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國產新車上市的報導下面,總有幾個留言會噴三大件:「三大件都是自主的嗎?」、「你就告訴我是不是還會燒機油」、「設計好看有什麼用,三大件還是別人的」……
終於有一天,車展成了電動車的主舞臺,車企的戰略宣言也開始大談電動化,電動化到來了、電動車來了。
輕鬆達到一萬轉以上的電動機取代了發動機;缺乏亮點的減速器取代了技術複雜的變速箱。
大家的關注點也從研究技術變成尋找屏幕;車企津津樂道的各項參數只剩下續航裡程的多少。
和傳統發動機、變速箱這些複雜的機構相比,電動車儘管看起來花哨,實際打動人的地方卻少之又少。
設計風格見仁見智,續航是400公裡還是500公裡更是毫無懸念,分分鐘就能看出高下。
那麼,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電動車,上市後靠什麼打動你?今天咱們就單挑出一個品牌來聊聊。
在美國有這麼一個汽車品牌,它就是特斯拉。
很多人喜歡把它比作蘋果,理由是很多人認為它是和蘋果一樣的「顛覆者」。
它發火箭、放衛星、玩晶片,仿佛汽車界的神話一般出現在大眾眼中,當它的產品問世之後,很多人甚至大呼「狼來了」。
這樣的背景下,最近特斯拉股價爹爹攀升,甚至一躍成為美國市值第六的大公司,總市值超過5500億美元,比豐田和大眾加起來還高。
只是在這一片虛浮的資本泡沫背後,特斯拉的問題其實非常大。
從市場上來看,由於油價便宜,電動車在美國市場發展空間非常狹小,而中國和歐洲,才是特斯拉的主戰場。
早期,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才剛剛萌芽,歐洲的車企巨頭還懵懵懂懂,沒想明白到底做不做電動車的時候,特斯拉藉機大火了一把。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誕生了雷諾Zoe、大眾ID.3這樣強勁的對手,而蔚來ET7、小鵬P7、比亞迪漢等實力車型也在國內開始發力,讓特斯拉開始瑟瑟發抖。
可能有人會說特斯拉市場對手雖然多,但技術牛啊!真的求求你,別替馬斯克尬吹了。就拿特斯拉引以為傲的電池來說,除了那套被稱其為BMS的電池管理系統,其他組件還不是主要來源於寧德時代和松下,況且起火事件依然頻發。
而所謂的自動駕駛技術更同樣不用多言,除了膽子大喜歡用消費者做小白鼠之外,在技術本身也並沒有和其他車企拉開明顯差距。
一些傳統車企的技術儲備遠遠不在其之下,只是在法規的限制下為了人身安全不輕易使用罷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和國外的第一起有報導的無人駕駛致人死亡事件中,產品也來自於特斯拉。
而高速時「飛走」的天窗、飾板之間撲朔迷離的縫隙、「無內飾」的內飾設計,之前沒有造車經驗的特斯拉,在做工粗糙這件事上更是一個也沒落下。
炒噱頭做營銷,這是商業的方式;講故事漲股價,這是資本的遊戲;割韭菜調價格,那也是願打願挨。
只是豐田及大眾年銷千萬,市值卻不及特斯拉的一半,這樣的公司會不會大開大合,沒人能說得好。
車聞碎碎念:
罵你,那是心疼你!這是很多長輩在批評完我們之後常常說的話。
對於特斯拉也一樣,我們並不希望這樣一家為行業「開天闢地」的企業轟然倒塌,畢竟馬斯克的很多做法已經打破了汽車產業延續上百年的生產以及經營模式,行業需要這樣的思想領袖,其對待科技創新狂熱而執著的態度值得我們尊敬並學習。
只是從產品本身來講,我並不覺得此時的特斯拉有什麼優秀的地方,如果拋開馬斯克的光環,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真的還有很多優秀的產品可以看看。
而最重要的,掏錢買產品沒問題,只是我們不想讓它成為資本的「收割機」,更不願意做那個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