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 | 初禪五支——尋伺喜樂舍

2021-03-01 安福利生

● 五支就是覺、觀、喜、樂、舍,是初禪境界的另一個特點,也叫五支功德,和前面的初禪發相是完全相通的。是比較粗重的對身體的覺受,就是身體有什麼感覺,我們很清楚。就是用心去感受身體,微細很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要分清楚,是來源於身體本身的覺受,我們用心主動去體會身體的感覺時叫,這是兩種不同的感覺。用尋伺兩個字其實更好形容,就是尋找,就是伺守。

我們坐禪就是把心停下來後,再去尋找身體的感受。如果我們要進入初禪,就要找到自己的身體,讓它有覺受,所以我們一旦尋找到身體後,身體的感覺很清楚了,就達到了。呢,就是守住這個身體,專注它,對它的感受越來越清晰,然後就會有一種舒服的感覺,平時病苦的感覺也沒有了,這叫,身體非常舒服的感受叫。我們用心去專注身體的舒服時,內心就產生一種是粗的,是細的,只是對身體的一種反應,是發自內心的,而且都是靠我們的意識操縱的,就是第六意識尋伺的專注力量。

● 所以初禪到四禪,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必須專注。對於初禪來講,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我們必須有一個方法,讓心聽話、專注,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打了別的妄想,身體的覺受就持續不起來,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鑽到木頭熱起來時,卻停下來了,那火就生不起來了,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不斷地如法去訓練,隨時停一下,去感受沒有妄想的這種身心的正面狀態。

第二是我們對身體的覺受要有一個認識,只要十六觸其中任何一觸生起來,我們就用心去專注它,去感受它。比如坐禪時,把身心全部放下後,我們就要一直地全神貫注在身體上,用心去感受身體,尋找身體的覺受。局部也可以,比如頭部、腿部很舒服,當然最好是去專注整個身體,專注的時候心裡什麼妄想都沒有,所以我們會感覺身體很輕、很清晰、很空靈,還會有很多微細的感覺,比如血液在流動,或者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慢慢地動,或者有股氣包圍著整個身體一樣。一開始的快樂感是很低的,慢慢地,感覺越來越清晰,可能會感覺身體有點暖,溫暖的感覺很舒服,如果我們能一直保持專注,這種感覺會持續加深,暖再進一步就是熱,或者體會到其它地水火風互相調節的感覺,也就是十六觸,這時內心自然就會覺得非常快樂,願意停在這個狀態。

第三就是要尋伺喜樂舍五支要俱全,五支相也叫作五支功德,五支不俱全就不是初禪,尋伺喜樂舍這五樣同時具備了,才是初禪境界了。

● 從得到初禪境界的原理,我們就會明白,只要有專注力,並掌握了進入初禪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初禪的十六觸和五支功德。那麼念佛的人如果很專注,這些覺受也都會出現,但因為不知道初禪的境界和進入初禪的方法,沒有能力去把握,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我們學了禪法以後,把專注力訓練好了,進入初禪就很容易。

初禪的覺受呢,是完全靠意識來支持的,當欲望全部停下來後,內心停止了向外界追求,非常清淨、非常專注地去體會身體覺受的時候,地水火風就互相開始調節,產生十六觸、五支功德這些微細、美妙的覺受,非常舒服、快樂,完全沒有痛苦,而且時間、程度完全由自己掌握。所以有禪定的人看淫慾簡直一無是處,不可能再去追求,生活反而更有滋味和樂趣,滿面紅光,秘密就在這裡,這是欲界的規則。

● 色界的規則就是要用心去專注,抓住身心的覺受,通過專注力不斷增強,身體的覺受會越來越強烈。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經過初禪、二禪,到了三禪以後,就困在快樂裡出不來了。初禪只有十六種快樂,還需要四大互相調節一下才產生,而且要五支俱全,也就是尋伺喜樂舍同時都有才可以達到。在喜樂之前,還要去。到了二禪,尋伺也不用了,就是喜樂舍還比較粗。到了三禪,就只有樂舍了,這時禪者整個身心世界都沉湎在快樂當中,如果沒有更深厚的願力,比如成就佛道,救度眾生這樣的大願力,他就再也不想出來了。

這就是禪定的副作用,也就是快樂會讓我們走不出三界、開不了智慧!這後果還是很不妙的,因為雖然這一生會很快樂,以後還能生到色界、無色界的天上去享天福,但定力失去的時候,又會在輪迴裡受苦受難了。所以從長遠意義看來,三禪境界雖然美妙,卻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學四禪八定之前,一定要先發起菩提心,這樣就算進入三禪的覺受,我們還有能力跳出來繼續向前走。

——剪輯自達照法師開示的《永嘉禪》初級之止觀入門

相關焦點

  • 達照法師:初禪五支
    三、初禪五支五支就是覺、觀、喜、樂、舍,是初禪境界的另一個特點,也叫五支功德,和前面的初禪發相是完全相通的。覺是比較粗重的對身體的覺受,就是身體有什麼感覺,我們很清楚。用尋伺兩個字其實更好形容,尋就是尋找,伺就是伺守。我們坐禪就是把心停下來後,再去尋找身體的感受。如果我們要進入初禪,就要找到自己的身體,讓它有覺受,所以我們一旦尋找到身體後,身體的感覺很清楚了,尋就達到了。
  • 從初禪到四禪所經歷的各種狀態,體會「魔障」到底是什麼
    有覺有觀的功夫,對治了粗的煩惱、粗的妄想,心得清涼、心得清淨,產生了輕安和禪定,就是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地」,再也不會打妄想了。繼續靜坐,這個境界經常現前,感到法喜、禪悅,產生了法執。雖然不貪外面的財、色、名、食、睡,卻貪著這個快樂的禪定境界。
  • 千萬不要燒這五種東西,燒了運勢就會變壞!!
    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 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慾,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A、覺支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 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覺支。
  • 證初禪的人做事有何不同?
    比如欲界凡夫的需要非常多,財色名食睡,各種欲望都想去滿足,那就很難達到初禪的境界。初禪的人是超越了欲望的,就是沒有了對身外之物的欲望了,把欲界的東西一點點放下,不受欲望的束縛了,就能進入初禪。如果我們雖然在打坐,心裡卻總想著怎麼去賺錢、會客人、遊山玩水什麼的,就肯定什麼禪也沒有。
  • 《唯識三十頌》筆記 · 尋、伺
    下面是尋、伺,這兩個放在一起。尋伺,其實就是我們通常白話裡面所講的思、想。尋、伺,叫「思、慧一分為 體,淺、深推度為性」,尋,是淺推度,伺,是深推度……這個是我們背的。「思、慧」,就是思心所和慧心所。尋和伺,它是思和慧所表現的,是一個假法。「淺、深推度為性」,淺推度或者說是粗的推度是什麼 呢?是「尋」。仔細的推度,就是「伺」。叫「思慧一分為體,淺深推度為性」。有些人在這方面沒看清 楚,就直接說「尋」是思,「伺」是慧,這是對經典沒看明白。尋,「於法推求,未審細察,令心粗轉。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沒有非常仔細的觀察,粗的觀察,叫「未審細察」。
  • 如果貪戀執著初禪境界,就不會達到二禪,這是有原因的
    四禪八定修六行觀,認為這個世界是苦、是粗、是障,而初禪的境界是清淨、微妙、可出離煩惱,所以要舍掉這個世界,希望達到初禪。要想達到初禪,就要離開惡法及不善法,因為這些與初禪都不相應,惡法是五逆十惡,不善法包含昏沉、妄想、無聊等。離開了惡法、不善法,依據六行觀來修習禪定,證到初禪,往生以後就生到初禪三天。
  •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89】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尋、伺(一)
    >  第十七卷  請大家繼續看三、尋;四、伺。假設尋伺是跟不如理作意相應,然後不如理的觸、受、想、思,這時候你的身心表現出來的相貌,就是不安住。假設尋伺是跟如理作意相應,在佛法僧三寶的境界中尋求跟伺察,表現出來就是一種安住、寂靜的相貌。  《瑜伽師地論》上說,不安住的尋伺有五種情況:  一、欲的尋伺:好比打坐時,有時會起欲的尋伺,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間念頭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思惟觀察,這時候身心就不安住了。
  • 如何發起初禪?有兩個條件: 未到地定功夫+降伏五蓋
    首先要說明的是性障,也就是五蓋。《瑜伽師地論》中說:  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慾蓋,二、瞋恚蓋,三、惛沉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瑜伽師地論》卷11)  初禪善根被五蓋遮障住而不能發起,對於禪定而言,五蓋是惡法;初禪的境界之所以不同於欲界,是因為欲界有五欲的法,而色界以上沒有,貪慾便成為色界境界發起的障礙,貪愛世間財寶,貪色、貪名、貪利,貪求種種五欲之樂,心無厭足,而最嚴重的障礙是貪男女欲;心中欲求皆在欲界的五塵境界上不能舍離,這種人心中最深沉的想法,其實就是欲界法勝過色界的境界,並沒有認真的認定,證得禪定清淨境界是比較殊勝的
  • 不定四者 | 尋伺
    不定四者:言尋伺者。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 淨界法師:初禪在哪裡?是不是菩薩道?
    但一念寂靜的心中,諸漏不動,已經能夠調伏世間的欲漏,名為初禪。梵眾天梵眾天就是初禪天的人民大眾。到色界後,禪定已經堅固成就。到「未到地定」,還不是很決定,只是一個過渡。到了初禪後,三界的愛欲跟情染完全沒有想念之心。因地沒有淫慾的念頭,當然不會生長在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