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瀟湘客
《西遊記》中的青牛怪有一樣法寶叫做金剛琢,金剛琢水火不侵,能套諸物,就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不是對手,手中的兵器金箍棒也多次被套走,猴子上天求援,請了無數的神仙,但也奈何不了這件法寶,後來經過打聽,得知原來這青牛的主人就是太上老君,法寶金剛琢也是老君鍛鍊的兵器。
太上老君是三清之一,道教的祖師爺,他在歷史上也有原型,就是那個鼎鼎大名的老子,老子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寫了一篇五千言的《道德經》,而相傳老子寫《道德經》也有一個小故事。

老子因為不滿周朝統治,其實也是為了避禍,就辭去官職,騎著自家的青牛西出函谷關,在函谷關遇到了一個信奉道家的守關長官尹喜,尹喜素來聽聞老子大名,便要求他留下自己的一部著作,不然不讓他出關,老子無奈,就寫了這部《道德經》,寫完之後,老子便過函谷關西去,不知所蹤。
那麼老子去了哪裡呢?在《西遊記》中,有這麼一段話。
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剛琢』,又名『金剛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
在這裡提到了化胡為佛這四個字,化就是教化,胡就是胡人,《西遊記》中老君這話的意思就是他過了函谷關後,去了胡人的地方,教化胡人成佛!
化胡為佛這個說法其實由來已久,當時正值佛教進入中國,道教作為本土宗教,自然不能容忍有一個外來的宗教和自己搶地盤,於是兩家的爭鬥就開始了。
道教就在老子西出函谷關這件事上做文章,說老子西去是到了印度,然後他用道教理論教化了印度人,才有了佛教。東晉時期有個叫王浮的道士,因為他跟和尚辯論老是輸,就把這件事添油加醋的詳細解釋了一通,他說老子過函谷關後,直接到了印度,然後在印度化身為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

佛教徒對這個說法當然不買帳,甚至是深惡痛絕,他們心裡想既然你們敢拋我祖墳,那就也別怪我們無情,於是他們如法炮製,在一本叫做《起世界經》的書裡編了這麼一個故事,說佛為了教化東土,向中國派了兩個使者,一個叫做迦葉菩薩,化身為老子,一個叫做儒童菩薩,化身為孔子。所以說你東土無論是道教還是儒教,其實都是我佛教的弟子。
於是從此之後,兩教開始了勢如水火般的爭鬥,最有名的要數元代的『戊午之辯』,這一戰道教大敗,辯論前雙方下了賭注,佛教代表說如果誰輸了,誰就把腦袋砍下來,但道教代表對辯論底氣有點不足,聽到這話不敢回答,最後還是皇帝給了他們一個臺階下,說如果和尚輸了就留髮當道士,道士輸了就剃頭當和尚,聽到沒有生命危險後,道士們才摩拳擦掌的去比試。
但這場爭鬥,道教一敗塗地,十七個道士全被剃了光頭,他們深以此為恥辱。
道教在辯論方面不如佛教的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本教的理論性知識不足,道教的理論知識只有道祖的一本《道德經》,不過五千字而已,而莊子的《南華經》雖然可以為道教裝門面,但莊子的文章多以文學性見長,對於辯論卻沒什麼大作用。

而佛教的優勢就是有大量的經文,也就是本教的理論,本教的歷史等等,所以在磨嘴皮子方面,道教常常被佛教說的啞口無言。
因此說到底,化胡為佛這個說法不過就是佛道之爭的一個產物罷了,沒有什麼實質的證據能證實,老子倘若西出函谷關到印度,就得跨過喜馬拉雅山,憑他孤身一人不帶裝備,顯然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