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為佛,到印度創建了佛教?聽聽佛教徒怎麼說的

2020-12-21 瀟湘客讀名著
老子過函谷關

文/瀟湘客

《西遊記》中的青牛怪有一樣法寶叫做金剛琢,金剛琢水火不侵,能套諸物,就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不是對手,手中的兵器金箍棒也多次被套走,猴子上天求援,請了無數的神仙,但也奈何不了這件法寶,後來經過打聽,得知原來這青牛的主人就是太上老君,法寶金剛琢也是老君鍛鍊的兵器。

太上老君是三清之一,道教的祖師爺,他在歷史上也有原型,就是那個鼎鼎大名的老子,老子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寫了一篇五千言的《道德經》,而相傳老子寫《道德經》也有一個小故事。

老子

老子因為不滿周朝統治,其實也是為了避禍,就辭去官職,騎著自家的青牛西出函谷關,在函谷關遇到了一個信奉道家的守關長官尹喜,尹喜素來聽聞老子大名,便要求他留下自己的一部著作,不然不讓他出關,老子無奈,就寫了這部《道德經》,寫完之後,老子便過函谷關西去,不知所蹤。

那麼老子去了哪裡呢?在《西遊記》中,有這麼一段話。

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剛琢』,又名『金剛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

在這裡提到了化胡為佛這四個字,化就是教化,胡就是胡人,《西遊記》中老君這話的意思就是他過了函谷關後,去了胡人的地方,教化胡人成佛!

化胡為佛這個說法其實由來已久,當時正值佛教進入中國,道教作為本土宗教,自然不能容忍有一個外來的宗教和自己搶地盤,於是兩家的爭鬥就開始了。

道教就在老子西出函谷關這件事上做文章,說老子西去是到了印度,然後他用道教理論教化了印度人,才有了佛教。東晉時期有個叫王浮的道士,因為他跟和尚辯論老是輸,就把這件事添油加醋的詳細解釋了一通,他說老子過函谷關後,直接到了印度,然後在印度化身為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

佛祖

佛教徒對這個說法當然不買帳,甚至是深惡痛絕,他們心裡想既然你們敢拋我祖墳,那就也別怪我們無情,於是他們如法炮製,在一本叫做《起世界經》的書裡編了這麼一個故事,說佛為了教化東土,向中國派了兩個使者,一個叫做迦葉菩薩,化身為老子,一個叫做儒童菩薩,化身為孔子。所以說你東土無論是道教還是儒教,其實都是我佛教的弟子。

於是從此之後,兩教開始了勢如水火般的爭鬥,最有名的要數元代的『戊午之辯』,這一戰道教大敗,辯論前雙方下了賭注,佛教代表說如果誰輸了,誰就把腦袋砍下來,但道教代表對辯論底氣有點不足,聽到這話不敢回答,最後還是皇帝給了他們一個臺階下,說如果和尚輸了就留髮當道士,道士輸了就剃頭當和尚,聽到沒有生命危險後,道士們才摩拳擦掌的去比試。

但這場爭鬥,道教一敗塗地,十七個道士全被剃了光頭,他們深以此為恥辱。

道教在辯論方面不如佛教的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本教的理論性知識不足,道教的理論知識只有道祖的一本《道德經》,不過五千字而已,而莊子的《南華經》雖然可以為道教裝門面,但莊子的文章多以文學性見長,對於辯論卻沒什麼大作用。

道士

而佛教的優勢就是有大量的經文,也就是本教的理論,本教的歷史等等,所以在磨嘴皮子方面,道教常常被佛教說的啞口無言。

因此說到底,化胡為佛這個說法不過就是佛道之爭的一個產物罷了,沒有什麼實質的證據能證實,老子倘若西出函谷關到印度,就得跨過喜馬拉雅山,憑他孤身一人不帶裝備,顯然不可能做到。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世界觀中,「化胡為佛」是在貶低佛教嗎?
    有朋友認為書中「化胡為佛」之說,另有其意,並非指的是老子教化釋迦覺悟證道,相反指的是老子拜釋迦為師。其實這部小說的創作,並非是嚴格依照宗教體系,而是以民間傳說和民俗信仰為基礎創作的。朋友以為,化胡之說源出的《老子化胡經》是違經,作者不可能參考,何博士不以為然。這部違經出現其實晚於「老子化胡」之說,老子化胡的公案在佛教初入中國之時,是兩教都認可的。佛教興起後,才展開了對這段公案的佛道之辯。雖然在這場辯論中,佛教勝出,官方上對這段公案也有了造假的定論。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 臺灣女星劉真去世,佛化喪禮引關注!佛教喪禮細節大揭秘
    據了解,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進行手術,手術到一半突然心臟驟停,經過46天搶救,於3月22日22點離開人世。劉真的丈夫辛龍,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劉真住院期間,辛龍每天茹素,為劉真祈福。劉真去世後,辛龍選擇以佛教的方式,為劉真舉行喪禮,並選擇夫妻塔位,存放劉真骨灰。
  • 到印度必去的五大佛教聖地
    佛教產生於印度,與佛陀有關的遺蹟很多,佛陀出生之地藍比尼花園,悟道之地菩提迦耶,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圓寂之地拘屍那迦,還有著名的佛學院那爛陀……都是佛教僧侶和信徒到印度朝聖的必去之地。釋迦牟尼據傳,佛陀原名喬達摩悉達多(Gotama Siddhattha),也稱釋迦牟尼(Sakyamuni),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原是伽毗羅衛國(Kapilavatsu)的太子。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佛學基本常識,佛教傳入我國的輝煌歷史
    在一些年老的比丘主持下,佛教弟子開始了結集的活動,由最有威望的比丘根據自己和眾人的記憶把佛生前的說教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這樣就形成了佛教典籍的原始形式。第一次結集,舉行於釋迦入滅一年之後,也就是雨季安居期間,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召集佛教徒在王舍城集會,確定佛說法的標準記錄。
  • 一切眾生都是佛教徒----宣化上人開示(中英雙語版)
    一切眾生都是佛教徒All Living Beings Are Buddhists 現在的眾生,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如果對眾生發瞋恨心,等於瞋恨父母和諸佛,成為大逆不孝的人。 對於佛教,一般人各有執著,有人執著是印度佛教;有人執著是錫蘭佛教;又有人執著是中國佛教;或者是日本佛教等等。有種種不同的執著和看法,就把佛教變成有界限、有邊際,把佛教分了家了。其實佛教是無量無邊,沒有一定範圍的。所以我一向主張,不要把佛教劃出界限,要世界一家,團結一致才對。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道教與能與佛教抗爭2000餘年的原因在哪裡?一敗塗地的戊午之戰道教初創是在東漢末年,而那時,也正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只不過當時的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很小,是到了南北朝,佛教在中國才開始發展起來,到隋唐時期達到頂峰。
  • 中國佛教歷史故事連載:第四集:這個事情,我們竟然誤會這麼多年
    不開玩笑,真正的大佬來了這次一定要把咱信的佛搞明白是咋回事應該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古代印度的一個小國國王生了一個孩子,那個小國大概和現在現在的湖北當陽差不多大吧,印度當時講族姓,他是釋迦族,釋迦是譯音。
  • 【佛系】吃雞蛋算不算殺生、抽菸是不是犯戒……關於佛教飲食,一次性剖析疑惑
    供養什麼,就接受什麼佛教出現於印度的時候,佛教徒並沒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和規定,因為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普遍的國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異的飲食觀念。所以,原始時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過的是沿門託缽,所謂「一缽千家飯」的飲食生活;他們不選擇託缽的對象,也沒有所謂潔淨或不潔淨,神聖或不神聖的飲食禁忌,為的是一律平等、廣結善緣。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佛教是在反對印度傳統宗教婆羅門教的沙門(出價僧侶)思潮中誕生的一種新宗教,是印度文化中的一股清流。到了阿育王時期,佛教迎來了在印度的全盛時期,阿育王皈依佛教,「以佛治國」,更推動會佛教向世界傳播。公元1世紀興起的大乘佛教,公元7世紀興起的密教、更是將佛教的異化推到極致,並與上述部派佛教共同構成了迥然不同的印度三個階段佛教形態。它們分別傳播到世界各地,則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巴利語、漢語、藏語三大語系佛教。
  • 「商羯羅將佛教趕出印度」一件炫目的皇帝新衣
    近些年隨著印度教黑天派一支派開始流傳國內,一些信徒為宣傳造勢,又頻出新型貶損佛教的驚人之語,最聳人聽聞的,莫過於:「曠世奇才!將佛教逐出印度的商羯羅」「僅僅用了三十二年!商羯羅就將佛教徹底趕出印度」「商羯羅理論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滅亡的根本原因」等等毫無歷史根據的自贊毀他之言。一時間此等撇腳謊言,被一些敵視佛教的外道當成至寶而極力轉帖流布,大有告天下廣知的亢奮。
  • 釋迦牟尼佛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
    rtha Gautama,釋迦牟尼(即「釋迦先賢」)佛,或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苦行僧(?rama?a)和聖人,佛教的奠基人。據信,他主要在公元前6至4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古印度的東部生活和教書。喬達摩教導了一種介於感官放縱和在拉瑪中發現的嚴重禁欲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後來他在印度東部的其他地區(如Magadha和Kosala)任教。
  •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後漢書》裡怎麼說的?
    一:老子為何人?為何西出函谷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為貴族,曾擔任守藏史,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圖書管理員。最後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經》,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西出函谷關而去,不知所蹤。二: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去哪裡了?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向一直成謎,但也引起很多後人猜想。
  • 為何印度放棄了讓人平等的佛教?地位低的人傾向於平等的制度!
    其實印度教的標準太低,三相神的祖先崇拜就是印度教徒,這就好比說中國拜佛=佛教徒,但是在中國拜佛的人通常可能什麼神靈都拜。從各地印度教徒的地方文化差異來看,許多印度教徒也可能是錫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只是他們在這樣混亂的身份下都被歸納為印度教徒。種性就是階級對立,但是人家印度就是可以讓底層人民甘於奉獻,作賤民,這就是人家厲害的地方。
  • 龔鵬程|佛教太陽神
    可見佛教的無量光信仰來自中亞,對無量光佛的「光明崇拜」,可能是阿彌陀信仰中的主流。但無量光佛又名無量壽佛,影響最廣的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以無量壽佛為主要名稱。宋施護譯《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主要名稱。玄奘譯出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兩名並舉。無量光與無量壽其實代表兩種思路和崇拜儀式。
  • 佛教徒食素: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
    佛教徒食素: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正反兩面的持論者,各有見地,互不相服。那麼,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陀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今天的人又該如何看待源自古印度的這一信仰與飲食的抉擇問題呢?
  • 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印度遺失1400多年後,為何會在中國現身?
    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據緣起性空的義理,佛教認為,舍利子只是物質元素並無靈異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於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佛經上說,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燻修的。
  • [善問妙答]什麼是佛教?(精美圖文)
    這些導師雖然教導了他不少,但 始終沒能解說痛苦的起因以及解決方法。 最終,經過了六年的努力、苦行及禪修,他覺 醒了,所有的無明隨之而消逝。從那天起,他被尊稱 為「佛陀」,即覺悟者。接下來的45年,佛陀遊走北印度,宣揚他所證悟的 道理。由於佛陀的慈悲和寬容在當時聲明遠揚,因此跟 隨他的信徒成千上萬。在80歲那年,年邁有病的佛陀終 於安詳地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