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闡釋 ‖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001) - 宣化上人原聲講解

2021-02-07 無盡願

這《法華經》是佛的真心,這《法華經》是佛的真身,這《法華經》是佛的法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應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報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真正佛法的妙義,就是在這部《法華經》裡邊。

開 經 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A1.五時八教

A2.七種立題

A3. 五重玄義

A1(分二)

B1.五時 B2.八教

B1.五時

講經有的依照天台教來解釋,有的依照賢首教來解釋。在天台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教裡邊,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儀四教」。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在這五個時期,又有「五時、五味」的譬喻,來分別說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機。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這「五時五味」,是比方佛在這五個時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機也次第淳熟;所以我們講這「五時八教」,也要知道這「五時、五味」。在佛成佛了之後,首先說了《華嚴經》,這《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在我們人世間僅僅只有一個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龍宮裡保存著。龍樹菩薩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他就到龍宮裡去讀誦藏經;這個下本,就是他在龍宮背誦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有過目不忘的這種才能,所以他到龍宮裡看《華嚴經》,看了一遍,就把這下本傳出來人世間了。

那麼佛說《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演大華嚴的時候,只有菩薩看得見、聽得到;這個小乘的人呢、這個羅漢呢,和比丘都看不見的,也聽不見的。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雖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現這一千丈的盧舍那這麼高的法身。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以為是很大的,其實也不是很大;為什麼?和阿彌陀佛比較起來,那相差太遠了!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看阿彌陀佛那個白毫——就在眉間有一個白毫相,宛轉就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那真是個大眼睛!一個大海我們人就不知道有多大了,這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麼這種偈頌是誰作出來的?這都是那些過去開悟的祖師,他們見到阿彌陀佛這個相好莊嚴,寫出來的這個偈頌。

若比較起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和紺目,那還小之又小呢!所以這千丈盧舍那身,並不是很大的。可是二乘人看不見、看不見這個盧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見盧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的聲聞、緣覺也有耳朵,可是聽不見佛所說的這個華嚴大法。所以在這時期,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只是教化這個大菩薩的、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教化菩薩。所以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化儀中,《華嚴經》是屬於頓教,但是又兼漸教。

講華嚴的時期,在「五味」來講,比喻成什麼呢?比喻「從牛出乳」,從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樣。因為剛從牛身上取出牛乳,它這個能量很大的,補養性很足的,所以比方華嚴時期。

在「五時、五照」來講,這又好像什麼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比方佛所說的這個法就好像太陽一樣,那麼先給菩薩說法,菩薩就比方一切的高山,菩薩因為在一切眾生裡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這就是第一個時候所說的是華嚴。這第一個時期所說的「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的時候就說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這個法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這種法來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在阿含時,佛所宣說的,都是有關「經、律、論」三藏的教理,說有生滅的「因緣、四諦」法;所以阿含時是屬於「三藏教」,又叫「藏教」。在「五味」來講,阿含時期,這就像什麼呢?就像「從乳出酪」,從牛乳裡面又變出這個酪了。這個「酪」就是在牛奶裡邊提煉出來的一種東西,給小孩吃是很相當的。在「五時」來講,好像太陽出來有十幾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現在是把山谷所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裡邊這個太陽剛出來照不到的地方,那麼太陽出來幾十丈高,就可以把這個幽谷也都照得見了。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最愚痴的人,也可以明白這個佛法了。第三就是「方等時」,「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時所說的經典,都是屬於方等部的。於化法中,方等時就屬於通教。怎麼叫通教呢?因為它「通前通後、通大通小」,既通前邊小乘的藏教,也通後邊大乘的別教;也就是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般若」。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這「方等」就屬於通教,通三乘來共學。方等時,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酪裡邊又提煉出的生酥;這種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的,都沒有什麼害處。在「五時」來講,又比方「食時」,就是太陽大約在早上九點到十點鐘的時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學,大乘人也可以學,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這種經典。第四個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於化法中,般若屬於別教。別教,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怎麼叫「別教」?因為它「別前別後」,與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它又是「別小別大」,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與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叫「別」。所以別教是大乘之終,也就是要「轉教付財」的時候;轉教,是轉三乘的權教;付財,是準備說法華的圓滿一佛乘。「般若時」這個別教,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生酥裡又提煉出來一種熟酥;這種熟酥,給大人吃是很相當的,所以別教是屬於大乘的初門。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權教菩薩,才可以學這種頓教的般若法門。又比方「禺中時」時,就好像是太陽在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時候;這是太陽普照大地,可是還沒有到中午,將要到中午的時候。究竟怎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因為它有三種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為般若尊貴,所以就不翻。(一)文字般若。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經論--經、律、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不要誤會說這文字是世間的文字,這是出世間的文字,並不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文字,談不到般若,只可以說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辯聰。(二)觀照般若。「觀」就是觀想,「照」是明照。觀想並以智慧來觀照、來照了一切的諸法。好像《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照」--觀照;觀照實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來觀照這種的般若。(三)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本來也沒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諸相、包含一切諸相;一切諸相,都是從這個「無相」流露出來的,那麼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用文字的般若,來生起觀照的般若;以觀照的般若,而達到自己本有自性裡邊的實相般若,這叫「般若」。第五個時期就是「法華涅槃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這部《法華經》。佛說這部《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說了一日一夜,所以說:「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華》這一部經看輕了;這一部經是佛究竟的極談,是最究竟的一種法門。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才先說其他那四時的經典;所以在說其他那四時的經時,都是準備將來說《法華經》的,所以這部《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邊的華嚴、阿含、方等,以及般若,那都叫「為實施權」;佛是為什麼說那個法?就是為著這《法華經》。那麼現在到這個法華會上,這叫「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把以前那個方便權巧的法門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這個《法華經》。這《法華經》是佛的真心,這《法華經》是佛的真身,這《法華經》是佛的法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應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報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如果不把《法華經》研究通了,那還沒有得到佛法裡真正的這個滋味。真正佛法的妙義,就是在這部《法華經》裡邊;所以這個法,才叫「妙法」,這一部經,才比方是「蓮華」。這蓮華是花中之王,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蓮華是出淤泥而不染,雖然它的根從泥裡出來的,可是又隔著水;所謂「在塵出塵」,在這塵裡邊,而超出這個塵。蓮華是一種妙花、妙蓮華,這「妙蓮華」是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那麼這一部經,也是經中最究竟的一部經。所以在佛教裡有這麼兩句的諺語,這諺語就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就是《楞嚴經》;想要成佛,一定要學《法華經》。所以《法華經》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在佛教裡佔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尤其這一部《法華經》,所有一切經典都是為了《法華經》而說的;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我們現在能研究這《法華經》,可以說是妙不可言,也是最微妙的。法華時,就是「日正中天,遍照大地」。太陽正到中天的時候,無論高山也好,幽谷也好,平地也好,任何的地方都照到了,人就甚至連這個影都沒有了;比方在經過教化小乘、二乘及大乘初階的人之後,還歸攝受大乘根基的菩薩。所以這部《法華經》,不要說聽講過,就聽見《法華經》的名字,已經就種諸善根了!《妙法蓮華經》這個名字,都不容易聽見的。那麼這叫「開權顯實」的法門。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為的是什麼?就是為的要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到這部《法華經》,能聞到這部《法華經》,將來能了解《法華經》內容的妙義,這真是在無量劫以前種諸善根,才能遇著這種微妙不思議的經典、這種法會;所以這是一種最奇妙的一個法會。佛一生,就為的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佛所說的《法華經》,這是每一個人應該生大歡喜、生稀有想。你想一想,在美國開國這麼多年,哪一個人正正式式地聽過這部《法華經》?聽過《楞嚴經》?沒有的。只有看一看這個翻譯,也好像螞蟻啃西瓜似的,在外面啃來啃去,也得不著味道;自己看經典,就和那螞蟻啃西瓜是一樣的。西瓜裡邊是甜的,但是它嘗不著味道,只在外邊轉來轉去,圍著那個西瓜轉;轉多久的時間,也沒有法子知道其中的味道。那麼我們現在是把這個西瓜剖開,就可以嘗到裡邊的滋味了!《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這叫「無上醍醐妙味」;以「醍醐」作教相,比喻這部《法華經》的滋味。這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所以《法華經》也就是像這個最好吃的東西,再沒有那麼好吃了!現在我們把《法華經》打開了,這個味道,就等著每一個人自己去咀嚼、去嘗一嘗!《法華經》叫「妙法」,佛一生的目的,也就是說這部《法華經》。《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純粹的圓教,在《法華經》,沒有夾雜藏教、通教、別教,就是單單的圓教。所以在佛教裡,《法華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學佛法的人,若沒有讀誦過《法華經》,沒有聽過《法華經》,那根本就談不到明白佛法。為什麼?因為佛最終的目的就是《法華》,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是個佛教徒,對這部經不認識,那豈不是就不認識佛法?為什麼不認識佛法?就因為沒有明了這個「妙法」,所以就不認識。《法華經》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論是幽谷、是喬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這種的光明遍照;所以在法華會上,人人都要成佛的。在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切的人授記,說這個人他若不專一其心,以散亂心到塔廟裡,或者到佛塔裡邊,或者到廟裡邊,就這麼念一聲「南無佛」,一定會成佛的。以前講《楞嚴經》的時候,我不是說過:「或有人禮拜,或復單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或者這麼單合掌──舉起來一隻手;不過,單合掌對著佛,是不恭敬的。雖然這麼最不恭敬的禮,或者這麼稍稍地低一低頭,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到這兒來,又拜佛、又念佛,這將來一定成佛的。說是:「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這麼樣誠心、這麼樣禮拜,那我這個功德可大了!」你不要生這種驕傲心,也不要生這種自滿的心;可是我們現在明白佛法,就要在這個誠心上再加誠心,這恭敬裡邊更加的恭敬,這才是對佛教勇猛精進。所以不能自滿,說是:「他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也不要修行了,將來我也成佛的!」不要有這種自滿的心!法華會上說的這部《法華經》,以天台的觀點,就是「圓、頓」之教。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最圓融,如果再加上一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頓,是「即刻、頓然」;頓然開悟,就是很快的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就講「頓」,神秀大師就講「漸」。「藏、通、別、圓」,這叫「化法四教」;又有「頓、漸、秘密、不定」,這叫「化儀四教」,合起來是八教,這「八教」,是在「五時」裡頭說的。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就等於藥方和藥味一樣;「化儀四教」是佛教化眾生之儀式、作法,譬如醫生開藥方;「化法四教」是教化眾生之法門,譬如所用的藥味。所以你單單開個方,若沒有人用藥,這個病是不會好的;單單有這個方,說這個方能治什麼病,這是沒有用的,但是得要用這個藥,用藥之後,病才能沒有的。(1)頓教:怎麼叫頓呢?那麼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如果再加上一個頓,這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這個「頓」呢不是那個遲鈍的「鈍」,這個「頓」就是即刻,就是頓然、頓然開悟,「頓」就是很快的,叫頓。六祖就講「頓」,那個神秀大師就講的「漸」。《法華經》即是頓教,《華嚴經》則是頓漸教。(2)漸教:漸,就是一步一步去修行,慢慢地開悟。在《法華經》之前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教,都屬於漸教。(3)秘密教:「秘密」,秘密的,佛所說秘密的教。這秘密的教,什麼是秘密的教呢?就是所說的咒;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的。秘密,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為那一個人講的法,這一個人就不知道;為這一個人說的法,那一個人也不知道,互不相知,這叫秘密。(4)不定教:這個不定教,這是說法沒有一定的,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沒有一定的法,無有定法。那麼既然沒有一定了,法就是活動的;活動的法,就離一切執著。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給他這種的教化;因為人有這種病,就對症施藥,給他這種的藥來吃,對他這個毛病來說法。這叫不定教。佛所說的法,都沒有超出這五時和八教,由佛成佛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完全是為的《法華經》而說法。佛剛開始說《大華嚴》,這小乘根性的人不能接受;以後佛就「隱大示小」,就不講高深的理論,講很淺顯的這個道理,這是「阿含」。為引二乘人來發心,所以說《阿含》;然後再說「方等」,這是一步一步的。「方等」以後,說了「般若」,教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達到《法華經》這種妙法的階段,才能夠聽到《法華經》的程度。可是,這《法華經》是最難得聞、最難遇到的;釋迦牟尼佛當時說《法華經》,就有五千個比丘一聽佛所說這個法,「這太不可信了!太不可信了!」就都站起來走了,退席不聽了。「五千退席」,你算算,當時有五千個弟子都跑了,所以這部經是很不容易相信的。佛說:「止!止!止!」說了三個「止」,止什麼呢?「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佛就說:「我不講了,我不講了,我不講《法華經》了!為什麼呢?我這個《法華經》的法,太妙了!難思難議,人不容易相信的。我還是不要說的好,我不要說了,不要講了!」但是舍利弗尊者,就一定要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蓮華經》。釋迦佛辛苦了幾十年,就是預備說《法華經》的,為《法華經》這個圓教、實相的妙理,而才說「阿含」、「方等」、「般若」;在以前所講的那一些法會,都是為這《法華經》來鋪路,這叫「為實施權」。好像修馬路預備到紐約去,或者到美京華盛頓去。路一開始修的時候,就為的到美京華盛頓去;修了很多年,才到了美京華盛頓這個地方。可是路雖然修出來了,有些人也不願意到那地方去,說:「你願意修這條路,那是你修的。我不去!我不到那個地方去!」所以這「五千退席」也是這樣子的。現在我們講這部《法華經》,這真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會放光的,十方諸佛菩薩都特別歡喜的。我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忙裡偷閒,要在百忙之中來聽這個佛法,這是最妙的一部經。這最妙的一部經,我們如果錯過了機會,就得不到這個妙法了;得不到「妙」,就變成不妙了。所以我們人人都不要不妙,要找這個「妙」。那麼想要找這個「妙」字,就要下一番苦功,能以一種堅固的心,在忙裡偷閒,來研究這種妙法;所以必須要有堅固的心,才能明了這種妙法。在講每一部經之前,要先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是天台宗的規矩。這個「七種立題」,這是以前已經講過,有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是還有人不記得、還有人沒有聽過,所以現在再把它重複一下。這七種立題,就是單三、復三、具足一。單三是什麼?就是(一)單人立題、(二)單法立題、(三)單喻立題。(一)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這叫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替這一部經的名字。因為《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就用「阿彌陀佛」這個名字來代表。為什麼會有極樂世界?就因為阿彌陀佛發的願。在因地的時候,他做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一切眾生生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所以這一部經,就以「阿彌陀佛」這個名字來代表。這一部經非常重要的,佛法到最後末法時代,最先沒有的就是《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把這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講得很詳細,可以說是洩漏天地的秘密,於是到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了、先沒了。那麼《楞嚴經》沒了之後,其他的經典繼續地沒,沒到最後就剩《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在佛教裡頭,它是最後才沒的,最後沒有的。最後沒有《阿彌陀經》,然後就剩什麼呢?就剩「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在這世界上再住世一百年;然後這六字洪名又減去兩個字,就剩「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又在世界上住世一百年;以後佛法就完全斷滅了,完全沒有了。等完全斷滅了,這個世界的人也就沒有多少了;那時候,三災八難、一切一切的事情都發生了,這個世界就毀滅了。所以我們對這一部《阿彌陀經》,應該特別注意的。

相關焦點

  • 這個人,他以父母所生的清淨肉眼,能見到三千大千世界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63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 能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這部經的人,有多大的功德呢?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54復能清淨持戒:又能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是怎麼樣?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瞋恨,沒有這一種染汙法在心裡頭。染汙雜念不要有,這是清淨其心。那麼清淨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種不合法的事情、不乾淨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別的守規矩。守規矩,就是乾淨;不守規矩,就是不乾淨,所以要清淨持這個戒律。
  • 有修行的人,就用鼻子這麼一聞,就知道你是做善的、是做惡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2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這位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他的鼻根非常清淨;於此世界中:他就在這個世界中,若香若臭物:這個「臭物」,也可以讀「嗅物」。「嗅」也就是「臭」,因為人人都知道這個臭是不太好聞,所以就讀成一個「嗅」。實際上,也是嗅到這個氣味,就知道臭了。什麼是最臭的物,你們猜一猜?「人」就是一個最臭的物。你看大、小便便出去那麼臭,令人跑得遠遠的。
  • 因為怕人墮地獄,所以不要隨隨便便就講說這經典|妙法蓮華經淺釋
    因為怕人墮地獄,所以不06:31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妙法蓮華經淺釋 236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佛說是人,未實滅度:佛說這一類的人,沒有真實得到滅度,就是沒有真正得到解脫。斯人未得,無上道故:因為這個人,沒有真正得到無上的道,沒有斷了變易生死。我意不欲,令至滅度:所以佛說,我的意思是不願意叫這一類的人,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而令他去滅度。
  • 天上的人,身上常常自然放香,怎麼有香的呢?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1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又聞諸天身香:天上的人,身上常常放香。我們人間的人,有的人身上也有香氣,是怎麼香?擦點香粉、塗點香水,把身上弄得都有香。天上人不必擦香水,不必用化妝品,那是天然的香。
  • 你一聽聲音,就知道他現在是個男人,將來他要做女人了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65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複次常精進:釋迦牟尼佛又再叫一聲,常精進菩薩!
  •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6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假使用這個舌頭在大眾之中,來講說佛法──不是用鼻子來講;若用鼻子也可以,不過這個鼻音講得不會太清楚。這個聲音,我是懂了,但是你不懂;我知道我想要說什麼,你聽,就不知道我想要說什麼。
  • 這位尊者因為持這個戒,得到五種不死的果報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52薄拘羅:薄拘羅是梵語,譯為善容,言其這位尊者的相貌非常好;他是儀容第一
  • 妙法蓮華經淺釋:要修柔和忍辱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開經偈
  • 天上有一種不死藥,吃了就不會死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5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複次常精進:這是把前邊沒說完的道理,現在再說一說。佛叫了一聲常精進菩薩!我現在對你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有受持的善男子和受持的善女人,他們若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怎麼樣受持法呢?
  •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生命究極之真理。「,也是佛之究極的生命。
  • 『 大乘根性的菩薩,有七種的淨華.』 宣化上人開示
  •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白話文
    諸王子聽說其父出家為修行,已獲無上聖智,便都捨棄王位,跟隨父王出家為僧,發誓要求證大乘佛法。他們一心修習清淨的法門,成為福慧具足的大乘法師。這些王子已於成千上萬的佛面前,種植下了眾善的根本。那時,日月燈明佛正在演說大乘法經典,經名叫《無量經》。這是教化菩薩的法門,深受佛的護持眷念。這位日月燈明佛說完《無量義經》後,便於大眾中結跏趺坐,進入義趣無窮的禪定之中。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一)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一)◎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因為老大無著願意無著─無所執著,偏愛大乘佛法,不喜歡小乘佛法;而天親菩薩剛巧相反,他是執著小乘法,他認為小乘法是最真的佛法,所以他就學小乘佛教。不但學小乘佛教,而且還幫著小乘罵大乘佛教,專門破壞大乘佛教。他不相信《法華經》、《楞嚴經》和《華嚴經》。你們看,哥哥學大乘法而不毀謗小乘法,二弟呢?他學小乘佛法,卻專門批評大乘佛教,甚至想把大乘佛教消滅了。
  • 「妙法蓮華經」5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淺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妙法蓮華經》經名的第一個「妙」字,意思就是「暢佛本懷」。佛陀將他出現在世間的秘密,完全掀開,一點也不保留地告訴我們,這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什麼能打開呢?關鍵在「轉」!佛陀知見,廣大且不可思議,人的心也是如此。人心潛能不可思議佛陀在人間看盡生老病死,看到修道的好處,他身體力行,並且告訴人們,這一條路是可以走的,這就是「妙法」。
  • 你對女人說法的時候,不應該把牙齒露出來笑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398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不可以獨自一個人到在家人的家中,應該要避嫌疑遠離。若有特別因緣,一定要去的時候,則是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一其心來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 就因為他受持這部經的緣故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7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這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為他人講說《法華經》的這一位法師,他的舌根得到清淨。因為他自性清淨,所以一切的惡味不但不能轉他這個舌根,而且被他的舌根給轉變了;一切的惡味,也變成妙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他無論吃什麼東西,都變成甘露味,都變成最上的醍醐妙味。
  • 你做這些事,就是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妙法蓮華經淺釋
    你做這些事,就是正念07:09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妙法蓮華經淺釋 179(六)正精進。精進,有的是正精進,有的是邪精進。邪精進,他修一種邪法,這種邪法是害人的。怎麼樣害人法呢?身精進,要身體力行,譬如拜佛、看經、拜經、禮懺、稱念佛的名號,以身體去行持佛法。(七)正念。「念」就是想念。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見,念什麼見呢?也不是正見,若正見就好了,他念偏見。念愛,這種情愛總忘不了。念私,就是自私,時時刻刻都要為自己打算;你想叫他忘人,他忘不了;你想叫他無我,他也放不了。
  • 355.​一切世間的人,應該禮拜這個不忘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名字的人【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他們親近這麼多的佛,恭敬這麼多的佛,在這一些諸佛的道場,生生世世都是受持《妙法蓮華經》。你看,過去諸佛、諸菩薩都受持《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如果不受持《妙法蓮華經》,那豈不是自棄大利,把這個大利益都不要了?
  •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妙法蓮華經 卷 第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