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菩薩是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呢?
淨界法師
庚二、如來垂答
分二:辛一、正答善根功德;辛二、廣明神力應化
我們看庚二的如來垂答。
辛一、正答善根功德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在回答當中,先回答福德因緣,就是事修的福德因緣,再回答理觀的善根。先看福德因緣。
佛告華德菩薩,在過去生有佛出世,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個就是佛陀的三種稱號。第一個講如來;第二個講應供;第三個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覺,這是講正報的佛陀。他所攝受的國土名現一切世間,他當時的時間的劫名就是喜見。因為眾生過去生福報大,所以他在這個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會讓自己心生歡喜。
妙音菩薩當時就在那個地方投胎。在那邊投胎的時候,他做什麼事呢?他用一萬兩千歲的時間,以十萬種美妙的音樂來供養這個雲雷音王佛;一方面又以八萬四千的七寶所成的缽來供養這個佛陀。做兩件事,第一個用音樂,第二個用七寶缽。所以,以是因緣,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華德,於汝意云何?當時在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以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這個人就是妙音菩薩。他當初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音樂、供養七寶缽,所以他今生招感的依報,他去到哪裡都有這個法器相隨、音樂相隨。這一個事修,當然這只是一個助行。
我們看真正的理觀。成就三昧是有理觀智慧的,看理觀,看經文: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他的智慧是首先親近供養無量諸佛,久植德本。
我們學習智慧一定要生長在佛世。生長在佛世,不管是正法、像法、末法,總是要有佛法住世,你才能夠成就這個德本。這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的善根,特別是《法華經》的善根。你觀照的地方不是觀照空性,你要知道去觀照心性,這個是成佛的捷徑。植眾善根,成就了果位以後,成就了見道位以後,又親近十方諸佛,就廣修三昧。
是這樣子,我們要修行一心三觀,我們前面說過,一定是先從空觀下手。你一定要先成就清淨心,才能夠成就功德莊嚴,這個次第不能錯的。
這個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展現這麼殊勝的普現色身三昧,由理觀的智慧跟事修的福德結合起來,就三昧力跟福德力。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大乘的智慧不是叫解脫,是叫智慧莊嚴。
當然,事出必有因,你的因地心決定你的果地覺。你看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同樣來到佛門,幾年後、幾千劫後,結果都不一樣,有些人成就阿羅漢,有些人能夠成就功德莊嚴。為什麼?因為你的因地心不同。
因地心不同,剛開始在成就了生死的時候差別不大,你了生死,他也了生死。但是你了生死以後,從解脫道進入菩提道的時候,那個差別就開始千差萬別了,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對相狀的處理。過去師父也一再強調,就是說,你對於因緣所生法的相狀是怎麼看的。
如果你今天修空性,你對因緣法的相狀採取的手段叫作滅色取空,二元對立,你認為所有的相狀對你都是幹擾,你這樣子認為,你也這樣做,那我可以預測你的結果了。你未來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先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就是一種沒有相狀。一定有一段時間,在佛陀度化你、你會權入實之前,一定要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的狀態,就是一個無相的狀態,空、無相、無願的三昧,因為你的因地就種下這個因地了。
如果你今天認為相狀沒有好壞,你是為了要清淨,暫時地離相,因為清淨心本來就沒有相狀,所以,既然沒有相狀,那本來無一物,我何必去惹塵埃?你是離相。那回過頭來,到見道位以後又借相修心,借布施的相……你一定要造作,唯心所具是性德,你還要有修德。你透過眾生的相來修布施,透過這個布施的造作,未來顯現在普現色身三昧;你透過持戒的造作的相狀,未來也是加強普現色身三昧……所以,相狀你離開以後,你可以再借回來。但是如果你把它斷滅了,你的內心的活動就停止了。
諸位!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生習性的造作,最後產生自體,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所以諸位!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要小心,我們的確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你怎麼樣來看待娑婆世界,這很重要!同樣厭離娑婆,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就是說,厭離娑婆,什麼叫娑婆?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我們厭離的是你打妄想捏造出來的內心的娑婆世界的影像。就是你要離開你內心的你自己所貪愛的娑婆世界的影像,真正障道的是這個。外面的娑婆世界跟你沒有關係,色不迷人人自迷。你如果誤會了,你說所有的人事都是障礙我往生,那就完了。你可能會往生,但是你以後的後遺症很嚴重,滅色取空,你以後一定要加以挽救的。
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一佛乘,你一開始就走對。那走對就是說,你從自性清淨心,你本來就清淨,所以自然離相,這樣是最好,自然離相。所以,我們只要去消滅心中的妄想就好。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取相分別,尤其是特別快樂的、特別討厭的相狀,在你的心中打妄想,打久了轉成執著,這些影像會觸動你的煩惱跟愛取的,你要消滅你心中的影像,但是對依他起的影像你不能排斥的。所以唯識學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叫作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我們要消滅的是我們自己妄想執著所捏造出來的遍計執的娑婆世界,而不是因緣所生法的娑婆世界。這個操作你要操作錯了,那你以後會走很多的彎路。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同參道友已經成佛了,你還是一個阿羅漢,因為你走入了一個彎路,產生了法執。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說,因地心,其實你的凡夫位是最重要的。你成就阿羅漢以後講什麼都沒有用,因為你定性了,你的種性已經定了。你現在的改變比較容易,因為你現在沒有定性,你現在是不定眾生,你那個黑板隨時可以把它擦掉重畫。但是你這個成佛之道,當你畫出一個模樣的時候,再改就不容易了,那只能夠會權入實了。法執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它沒有對錯,它影響到你的胸量格局、神通妙用,這個要解開就不容易了。
所以諸位!你今天能夠正確學《法華經》的優點在哪裡?沒錯,你說我是凡夫,但是你一開始就走到一個康莊大道,就走對路,以後不要再彎彎繞繞的。而你現在改變是最容易改變的,因為你現在什麼都沒有,所以你最好改變,等到你有功德以後就不容易改變了。
所以,因地心成就果地覺。就是你要知道,我遲早要有相狀;既然法身菩薩他有依正莊嚴,那表示這個相狀不能排斥,你要這樣想,遲早!你看,法身菩薩他為什麼現七寶蓮花?這個是相狀嘛。如果你因地就排斥相狀,你怎麼現出七寶蓮花?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離相清淨跟滅色取空,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淨界法師 法華經講記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