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2021-01-08 騰訊網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北洋海軍的主力是「八大遠」,定遠艦是旗艦,還有定遠級鐵甲艦二號艦鎮遠艦,然後還有新銳的英式穹甲巡洋艦致遠艦、靖遠艦,德式裝甲巡洋艦經遠艦、來遠艦,德式穹甲巡洋艦濟遠艦,以及國產的平遠艦,這八大遠也是當年中國海軍最先進的八艘軍艦。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看到這裡,很多軍迷就對所謂的「撞擊巡洋艦」目瞪口呆了,怎麼在海軍進入大口徑艦炮交戰的時代,還有撞擊型的軍艦呢?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風帆軍艦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動力、鐵肋鋼殼的新型軍艦了。利薩海戰作為鐵甲艦時代的開篇海戰,義大利和奧地利雙方都有幾艘鐵甲艦參戰,但是由於他的過渡時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戰理論的發展。

在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的「費迪南德」號裝甲艦,以撞擊的方式擊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義大利」號風帆鐵甲艦,成為了這場海戰的轉折點,海戰中發生的兩次重要撞擊,直接影響了海戰的結果,使得此後很長時間內,人們復活了撞擊這一古老的戰術,給鐵甲艦、巡洋艦都裝上了撞角,甚至還研發了專門的撞擊巡洋艦,也就是擁有利刃一樣艦首、結構裝甲較厚、火炮力量較弱的一種向艦首近距離作戰的軍艦。

同樣,奧地利海軍以艦首應敵,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軍艦的艦首方向迎彈面積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夠快的年代裡,艦首迎敵比舷側迎敵更加安全,一度成為教科書式的作戰理論。於是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比如英國、德國海軍等,都開始發展以艦首迎敵為主、以重甲軍艦和大口徑火炮為主的新型鐵甲軍艦。這在1860年代開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錯,也是正確的,畢竟任誰也無法穿越,無法預測後來海軍軍艦的技術和理論發展的變化能如此徹底。

日本海軍也不知道舷側迎敵、速射炮攻擊、高機動軍艦會是未來的主流和發展方向,他們也認為軍艦就應該是艦首迎敵的,只不過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發展和北洋海軍一樣強大的鐵甲艦,於是他們選擇了更為穩妥的辦法:兩種方式相結合。在日本艦隊中,被寄予厚望、被認為可以和八大遠較量的主力其實是「三景艦」和扶桑號鐵甲艦。三景艦也就是松島、嚴島、橋立號三艘防護巡洋艦。

這三艘軍艦為了打擊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把自己變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艦首方向布置了一門320毫米的大口徑艦炮,這種艦炮轉動困難,需要軍艦調整自己的艦首指向來協助瞄準,非常笨重。但是在艦首迎敵、重甲防護盛行的年代,這3艘4000多噸的鐵艦是事實上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核心絕對主力。只不過,他們的大口徑艦炮在海戰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來強調軍艦的近戰效果,較有前瞻性的為軍艦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兩舷,各配置了1門120毫米速射炮和1門47毫米速射炮。

而在甲午海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等新銳的快速巡洋艦,則只是作為「遊擊艦隊」,也就是機動的輔助艦隊來使用,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本陣中,其實是扶桑號鐵甲艦為主,三景艦為輔的大口徑艦炮、重甲艦隊。誰也沒有想到,第一遊擊艦隊竟然能把北洋海軍側翼徹底打垮,以至於北洋海軍艦首迎敵的幾艘主力艦,紛紛在舷側受到了日本遊擊艦隊的重創,而在舷側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軍,則幾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難境地。

也就是從甲午海戰開始,舷側迎敵以增強打擊火力,T字陣接敵以實現火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一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復古戰術,忽然又成為了變革性的全新軍事理論,英國、德國等國迅速跟進,放棄了此前建造的超過萬噸級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等「還較為新式」的軍艦,直接轉為建造以「君權」級戰列艦為開端的前無畏戰列艦。

說到底,誰也不會穿越,誰也無法預料,重甲重炮的時代竟然過時的那麼快,高速、機動、速射炮、舷側迎敵的時代竟然來的那麼快。事實上,即便是甲午海戰爆發之前的英國海軍,也沒有完全預料到轉折會這麼快到來,也就是在甲午海戰之後,各國的鐵甲艦才開始紛紛退役,前無畏戰列艦才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當然,每一次轉折之前總是有預兆的,英國海軍作為當時的全球首強,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權」級前無畏戰列艦,只不過當時距離甲午海戰爆發只有2年時間,北洋海軍就算是跟蹤先進潮流也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說,海軍終究是一個技術軍種,技術和理論是決定性的,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敗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技術和理論上,我們無法責備北洋海軍能做到更好,畢竟在那個全面落後於世界的晚清時代,北洋海軍還算是一個比較近代化、比較進步的武裝,他們也是拼盡全力去迎戰日本海軍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軍事理論變革的時期,就慢了那麼一步,就差了那麼多,在那時也是無法設想周全的。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海軍一定要隨時更新,海軍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要牢記那句話,「海軍的主力艦,是在船臺上開始過時的」。

相關焦點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軍港甲午海戰的豐島海戰開始時,日方共有裝甲巡洋艦兩艘,輕巡洋艦1艘,中方有「濟遠」號裝甲巡洋艦和中國自製的鋼殼炮艦「廣乙」號,由於日艦航速快,火力猛,又是有備來犯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不僅將擁有的實力最大的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徹底葬送,順帶把朝鮮也丟給了日本。而日軍還攻入東北地區,和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衛和旅順。可以說,這一仗日本以國運為賭注,做了萬全的準備,打敗了匆忙應付戰事的大清。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後被英法聯軍焚毀。
  • 甲午海戰中日海軍最主要的武器差距:火藥,日本下瀨火藥全球領先
    中日甲午海戰中,曾出現這樣一幕:定遠艦憑藉龐大的裝甲身軀和大口徑炮,在海戰中左衝右突,頻頻發炮,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突然一發炮彈擊中定遠艦首,引起了一場久久無法撲滅的大火。大火伴隨著黃色的濃煙,顯得十分詭異。這次命中和其他炮彈明顯不同,其他炮彈通常不會引燃大火,也不會有這種黃色的煙霧。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曾經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它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歷史的印跡》去尋找答案。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
  • 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覆滅。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 北洋海軍定遠鐵甲艦炮管晾曬衣服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提起甲午海戰和北洋海軍,人們總是很沉痛,近幾十年裡,關於中國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原因,有很多論述,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事例就是「大炮晾曬衣服」傳說,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大炮晾衣服這件事表明北洋海軍紀律鬆懈,軍紀敗壞、毫無戰鬥力。然而,這其實是虛構謠傳的段子。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 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說到近代的清日海戰,很多人都把1894-95年中日戰爭前十年的長崎事變看作是清政府發動對日戰爭的最佳時機,他們認為,如果在這個時候發生戰爭,日本海軍將會被清海軍打敗。北洋海軍能提前十年贏得戰爭嗎什麼是長崎事件?
  • 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信息顯示,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 60年前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五)
    況周頤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兩方印章,一方印刻、一方陽刻,「朱文曰『臣印世昌』,白文曰『海軍都督』」。但 這 兩 方印,給這幅字帶來了疑點。「臣印世昌」,或許應該是「臣世昌印」,印章上的四個字應為逆時針轉寫排列。送給朋友的書法,蓋上「臣」印似乎有違規制。第二方印「海軍都督」則十分罕見。鄧世昌在北洋海軍的正式官職為「中軍中營副將,以花翎提督銜記名總兵借補,委帶致遠快船」。
  • 甲午功過李鴻章:一腔熱忱保大清,卻用錯方法導致自己身敗名裂
    然而伴隨他一路高升的還有對他的爭議話題,有人說他的洋務運動是表面功夫,拯救不了大清,有人說大肆斂財,借著搞海軍將錢放進自己的錢包。而無論哪種,都是源於中日轉折點甲午海戰,可以說那一場仗贏了,李鴻章可以作為中興名臣,輸了他之前的一切自救都是的徒勞,甚至成為保守派等人逼他下臺的話柄。那麼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功過如何呢?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成為國家元首
    導讀:1894年9月17日,下午15時20分,在清朝鴨綠江口外的大鹿島海域,北洋艦隊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帶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在艦上炮彈用盡之際,下令全速快車,衝向路過的日艦吉野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