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2020-12-21 劉祖清369

(第四十一段)

【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世尊說:自無量劫以來,能聽聞《法華經》者,猶如想見「優曇花」那麼難。「優曇花」是梵文「優曇波羅」的音譯:意譯靈瑞、瑞應。凡間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及德幹高原、錫蘭等處。幹高丈餘,葉有二種;一平滑、一粗糙。花萼大如拳,或如拇指,十餘朵聚生,可食用但味不好。這種曇花容易見到,與不容易見到的天界曇花是有很大區別的,天界曇花是凡夫見不到的,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開花的世間都非常短。

佛經說:"佛前有花,名優曇華,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開花,彈指即謝,剎那芳華,值輪王及佛出世方現。"這就是說,佛前優曇花要人類處增劫中,人平壽命二萬歲時,有轉輪聖王出世,才能見到此花,或者是要等更長更多劫的時間,有佛出世的時候才能見到,此比喻極為難得的不世之物,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佛陀出世之少見和佛法之難得,因而此花被稱為「仙間極品之花」,開花被當作吉祥的徵兆,只要看見這種花開,就表示有聖人轉輪法王、金輪王,或佛出世。此花開放的時間極短,並且開後隨即凋謝。曇花一現的成語,即源出於此。

優曇花表法吉祥瑞氣,見者福慧倍增,此花三千年開一次,即開即謝,也就是瞬息間,三千年等這瞬息間一見,這是非常難的,如果那一瞬間你沒捕捉到,三千年就白等了,要想聽到《法華經》,就像等優曇華開花一樣,是很難很難的,能聽聞《法華經》的人,都是有大福報的人,非常稀少。菩薩們對優曇花都心生愛樂,天界的人更是喜歡這種花,因為它太稀有,三千年才出現,才得瞬間一見。如果有人聽聞或閱讀《法華經》,心生歡喜讚嘆,哪怕是只讚嘆了一句,這一句讚嘆就是大供養,等於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諸佛指的是「過去世佛、現在世佛、未來世佛。」這一句讚嘆的功德太大了,連未來世佛都供養了,此人甚為稀有,比優曇花更為稀有,因為這一句讚嘆,就決定能得到成佛的種性了。

世尊說:你們不要有任何懷疑,我身為「諸法法王」,通曉一切法。「諸法」指的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百法明門》將諸法歸納為八個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此百法囊括一切法,名諸法。「法王」是佛的尊稱。佛說一切法、度一切眾,為法自在,故名「諸法法王」。

世尊說:我以諸法法王的身份,普遍告訴一切三界眾生,但以「一乘道」,教化修大乘法的諸多菩薩,在這一乘道裡,沒有學聲聞法的弟子,也就是說,一乘道不包括學小乘法的人。那麼什麼是一乘道呢?「一乘道」就是一乘實相佛道,就是佛乘,佛乘就是如來道。那麼什麼又是如來呢?《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可見這一個「如」字,就是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一乘實相佛道,就是最上金剛般若,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真實自我、就是一切「諸法」的本來狀態。諸法不僅包括一切法、也包括實相本體法、也包括由體起用的相法。所以,只要究竟通達明了一切法皆是「如」,就是最上甚深般若、金剛般若、佛智、大涅槃、一乘道。如此用如來理解一乘道,可不走彎路,直接深入到諸法實相中去,這個諸法實相,就是一乘道。

世尊說:你舍利弗和聲聞小乘人及修六度的菩薩們,應當知道,這《妙法蓮華經》是一切十方諸佛的心法秘要,所以,你們應當信受奉行。在這五濁惡世裡,六塵遍滿、五欲橫流,眾生被五欲六塵所染,不知生死輪迴之苦,不求能解脫眾苦之佛道,來世若再作人時,即住於惡業中成為惡人,對佛所說的究竟一乘法,迷惑不解,不信不受,甚至破壞佛法,死後就會墮入「惡道」。「惡道」指的是三惡道,即:

一、地獄道:此處在地之下,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獄。八寒地獄有:1、頞浮陀獄;2、泥賴浮陀獄;3、阿吒吒獄;4、阿波波獄;5、嘔喉獄;6、鬱波羅獄;7、波頭摩獄;8、芬陀利獄。八熱地獄有:1、想獄;2、黑繩獄;3、堆壓獄;4、叫喚獄;5、大叫喚獄;6、燒炙獄;7、大燒炙獄;8、無間獄。造成下地獄的原因,是誹謗三寶,犯五逆十惡罪而感此惡報。

二、餓鬼道:大概有三種,1、罪業極重者:不僅終日不得一食一飲,在長劫的時間裡,連飲食和飲料的名稱都聽不到。2、長期饑渴:只能希望求食人間的汙穢蕩滌物,如「膿血糞便類。」3、罪業輕者:時或一飽。造成這些苦報的原因,是慳吝和貪婪。

三、畜生道:此類眾生種類繁多,大概可分為披毛戴角、鱗甲羽毛類。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類等,由愚痴而感此果報。

世尊說:謗法破法者,必當墮落在三惡道中。但也有眾生,心生慚愧,以清淨心立志,上求無上正覺的行者,對這種善根較深的人,就應該對他們廣泛宣傳讚揚一佛乘道。舍利弗!你應當知道,三世諸佛有萬億多的方便法,但真實法就只有一乘,他們之所以用萬億多的方便法,也只是對機隨宜而說,但如果不通過真修實證,對一乘道之法義仍然是不能通曉的。你們現在既然知道了,諸佛出現於世,作天界眾生和世間人的導師,隨宜所說的三乘權教,都是方便法,以方便法而顯究竟法,這些道理你們都懂了,就不應該再有絲毫的疑惑,而應心生大歡喜,歡喜通過一乘法的學習,自己就能成佛,自己就一定能夠成佛!

《法華經》第二品<方便品>到這裡就介紹完了,這一品的中心思想就是開權顯實,是通過對權教方便法的闡釋,開顯出如來實智,以五千增上慢人退席襯託出一佛乘的至高無上。其實一佛乘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難,所以佛在這一品裡重點講了成佛的法華總計有十類人,方法卻是非常的簡單,簡單到只要信佛或念一句佛號就能入一佛乘、就能成佛。其中道理,甚深甚妙,足以令人開悟自性,成就佛道。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文殊菩薩說:如以上所說之轉輪聖王,見自己的兵將們立有大功勞,心裏面十分歡喜,將自己頭頂上那顆由來已久,最神聖、最令人難得一見的明珠,是最不可能給人的寶貝,在歡喜之下,也用來做了賞賜。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關於這個驚疑,尊者是如何想通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 《法華經》得見恆沙佛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歡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佛說:如果想讓自己在學法的道路上舍離「懈怠心」,就應當聽聞《法華經》。這裡說的「懈怠心」是什麼意思呢?懈怠心是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也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成唯識論》說:云何懈怠?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前面的那幾段文字,佛陀告訴了眾生這個義理。所以,只要你有佛說的那些修行行為,則不必懷疑,你真的是菩薩再來。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法師品第十》。若是這個人以一句惡言,詆毀在家或出家讀誦《法華經》的人,其罪過更加重。」佛陀這裡以一個對比來說明詆毀讀誦《法華經》者的罪過。本來罵佛一句,這個罪過就極重了,更何況連續罵佛一劫呢?但這樣的罪過,與一句惡言詆毀讀誦法華經的人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為什麼呢?
  • 《法華經》白毫相光照照耀東方世界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以上所說的天龍八部,都有神通,他們常常聽佛說法,是佛教的護法神,擔任法會的保衛工作,一切邪魔不敢來犯。
  • 《法華經》10位菩薩之一燃臂供佛的「藥王菩薩」
    見眾生有疾病,一定設法為對方解除痛苦,眾生都歡喜見到他,所以被稱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在日月淨明德如來的國土修行。他歡喜修持艱難的苦行,多次進出娑婆穢土,解除此地眾生的苦痛。日月淨明德如來為國土裡的佛弟子講說《妙法蓮華經》。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總是認真地聞、思、修,在佛道上精進不懈。
  • 《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現於世間,即:欲令眾生開佛
    《法華經》中,如來開宗名義: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如是「開、示、悟、入」,並非並列的關係,「開」是總標,「示、悟、入」是對「開」詮釋。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 《法華經》——什麼是一切總智?
    阿難是悟量大於證量,他的心能達到那個境界,他的行為未必達到那個境界。富樓那呢?是證量大於悟量,他所能講到的他一定能做到,因為他的證量已經大於悟量。所以他這個也是「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惓:他所教化的國土範圍那麼大,他肉身住世的時間那麼長,因緣即在於此。他教化眾生從來不知道疲倦,他是作為一種快樂,作為一種法喜。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我「入滅」後,眾生聽聞到《法華經》,有人能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就等同於修造了「僧坊」。這裡說的「入滅」又稱滅度、是入寂滅的略稱,或譯為入涅槃、取滅度、示寂等。依原語有二義、即:一、為寂滅世間之煩惱執著、入無漏解脫。
  •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佛曾向阿難暗示過,佛可以住世半劫或者一劫,但阿難不吭聲,沒有請佛住世。相反,魔王波旬卻去請佛入涅槃,那佛也恆順眾生,就答應波旬三個月之後入涅槃。佛不打妄語,既然答應了波旬,那就要做到。當然佛示現涅槃,也是有因緣的,從《法華經》來看,佛示現涅槃也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 《法華經》右旋繞佛三匝
    (第一百五十九段)【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獅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 《法華經》——極樂世界在哪裡?
    在天上有無量的樂,但你聞不到佛名是最大的痛苦;在地獄裡受苦,你能聽到佛的名聲,比在天上受快樂卻聞不到佛名,都要福報大。《法華經》是如來全身,你見《法華經》之名、聽《法華經》之理,就是看到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三佛全在。學《法華經》就是明白什麼是佛。你可不要以為就是那個肉身佛才是佛。你這樣執著的話,佛講你是走火入魔,是行邪法。可現在就是有些人來質問我們:你明心見性了嗎?你看到佛在靈山會上說法了嗎?
  • 《法華經》但惜無上道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菩薩們說:我們為敬仰佛的緣故,對這些惡毒的誹謗都能忍受,不與他們爭辯。他們還用輕視的語言諷刺,說我們宣講了《法華經》都是佛了吧!像如此輕慢的語言,我們都能忍受。在這五濁惡世裡,還有很多令人恐怖的事,比如有些人被惡鬼附身,對我們宣講《法華經》的人破口大罵,百般毀謗汙辱,但我們為了敬仰和相信佛,常穿上「忍辱鎧」。
  • 《法華經》四大名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
    《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在諸佛經中,有「成佛的法華」的美譽。《法華經》中認為,人人皆能成佛。只是由於每個人,被自己的煩惱所覆蓋,就像自己的衣裡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所以讓自己仍然處於貧窮的地步。證明了《法華經》的廣大功德。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的四大名句,這四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讓人隨緣開悟!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佛土,皆是淨土。十方諸佛,皆在度脫眾生。世人總在尋找,這尊佛怎麼度人,那尊佛怎麼度人。
  • 為什麼說《法華經》是大醫王?
    為什麼說《法華經》是大醫王?一、解脫生死煩惱。這是人最大心病。而《法華經》實相義理,就是佛向眾生所開示的、解脫生死煩惱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心地法門。【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
  • 《法華經淺釋》193.佛具有這十種力量,三乘都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宣化上人)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實的佛法,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就是《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經》的法,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佛具足一切的智慧;一切智,也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實相般若的智慧。你們現在應該求佛這種般若的智慧,應該發大精進的心;不應該停止在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不向前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