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2021-01-08 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信息顯示,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據悉,水下考古隊此前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這塊鐵甲起吊出水,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真容。

該鐵甲已被安全送往劉公島,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

威海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自2017年起,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的聯合考古隊開啟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調查確認這是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沉址。今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上千件已陸續出水。

定遠艦鐵甲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的發現,不僅提供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成為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對北洋海軍、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後期,中國甲午海戰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

相關焦點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在劉公島附近海域出水(9月17日攝)。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 18噸重鐵甲出水
    從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獲悉,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在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附近海域,考古隊員們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起吊出水。
  • 定遠艦鐵甲出水現真身!它與馬尾關係千絲萬縷
    據新華社9月21日報導,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定遠艦」鐵甲出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18.7噸鐵甲出水!與那場曠世海戰有關……
    鄧世昌指揮著撞向日艦的「致遠號」、為免落入敵手而自沉的「定遠號」……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鐵甲起吊出水。
  • 沉入海底125年 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 黃宙輝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出水,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正是戰列艦興起的時代,而鐵甲艦就是當時海戰裡特殊的存在。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甲午海戰爆發戰前在清政府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主持下,北洋海軍於1885年向德國訂購了世界上較先進的7335噸級鋼鐵裝甲艦「定遠」號「鎮遠」號和和排水量2300噸的「濟遠」號,這在當時是遠東地區威力最大的戰艦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昨天,2020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本次考古調查工作擬提取2019年發現的大型鐵甲,並對沉艦艏、艉部進行抽沙清理,計劃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定遠艦曾經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它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歷史的印跡》去尋找答案。
  • 北洋海軍定遠鐵甲艦炮管晾曬衣服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在《海戰日錄》和《日本帝國海上權力史講義》等書中,創造了一系列日軍勇於赴死,指揮官智慧無比,敵人愚不可及的神話。後來此段子傳到國內,被國內廣泛引用和演繹。最早是《義勇軍進行曲》是詞作者田漢,他同時又是中國海軍史研究學者,1940年《海軍整建月刊》創辦於常德,在創刊號上刊載了田漢所著的《中國海軍幾個問題》系列連載文章,當時田漢正在創作中日甲午海戰的劇本,發表的《中國海軍的幾個問題》分3期刊完,歷時整整1年。田漢在文中引用的資料非常豐富,許多是20多年前他在日本期間潛心收集的。他認為收集資料須敵我兼顧,通過收集日方資料作分析比較。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甲午海戰中日海軍最主要的武器差距:火藥,日本下瀨火藥全球領先
    中日甲午海戰中,曾出現這樣一幕:定遠艦憑藉龐大的裝甲身軀和大口徑炮,在海戰中左衝右突,頻頻發炮,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突然一發炮彈擊中定遠艦首,引起了一場久久無法撲滅的大火。大火伴隨著黃色的濃煙,顯得十分詭異。這次命中和其他炮彈明顯不同,其他炮彈通常不會引燃大火,也不會有這種黃色的煙霧。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致遠」艦:海魂不滅(3)
    經過歷時兩年多、多方共同努力的水下調查,籠罩在神話和誤解之後已有120餘年的甲午名艦「致遠號」,下落終於被查明。當年冬天,丹東港集團利用自行購置的磁力儀等設備進行了初步水下測掃,確認水下約20米深的位置的確有一艘沉船存在。2014年初春,水下遺產保護中心派出的船隻對1997年公布的4個沉艦坐標點進行了一系列排查,最終並未發現存在沉船的跡象。調查的重點遂被集中到了丹東港集團發現的沉船殘骸上。這一殘骸的坐標與日方1895年記錄中的致遠艦沉沒地接近,但在《二十七八年海戰史》中被標註為超勇艦。
  • 甲午振威將軍,晚清海軍總司令——葉祖珪和靖遠艦
    兩艦艦身長250英尺,寬38英尺,吃水15英尺,排水量2300噸,動力5500馬力,航速18節。艦上裝備有21公分主炮、15公分炮、5.7公分炮、輪轉式機炮、18英寸魚雷發射管等武器,乘員202人。光緒14年(1888),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靖遠」艦被編入中軍隊,管帶葉祖珪升署中軍右營副將銜。葉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閩侯人。
  • 前無畏艦有哪些技術突破?為何能欺負一眾鐵甲艦
    皇家君主號前無畏艦 以美國第一艘前無畏艦印第安納級的俄勒岡號為例,它的標準排水量已經達到10288噸,相應的能用於裝甲防護的噸位就增加了,該艦的防禦裝甲為鎳鋼,主裝甲帶最厚處
  • 樓船夜雪瓜洲渡:關於艦艏的那些小知識!
    近日義大利高速巡邏艦(PPA)2號艦下水之後特殊的雙艦艏設計很快就吸引到了大家的目光,那麼義大利海軍為何放著好好的飛剪艏不用偏僻要用這種特殊的雙艦艏?本文將帶大家認識一下不同種類的艦艏,看完您或許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