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淺釋》193.佛具有這十種力量,三乘都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宣化上人)

2021-02-25 今日法華

化城喻品第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K2.頌法合(分二)
L1.頌正合 L2.頌舉喻帖合

今L1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釋迦牟尼佛說,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我也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為一切眾生的善知識,來教一切眾生好快點去成佛。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佛說,我看見一般求道的人,修行到半路上,他覺得太辛苦;他不能受苦,就懶惰起來了,不想修行了。所謂「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十萬八千;修道十年,佛在西天。」佛到天邊去了,離你更遠啦!所以說,如果你修行,天天能保持修行最初發心時的這種誠心、精進心,到現在你早就成佛啦!可是沒能保持長遠,就是修到一半,就懶惰起來了。好像我們這兒,有的人已經要開五眼六通了,那麼沒能開,為什麼呢?因為你懶惰了;有的人已經開五眼六通,沒有開真正智慧,也就因為有多少懶惰,還有慾念沒有清淨;有的人已經得五眼六通了,又因為懶惰不修行,又丟了;這都叫「中路而懈廢」。懈,是懶惰;廢,是廢棄。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也就不能度過去這個生死的苦海,以及這煩惱的最危險道路。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門、方便的力量,因為想要修道的人在中間休息休息,所以說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說你們現在苦已經都沒有了!都滅啦!所作皆已辦,你們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既然知道到涅槃了,每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實的佛法,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就是《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經》的法,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用方便法來教化眾生。佛法本來只有佛乘,沒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分。因為眾生的根性,如果一開始就說佛乘,眾生就會畏難;畏難,就是怕。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這唯一佛乘,而說權變之法,這叫為實施權。雖然說權變之法,但究竟的指歸、歸趣,還是為的這個實法;恐怕眾生怕佛道遙遠,而不敢修行,所以就分別說出來三乘的法門,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雖然說三乘,三乘都是化城,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將來只有叫眾生得到佛果,這是唯一佛乘。佛乘,這就是「實」。因為佛看著眾生修行時間太久了,有一點生厭倦心,所以就巧設出來一個變化的城,給二乘人在這兒休息休息,所以說這兩種的涅槃。這「二」,就是一個有餘的涅槃,一個無餘的涅槃。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現在這個化城應該過去了,所以我給你們大家來說這個實法,說真實的佛乘了。以前你們所證得有餘的涅槃,證得四果,那還沒有成佛,那不是究竟;那不是完全把生死了了,還沒有得到寂滅之樂呢!為什麼沒有得到呢?因為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分段生死雖然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所以那不是究竟法。分段生死,就是每一個人有一分,每一個人有一段。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你有你一段、我有我一段;各有一份,各有一段。你的形相,就是你那份;由生到死,這是你那一段。怎麼叫變易生死?念念生滅、念念不停、念念遷流;這個「念」,還沒有得到究竟的寂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佛具足一切的智慧;一切智,也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實相般若的智慧。你們現在應該求佛這種般若的智慧,應該發大精進的心;不應該停止在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不向前去修行。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要等到你們證得到這一切智、真實的智慧,以及證得十力諸佛法。十力,就是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

(一)佛有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就是合乎道理的、合乎佛法的;非處,就是不合乎佛法,與佛法相違背的、不合理的法。佛有這種的智慧的力量,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他都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

(二)佛有知三世業報智力。我們不要講三世,就講三年,過去那一年、現在這一年、將來的一年;也可以講三個月,過去那個月、現在這個月、未來那個月;也可以講三天,昨天的事情、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情。因為講三世你不相信:「我相信有今生,有現在這一生;過去生、來生,那沒有什麼證據,我不相信!」所以我給你改成三年或者三個月,或者三天。你不能反對三年、三個月、三天這個說法,那你也就不能反對這個三世;因為有三年、有三月、有三日,就有三世。佛能知三世業報的智慧力量,過去生都造的什麼罪業?你做善業、造惡業?你是做的什麼因果?佛都知道;現在你種的什麼因、將來結什麼果,佛也知道;等你未來受什麼果,佛都知道。

(三)佛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諸禪,就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加「四空處」──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再加「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因為它很多,所以叫諸禪。解脫三昧,這個解脫,有八解脫;三昧,就是定。禪定這個功夫,佛都知道!

(四)佛有知諸根勝劣智力。諸根,就是哪一個眾生有善根,哪一個眾生沒有善根,佛一看就知道。知道是知道,可是佛不會就這麼給你說出來,不能說你這個根太壞了!你快離佛遠一點了!不會這樣講的。也不能說你真有善根,你這善根太深了!根基太好了,你多一點接近佛吧!也不會這麼樣講。為什麼?知道是知道,不能講的。你若講出來,說這個眾生有善根,他生了一種驕傲心:「佛說我有善根,我不修行,大概也沒有問題了!」因為說他有善根,反而把他害了。沒有善根的人,為什麼不給他說明白他沒有善根呢?因為你若這麼對他一講,說你沒有善根,你應該種善根哪!你應該好好修行。這個眾生就有這麼一種特別性,「我沒有善根嗎?佛都說我沒有善根了,我也就不修行了!算了!那我修行有什麼意思?退道心了!」於是就生了退悔心了。他不知道他沒有善根,他還會往前去修行;一知道了,他反而生懶惰心,懶惰起來了!所以佛就知道,也不能告訴你的。不像我們這一般凡夫不知道,硬說知道;佛知道,他不說。

我們凡夫這個愚痴、很笨很笨的:「哎!我知道,I know!」你 know 什麼?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說:「你看我!我是最聰明的,I am very smart!」自己說 smart 的那個人,已經笨到極點了!他若不笨,他不會讚嘆自己,說自己那麼聰明。好像人有這種怪的樣子、怪的心理,無論哪一個人,你若是說他好,他就覺得好像吃蜜糖那麼甜;你若說他一句不好,他就比吃黃蓮還苦。你讚嘆他一頓,他高興得不得了;你若不讚嘆他,他自己要讚嘆自己,因為沒有人讚嘆他!就要對人自我介紹:「你看我!我修行,現在比以前好得多了!我沒有妄想了!」你怎麼會知道你沒有妄想呢?你知道你沒有妄想了,這是個什麼?你說你沒有妄想,這正是一個妄想;你若沒有妄想,根本就不需要對人自我介紹,為什麼你要叫人知道你沒有妄想了?這就是妄想!

又有的人修道,他說我現在沒有慾念了、沒有淫慾心了!你一說出「沒有淫慾心」,你這兒已經有了;你若沒有了,你為什麼要說它?根本就沒有了,你還提這個「淫慾」幹什麼?你能提出個「淫慾心」來,那還是有。你不過想要自己給自己戴個高帽子,欺騙那些無知的人,「哦!沒有淫慾心了!」我告訴你,沒有淫慾心,那要證得四果阿羅漢。說那我大約是現在證得四果了。我真沒有了!你不相信?你真沒有,為什麼要叫人相信呢?沒有就是沒有了,你叫人相信做什麼?也不是說你沒有欲心了,叫人家相信你,他也就會沒有了;不會的!這兩沒有益處,這是一點。還有很多的人,說一些個矛盾的話,本來他有,他就說沒有;本來他沒有,他又說他有。他沒有佛的智慧,他說他有佛的智慧了;沒有佛那麼清淨,他說他那麼清淨。所以,眾生就是願意自己是第一,在他來講,甚至於佛都要做第二。

(五)佛有知種種解智力。解,是明白。不單明白自己,而且還明白眾生。單明白自己,說:「哦!我明白經典,我會講這個經典!」你會講這個經典,眾生不會聽這個經典,那也沒有用;你講出來,眾生還要會聽。眾生聽這個道理,你就講這個道理;眾生聽那個道理,你講那個道理。你不能講得太玄妙了!太玄妙了,就令人不明白了;不明白,玄妙可是玄妙,但是沒有用的!你們說是不是?所以講出來的道理,一定叫人人都能接受。佛有這種知眾生明白什麼,他就講什麼的智力!你不要故神其說,說:「我講的!」你講的?你這是叫人不明白、叫人糊塗嘛!那你就不要講了,你講它做什麼?

(六)佛有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是眾生這一切的境界。所有的眾生,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你若是不明白眾生這種境界,那就不能教化這個眾生。你若是明白他這種境界,各有所好、各有所惡。有一類眾生就歡喜吃甜的,有一類眾生就不歡喜吃甜的,你給他甜的,他不願意吃。有一類眾生又歡喜吃苦的,有一類眾生又歡喜吃酸的,有一類眾生就歡喜吃辣的。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哪一類眾生歡喜哪一個味道,你就用哪一個味道來教化他。好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又有天主教、耶穌教,有老子的道教,有孔子的儒教;孔、老、佛、耶、回,這很多種的宗教。這也就可以把它比方出來很多種的味道,看哪一類的眾生他歡喜哪一類的宗教。可是分而言之,是有很多種的宗教;合而言之,都是在佛教裡頭包括著,哪一個宗教也沒有跑出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就說:「我這個宗教是一個最真的!是世間最高的!」

佛教不講高、也不講真;真假、高低,大小、方圓,什麼宗教都在佛教裡邊,沒有跑到外邊去。真的也是佛教,假的也是佛教,在佛教裡頭包著;不過就好像你講得太多了,你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真假、高低,這是在人來論,在宗教上是沒有的。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會又有一個高低呢?真假也沒有的;真就是從假那兒來的,假就從真那兒生出來的。也就好像有晝,就有夜,白天到極點,就該晚間了;晚間到極點,又該又到白天了。所以人有醒著的時候,也要有睡覺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就糊塗了;醒著的時候,就什麼都知道。但睡覺的時候會做夢,做夢就是假的。我們宗教,也不是每一個宗教都是醒著的時候,也有睡覺的宗教;睡覺的宗教,就是假的。那麼說雖然是假的,但是你不能不睡覺;你若不睡覺,那受不了了!好像阿那律尊者,一個禮拜沒有睡覺,兩個眼睛就瞎了一對。

所以這是知種種界,知道眾生種種的境界;這種種的境界,也就是各從其類。十法界的眾生,各從其類;菩薩就要做菩薩的事情,羅漢就要做羅漢的事情,天就要做天的事情,人就要做人的事情;阿修羅就一天到晚要和人家鬥爭,所以他做阿修羅的事情;餓鬼他就做餓鬼的事情,畜生就做畜生的事情,地獄就做地獄的事情;這都叫各從其類。知眾生各從其類,也就是有知種種界的智力。

(七)佛有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怎麼叫「至所道」呢?就是你持五戒、修十善,就會生天;你若修一切禪定,就可以證果;你行六度萬行,就可以成佛;你若造罪孽,就可以變餓鬼去墮地獄。你知道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所以這叫「知至所道智力」。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

(八)佛有知天眼無礙智力,知道天眼有一種無礙的境界。

(九)佛有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佛有知永斷一切習氣智力。

這個「十力」,簡簡單單講,要是詳細講,這道理是無窮無盡的!十力、百力、千力、萬力、萬萬力,在這裡都能生出來的,這是「十力等佛法」,一切的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若你能證得三十二相,這才是真實的了苦,真實的得到寂滅的快樂了。

L2.頌舉喻帖合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諸佛是一切眾生的一位大導師,為著使眾生休息休息,所以說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法,而說有餘涅槃。既然知道這是化城,是在這中道暫時間休息休息,但這並不是究竟的地方;結果還把這些個眾生,引導成佛,而得到佛的智慧。

相關焦點

  • 頂有肉髻、胸有卍字、垂手過膝......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宣化上人)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宣化上人正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是佛的名號。佛沒有來的處,也沒有去的處,所謂「無來亦無去」。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充滿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剎土,都是佛的法身所在處。法身是無在無不在,所在處,也是所不在處。佛的妙色身,是清淨的,也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身沒有殺、盜、淫三惡;口沒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意沒有貪、瞋、痴三惡。佛連這十種的念頭也沒有。
  • 我們一早起來念這尊佛,一切一切都吉祥如意(宣化上人)
    一早起來念藥師佛一切一切都會吉祥如意節選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這完全不是的,因為娑婆世界是叫五濁惡世。這五濁惡世,就是我們人住這個時候,是一個不清淨的,這叫劫濁。我們眼睛所看見的不清淨,這叫見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煩惱多得不得了,這叫煩惱濁。我們眾生都是情慾所生的;由情慾所生,就有男有女,這叫眾生濁。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優曇花表法吉祥瑞氣,見者福慧倍增,此花三千年開一次,即開即謝,也就是瞬息間,三千年等這瞬息間一見,這是非常難的,如果那一瞬間你沒捕捉到,三千年就白等了,要想聽到《法華經》,就像等優曇華開花一樣,是很難很難的,能聽聞《法華經》的人,都是有大福報的人,非常稀少。菩薩們對優曇花都心生愛樂,天界的人更是喜歡這種花,因為它太稀有,三千年才出現,才得瞬間一見。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 355.​一切世間的人,應該禮拜這個不忘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名字的人【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他所遇到的善知識,能以大作佛事,有一切神通變化,來指示眾生、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歡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使令入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法裡邊來。「大王當知」:大王!
  • 經典闡釋 ‖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001) - 宣化上人原聲講解
    在佛成佛了之後,首先說了《華嚴經》,這《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在我們人世間僅僅只有一個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龍宮裡保存著。龍樹菩薩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他就到龍宮裡去讀誦藏經;這個下本,就是他在龍宮背誦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有過目不忘的這種才能,所以他到龍宮裡看《華嚴經》,看了一遍,就把這下本傳出來人世間了。
  • 這種衣袍,你穿一次,就消你一次的罪業(宣化上人)
    這種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業節選自《佔察善惡業報經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說:「那我最歡喜這樣子,我的功德給師父一半!」你歡喜,我也歡喜,咱們大家都歡喜,皆大歡喜!在《悲華經》裡面講到,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在寶藏佛前發願,希望他成佛的時候,袈裟就具有五種功德。第一種是,入我法中犯重邪見,於一念中,敬心尊重袈裟,必於三乘受記。也就是出家犯戒的弟子,如敬心尊重袈裟,將來能夠得到佛的授記,他會成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
  • 宣化上人:薄伽梵是佛的一個別名|每天一段《藥師經》
    宣化上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薄伽梵」:這個薄伽梵,有六種的意思,你若願意知道,可以查一查《佛學辭典薄伽梵是佛的一個別名,也就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你若不懂得什麼叫薄伽梵,你就想:「喔!這也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它是梵語。」那麼這個薄伽梵,這是個「主成就」。你也有信心了,也想要聞,想要聽經,也有聽經的時候,但是沒人講經,我看你聽什麼、信什麼、聞什麼?沒有所聽,沒有所信,沒有所聞了,沒有一個時候了!你若沒有一個人講,你就有前邊那幾個信、聞、時,也都沒有用了!所以又要有一個說法的主。
  • 這十種惡業,就是受醜陋果報的原因(宣化上人)
    有十種的惡業,使人相貌醜陋◎ 宣化上人人,為什麼有的相貌非常的美麗,有的相貌非常的醜陋;有的身體非常健康,有的就很多的病痛?這是什麼道理呢?疑,什麼事情都懷疑、多疑,又有忿恨心,恨人,總是覺得任何人都對不起自己。(三)歡喜打妄語,歡喜迷惑人,令人顛顛倒倒不知如何是好。(四)歡喜惱亂眾生。女人對於這個是很歡喜的。
  • 淨空法師:《法華經》在一切佛經中,具有總結性
    下面這一段,「處成就」,就是這部經在什麼地方講的,這個有記載。【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處成就。「王舍城古有二說,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這是舊城,「一曰寒林城」,這是新城,「兩說不一」,兩種說法都有,到底是哪一種,那要考據了。「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舍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 《法華經》中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一乘」心才是真正的妙法
    因為就是在這部《妙法蓮華經》裡,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宣講出了三個甚深密義。而這三個甚深密義完全解決了我們修行路途上的所有問題。所以經中明言,如果沒有學習《妙法蓮華經》,即「不善行菩薩道」。《妙法蓮華經》中講道: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對!就是這個樣子。
  • 由這兩點就可知道,你前生有沒有殺過生(宣化上人)
    你今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前生你就做的什麼事宣化上人慈悲開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前生是個做什麼的所謂「慈悲心」,就是沒有脾氣;見到任何人,都覺得這個人和我就像是最親的骨肉一樣,慈愛一切的人,像自己似的。你若能有這種的存心,你前生就沒殺過生;你若沒有慈愛一切人的心,你前生就殺過生。你自己就這麼好像用鏡子照一照,看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你自己要是瞋恨心太重,前生就殺過生;好殺生的人,火氣就很大的。
  • 從頭髮的軟硬,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願一切眾生得柔軟發。盡於鬢額而生發。願一切眾生得如卍(wàn)字發。螺文右旋發。願一切眾生得佛相發。永離一切煩惱結習。願一切眾生得光明發。其光普照十方世界。菩薩發願是等念冤親,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內。又願一切眾生,得到像佛一樣的頭髮,永遠離開八萬四千種的煩惱結習──結習就是一般人的小毛病。人無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就有毛病,這就是結習。譬如人們在個人生活中,各有各的偏好,有的嗜好某種飲食和滋潤味,有的嗜好穿著、娛樂等。總之,貪瞋痴慢疑都是眾生的結習,能夠永離這些壞習性,就永離了一切煩惱結習。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世尊告訴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說:提婆達多在未來世經無量劫後,即當成佛,具足如來果德十號、名:「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天王佛」那個世界的名稱叫「天道」、「天王佛」的住世壽命為二十個「中劫」。
  • 為什麼這天龍八部、轉輪聖王都來聽法呢? | 妙法蓮華經淺釋
    深妙這個不可思議境界,就是天上也聽見,地獄也聽見,什麼地方都聽見,龍宮的龍也聽見了!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凡是這位法師有所演說,所說的言論,都很有次第的,前後連貫。不是說一句有理的,又說一句沒有理由的,一點次第都沒有!本來你說個一,應該再說個二,結果就說個五,這就是「不次第」,把這個二、三、四都沒有了!
  • 《法華經》右旋繞佛三匝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這些從地下湧出的所有菩薩們,都各自到虛空七寶妙塔前,向「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二位世尊,頂禮佛足,然後對十方寶樹下獅子座上的諸佛,都一一作禮,並「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的種種稱讚法,讚嘆諸佛,然後住於一面,非常歡欣快樂地瞻仰「多寶」和釋迦二位世尊的尊容。以上說的「右繞三匝」是什麼意思呢?
  • 法華經:問這個問題的人,於未來世必能作佛(56)
    《法華經》為諸經之王,最為高明。修行若能與其同行、得其指點、與其相伴,哪怕根性再低者,薰習久了,亦能成為上根。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學習《法華經》,沒有根性不合之說。就好比,世間人要選學校、選老師,都要選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難道學習佛法者,卻不敢選最高明的佛法了嗎?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 《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現於世間,即:欲令眾生開佛
    其中「使得清淨」是最終目地,因為,三界有情無始劫以來,無明所覆,貪、嗔、痴所纏,沉溺於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直遇如來出世,受如來教化,以三乘道而正修習,斷盡我執習氣、斷盡煩惱習氣,方可於無漏界受生,以此實現「使得清淨」之目地。佛世尊已於上上無漏界受生,住大涅磐界,受涅磐樂、解脫樂、禪定樂,為何要忍受三界苦楚而出世度生呢?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如果要對號入座的話,這世間的如來使還是很多的。但是,左看右看,這些讀誦《法華經》、受持《法華經》的人好像與凡人沒什麼兩樣啊?在眾多修行者中,有一部分人聽到這個話,雖然很受鼓舞,但對於自己是不是如來使這件事,心裡還是疑惑重重,因為左看右看,自己和周圍的人比較,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啊。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從此就住在了意識思維層面,以為無上菩提路能夠通過意識思維而得。他一直以為佛說的無漏、涅槃,就是自己證得的這個「身無漏」、「身涅槃」。故而始終想不明白:既然同一法性,為什麼聲聞乘不能成佛呢?其實,並不是聲聞乘不能成佛,而是住在以身涅槃為究竟涅槃的妄見中不能成佛。想一想,佛陀講法四十九年,講《法華經》時離佛陀滅度只有八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