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日海軍最主要的武器差距:火藥,日本下瀨火藥全球領先

2020-12-18 今晚聽歷史

中日甲午海戰中,曾出現這樣一幕:定遠艦憑藉龐大的裝甲身軀和大口徑炮,在海戰中左衝右突,頻頻發炮,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

突然一發炮彈擊中定遠艦首,引起了一場久久無法撲滅的大火。大火伴隨著黃色的濃煙,顯得十分詭異。這次命中和其他炮彈明顯不同,其他炮彈通常不會引燃大火,也不會有這種黃色的煙霧。

大火最終導致北洋水師最大的鐵甲艦之一定遠,漂浮在海面,無法自主前進。戰爭的天平就此偏向了日本一邊。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劇烈的爆炸加大火,是因為日本海軍當時裝備了一種大威力炮彈,炮彈的核心機密,是一種火藥。

甲午戰爭中,日軍有一項明顯的技術優勢,在當時世界上也首屈一指,這就是「下瀨火藥」。

1890年左右,日本海軍軍官辰巳一,利用在法國監督建造軍艦的機會,竊取了法國發明的苦味酸烈性炸藥的樣本。

樣本被迅速送回日本,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以此為基礎,經過分析實驗後,實現了苦味酸炸藥的日本國產化。在日本被稱為「爆裂藥」,後稱「下瀨火藥」

此時,日本人還停留在粗劣的偷竊和山寨水平之上。

苦味酸是一種黃色炸藥,和金屬接觸會變得非常敏感,極易發生爆炸,因此不能安全地應用於炮彈中。如何讓苦味酸炸藥實用化,是當時世界上一個難題。

下瀨雅允又開始試圖解決這個工程難題,經過多次試驗,甚至在實驗中差點炸斷自己的手腕,下瀨雅允終於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1.在炮彈內壁塗上厚漆作為第一道隔離層。

2.用浸過蠟液的絲綢包裹苦味酸炸藥,製作成藥包,絲綢成為第二道隔離層。

3.考慮到苦味酸炸藥的威力是普通火藥的75倍,因此不必滿裝填,而是用普通黑火藥和苦味酸火藥混裝。於是,普通黑火藥又形成第三道隔離層。

三道防護,讓炮彈的安全問題得到初步解決,此時日本人已經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

但是,由於苦味酸的過度敏感,原來炮彈使用的碰炸引信又無法和新式炮彈匹配,炮彈經常過早的爆炸,發射後,哪怕碰到一根細細的鐵絲也會爆炸。而海軍希望炮彈應該穿透船體後再爆炸,現在過早爆炸會導致威力無法有效釋放,直接影響使用效果。

如果不解決引信的問題,這種炮彈還是無法正常使用。

很快,日本海軍兵工廠又研發出新型山內改正式彈底著發引信,徹底解決了安全問題,下瀨火藥正式實用化。

至此,日本終於實現了世界首創。

這種新型裝藥的炮彈,在甲午海戰中給北洋海軍艦隻造成很大的破壞,炮彈爆炸後會引起大火,散發毒煙。下瀨火藥產生的高溫讓鋼鐵都可以燃燒,毒煙導致水兵無法有效撲救,定遠艦首的大火,就和下瀨火藥有關。

當時北洋海軍還在使用傳統的黑火藥,炮彈分實心彈和裝藥彈兩種。大部分穿甲彈都是實心的,靠動能來破壞目標船隻的結構。這樣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火藥爆炸威力不足或者過早過晚,不如使用實心彈更可靠。

而裝備了新式炮彈的日本人,卻可以擺脫這個技術困擾。一旦命中,就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力,這樣就是為什麼北洋海軍命中率遠高於日軍,卻沒有擊沉一艘日艦的原因之一。

下瀨火藥在甲午戰爭中尚屬首次使用,批量不大。到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海軍火炮已經普遍換裝了下瀨火藥,這種火藥讓日本海軍高層是如至寶,它也的確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威力。

下瀨火藥憑藉遠遠超過當時普通火藥的威力一直在戰場上活躍了幾十年。一直到二戰出現了TNT炸藥,苦味酸炸藥的時代才宣告結束。

北洋海軍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有制度原因也有技術原因,火藥技術水平的差距,只是眾多技術差距之一,此外還有速射炮不足、炮彈質量不穩定等等,都導致了北洋海軍的最終敗北。

相關焦點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這八大遠也是當年中國海軍最先進的八艘軍艦。 而在甲午海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等新銳的快速巡洋艦,則只是作為「遊擊艦隊」,也就是機動的輔助艦隊來使用,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本陣中,其實是扶桑號鐵甲艦為主,三景艦為輔的大口徑艦炮、重甲艦隊。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日本對中國的新型鋼鐵裝甲艦十分恐懼,為了在未來海戰中能與中國抗衡,日本投入巨資趕建了一批鐵甲戰列艦。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日本人在法國偷了一點粉末,從此就變成了東亞第一強國
    上個世紀初的日俄戰爭,當時幾乎沒人能想到日本會取勝,就連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在開戰前還在高呼「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抱定了必死的決心。 至於日本為什麼能打贏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人們往往把聚光燈都投放到那些大佬身上,像制霸海軍的東鄉平八郎,天才特工明石元二郎,亦或是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等等,但卻忽略了一些細微卻又關鍵的細節,比如日軍使用的火藥——當時最先進的下瀨火藥,以及他的發明者——下瀨雅允。
  • 日本發現大批中國烈士墓,百年來無一人祭祀,究竟發生了什麼?
    日軍把清朝時期矛頭指向我國,兩國交火,發生了甲午中日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在殘酷的戰鬥下,雖然我國軍艦比日本強出數倍,但是,我軍仍然不濟,士軍慘敗。日本國家便野心勃勃,變得更加的猖獗,更加的肆意橫行。甲午中日戰爭失敗: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榮成灣登陸,攻佔了威海南幫所有炮臺,隨後佔據威海衛。
  • 學人薦書|杜君立:火藥時代的中國軍事大分流——《從丹藥到槍炮》
    火藥到達歐洲時,恰逢歐洲中世紀晚期列國爭霸,頻繁的戰爭及其烈度致使各國展開武器競爭,因此導致火器發展日新月異。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卻經歷明朝朱棣之後一兩個世紀的和平階段,火器技術一度停滯不前,中西火器出現了第一次分流。西方世界主要是利用火藥的助推功能,從銃發展出槍和炮這兩個不同方向:火槍兵取代了長矛兵,火炮從小型炮發展為大型炮,並且炮管越來越長,射程和殺傷力越來越大。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中日甲午海戰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不僅將擁有的實力最大的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徹底葬送,順帶把朝鮮也丟給了日本。而日軍還攻入東北地區,和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衛和旅順。可以說,這一仗日本以國運為賭注,做了萬全的準備,打敗了匆忙應付戰事的大清。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清廷不是沒有察覺。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 矛與盾的對決,海軍戰列艦的攻與守,被帽穿甲彈的出現成為破局者
    上圖是日本佐世保軍港中日甲午海戰(日方稱日清戰爭)日本海軍陣亡士兵的公墓,而在墓地前矗立著2顆炮彈,而這2顆炮彈來自於中國海軍定遠號鐵甲艦。為何定遠號的炮彈會在日本的戰爭公墓裡呢?在很多關於甲午戰爭的文章和影視作品中都會有說到,中國海軍的艦炮打中日本軍艦卻沒有爆炸。記得此前有中國人專門去了趟這裡,在摸著這2顆炮彈的時候他哽咽地說道「一百多年前你要是爆炸了該有多好啊」。但這兩顆炮彈永遠不會爆炸,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大鐵坨子,裡面是沒有火藥用來爆炸的。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信息顯示,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 號稱世界第三,讓小日本吊打,俄國海軍對馬海峽慘敗,艦隊被全殲
    在去年的11月27日,俄羅斯海軍司令葉夫梅諾夫訪問日本,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參謀長在東鄉平八郎的畫像前合影!照片發布以後,俄羅斯公眾才想起來,原來東鄉平八郎是日俄戰爭期間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他在116年前的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日本聯合艦隊擊敗了遠道而來的俄國海軍。
  • 火藥是誰發明的?什麼情況下發明的?火藥發明的目的是什麼?
    火藥是我們熟悉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火藥到底是誰發明的,是在什麼情況下發明的,發明火藥最開始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事就不知道夥伴們知不知道了!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發明火藥這個事 火藥的發明可以說是誤打誤撞,而且可以說是一行搶了另一行的飯碗。 首先為什麼要發明火藥?您要是單純的以為是為了製造武器,那就錯了,大錯特錯!發明火藥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求長生!
  • 60年前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五)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忠勇殉國,「死事最烈」,清廷按提督例從優議恤,諡以「壯節」,並追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御賜祭文。在北洋海軍陣亡將士中,鄧世昌所獲恤賞規格最高,也因此得到時人的廣泛讚譽。是否存在一種可能:在甲午戰後,某人或某個書畫製作機構,以鄧世昌的名義製作了這幅字。「臣」印作為當時朝廷大員的一種通識印章,均可製作。
  • 比電磁炮更靠譜,火藥時代或被雷射武器終結,最大優勢是成本低
    在很多人看來,火藥已經出現好幾百年。作為人類戰爭的主角,火藥的時代似乎也走到了盡頭。未來能取代火藥武器的,也就是電磁炮和雷射,而後者有著幾點得天獨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