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

2021-03-01 大乘佛子

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

淨界法師

  享受快樂的思想是沒錯,但是關鍵我們想要去主宰快樂,這個地方出了問題。佛陀看我們這樣子不是辦法了,老是講這個人天乘法也不是辦法,他要麼享受快樂,要麼享受刀山油鍋,佛陀說那這樣子好了,我告訴你們一個更好的法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乾脆你把快樂放棄好了。

  他這個意思,你沒有資格享受快樂!因為你享受快樂的時候,你會放逸;聖人受用快樂的時候,他是自在的。

  所以凡夫追求快樂是有問題的!快樂本身沒有錯,因為它本身是善業所招感的,它哪裡有錯呢?它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哪有錯呢?但是我們承受不起,我們會想要去主宰它。所以佛陀說,好啊,既然你有這種攀緣心,那你先把快樂放棄吧。

  先怎麼樣呢?先修無常觀。

  快樂的本質是會變化的,這件事情對我們打擊就很大了。我們對所有快樂的基本要求就是它必須要穩定。我想沒有一個人得到快樂願意失去的,要麼你就不要給我,給我以後你就不要搶走,不要破壞它。

  但是不幸的是,所有的快樂都是可破壞的。

  那既然我們的心態沒有準備好這種得失的衝擊,那乾脆佛陀要我們先放棄快樂,追求寂靜。

  佛陀思維,他說有一個更好的法門,觀察它無常、無我,而趨向於涅槃寂靜。

  哦,這個更美妙了!我們從一種離苦得樂的心態,提升到追求寂靜,恭喜你!你已經超越三界的輪迴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牽動你了。

  也就是說我們會從一種安樂的概念,而提升到一種追求寂靜的概念,從有相的因緣修學而提升到無相的空性的安住。

——淨界法師 妙法蓮華經講記58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840】原來我們跟三寶是一家人,尤其跟佛陀是一家人
    原來我們跟三寶是一家人,尤其跟佛陀是一家人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032】妙音菩薩是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呢?
    這個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展現這麼殊勝的普現色身三昧,由理觀的智慧跟事修的福德結合起來,就三昧力跟福德力。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大乘的智慧不是叫解脫,是叫智慧莊嚴。  當然,事出必有因,你的因地心決定你的果地覺。你看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同樣來到佛門,幾年後、幾千劫後,結果都不一樣,有些人成就阿羅漢,有些人能夠成就功德莊嚴。為什麼?因為你的因地心不同。
  • 淨界法師:初禪在哪裡?是不是菩薩道?
    ▼淨界法師,曾在中國鋼鐵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離開三界粗重的身心,產生跟喜樂相應的一種身心。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說:初禪具足五德,覺、觀、喜、樂、心一境性,初禪是有覺觀的。初禪的覺觀是怎麼來的?從欲界到初禪最重要的覺觀是訶責五欲。必須用不淨觀,觀察眾生為什麼貪愛色身,因為我們產生顛倒,一直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316】什麼是命濁?
    淨界法師  辰五、命濁  這個命濁主要是由識陰引生的,就是內心當中一種生滅的、了別的作用,當然這個主要是講第八識了。所以古人有時候把它搭配,說是這個受陰主要是前五識,就是前五識引生的這個受;想陰是第六意識;行陰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屬於識陰,這是從多分的功能來說。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61】菩薩不能去從事賭博、玩股票、買樂透,都不可以!
    如果我們今天通達因緣觀,你今天買樂透彩得到獎金,表示你不去買樂透也一樣會得到這個獎金,因為你買樂透不是得到財富的因緣,那是一個增上緣。  我看美國的雜誌上說,他們做一些統計,一個人得到樂透彩以後,他的生命能夠繼續活十年的不多,而且死亡的時候幾乎都是一貧如洗,就是這個樂透彩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諸位想想知道為什麼嗎?我們學過佛法,可以把這個道理看得通看得過去。
  • 《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 第四十講(共一百三十七講)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上淨下界法師(2018.9.26開講) 第四十卷【650】是什麼因緣使令佛陀度化眾生的策略產生了改變?因為你的災難也很多,我的災難也很多,我自顧不暇。這些三乘的諸子雖然過去生跟釋迦牟尼佛學過《法華經》,但是經歷五濁惡世以後,這些善根已經傷害到非常薄弱了。所以,你用一佛乘的功德給他,他可能不相信甚至於謗法,反而墮落。所以你說用神通力、用智慧力,用布把他包出去,這件事行不通。有兩個理由行不通:第一個,他煩惱太重。他老是想要追求三界的快樂,你把他包起來的過程中他就掉下去了。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52】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
    所以佛陀就要阿難尊者迴光返照:你這一念心、這一念修行的心,到底在哪裡?你說你發心出家,你看到我三十二相,那麼你這一念心在哪裡呢?他的目的,就是要阿難尊者迴光返照,觀照到他的心的本性是空寂的、沒有自體的。  前面阿難尊者是執著我們這一念心在身體之內,被佛陀破斥。這個地方他又輾轉地計度是在身體之外。這當中有兩科:第一個是轉計,第二個破斥。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137】家中供有神像該怎麼去處理比較好呢?
    淨界法師  我回答一個問題好了: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家中有設宮,這個宮是道教的宮,這宮裡面有觀世音菩薩、護法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太子、元帥、五營將軍,只有家中的眷屬拜而已,沒有信眾來拜,現在想將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恭請到某宮去給信眾供養,而且宮匾也要請下來,只留下供養觀世音菩薩跟護法韋陀菩薩可以嗎?
  • 三界六道與六道輪迴
    三界示意圖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01
    但是我們從經典上的學習、或者從自己生命上的體驗,我們發覺在三界裡面的生命是苦多樂少。佛陀在《法華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來檢查,我們三界的果報就像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雖然這個房子裡面有種種安樂的資具,但是房子本身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它不斷的逼迫我們、擾動著我們。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瑜伽師地論》上說,當你受了菩薩戒,你內心清淨的誓願,可以產生兩種強大的功能:第一個「增上慚愧」,第二個「增上意樂」。 第一個「增上慚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祖師大德都是倡導我們要去求受菩薩戒。 受了菩薩戒,說明你當下發了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跟成佛結上的因緣。六重二十八輕戒,更主要是把前面的六重戒受持好,其他二十八輕戒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受持的多一點,自己的功德多一點,也不可能那二十八條輕戒都守得那麼清靜的。
  •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17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頁,「己三、障忍辱度」。 在《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法華經》上說:我們生命的差別因緣有十法界的因緣果報,說是「諸法」,這個十法界的因果它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呢?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它的功能,能夠滅除我們無始所造的殺盜淫妄重罪,使令我們清淨的戒體,再一次的復生;也能夠消除殺父、殺母、殺聖人的七逆重罪,使令我們重報輕受。所以在懺悔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取相懺。當然取相懺你可以選擇你所相應的:或者大悲懺、或者八十八佛、或者法華三昧懺,都可以,重點是你在懺悔之前的資糧,你對業果的思惟、對罪業的畏懼跟羞恥,這些條件都必須具足。
  • 《法華經》——怎樣使我們見道位的功德更大?
    講經說法你要能抓得住重點。否則講法講得太偏、太遠、太雜,不得受用。講經說法的菩薩不是可以信口開河,你想怎麼樣講就怎麼樣講,始終要抓住「一心三藏」,抓住「聽經聞法能當下成就」,三句話不離本行。不可以賣弄自己的博學多聞來譁眾取寵,要克服這種毛病。不是向人家證明你的學問怎麼怎麼多——讀天文地理、醫學哲學什麼什麼,因為這些法世間法多得很。好不容易我們形成一個法會,首先要我們向眾生講出真理。
  • 法華經講記 134:你不能入三昧,把身體燒了叫做一時衝動,然後徒遭業苦
    第134集《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主講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六十六面,附表第四十九,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 前面的《法華經》講到跡本二門的正宗分,主要是佛陀說法。講到跡門的開權顯實,本門的開近顯遠,所以我們在前面叫作依法修學。
  •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印光大師得知後,特地寫信勸慰他:「《法華經》這樣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世間萬法,本是虛妄,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只有自己的一念心性,從古至今,不變不壞,而常隨緣。隨悟淨之緣,則為聲聞緣覺、菩薩,甚至做佛;隨迷染之緣,則生天上人間,做阿修羅,當畜生,墮餓鬼地獄。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49】十番顯真之九 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七)
    阿難,假設這個五色圓影是離開了燈光而另外有它的自體,它跟燈光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那麼這個也有問題了。我們應該離開燈光去旁觀這個屏風或者几筵,几筵就是桌子,你看桌子有沒有圓影?那是不是有圓影出來呢?事實上沒有,所以它也沒有離開燈光。  如果說它離開了我們能見的眼睛而有、離開了見分而有,既然是離開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麼為什麼這個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到呢?
  • 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梵語:trayo dhātava? ,巴利語:tisso dhātuyo)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在薩滿教術語中則指宇宙上、中、下三界。(1) 欲界(梵kāma -dhātu),為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及六欲天之總稱。此界中眾生貪於食、色、眠等諸欲。
  • 《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文殊菩薩說:如以上所說之轉輪聖王,見自己的兵將們立有大功勞,心裏面十分歡喜,將自己頭頂上那顆由來已久,最神聖、最令人難得一見的明珠,是最不可能給人的寶貝,在歡喜之下,也用來做了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