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032】妙音菩薩是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呢?

2022-02-01 大乘佛子

妙音菩薩是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呢?

淨界法師

  庚二、如來垂答

  分二:辛一、正答善根功德;辛二、廣明神力應化

  我們看庚二的如來垂答。

  辛一、正答善根功德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在回答當中,先回答福德因緣,就是事修的福德因緣,再回答理觀的善根。先看福德因緣。

  佛告華德菩薩,在過去生有佛出世,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個就是佛陀的三種稱號。第一個講如來;第二個講應供;第三個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覺,這是講正報的佛陀。他所攝受的國土名現一切世間,他當時的時間的劫名就是喜見。因為眾生過去生福報大,所以他在這個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會讓自己心生歡喜。

  妙音菩薩當時就在那個地方投胎。在那邊投胎的時候,他做什麼事呢?他用一萬兩千歲的時間,以十萬種美妙的音樂來供養這個雲雷音王佛;一方面又以八萬四千的七寶所成的缽來供養這個佛陀。做兩件事,第一個用音樂,第二個用七寶缽。所以,以是因緣,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華德,於汝意云何?當時在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以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這個人就是妙音菩薩。他當初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音樂、供養七寶缽,所以他今生招感的依報,他去到哪裡都有這個法器相隨、音樂相隨。這一個事修,當然這只是一個助行。

  我們看真正的理觀。成就三昧是有理觀智慧的,看理觀,看經文: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他的智慧是首先親近供養無量諸佛,久植德本。

  我們學習智慧一定要生長在佛世。生長在佛世,不管是正法、像法、末法,總是要有佛法住世,你才能夠成就這個德本。這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的善根,特別是《法華經》的善根。你觀照的地方不是觀照空性,你要知道去觀照心性,這個是成佛的捷徑。植眾善根,成就了果位以後,成就了見道位以後,又親近十方諸佛,就廣修三昧。

  是這樣子,我們要修行一心三觀,我們前面說過,一定是先從空觀下手。你一定要先成就清淨心,才能夠成就功德莊嚴,這個次第不能錯的。

  這個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展現這麼殊勝的普現色身三昧,由理觀的智慧跟事修的福德結合起來,就三昧力跟福德力。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大乘的智慧不是叫解脫,是叫智慧莊嚴。

  當然,事出必有因,你的因地心決定你的果地覺。你看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同樣來到佛門,幾年後、幾千劫後,結果都不一樣,有些人成就阿羅漢,有些人能夠成就功德莊嚴。為什麼?因為你的因地心不同。

  因地心不同,剛開始在成就了生死的時候差別不大,你了生死,他也了生死。但是你了生死以後,從解脫道進入菩提道的時候,那個差別就開始千差萬別了,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對相狀的處理。過去師父也一再強調,就是說,你對於因緣所生法的相狀是怎麼看的。

  如果你今天修空性,你對因緣法的相狀採取的手段叫作滅色取空,二元對立,你認為所有的相狀對你都是幹擾,你這樣子認為,你也這樣做,那我可以預測你的結果了。你未來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先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就是一種沒有相狀。一定有一段時間,在佛陀度化你、你會權入實之前,一定要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的狀態,就是一個無相的狀態,空、無相、無願的三昧,因為你的因地就種下這個因地了。

  如果你今天認為相狀沒有好壞,你是為了要清淨,暫時地離相,因為清淨心本來就沒有相狀,所以,既然沒有相狀,那本來無一物,我何必去惹塵埃?你是離相。那回過頭來,到見道位以後又借相修心,借布施的相……你一定要造作,唯心所具是性德,你還要有修德。你透過眾生的相來修布施,透過這個布施的造作,未來顯現在普現色身三昧;你透過持戒的造作的相狀,未來也是加強普現色身三昧……所以,相狀你離開以後,你可以再借回來。但是如果你把它斷滅了,你的內心的活動就停止了。

  諸位!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生習性的造作,最後產生自體,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所以諸位!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要小心,我們的確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你怎麼樣來看待娑婆世界,這很重要!同樣厭離娑婆,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就是說,厭離娑婆,什麼叫娑婆?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我們厭離的是你打妄想捏造出來的內心的娑婆世界的影像。就是你要離開你內心的你自己所貪愛的娑婆世界的影像,真正障道的是這個。外面的娑婆世界跟你沒有關係,色不迷人人自迷。你如果誤會了,你說所有的人事都是障礙我往生,那就完了。你可能會往生,但是你以後的後遺症很嚴重,滅色取空,你以後一定要加以挽救的。

  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一佛乘,你一開始就走對。那走對就是說,你從自性清淨心,你本來就清淨,所以自然離相,這樣是最好,自然離相。所以,我們只要去消滅心中的妄想就好。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取相分別,尤其是特別快樂的、特別討厭的相狀,在你的心中打妄想,打久了轉成執著,這些影像會觸動你的煩惱跟愛取的,你要消滅你心中的影像,但是對依他起的影像你不能排斥的。所以唯識學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叫作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我們要消滅的是我們自己妄想執著所捏造出來的遍計執的娑婆世界,而不是因緣所生法的娑婆世界。這個操作你要操作錯了,那你以後會走很多的彎路。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同參道友已經成佛了,你還是一個阿羅漢,因為你走入了一個彎路,產生了法執。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說,因地心,其實你的凡夫位是最重要的。你成就阿羅漢以後講什麼都沒有用,因為你定性了,你的種性已經定了。你現在的改變比較容易,因為你現在沒有定性,你現在是不定眾生,你那個黑板隨時可以把它擦掉重畫。但是你這個成佛之道,當你畫出一個模樣的時候,再改就不容易了,那只能夠會權入實了。法執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它沒有對錯,它影響到你的胸量格局、神通妙用,這個要解開就不容易了。

  所以諸位!你今天能夠正確學《法華經》的優點在哪裡?沒錯,你說我是凡夫,但是你一開始就走到一個康莊大道,就走對路,以後不要再彎彎繞繞的。而你現在改變是最容易改變的,因為你現在什麼都沒有,所以你最好改變,等到你有功德以後就不容易改變了。

  所以,因地心成就果地覺。就是你要知道,我遲早要有相狀;既然法身菩薩他有依正莊嚴,那表示這個相狀不能排斥,你要這樣想,遲早!你看,法身菩薩他為什麼現七寶蓮花?這個是相狀嘛。如果你因地就排斥相狀,你怎麼現出七寶蓮花?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離相清淨跟滅色取空,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淨界法師 法華經講記1032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840】原來我們跟三寶是一家人,尤其跟佛陀是一家人
    原來我們跟三寶是一家人,尤其跟佛陀是一家人淨界法師
  • 法華經講記 134:你不能入三昧,把身體燒了叫做一時衝動,然後徒遭業苦
    第134集《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主講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六十六面,附表第四十九,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 前面的《法華經》講到跡本二門的正宗分,主要是佛陀說法。講到跡門的開權顯實,本門的開近顯遠,所以我們在前面叫作依法修學。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
    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316】什麼是命濁?
    淨界法師  辰五、命濁  這個命濁主要是由識陰引生的,就是內心當中一種生滅的、了別的作用,當然這個主要是講第八識了。所以古人有時候把它搭配,說是這個受陰主要是前五識,就是前五識引生的這個受;想陰是第六意識;行陰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屬於識陰,這是從多分的功能來說。
  • 你能不能「神通遊戲三昧」?(附音頻)
    講了以後,大家想一想就是那回事,這就是「神通遊戲三昧」。從廣義上來講,我們顯現的一切法都是「神通遊戲三昧」。你在吃飯,你在穿衣,你在走路,是不是「神通遊戲三昧」?我們本來是個無形無相的東西,一個念吶,它變成個樣子來,有時還會哭,還會笑,還會鬧,還會吃飯,穿衣,怎麼就不是「神通遊戲三昧」?無非是放下我執以後,我們可以更加自在無礙地成就無量的「神通遊戲三昧」。
  • 《法華經》——怎樣理解'如來壽量'?
    2019年版《法華經講記》·如來壽量品第十六(1)提醒各位,這一品要特別地認真觀照,妙在何處。如來秘密神通之力:所謂「秘」,祖師解釋為「一身而三身」——本來就一個身,說出來「法身」、「報身」、「化身」;所謂「密」,說出了三身,結果又是一個身。也就說,我們這一個心三個身,一個心三個「如來藏」,既不是一,也不是三;既是一,也是三,就這麼好玩。你講它是一的話,它明明有法身、報身、化身;講它是三的話,當下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
  • 《法華經》——什麼是一切總智?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它沒有四惡道,只有人道和天道;而且還沒有女人,那生兒育女怎麼辦呢?自己化生自己。無量百千萬億都是菩薩大眾,幾乎都是願身菩薩。得大神通,不是鬼神之通。鬼神之通還沒有離開男女之欲望。這個「大神通」是明心見性菩薩的神通,他沒有任何的執著,都屬於自性流露。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137】家中供有神像該怎麼去處理比較好呢?
    淨界法師  我回答一個問題好了: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家中有設宮,這個宮是道教的宮,這宮裡面有觀世音菩薩、護法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太子、元帥、五營將軍,只有家中的眷屬拜而已,沒有信眾來拜,現在想將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恭請到某宮去給信眾供養,而且宮匾也要請下來,只留下供養觀世音菩薩跟護法韋陀菩薩可以嗎?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52】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
    七處破妄之二——破轉計在外(一)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瑜伽師地論》上說,當你受了菩薩戒,你內心清淨的誓願,可以產生兩種強大的功能:第一個「增上慚愧」,第二個「增上意樂」。 第一個「增上慚愧」。一個人受了菩薩戒,即使會造罪業,事後也會馬上產生慚愧心而尋求懺悔,沒受戒確實做不到;他這個罪業當來得果報,也比一般人輕很多,即便招感一些痛苦的果報,很快就過去;因為他在因地造罪的時候,有強烈的慚愧心,把這種罪業的力量折損了大半。 有些人說,受了菩薩戒,造罪的時候是罪加一等。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03】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
    解釋標題——瑜伽菩薩戒本淨界法師
  • 《法華經》——怎樣使我們見道位的功德更大?
    後面,佛並且捐舍國位——在中國歷史上,當皇帝的有父子反目成仇,互相殺害。為什麼啊?執著於名利。有智慧的人扔掉這些東西,沒有智慧的人拼命去奪去搶,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乃至發動一場戰爭。眾生就是這麼可憐,到頭來自作自受。擊鼓宣令:是號令天下。發什麼號令呢?誰能為我講大法,我以國王之身,「終身供給走使」,給他當傭人心甘情願。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當然,前面的徵兆都還是一個因地,這些罪業都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當你發覺以後,你就要趕快發奮圖強、趕快懺悔,不要耽誤了這個好時機。我們修學佛法,一個人成功失敗的關鍵,就是你要能掌控非常適當的時機。 什麼叫適當的時機呢?如果你的罪業已經轉成果報了,這個就非常難懺悔了。
  • 淨界法師:初禪在哪裡?是不是菩薩道?
    ▼淨界法師,曾在中國鋼鐵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因地有二個:欲習既除,離欲心現。這一點跟前面初禪差別不大,對三界愛欲煩惱調伏了,禪定離欲心堅定現前。重點在下一句:於諸律儀愛樂隨順。前面持戒是屬於大方向的,偏重在調伏煩惱。梵輔天對大小的律儀,特別是威儀很重視,愛樂隨順。沒有強迫也很喜歡注重自己的大小律儀,有威儀的德行。這個人應其定共戒,有禪定跟戒行的清淨,能夠行種種的梵行之德。
  • 《法華經》——成為「大法師」的十個條件
    為什麼呢?你不要怪我們,我們惹不起這些東西。這是真話啊!娑婆國土的人就是這些東西啊!你看我們是不是這些東西啊?包括我都是這個東西。娑婆世界的眾生很難教化!這裡也給我們一個啟發:這些阿羅漢這麼小的心量都蒙佛授記,我們這裡有沒有哪個心量比阿羅漢心量再小的?據我所知,大部分都願意再來娑婆弘法啊。他們能授記,是不是我們更加能授記啊?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61】菩薩不能去從事賭博、玩股票、買樂透,都不可以!
    淨界法師  以下看第二段攝善法戒,我們增上慚愧表現在修善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相貌: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當然這個菩薩也是要依止財富來過活,就是所謂的如法求財,如法就是正命過活,不依止非法來求財。非法就是你這個財物的獲得,要由殺盜淫妄的因緣,這就是非法。
  • 《法華經》——極樂世界在哪裡?
    半個念它不成有相,又不成無相,屬於過渡。所以「生相無明」可以作為「業相無明」之因,「業相無明」可以作為「生相無明」之果。這都是方便說。究竟講,無量的念就是一個念。佛為了幫助我們開智慧,硬是把一個念說成什麼「三細六粗」。其實講「一個念」都已經落入分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把一念說成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是比喻。佛有時也把一念說成是「業相無明」。
  • 為什麼你修這個善法有障礙?有胸量才能招感廣大的福德
    淨界法師 所以在淨土宗這一塊呢,它偏重在空觀的智慧,它對於利他這一塊相對於藏傳佛教,這種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轉世的,你看藏傳佛教他們那些菩薩不得了,你看看他們的佛學院內容,他們要學風水,學打卦,學算命,因為他要接觸無量眾生哪,因為每一個眾生的口味要求不一樣,法門無量誓願學
  • 法華經---【537】波斯匿王女兒的公案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們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有兩個女兒。一個女兒很漂亮,叫善光公主;另外一個女兒就是賴提,長得很醜,說是具足十八醜。醜到什麼分上呢?遠遠看過去,這個人已經不像個人,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波斯匿王就很怕別人看到她,把她鎖在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