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之(2)
2019年版《法華經講記》·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2)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法喜食」:聽經聞法,肚子就飽了,為什麼?聽經聞法,明白宇宙人生真理,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精神力量是最大的能量。記得我原來在外面上學回家,我父親正在生病,一聽到我回來就什麼病也沒有了,跳起來了,這是不是「法喜食」啊?「禪悅食」:這是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他本身就沒有能量消耗。有些人一入定幾天、幾年、幾百年、幾千年,他不吃飯。為什麼?他沒有能量消耗,始終維持平衡。練氣功的人,可以幾年、幾十年不吃飯。所以蘇聯科學家研究的結果,就是說在我們人的胃裡有一種叫酶,它可以把空氣中的那種氮氣直接轉化為蛋白質。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它沒有四惡道,只有人道和天道;而且還沒有女人,那生兒育女怎麼辦呢?自己化生自己。無量百千萬億都是菩薩大眾,幾乎都是願身菩薩。得大神通,不是鬼神之通。鬼神之通還沒有離開男女之欲望。這個「大神通」是明心見性菩薩的神通,他沒有任何的執著,都屬於自性流露。「四無礙智」:具足大神通,又明心見性的,無論是所見所知都能通達明了。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富樓那尊者在因地修行「說法第一」,名師出高徒,老師是這樣,帶出的學生也是那樣。寶明:以「佛知佛見」開示眾生,令其悟入。善淨:見「如來藏」之法為萬「善」之最。法住甚久:包括正法、像法。甚久,就沒有辦法計算。一般來講,「法住」要比佛肉身住世的壽命長很多倍。佛當年住世只有八十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還有一萬年。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這個「七寶塔」就是在他滅度以後,「如來藏」正法遍及全國。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是為了接近眾生,隱大示小:我跟你們都差不多啊!鬥大的字認不得三籮筐。佛菩薩教化眾生,不拘一格。該說大話的時候要說大話,你看前面〈藥草喻品〉,是不是啊?老子是「如來、應供、正遍知」,還不來聽我說法?該示軟的時候他能示軟:我們來探討探討。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有教無類。對那些懈怠的、貪心重的,我們都要耐心成就他們。不要指望每個人都能三兩句話就跪下來磕頭:「嗯!我明白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這是剛才講的「隱大示小」。人道中不乏許多老古佛、大菩薩乘願再來。肉身相就是「外現是聲聞」,他內在的素質「內秘菩薩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少欲厭生死」,這是小乘人修行的一種心態和行為。從行善斷惡這種「因緣法」下手。「實自淨佛土」,佛土就是自己的身心。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示眾有三毒,有二義:一者,告訴大家貪嗔痴三毒;二者,有時也示現自己的貪嗔痴,但是菩薩內心清淨,他示現貪嗔痴有功德。「又現邪見相」,先示現惡業,然後再示現改邪歸正。所以諸佛菩薩到這個世界上既可以現善相、智慧相教化眾生,又可以現惡相、愚痴相來教化眾生,不一而論。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為了方便教化眾生,可以示現種種的手段——該罵的罵,該哄的哄,該騙的騙,該打的打;有時候也可以示現世俗的那種人情關係,但是目的,是你必須至始至終為了把眾生引導至正法。如果你把人家嚇走了,要檢查你用的是什麼心,不可以利用大乘法來為自己的私心雜念作辯解:你不是講嗎?可以示現惡相教化眾生嘛!你辯解不了。在我這個道場有一個標準:你示現善相惡相,都可以。你必須能留住人,能安定人心,不管是強盜土匪,都要把他留下來,因為我們要成就他。我們這個道場不是搞子孫叢林。對於我的弟子和來掛單的和尚,我們不是一視同仁。為什麼呢?掛單的和尚一定比我剃度的弟子更重要,後來的人比先來的更重要。因為我們建立這個道場的目的是要成就人,非常明確!所以我們到外面去接道場,由於有了這條原則,人家不能住的我們能住。一個道場如果沒有眾生來接受教化,道場再大,錢再多,我都不要。我最近就拒絕了福建一個道場。他說叫我派五六個人去,每人開工資一千塊。功德箱裡的錢、香火錢全部是我們收,他們只收門票,還供養我們吃住。因為他是搞旅遊的。我不幹,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這個道場有人可以教化,再窮、再破、再小,我們都去,就是這個原則。正法道場就是為了成就人,沒有其它事。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佛在這裡大概地說一說。如果講很真實、很多的話,眾生可能要懷疑。比如說:這個人知道嗎?他前世就是舍利弗,那個人前世是阿難,那個人前世是摩訶迦葉……講多了以後了人家要懷疑你,是不是造謠惑眾呢?那過去已經成就的諸佛菩薩到哪裡去了?六道裡都有!不要輕視一隻貓或者一隻老鼠。你不妨把所有的人都當成佛菩薩一樣看待。當你開始對某某人生憎恨心之時,不妨提醒自己一下:哎呀!他可能是個菩薩啊!由此而知,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地震呢?就是眾生有眼無珠,以下犯上。諸佛菩薩不會生你的氣,可是他們的護法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憎恨心。無量的護法大部分都還沒有明心見性。他看到你誹謗他們的老師,他這個心裡的無明火壓制不住,明白嗎?我們人與無情都是道交感應的。那這個地球某方面承受不了的時候,它這個薄弱的環節就要出事情。就跟我們人發脾氣一樣,如果這個人肝臟部位本來就是薄弱環節,這個時候可能從肝臟部位就突破,明白嗎?就得肝癌。道理都是一樣的。有些人不懂佛法,認為我們講迷信:哎呀!地震是地殼的運動嘛!這與人有什麼關係?地殼的運動是不是我們的心在運動啊?這是大到佛土,小至我們個人,你要受報應。這是不是佛傳的法呀?你對受持《法華經》的人皺一皺眉頭,都要下無間地獄。你心裡一念輕慢心,這個力量不可思議。何況整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迷惑造業,爾虞我詐,怎麼能不亂吶?而且受宰殺的那些眾生,其中有帶著隔陰之迷來示現的菩薩,你殺了他,還得了?佛講這句話用心良苦。他要真正把事情講出來,反而眾生會起疑惑。於諸佛所:前面講的九十億佛法中,這裡又講賢劫千佛中。現居弟子上:「現」就是現量,在諸佛法中他都是上座,都是大弟子。「居弟子上」也就是一般地在大叢林裡都有長老。大會一開,中間方丈,兩邊是長老,坐在大眾前面。所說無所畏:富樓那的「無所畏」除了精通佛法,還表現在他重在「實修實證」。所以在佛弟子中他的證量很大,不像阿難。阿難是悟量大於證量,他的心能達到那個境界,他的行為未必達到那個境界。富樓那呢?是證量大於悟量,他所能講到的他一定能做到,因為他的證量已經大於悟量。所以他這個也是「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惓:他所教化的國土範圍那麼大,他肉身住世的時間那麼長,因緣即在於此。他教化眾生從來不知道疲倦,他是作為一種快樂,作為一種法喜。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這裡「一切智」應該是「一切種智」。因為這段偈頌是五個字,如果是六個字的話它就是「成就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圓頓菩薩因地修行的智慧、圓教佛果地圓滿成就的智慧。一切種智,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一切智」是「明心」,「道種智」是「見性」。「一切智」呢,它知道我們這一個心能夠變化出無量的萬法;「道種智」呢,它知道萬法任何一法皆由我的真心所變現。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知其然」者一般地來講判為「見道」;「知其所以然」者一般地判為「證道」。但是這是方便說,在我們圓頓大教,往往見道即是證道。這裡提醒一下「供養諸如來」,不能僅僅說為供養他的老師、老古佛,這是皮毛。這裡「供養諸如來」一定要觀照到「第一義諦」:即供養一切的萬法。對天人鬼畜、有情無情一切眾生,對它的來龍去脈明了、清清楚楚,叫「供養諸如來」。弘法利生就是最大的「護持法寶藏」。所以前面講「供養諸如來」可以著重為「自利」,與一切萬法道交感應;後面的「護持法寶藏」可以觀照為「利他」,護法、度眾生,都是利他。這是菩薩的「自利利他」功德。到了極果如來,「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法明」是富樓那未來佛的別號,與他「說法第一」這個因緣相關。「法明」,一切法明明白白。其國名善淨:這個與他們國土的眾生沒有男女之欲,都是蓮華化身這種殊勝的功德相關。「善淨」是清淨到極點,幾乎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什麼差別。劫名為寶明:「劫名」是年號,從時間、從國土來顯示出這個佛土的氣氛莊嚴。有關的名相概念我們自己去把以前所講複習一下。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各見授記:各自得到授記。不亦快乎:我們不也是跟他一樣很快樂嗎?憍陳如比丘是「供養六萬二千億佛」,像他這麼快成佛,可能還是唯獨僅有,這個人特別利根。他僅僅聽了一次「苦集滅道」「四聖諦」,當下證四果羅漢。開始學小乘法就是這樣,如果後來再聽一遍《妙法蓮華經》,他是不是一下就證到等覺位啊?在《楞嚴經》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誰叫你去認真修?誰叫你去刻苦修?把兩個耳朵拿過來來聽一聽,你成佛了,就這麼簡單。現在有幾個人信這個法呀?可是《法華經》《楞嚴經》金口玉言,不是講一次、不是講十次八次,而是反反覆覆在講!如果講一次的話,情有可原,可是佛是反反覆覆講、反反覆覆講,簡直是太多了。而且不是一部經講啊!《法華經》《楞嚴經》《阿彌陀經》都在講。所以他在「六萬二千億佛法」中,就能究竟成佛。與那個什麼無量諸佛法中,什麼十天下微塵數佛中成佛,相比而言,是不是等於一步登天吶?普明:是他的別號。十方三世,十法界森羅萬象,無所不明,無一不明,叫「普明」。如來十號,每一號都能叫我們開智慧。前面講了「六萬二千億佛」,怎麼又變成了「阿僧祇劫」啊?這裡的「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是說,從時間、空間萬法上皆得成就。「過」是成就,十方三世森羅萬象,皆通達明了,皆證得法身,叫「見無量佛」,叫「過阿僧祇劫」。鹹升妙樓閣:「升」為成就之義,「妙樓閣」是表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是「不二法門」。大雄寶殿是不是「妙樓閣」啊?外面看是二層,進去看是一層。你不能講它是「一」,也不能講它是「二」,叫「妙樓閣」。所以「樓閣」你不要以為住在二層樓,這個「樓」是不一不二的一個樓,這叫「不二法門」。「阿彌陀佛」是不是「不二法門」吶?「阿」是表「空」,「彌陀」是表「有」。「空」和「有」就是一個「阿彌陀」。明白這個道理啊!我們講《法華經》《楞嚴經》,就是講「阿彌陀佛」。你連阿彌陀佛你都不懂,你念什麼「阿彌陀佛」?所以這是不是「妙樓閣」啊?所以「阿彌陀」是不是不二法門吶?有沒有哪一個人不是「阿彌陀」啊?我在講「阿彌陀」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是「彌陀」,是不是?在沒有講、沒有想「阿彌陀」的時候,這個阿彌陀在不在我心裡啊?在。雖然在,有沒有形相啊?沒有。那就是「阿」。所以我當下是不是「阿彌陀」啊?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妙樓閣」。三藏十二部經,處處指歸,沒有哪一句話不指歸。你們隨便從《法華經》《阿彌陀經》《地藏經》任何一部經,你隨便找一句話,隨便找一個字,我都能講成「妙樓閣」。或者把學生講的那個語文、數學、天文、地理……你拿來,我也給你講成「阿彌陀」,唐詩、宋詞、漢賦、元曲,我統統能講成「阿彌陀」,俺吹的是「大白牛」,就叫你們懂得怎樣才叫修行。是修我們這個心開智慧,叫你當下成佛。你哪怕兒子女兒給你寫一封信,我都能講成「阿彌陀」,而且叫你自己就不得不信。並不是由我來強詞奪理,這是對於這些很明顯的名相概念我們適時地提醒大家,要理解佛菩薩的良苦用心。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他都慎重考慮。所以「鹹升妙樓閣」是講這些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遊諸十方國:一念明心見性,當下「遊諸十方國」,供養一切佛。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無上供具」是什麼?就是這一念明心見性。一念就供養無量佛。心就是「無上供具」。不要理解為要買供桌、水果,要買佛像、念佛機、念珠……師父非常吝嗇,走到哪裡連一個念珠都捨不得給你們。但是,我會給你們每個人一個「無上供具」,還不用我花錢。開口之勞,當下現成。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法無定法。這裡呢,是五百比丘在同一個國土、同一個空間、是不同的時間成佛。所以「轉次而授記」,前者為後者授記,而且是同名同號。後面還講到那二千個聲聞啊,他是在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國土成佛,也是同一個名號。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五百尊佛,每一佛出世這個眾生的情況都是一樣,在佛法裡叫「同分」,造「同分業」,我們在「同分土、同分時」受同樣的報。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再次強調一下,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這是表「即開即示,即悟即入」,見到了佛,明白了佛,你就是佛;所以「即從座起」就是妄心見到了真心,離開了原來的迷惑顛倒;「到於佛前」,見到了佛,當下就是佛;「頭面禮足」,以眾生之頭與佛之足相合,就是表「即已食時,還到本國」,僧佛是一體。悔過自責:菩薩明心見性以後,自己左右開弓,打自己的嘴巴:太愚痴了!這麼簡單的事,還吃了那麼多苦,原來成佛就這麼容易!所以「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自以為證得阿羅漢果位就是「滅度」,就是「成佛」。那麼現在知道了,這是愚痴。「如無智者」就是愚痴。為什麼這樣講呢?我等應得如來智慧:「如來智慧」是我們本有,「應得」是「道交感應」,一旦「道交感應」了,我這個智慧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它本來就在。而我們卻以阿羅漢那種小智小慧而滿足,只知道執著於一點點既得利益。這點既得利益在前面摩訶迦葉他們打比方講:比如我們證得「涅槃」,無量的時間空間萬法都是「我」;那麼證得「阿羅漢」只是「一日之價」。越想越慚愧。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這段比喻在佛法裡也是有名的,叫「乞丐懷珠,枉受貧窮」。譬如有人:是指那些小乘修行人;至親友家:這是大乘法門;醉酒而臥:這是講無明煩惱;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親友」是比喻佛;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佛傳大乘佛法,「系」是以「如來藏」這個寶給他種下金剛種子。我們對號入座以後再作解釋。一個窮人到親友家裡去攀緣,還不是想討一點借一點?所以親友先給他一頓酒肉。他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的酒肉,還不是酩酊大醉?這體現出眾生的無明煩惱和貪心。那麼親友他不能陪著他睡覺,如果等他醒來再給他東西的話,就耽誤時間了,索性提前離開了。丟了個如意寶珠給他,不也夠意思了?可窮人起來以後壓根不會相信親友會給他如意寶珠。所以醒來後還是去外面乞討。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不明理的人是盲修瞎練,甚至修出名聞利養來,把道場作為經商的場所,把傳法作為交易。修行人如果為了名聞利養,你是把自己送到地獄裡去。真正當四眾弟子,連生命都要來供養眾生,供養三寶,何談名聞利養?你想都不敢想。若少有所得:得一點就滿足了。這就是「乞丐懷珠,枉受貧窮」。這就是比喻我們,有沒有哪一個沒有如意寶珠啊?都有。之前不知道我就是「阿彌陀佛」。講了「如來藏」的法,就是「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這個「如來藏」之法已經裝到你的阿賴耶識裡去了,這就是你的「衣裡」。這裡「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通小通大,通凡通聖。通聖:小乘阿羅漢證得「人我空」就滿足了,再也不願意到世間來教化眾生;通凡:我們在凡夫因地修行,得到一點人天福報滿足:哎呀!還是念佛好啊!你看看,兒子考上了大學,老公發了財,女兒嫁了個好婆家……你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情執。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後來親友遇到了,看到他在那裡做苦工或者乞丐之類的。咄哉:是個語氣助詞,哎呀!丈夫:夥計啊!你為了餬口飯吃,落到這步田地呀?那年你到我家裡去,我不是給了你個如意寶珠嗎?你就能發大財呀!怎麼還受這份苦啊?這是比喻佛開講《法華經》之時,開講「一心三藏」的道理。明白了「一心三藏」,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藏」;明白了「一心三藏」,你當下即是「一心三藏」。沒有明白的時候,你雖然是「一心三藏」,得不到其妙用。我過去不是也給你們講了嗎?佛在五時說法「次第圓融」,小法時期也講過《楞嚴經》。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你現在用這個如意寶珠可以變換成資生產業,你就可以得到自在快樂啊!比喻當我們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以後,一切的萬法是不是都是我們自己啊?是不是都是我們的「資生產業」啊?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這是五百羅漢打比方來求佛印證,印證他們明白了一心三藏沒有。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不管你會不會用,我們的如來智慧德能從來沒有失去。只是你不明白,你冤枉受苦受累。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你們證這個阿羅漢吶,雖然是我教你們的,但真正來講,那只是方便安慰而已啊!不是真正啊!我久令汝:在過去二萬億佛法中我就是你們的老師啊,讓你們修種種的善根,這都是以方便的手段來引導你們成佛。方便的手段包括示現小乘人的那種「方便涅槃」,但是你們卻信以為真,當成「究竟大涅槃」。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啊,我們現在聽聞了《妙法蓮華經》才知道,我們其實就是菩薩,行的是菩薩道。無量智:也是佛的一個別號,無量的智慧。我們可以把「無量」解釋為「阿彌陀佛」。「無」就是「阿」,「量」就是「彌陀」。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咎」就是「過」,「過」就是「咎」。小乘阿羅漢果位是「少涅槃分」。少到什麼程度啊?無量分之一,也就是「一日之價」。真正來講,「大涅槃」才是無價之寶。餚膳:是表無量的小法。無價寶珠: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的法義已經通過這個「餚膳」在旁敲側擊,只是小乘人不往裡想,佛又不好過分地明講。過分地明講,他會生起逆反心理,反而造成更大的障礙,反而連那小小的善根都要丟失。這是佛的良苦用心。默與而捨去:不能講得太明顯,講得太明顯就好像逼人太甚,也會把他們嚇跑。時臥不覺知:他們當時在迷惑顛倒中,不明白佛的良苦用心。詣:就是到;他國:是修其它的法門。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求衣食自濟」顯現出小乘人「個體戶」的心態,他修行是為了自己。菩薩道修行是為了教化眾生,讓大家來成佛。現在那些念佛的,有幾個人是為了讓別人去成佛的?都是自己要往生。這是自了漢,心量沒有打開,不能往生。示以所系珠:這就是到了講解《法華經》的時候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就是「示以所系珠」。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這裡「歡喜」是法喜,明白萬法皆是「我」,所以「富有諸財物」,無一不是我,「同體大悲」。「五欲而自恣」:你就感到奇怪了,明心見性的人還「五欲自恣」啊?這個「五欲」,是表「勝義五欲,法性五欲」。吃喝玩樂無非解脫,看你怎樣用心。過去吃一口飯:哎呀!真好吃!這下給我逮到了!現在是為了眾生而吃飯。專題開示 | 依止上印下廣法師的條件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自序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宿王戲月光三昧開示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觀世音菩薩真實義開示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清明祭文》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用佛學凝聚和諧正能量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詳解一心三藏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開經偈釋義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用佛學凝聚和諧正能量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佛法命脈·如來藏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 《菩提論》
專題開示 | 如是我聞真實義(第五次修訂版)
專題開示 | 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第五次修訂版)
專題開示 | 上印下廣法師專訪系列合集
慈悲法語 | 傳遞正能量合集
慈悲法語 | 生命之秘合集
灌頂章句 | 《楞嚴經》168字開示(視文-上)
灌頂章句 | 《楞嚴經》168字開示(視文-下)
灌頂章句 | 《楞嚴經》一切眾生輪迴的根本
灌頂章句 | 《楞嚴經》業果相續之因緣
灌頂章句 | 《楞嚴經》精華——180字偈頌
醍醐妙法 | 《法華經》什麼叫「開悟」?
醍醐妙法 | 《法華經》怎樣才叫「萬法平等」?
醍醐妙法 | 《法華經》如何檢驗自己的境界?
醍醐妙法 | 《法華經》你已經成佛但自己不知道
醍醐妙法 | 《法華經》成為大法師的十種條件
醍醐妙法 | 《法華經》受持一句《法華經》的功德
醍醐妙法 | 《法華經》無量的分身佛從何而來有
講記合集 | 《心經》講記視文全集
講記合集 | 《阿彌陀經》講記視文全集
講記合集 | 《妙法蓮華經》講記視文全集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動動手指點個在看!
轉發分享出去吧!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