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對瑜伽菩薩戒的讚嘆!

2021-02-19 大象佛學圖書館


志行自述

太虛

  ──十三年春作──

  比年來藉國中學佛士夫之力,餘於佛教所期興革之事,直接間接,舉辦不一。然餘志行之所在,將奉之以盡此一報身而為長劫修菩薩道之資糧者,恐尚有未喻。茲值海潮音第五年發刊之始,特為拈出,供海眾之論究焉。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經;餘則:「志在整興佛教僧(住持僧)會(正信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斯志斯行,餘蓋決定於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試分述於下:雲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者,除散見各條議之外,關住持僧之項,大備於整理僧伽制度論。而此論於佛教正信會之項,亦略曾兼舉及之,茲表錄概要於下,其詳則尋之原論可也。

   (表略)

  雲行在瑜伽菩薩戒本者,佛法攝於教理行果,其要唯在於行;以信教解理,功在能策令起行,如信解而不行,則教理胥等於無用。果、則行滿之所成就,不行、或行而未滿,果不能成,果之既成,則任運更無所為。故有力且必要者,唯在行也。行無數量,攝之為十度,又攝之為三學;嚴核之、則唯在乎戒學而已矣。何者為戒?惡止善作曰戒。夫惡無不止,則雜染無不離矣;善無不作,則清淨無不成矣。雜染無不離,清淨無不成,非如來之無上菩提耶?而戒獨能達之,故曰唯在乎戒也。彼定與慧,則戒之輔成者耳,非真是與戒鼎立而三者。故定者、令有凝固之力而止而作者也;慧者、令有決斷之力而止而作者也;非戒之止之作,則雖有定慧之力,猶不得其用焉。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薩戒為歸。以菩薩之戒三聚:一、攝律儀,重在止惡,多與聲聞共;二、攝善法,在集自善,少與聲聞共;三、饒益有情,專以舍己利他為事,乃與聲聞不共。菩薩之入俗,佛陀之應世,皆以能舍己利他耳;故饒益有情之戒聚,實為菩薩戒殊勝殊勝之點。梵網、瓔珞諸本,戒相之詳略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復偏於攝律儀、攝善法之共戒。舊譯之彌勒戒本,亦猶有訛略;唯奘譯瑜伽師地論百卷中所錄出之菩薩戒本,乃真為菩薩繁興二利、廣修萬行之大標準──此瑜伽菩薩戒本、近亦有單行者。餘集慈氏三要合刊:一、瑜伽真實品以明境,二、瑜伽菩薩戒本以軌行,三、彌勒上生經以期果──,而一一事分別應作不應作,又初心菩薩之切於日行者也。竊冀吾儕初行菩薩,皆熟讀深思其義,躬踐而力行焉!故曰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今略舉此戒本中殊勝精神所在之數條為證,亦可以知其概矣。

  一者、梵網等十重戒,第一不殺生至第六不說四眾過,皆攝律儀之共戒,而菩薩戒本、則唯取其不共之後四為四重戒,名四他勝處法:一、貪名利而自贊毀他戒,二、慳財法而不行舍施戒,三、結忿怨而損惱他人戒,四、著邪見而謗真樂似戒,則唯大乘不共之戒。雲他勝處、即波羅夷,以菩薩安住菩薩之淨戒律儀為自勝處,犯此四法,則舍菩薩所安住之自勝處,而墮於非菩薩之他──天、人、魔、梵、聲聞──勝處,為非菩薩之他法所制勝,故即喪失菩薩之身命也。

  二者、即前四他勝處,亦於上品纏犯、乃失菩薩淨戒。即失菩薩淨戒,於現法中亦堪更受,此亦全不同聲聞律儀者。

  三者、其惡作所攝中,若第一不禮拜供養,第二不尊敬耆德,乃至於諸有情所應作事不為助伴等,皆積極令作善而非止惡。

  四者、若第三、第四、不受信施;第五不為說法;第六舍暴惡有情不為教化;第七應與聲聞共學將護他之禁戒;第八不應與聲聞共學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戒,而當如法多事多業多希望求行;第九乃至十六,於殺盜淫身三及妄語等口四之性罪少分現行,兼及廢黜暴惡之增上位──帝王宰官──等,則湯武吊伐,周孔刑政,乃至今之政治階級等革命,其至當合情理處,亦無不包括在中矣。二十之不自雪謗及去招謗之故,二十一之應打罵者不打罵,以至不安慰他人之愁惱等,皆純乎饒益有情之行,而以不如是行為犯戒者也。

  必能踐行此菩薩戒,乃足以整興佛教之僧會。必整興佛教之僧會,此菩薩戒之精神乃實現。吾之志行如是,如有同志同行者,則何樂如之!(見海刊五卷一期)

(表注略)

本文來源 | 心齋老蔣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這次《菩薩戒》我們就分成這四科來說明。  解釋標題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甲一、總釋標題,先作一個總標的說明。  壹、解釋標題  甲一、總釋標題  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這次戒文的題目叫作《瑜伽菩薩戒本》,瑜伽是一個譬喻,菩薩戒是一個法、是一個法門,法喻雙舉,故名瑜伽菩薩戒。  我們先解釋菩薩戒。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01
    「《瑜伽菩薩戒本》」就是從《瑜伽師地論》裡面〈菩薩地〉的「戒品」所摘錄出來的,所以我們講「彌勒菩薩造」。 接著我們看「玄奘大師譯」。前面的彌勒菩薩是印度人,這個譯者是我們中國唐朝的一個三藏法師「玄奘大師」(600—664),把印度文翻成中文。翻譯的因緣我們也解釋一下,是什麼因緣翻譯《瑜伽菩薩戒本》?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佛典:瑜伽菩薩戒本出處:瑜伽師地論中卷四十及四十一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編輯:普寂所問經何謂菩薩能持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思益梵天所問經瑜伽菩薩戒出於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中卷四十及四十一的〈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 處戒品〉,雖只是六度中的戒度,內已涵蓋六度四攝的遵循守則,以利他大前提,統攝在三聚淨 戒中,是真正的菩薩戒,菩薩道的廣大正行。難行能行的菩薩道,處於世俗的大染缸中,複雜多變,難於應對,必須有所依循。行菩薩道 ,修菩薩行,應何依止?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四重四十三輕戒
    佛典:瑜伽菩薩戒本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編輯:普寂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 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 瑜伽菩薩戒十八根本罪略釋
    瑜伽四他勝罪:
  • 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
    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要明白世俗享受不是生存的目標。中等根機者的學處中等根機的菩薩戒只有八條,歸納起來是四條。因為八條戒中每兩條戒的動機是一樣的,只是行為有所不同。
  • 佛教中國化中的菩薩戒(下)
    隋唐之前的流行主要體現為經典的傳譯,菩薩戒授受活動已經開始,但主要集中在上層社會,以帝王將相等社會上層人士為受戒主體,因為得到帝王將相的支持,菩薩戒開始快速發展。隋唐時期菩薩戒的流行主要體現在對菩薩戒理論的研習和授戒儀軌的梳理和完善,反映出本土僧人對菩薩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收、深入研究的轉變。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慈願祈福供燈推薦: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
    佛門信眾問: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請法師慈悲開示:1.受持菩薩戒是直接受還是先持五戒、八關齋戒再受菩薩戒這樣漸次地受?2.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瑜伽菩薩戒有何區別?如果受持的話各有什麼要求限制?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 11-16~22 內蒙古包頭市清淨寺將傳授在家菩薩戒
    ,使很多發無上心的佛子,圓成修持菩薩戒的殊勝因緣。受大乘菩薩戒,能得廣大功德利益,因此奉勸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真心修行大乘者,皆應求受大乘菩薩戒。有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受持菩薩戒的利益菩薩戒者,乃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不受菩薩戒,不修菩薩行,終不能圓成佛道!是故菩薩戒乃成佛道之正因,了生死之必由。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菩薩戒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一、菩薩戒的內容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
  • 佛學教本·律宗 (一) |詳述「戒律」的重要性及2種「菩薩戒」!
    根 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六重戒二十八輕 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優婆塞所應受。在理行應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後再受菩薩戒,方為合式。所以受持菩薩戒,可算是進 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狹義的自度,進而實行廣義的自度度他的發心了。
  • 釋淨空:很多人受菩薩戒,是不是真的得戒了呢?
    犯戒不犯戒,我不問你這個,我先問你受菩薩戒,你是不是真的得戒了?你得戒就犯戒,你沒有得戒你犯什麼戒!我再問你,菩薩戒之前,如果說出家,你應該受過比丘戒,比丘戒你得到沒有?比丘戒之前是沙彌戒,沙彌戒得到沒有?沙彌戒之前,你沒有出家的時候,你受過三皈五戒,三皈得到沒有?五戒得到沒有?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此外就是菩薩戒,是對這種願力的踐行和落實。應該說,漢傳佛教還是比較重視菩薩戒的,出家人固然要受,在家人也往往熱衷於此,視之為資深學佛者的身份認證。遺憾的是,這種受戒往往流於形式。須知,菩薩戒的核心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我們常常聽到卻又知之不詳的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按照菩薩戒的行為規範來做,也不是合格的菩薩行,因為心才是決定行為性質的根本。
  • 佛光山在家五戒菩薩戒正授 兩千佛弟子承擔社會清淨使命
    導語: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佛光山舉行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會。逾2千在家居士齊聚佛光山大雄寶殿成佛大道,圓滿五戒、菩薩戒正授。星雲大師在如來殿與受戒者接心,殷殷叮嚀佛弟子,受戒後首重改變自己的行為,從回頭轉身、改心換性著手,涵養「饒益眾生」的菩薩性格,「重新做人」,在現世建立「菩薩國」。
  •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第一,就是使你受的那個罪不至於太嚴重;第二,地獄的罪受完之後,回到人道裡面,由於你曾經有過受菩薩戒的善根,你還能夠重新發心,再受菩薩戒,再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