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支就是覺、觀、喜、樂、舍,是初禪境界的另一個特點,也叫五支功德,和前面的初禪發相是完全相通的。覺是比較粗重的對身體的覺受,就是身體有什麼感覺,我們很清楚。觀就是用心去感受身體,觀比覺微細很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要分清楚,覺是來源於身體本身的覺受,我們用心主動去體會身體的感覺時叫觀,這是兩種不同的感覺。用尋伺兩個字其實更好形容,尋就是尋找,伺就是伺守。
我們坐禪就是把心停下來後,再去尋找身體的感受。如果我們要進入初禪,就要找到自己的身體,讓它有覺受,所以我們一旦尋找到身體後,身體的感覺很清楚了,尋就達到了。伺呢,就是守住這個身體,專注它,對它的感受越來越清晰,然後就會有一種舒服的感覺,平時病苦的感覺也沒有了,這叫喜,身體非常舒服的感受叫喜。我們用心去專注身體的舒服時,內心就產生一種樂,喜是粗的,樂是細的,喜只是對身體的一種反應,樂是發自內心的,而且喜和樂都是靠我們的意識操縱的,覺和觀就是第六意識尋伺的專注力量。
● 所以初禪到四禪,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必須專注。對於初禪來講,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我們必須有一個方法,讓心聽話、專注,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打了別的妄想,身體的覺受就持續不起來,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鑽到木頭熱起來時,卻停下來了,那火就生不起來了,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不斷地如法去訓練,隨時停一下,去感受沒有妄想的這種身心的正面狀態。
第二是我們對身體的覺受要有一個認識,只要十六觸其中任何一觸生起來,我們就用心去專注它,去感受它。比如坐禪時,把身心全部放下後,我們就要一直地全神貫注在身體上,用心去感受身體,尋找身體的覺受。局部也可以,比如頭部、腿部很舒服,當然最好是去專注整個身體,專注的時候心裡什麼妄想都沒有,所以我們會感覺身體很輕、很清晰、很空靈,還會有很多微細的感覺,比如血液在流動,或者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慢慢地動,或者有股氣包圍著整個身體一樣。一開始的快樂感是很低的,慢慢地,感覺越來越清晰,可能會感覺身體有點暖,溫暖的感覺很舒服,如果我們能一直保持專注,這種感覺會持續加深,暖再進一步就是熱,或者體會到其它地水火風互相調節的感覺,也就是十六觸,這時內心自然就會覺得非常快樂,願意停在這個狀態。
第三就是要尋伺喜樂舍五支要俱全,五支相也叫作五支功德,五支不俱全就不是初禪,尋伺喜樂舍這五樣同時具備了,才是初禪境界了。
● 從得到初禪境界的原理,我們就會明白,只要有專注力,並掌握了進入初禪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初禪的十六觸和五支功德。那麼念佛的人如果很專注,這些覺受也都會出現,但因為不知道初禪的境界和進入初禪的方法,沒有能力去把握,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我們學了禪法以後,把專注力訓練好了,進入初禪就很容易。
初禪的覺受呢,是完全靠意識來支持的,當欲望全部停下來後,內心停止了向外界追求,非常清淨、非常專注地去體會身體覺受的時候,地水火風就互相開始調節,產生十六觸、五支功德這些微細、美妙的覺受,非常舒服、快樂,完全沒有痛苦,而且時間、程度完全由自己掌握。所以有禪定的人看淫慾簡直一無是處,不可能再去追求,生活反而更有滋味和樂趣,滿面紅光,秘密就在這裡,這是欲界的規則。
● 色界的規則就是要用心去專注,抓住身心的覺受,通過專注力不斷增強,身體的覺受會越來越強烈。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經過初禪、二禪,到了三禪以後,就困在快樂裡出不來了。初禪只有十六種快樂,還需要四大互相調節一下才產生,而且要五支俱全,也就是尋伺喜樂舍同時都有才可以達到。在喜樂之前,還要去尋、伺。到了二禪,尋伺也不用了,就是喜樂舍,喜還比較粗。到了三禪,就只有樂舍了,這時禪者整個身心世界都沉湎在快樂當中,如果沒有更深厚的願力,比如成就佛道,救度眾生這樣的大願力,他就再也不想出來了。
這就是禪定的副作用,也就是快樂會讓我們走不出三界、開不了智慧!這後果還是很不妙的,因為雖然這一生會很快樂,以後還能生到色界、無色界的天上去享天福,但定力失去的時候,又會在輪迴裡受苦受難了。所以從長遠意義看來,三禪境界雖然美妙,卻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學四禪八定之前,一定要先發起菩提心,這樣就算進入三禪的覺受,我們還有能力跳出來繼續向前走。
——剪輯自達照法師開示的《永嘉禪》初級之止觀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