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

2020-12-21 若水中觀

P71【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略解】文殊師利法王子合掌白佛:「在座大眾沒有領悟你闡發的見精與色空物象之間關係,『無是見者』與『無非見者』的義理。願如來發大慈悲,開示此諸物象和見精的根本性質,以及『無是』、『無非是』的道理。」

【詳解】

此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由於哀愍四眾惶悚失守的樣子,而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能悟知如來所開發闡明的見精與色空物象之間的關係,以及『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之義理。

「世尊!若此現前所緣之色空等萬象,若是見性的話,就應該可以指陳出來;若萬象非見性者,就該看不到。(然而現在指陳不出見精,但又能見色、空、萬象,)是故而今大眾不知這個義理所歸,故有驚怖,並非大眾往昔所積累的善根少的緣故。(善根輕鮮的人是不堪聽受大乘無上妙旨的)。唯願如來大慈開發闡明,此諸所見之物象和見精的根元是什麼,以及於他們中間的關係、『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的道理。

【注釋】

「疇昔」:往昔。

「善根輕鮮(xiǎn)」:「鮮」,少。

「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見精和物象之間的關係,『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的道理。

【若水中觀】

此時文殊菩薩站出來,代替阿難作為請法者,是有深義的。

一方面,阿難和大眾此時經過佛不斷的開示顯見,已經到達原來的思維模式的天花板,暫時無法超越。而文殊菩薩過去是七佛之師,是過來人,自然知道此時眾生的心態,而且也知道此諸眾生善根深厚,堪受大法;

另一方面,此時佛要開顯的是佛菩薩所住三摩地的境界,二乘人不可及,所以文殊菩薩最合適配合佛來為眾生表演了。

善根,就是過去生對於福慧資糧的累積。此生積累福慧資糧,就是精進修行。

善根不夠的人沒辦法接受深奧法義的,反而容易導致他們的懷疑和誹謗佛法,無意中造下極大的惡業。

有時候說法是一種慈悲,有時候不說法也是一種慈悲。

像《楞嚴經》這樣的深奧經典,都是有極大善根的人才會堅持學完的。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聽到了能學習的就更少了,學習能堅持到底的就少之又少了。

能讀到此處的同修們,千萬不要生退心啊,繼續堅持下去。

P72【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略解】佛告訴文殊及諸大眾:「見與見緣以及所想相,本無所有,根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都是戲論。」

【詳解】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位分證法身的之大菩薩,於其所自證、自性所安住的三摩地中,能見之見分與所見之緣(相分),以及在此基礎上分別心所起的妄想之相,都如病眼所見到的虛空花一樣,本來就是沒有的。(從本以來即無所有,唯心妄現,是故萬象之中無是見者。)又此能見之見分及所緣之相分,其根元是菩提本心之本妙、本淨、本明之真如本體,云何於其中有『無是見者』與『無非是見』的迷惑與戲論?文殊,吾今問你:你是文殊,你這一個真身裡面是否還有一個文殊叫是文殊,或者真身裡面沒有文殊?」

【注釋】

「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此為圓頓菩薩之境界,法身菩薩境界。

「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自住三摩地」、「自受用三昧」、「自性三昧」即指首楞嚴三昧;此定即是佛定,唯有佛及大菩薩堪能。於密教中即稱為「本尊三昧」,以為本尊所自證、自住者。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見」,能見之性;「見緣」,所見的一切物象,為見分之所緣,故稱為「見緣」。「所想相」,即分別心所起諸妄想之相。按《大乘起信論》,「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屬於三細裡面的「無明業相」;「見」是三細裡的「能見相」,見分;「見緣」是三細裡的「所見相」,相分。「所想相」就是六粗,相對前面三細顯得粗,但也是很微細的心識活動: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

「如虛空華(huā),本無所有」:「虛空華」,虛空花。病眼所見,而空中實無華。「本」,從本以來。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乃至第六識的種種妄想之相,內外一切法,從本以來,即無所有,俱是眾生以翳眼所見,唯心妄現。然此知見為佛知見,唯佛及大菩薩,於自住之首楞嚴大定中,方能朗朗照了,現量知見。這兩句話是佛在說明「萬象之中無是見者」。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緣」,即「見緣」。這能見之見分,及所見之相分,原本皆是自性菩提本心的妙淨明體,皆是如來藏真如本體所現,本是一真,更無他物。若以波浪和水比喻的話,波浪是相,水是本體。一切波浪都是水(「萬象之中無非是見」)。

「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既然所有的波浪都是水,哪裡還有是水、或不是水(萬象是見性,萬象不是見性)的爭執與迷惑呢?

「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你本來文殊,是否還有一個是文殊的人?或者沒有文殊這個人?

【若水中觀】

這段是佛第四次徹底開顯心性。是最甚深無上之法,涉及到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這是只有佛及大菩薩入於自受用三摩地才能現量照見的,所以阿難及大眾皆迷惑不解,乃至惶悚失守。

故文殊菩薩做當機眾,幫助眾生比量了解佛這番徹底顯性的經文。

古大德一般都用《大乘起信論》來詮解真心顯相的運作原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三細相(第八識):①業相;②轉相;③現相(境界妄現)。

六粗相:①智相(俱生法執);②相續相(分別法執);③執取相(俱生我執);④計名字相(分別我執);⑤起業相;⑥業系苦相。其中①②為第七識,③④為第六識。

所謂「三細」,為於如來藏清淨法體中,一念無明妄起,欲有所見,於是轉第八識為阿賴耶識,這就是三細中的第一細「業相」或「無明業相」。

有「所」就有「能」,於是又一轉,成立能見之「見分」,這就是第二細的「轉相」(義為轉清淨之心體為有能見分。)

有「能」又有「所」,於是又一轉,而成立異相、同相、非同非異之世界、虛空與眾生相,此即是第三細之「境界妄現相」,簡稱「現相」。

所以本經下面有偈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這都是從真起妄,而妄有之虛空、世界、及眾生,實皆自心現量。

此處的虛空、世界、與眾生,都指的是細境,那麼與粗境有何差別呢?

這些細境,只在本識中結暗為色,即根身、器界與種子三類的「性境」,作為粗境之胚胎而已。

依此細境之胚胎,再長養出六種粗境,即經中「所想相」。

所想相即六粗:

智相——心依賴所緣境發起最初微細分別,產生「愛」或者「不愛」;

相續相——智相當中的分別心持續相續不斷,形成苦樂,起惑造業,維持生死輪迴;

執取相——在相續分別的基礎上,形成了執著和取捨,苦樂感受被強化;

計名字相——執著取捨進一步強化,妄立虛假的名字相、名詞等加以計較執著;

起業相——執著和取捨苦樂,維護名字、榮譽、利益等概念,發動造作事業,造種種業;業系苦相——隨業受報,生死死生,不得自在。

由此可見「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均是由一念無明而生起的虛妄境界。

但同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這些虛妄的本元,卻是真妙明心之起用。猶如波浪相和水體均為溼性,其性不二,故稱一真法界。

「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體,本來就沒有是非二相。

於是佛說你是文殊,你這一個真身裡面是否還有一個人是文殊,或者真身裡面沒有文殊?

我們來看下文文殊師利菩薩是如何回答的。

另外,蕅益大師在《楞嚴經文句》裡,對這段佛第四次徹底開顯心性的解讀非常好,文字並不複雜,筆記下來供大家參考:

自住三摩地者,所謂自受用三昧,即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是也;如來究竟,菩薩分證,故皆能知法自性,徹法源底,不墮是非是妄想中也。

見者,八識能緣之見分,見緣者,八識所緣之相分,此二即是依他起性;如以麻為繩,亦如依於真月捏成二月也。

所想相者,於此相見二分,不了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名為徧計執性;如以繩為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者,不惟徧計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惟無實蛇相,亦並無實繩相,真月不惟無影相,亦並無二相也。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者,以真如不守自性,於自證上幻成見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證之體,正隨緣時而常不變;如繩二分,全體皆即是麻,如天二月,全體即是真月,云何可分是與非是耶?

既知繩即是麻,二月惟一,則雖指蛇即麻,指影即月,亦無不可;但徧計無體,故不說之。

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謂第八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大圓鏡智菩提妙淨明體;第七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淨明體;第六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妙觀察智菩提妙淨明體;前五識之見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淨明體。

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淨;寂而常照,故明。

又既是菩提妙淨明體,亦即涅盤元清淨體——妙故,即是性淨涅盤;淨故,即是方便淨涅盤;明故,即是圓淨涅盤也。

P73【「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略解】【詳解】

文殊答言:「如是,世尊!我是文殊真體,真體內不會另有一人是文殊的。為什麼呢?若有另外一個稱為是文殊的話,就有二個文殊了(然而只有一個文殊);同時,我今天在這裡,我真體內並非沒有文殊(因為我就是文殊);所以我這真體內實在不能說『是有文殊』和『非有文殊』(這兩種說法都是虛妄)。」

【注釋】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我是文殊真體,更無另外一個人稱為「是文殊」。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若有另外一個稱為「是文殊」的,那就變成有二個文殊了。筆者認為,此句猶如後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的翻版。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但我現前確實是就是文殊,並非沒有文殊真體(喻真如本性有真體,不是什麼都沒有。)

「於中實無是非二相」:在一文殊體中,實在沒有「是文殊」、或「非文殊」二相可說。一真法界裡論是論非,皆是戲論。

P74【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略解】佛繼續說:「所以你們認為見精『現在你前』是錯誤的妄想,種種前塵物象以及依此而產生的種種發揮闡明,都是妄想分別的二法,沒辦法從中超越『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兩種局限。只有明了這個真精妙覺明性,本是一真,才能令你們超越『指得出來』和『指不出來』的局限。」

【詳解】

佛言:「此妙明的見精,與諸空、塵象,也是這個道理。其本體是妙明無上菩提本來清淨圓滿周遍之真如本心,由最初一念妄動,故轉妙明為無明,因而虛妄地化為所見之色、空,及能聞能見之見精。譬如捏目而見第二月,誰為真月?誰為非真?文殊,只有一月真(捏目之手鬆開即見),中間自無是月與非月。

「所以你們認為見精『現在你前』是錯誤的妄想,種種前塵物象以及依此而產生的種種發揮闡明,都是妄想分別的二法,沒辦法從中超越『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兩種局限。只有明了這個真精妙覺明性,本是一真,才能令你們超越『指得出來』和『指不出來』的局限。」

【注釋】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妙明之見精與所見之萬象。「空、塵」概括一切物象,即萬象。

「亦復如是」:這是與「真文殊、是文殊、非文殊」的比喻作法合:妙明之見精與所見之萬象,與文殊一樣,只有一真之體,並無是與非。

「無上菩提」:菩提有三種——二乘菩提(證一切智);菩薩菩提(證道種智);佛菩提(證一切種智)。佛菩提至高無上,即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與佛並皆有之,只是眾生自迷不覺,為妄想分別執著塵勞所覆蓋。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妄」,虛妄,以非有而幻化似有,故是虛妄。「色空」,所見之相分。「聞見」,能聞與能見,即見分或見精。

「如第二月」:如捏目所見的第二個月亮。「捏」,比喻一念無明妄動;「目」比喻本覺本明。眼睛本來明亮不花(本覺、本明),一捏之後不能聚焦(轉本明為無明);不能聚焦看月亮時,就看到有第二月(從真起妄)。

「誰為是月?又誰非月?」:對捏了眼睛而見到兩個月亮的人來說,他就會產生疑問:「到底哪一個是真的月?又哪一個不是真月?」其實放手即真。比喻一真法界,唯是一真如體,更無是非、真假。

【若水中觀】

至此,第八番顯見——顯見不分結束。從P66-P74段,算是這八番顯見裡面篇幅最大的了。因為越到後面,義理越艱深,自然佛要通過種種方便開示眾生,所以篇幅大了。

此番顯見不分的目的是讓阿難和大眾領會一真法界不二法門之真義。

在第六番顯見——見性不雜裡,顯示見性迥脫根塵;第八番顯見——見性不分裡,又顯示見與物不分。第六番顯見性之「明」義,第八番顯見性之「妙」義。這兩番顯見又同時顯見性之「周遍圓滿」義。

第二番顯見——顯見不動和第七番顯見——顯見無礙中,顯示「不動」義。

第三番顯見——顯見不滅,顯示「不生不滅」義。

第四番顯見——顯見不失和第五番顯見——顯見不還中,顯示「常住」義。

上述七番顯見,均含有「常」義。

結合第一番顯見——顯見是心非眼,此心『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妙真如性就全部開顯完畢了。

阿難尊者此時仍未完全開悟,心中仍有迷團。因為當時古印度外道也有主張「真我遍滿十方」的自然外道,似乎也有佛開示的妙明真心的某些特質,所以心存疑慮,向佛諮詢。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那些魔比丘都共同的嫉妒他,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佛因此說了《佛說法滅盡經》。我知道佛陀的佛法有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釋迦佛是在第九減劫中人壽百歲時降世的,到現在差不多已近三千年了,所以現在人,活到八九十歲的已為上壽。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並進一步說明別、圓二教妙覺位之差異,說別教之妙覺位坐於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之法輪;圓教之妙覺位則以虛空為座,成就清淨法身,居於常寂光土。其實這兩種成佛途徑只是示現不同,而所得之無上菩提都是一樣的。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1、《楞嚴經》:「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早在唐朝房融把《楞嚴經》獻於武則天,但又被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未有流通。後來,是國師神秀禪師發現了此經,才將它流通出來。《楞嚴經》在宋朝非常受到士大夫的歡迎。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臺,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到現在,天台山的拜經臺還在)。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 卷二慧學居士《楞嚴經》各卷小結:卷二:阿難雖然已明有一個真心所在,但不敢確認在自己身心中即能顯示出來。我佛又與波斯匿王進行一番生動的對話,讓我們從自身見性中去感受不生不滅的真心,推論出:皮膚有皺,而見性不皺;皺者有生有滅,而無皺者無生無滅。阿難又明:見性聞性,定無生滅,但又有疑問:為什麼如來說他是遺失真性,顛倒造業?我佛慈悲,再次舉臂,明示:臂有正有倒,而見性無正無倒,並訓誡阿難:一切眾生因為認水中月,鏡中花為實有已太久了,故迷了又迷,實可憐憫,故名迷中倍人。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 聖空法師:學習《楞嚴經》的好處
    楞嚴(《楞嚴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是從真心自性,從根本上去講的。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你是念佛啊還是持咒、誦經、閉關、打坐……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楞嚴經》教我們「因地發心要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知道你煩惱的根本從哪裡出來的?如果你不知道,來了煩惱,你就去控制,可能到死,你的思想都不會停止。你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嗎?死了之後是「什麼」去投胎?就是我們的「識」,就是我們的思想,它還繼續在工作;只是肉體,它已經不能再用了。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12
    接下來又能如何呢?他說意思就是好像六祖一樣,你看那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這樣子,對不對?六祖惠能大師你有看過吧?他用他的錫杖一動,水就冒出來了,這表示很有修行。我們看過《楞嚴經》,我們看過《楞嚴經》,也許他有,我們不可以否定,但是,這個跟成佛沒關係,知道嗎?這跟成佛沒關係。他說:師父!那您怎麼做?我當然就會想辦法了,接自來水比較快了,用馬達抽水比較快了,搞這個要搞到幾時啊?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楞嚴經》解釋:在家念楞嚴咒怎麼回向
    《楞嚴經》是佛經中非常經典的經文,同時也是三大經王之一,而且學佛的人們還把楞嚴經譽為開智慧的《楞嚴經》。而《楞嚴咒》作為《楞嚴經》中的咒語,其威能也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常念《楞嚴咒》會讓我們獲得不可思議的好處。學佛的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向。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有淫慾還在欲界,如何脫三界?壓抑欲望,使用的是第六識意識心,識心未轉智前還是客、塵,唯識轉智才會亭主,才證空性。《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佛弟子稱為「開悟的楞嚴」。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稀有難得。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也可這樣講,妥妥一代時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經文中都有體現。雖然涵蓋面極廣,但又都能詳細闡述,故而也被稱作修行要門,成佛真因。再加上經書由唐初宰相房融潤筆,文辭華麗優美,所以完全不必為經義晦澀而苦惱,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後文,用後文推導前文。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楞嚴經講義》中,圓瑛大師引用《楞嚴經指掌疏》的一段問答來說明。問:第八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是隨業受報的主人,依照古德所說,業牽著識,隨業受報,就像瓶子裡面裝著虛空在走一樣;捨身、受身,就像把這裡的虛空裝起來,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好像是很有道理,可是,現在要約轉有漏入無漏解釋,到底有沒有什麼道理的依據呢?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其實,這個說法也從側面反映了,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有多牛了。這樣一位超牛的譯師翻譯出來的佛經,不僅你愛讀,而且從翻譯出來之後,幾乎接觸到金剛經的人士人人都愛讀,所以,羅什大師的譯本是最流行的。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現代人很忙,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所謂的世俗人情,慢慢地,很少有人能抽出一點時間來認識自己。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看看鏡中的自己,是不是有點兒陌生了?前段時間,有個停車場的男人火了。下班回家,在車裡足足待了半個多小時。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這是此經與其它如來藏系經典的最大區別。卷一中,佛明確指出,諸修行人不知無上菩提,未能解脫成佛,都是因為不知曉兩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所謂「生死根本」是指眾生的六識攀緣心,眾生不知其為妄體,以其攀緣諸塵之境,妄生愛憎,由此就墮入生死輪迴。
  • 楞嚴經淺釋卷一(18)
    阿難之意是請佛,開示修正定法門,不特使阿難和在會大眾,都得到定力,能夠降伏外道邪魔,同時亦可令信不具,和斷善根之眾生,亦能毀滅惡知見,而得正知正見。 關於闡提,有一公案如下:道生法師講涅槃經時,當時該經還未全,只有上半部,沒有下半部。上半部經說:闡提無佛性,不能成佛,後半部經說,闡提亦可以成佛。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卷一之本經因緣
    ,他們應化無量的身形,去度脫苦海中的眾生,又能救拔濟度未來的眾生,使所有眾生都能超越塵勞的羈累。另外又有無量多的闢支佛(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觀四聖諦而出離生死的聲聞乘,與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而出離生死的緣覺乘,統稱為闢支佛),以及斷惑證真,已在無學位(學無所學)的大阿羅漢,還有一些初發心學佛的人,都一同來到佛的祗桓精舍,隨從大比丘們一起結夏安居(印度夏季有三個月的雨期,正是萬物萌發生長之時,為了避免僧尼外出時會在無意之中傷害了草木小蟲,所以規定在雨期必須居於精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