒律存在的意義,一方面使得佛弟子遠離惡法,護念身口意。另一方面,對於善法,又不能不親近。
凡是對眾生有益,可以利樂有情的善法,都應該去修學。不論以何種藉口推辭,都是在犯戒,所以受持菩薩戒,能夠令佛弟子走在成就佛果的正道上,漸次遞進。
三、累積資糧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首先就是資糧位的修行。所謂資糧,也就是見道的福德和智慧資本,民間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的道理,資糧不足,則難以見道。
譬如同樣學佛,惠能祖師這等上上根器之人,能夠迅速參悟明心,而我們凡夫,則可能修學一輩子,都難以開悟。佛門中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凡夫不持戒律,平日裡造作惡業,導致福慧資糧缺失。假使能夠受持菩薩戒,則能廣結善緣,快速累積福德資糧。
四、速證菩提
何為速證菩提呢?南懷瑾先生開示,通過受持戒律,修集了足夠的福德智慧,資糧位圓滿成就,則應進行加行位同見道位的修持。
我們通過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世人都曉得鍊金要有礦石,礦石是鍊金的根本,資糧位的修行就相當於開山取礦。加行位的修持,則對應於熔煉礦石,那麼得到金塊,就相當於大乘見道!然而,並非見道就等於成佛,它僅僅是代表入門修行而已。想把金塊變成首飾,還要經能工巧匠的捶打,這個過程就對應著「修道位」。
《洞山悟本禪師語錄》中有言:「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那麼諸佛出身處,究竟在何處呢?就是大乘見道!也就是證得菩提,入門修行。在此之前,所有的大乘六度萬行,不過是外門修集福德資糧。所以說,菩薩戒的受持,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因為不可能沒有礦石就鍊金,當然也不可能不持戒就證悟菩提。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知止也就是知道以何為依止,也就是持戒!佛門中有言:「因戒而定,因定開慧 。」所以對於戒律的作用,佛儒兩家是相通的。所以小編覺得,修學大乘佛法,必受「菩薩戒」。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