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中國是酒類消費大國,中國的酒文化更是千年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商務宴會,還是老百姓的日常餐桌,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飲品。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已經過去了一大半。臨近年終正是酒類銷售的最旺季,各類白酒紛紛漲價更是在意料之中,茅臺又一次登上了各大媒體的版面,這次的原因是——降價。
有文章指出,就在近期一眾白酒兄弟紛紛漲價之際,「老大哥」茅臺反而向商超渠道大幅放量平價飛天茅臺。近期,不管是華潤萬家、家樂福、金鷹等傳統商超,還是天貓超市、京東超市、蘇寧易購等線上商超,都在平價銷售(1499元/瓶)飛天茅臺。
然而由於各大商超設置了預約、抽籤、限購、會員、積分、累計消費金額等限制條件,飛天茅臺還是很難買到。在微博上有網友發起投票,你今天搶到茅臺了嗎?實時投票顯示,搶到了的只有3000多人,沒搶到的有2.5萬。
雖然號稱降價,但卻形成了「有價無市」的局面。
網友們已經開始研究搶茅臺攻略了。
「對酒當歌」變成對「韭」當「割」
茅臺長期佔據網絡話題的「C位」:價格漲跌、搶購難易,都時刻牽動著消費者的神經。
回顧歷史,高端白酒曾經有過三次大牛市,茅臺更是隨著這三次牛市應聲而漲,從2006年的300+元直線飆升到如今的2000+元,有的地方甚至炒作超過了3000元。
不僅在市場消費端,茅臺對股市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有永遠上漲的股票嗎?那答案一定是——茅臺!每天的財經新聞裡充斥著各種股票漲漲跌跌,而茅臺股的新聞一定是「再創歷史新高」。研究茅臺K線圖就會發現,以2009年68.33的開盤價計,現在的茅臺股價超過1200,10年漲幅已經超過17倍!長期作為A股唯一的千元股,茅臺一直穩穩佔領股市價格榜首,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茅臺魔咒」。簡單說,股價一度高過茅臺的股票,結局都是非死即殘!對,茅臺就是那麼霸道!
在過去的任何一天,買茅臺股都是賺錢的!即使長期高居千元的股價,股民們仍然充滿信心:茅臺還會漲下去。
如今的茅臺,被封為「酒神」,同時更是A股的「股王」。茅臺就是消費界和股市的「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帶動酒類銷售價格,和股票價格漲跌,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至今也沒有出現一把「倚天劍」與之爭鋒。
為什麼茅臺的價格如此之高,卻仍然讓消費者趨之若鶩,股市持續看好?
或許因為茅臺早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酒,其本身已經脫離的「酒」的屬性,反而擁有了金融、人情世故等各種附加屬性。一個人搶到茅臺,轉手賣出就能獲利,一瓶的利潤就高達幾百至上千不等。
網友甚至總結出一個公式,一瓶茅臺上千塊的價格裡包含了:社交價值+人的自我滿足需求+軟貨幣的流通和保值能力+二級市場的升值空間。
然而這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有網友分享:自己去女朋友家見家長,帶了兩瓶五糧液送給未來嶽父,沒想到女朋友大怒,認為他沒帶茅臺,就是對自己家人的不尊重,為此大吵一架。網友叫苦不迭。
去年美國廉價倉儲式超市costco(好市多)進駐中國大陸,開業酬賓推出1499官價茅臺,雖然第一家超市落地在上海這個中國最富有、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但依然引起了搶購茅臺的熱潮,期間更是各種怪相、笑話頻出,為全國網友貢獻了無數段子。更讓好市多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
難怪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茅臺是在收割「韭菜」的「智商稅」。中國傳統「對酒當歌」的美好,如今卻變成了對「韭」當「割」。讓人不勝唏噓。
「國酒」「國宴」商標之戰遭遇滑鐵盧
茅臺熱的原因和其宣傳的「國酒」「國宴」不無關係,上至官商,下到百姓,肯為一瓶酒掏出上千元,恐怕有很大成分因為這兩個商標。貴州茅臺2001年在A股上市,甫一成功便開始自詡為「國酒」,先後申請了「國酒茅臺」和「茅臺國宴」兩大商標。當然這一行為遭到了同行的強烈反對,多達34個申請人發起異議。商評字[2018]第0000095669號覆審決定書指出:「國酒茅臺」中的「國酒」文字帶有「國內最好的酒」「國家級酒」的質量評價含義,其提交的證據並不能證明「國酒」具有其他更強的含義。
而2002年,茅臺遞交了「茅臺國宴」在第33類上的商標申請,遭到同樣的抵制。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作出一審判決[(2016)京73行初6389號],指出:「國宴」含義為國家元首或首腦招待國賓或在重要節日招待各界人士而舉行的隆重宴會。原告提交的證據雖然可以證明茅臺酒曾多次作為國宴用酒,具有較高知名度,但「茅臺國宴」若作為商標註冊使用在酒類商品上,容易使相關公眾認為原告的相關產品為國宴專用酒,從而對其品質、等級等特點產生誤認。
「國酒」「國宴」商標從未被正式通過,但茅臺的商標和宣傳中卻頻繁出現「國酒」字樣,特別是很長一段時間,在新聞聯播的播前報時播出,這更是讓「國酒茅臺」深入人心。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2018年8月貴州茅臺集團申請撤回了「國酒茅臺」商標行政訴訟案件起訴的聲明,2019年時任茅臺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宣布在2019年6月30日前停用「國酒」商標。至此,茅臺已就國酒商標申請堅持了17年,先後發起了9次申請,均被駁回。這場漫長的「商標之戰」最後以茅臺遭遇滑鐵盧而告終。從此,江湖上不見「國酒茅臺」「茅臺國宴」的傳說,只留下「貴州茅臺」。
貴州茅臺至此「深藏功與名」,但這並不妨礙茅臺「國酒」「國宴」的形象經過長期宣傳已經深入人心。
價格虛高的背後,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還是收割「韭菜」的利器?
茅臺的溢價嚴重,其價格早已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變成隱藏的無形資產,儼然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差錢」的標誌。很多人認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漲得最好的資產是房地產,但與茅臺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茅臺更敢於長期以「國酒」「國宴」自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很重要的一點,大概是享受到財政和國企的雙重拉升。茅臺曾經是「三公」消費的主力酒,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前,黨政機關曾是茅臺酒銷售的主要關係渠道之一。中紀委發文稱:「一段時期裡,公款吃喝盛行喝茅臺,幹部之間流行送茅臺,一瓶500毫升裝53度飛天茅臺酒的出廠價是969元,市場指導價是1499元。然而,由於供需關係緊張,想以指導價買到茅臺酒很難,商超、專賣店的價格大多在2000元以上,能拿到酒就能掙到錢。」
在國家出臺政策限制「三公」消費後,茅臺的售價和股價都曾有過小幅度的回落。可見,茅臺熱的根本是人們對於權力的崇拜和追捧。也正是因此,茅臺長期深陷輿論的漩渦,爭議不斷,常常與腐敗有著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茅臺的身影時常出現在各種反腐的新聞中,基本成了落馬「大老虎」的標配。在今年的7月16日更被人民日報點名。
文中直指茅臺成為「權力的供品」和「官場腐敗的硬通貨」、順帶著還讓大批黃牛發了家。受上述消息的影響,當日貴州茅臺股價大跌,市值蒸發了1700億。由此可見茅臺的「水分」在哪裡。
9月22日,中紀委也點名茅臺。
除了由於高價引起的社會腐敗,貴州茅臺企業內部本身的腐敗近年也逐漸浮上檯面。
7月14日,除了飛漲的售價和股價,貴州茅臺再次引發關注是中紀委對「茅臺窩」案的發聲。
貴州省紀委監委通報稱,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張家齊,茅臺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明燦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審查調查。
去年的茅臺集團前董事長袁仁國落馬已經是一件轟動市場的大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文稱:自2019年5月茅臺集團原黨委副書記、董事長袁仁國被通報「雙開」至今,茅臺集團及其子公司已有至少13名高管被查。
文中質問:茅臺「靠酒吃酒」腐敗的根源在何處?存在哪些制度漏洞?管理混亂背後是怎樣的政治生態?
文章指出,隨著2018年4月王曉光被查處,因領導幹部搞特權而衍生出來的「茅臺酒怪象」逐漸公之於眾。
「4000多瓶茅臺堆滿家裡一間房、將價格最貴的年份酒倒入下水道……今年初,電視專題片《國家監察》披露的一幕令很多人印象深刻。『喝酒只喝年份茅臺』的貴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長王曉光,不僅自身違規用公款喝茅臺,還與家人通過大肆收受變賣茅臺酒、利用職權倒賣茅臺酒、獲取茅臺酒專營資格等方式,大發『酒財』。」
文中更指出,袁仁國曾長期把持茅臺酒銷售大權,一邊靠「批酒」大肆謀取私利,一邊把茅臺經營權作為搞政治攀附、撈政治資本的工具。以袁仁國案為突破口深挖,貴州省嚴肅查處了茅臺集團原總經理劉自力、原副總經理高守洪等一批以酒謀私的高管。僅2019年就先後有8名集團原高管被逮捕,罪名均涉及「受賄罪」。銷售系統也是茅臺集團腐敗的高發地帶。貴州茅臺酒銷售有限公司原總經理馬玉鵬、原董事長王崇琳、原副總經理雷聲、原華東大區經理羅愛軍相繼因涉嫌受賄被逮捕。早些時間,茅臺集團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聶永、原總經理肖華偉、原系列酒事業部負責人王靜也分別因涉嫌受賄罪被提起公訴,其中聶永、肖華偉已被判刑。
隨著11月張家齊被提起公訴,茅臺系被查人員更增至16位。
在權力染指下,茅臺成了酒中「愛馬仕」,茅臺專賣店成了酒中「4S店」。
中紀委文章分析,由於茅臺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工藝傳承,有的幾代人都在茅臺工作。與此同時,部分領導把職位當作私相授受的「私器」,使得「近親繁殖」根深蒂固、「圈子文化」盤根錯節、選人用人違規問題突出。
而這些層出不窮的腐敗問題,既是茅臺酒營銷體系異化導致的價格背離的原因,同時又是結果。
降價背後的「變相」漲價,茅臺酒呈現有價無市
多年來,茅臺一直高喊「降價」,然而這已經變成了新時代的「狼來了」。2007年至今的每次白酒提價均由飛天茅臺引發。茅臺的前任掌門李保芳和現任掌門高衛東都曾信誓旦旦地強調要抑制茅臺價格,使出了對經銷商「削藩」、「減配額」等手段,通過加大直營渠道供貨,打擊黃牛炒作。但有人分析稱:由於茅臺直銷渠道的供貨價高於經銷商供貨價,變相提高了出廠價,不僅通過打壓經銷商從而變相提高出廠價提高了利潤,並且也帶動了整個白酒市場的漲價。
今年6月18日茅臺籤約的22家區域KA賣場、酒類垂直電商、菸草零售連鎖商等聯合茅臺直銷渠道。53%vol、500ml飛天茅臺酒供貨價,已經由原來的1299元(線下商超、賣場服務商供貨價)提至1399元,足足漲了100元人民幣。
之前華潤萬家、物美超市、大潤發中標的時候,稱謂是「貴州茅臺酒線下商超、賣場服務商,而此次直接更改為「直銷渠道」。一年不到時間,茅臺新增了50家直銷渠道,出廠價由社會經銷商渠道的969元,提至1399元,這就相當於變相提價。
所以,多年來茅臺的各種「限價」「限售」「限購」政策,幾乎都變成了「回力標」,打回到消費者身上,起到的往往是反作用,茅臺的價格反而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而國外的茅臺不限量供應,在國內被炒到2400元一瓶的茅臺,在日本機場的免稅店只要420元一瓶。並且在這些免稅店門口大排長龍的,清一色的又幾乎全都是中國人。可見,茅臺的價格高估太多,偏離實際價值太遠。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將茅臺炒作為「達官貴人」身份地位的標誌,官場呼朋引客、禮尚往來的必備,水漲船高地造成了全民的追捧心裡,炒出了高於其自身價值數倍的溢價。
這些年茅臺的瘋漲,除了滋生腐敗,最大的問題就是養肥了大量的黃牛,很多更是炒房團轉移陣地,加入到炒茅臺的大軍。茅臺的社會屬性更為茅臺附加了金融和貨幣的屬性。茅臺的另一個稱謂是「水黃金」,其價格走勢比起貴重金屬還要更加堅挺。很多並不富裕的老百姓也加入購搶購茅臺的行列,僅僅只是為了「保值」。在通貨膨脹的時代,茅臺就如房子一樣,因為普遍預期會永遠漲,人們便將收購茅臺當成了對抗通脹和投資升值的金融工具,又在茅臺的價格上加了一重槓桿。而茅臺這款百年名酒,這款老祖宗留下的偉大文化遺產,其酒的屬性卻離百姓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茅臺對於股市的影響也令人擔憂。股市的本質是為企業融資的平臺。國外漲勢好的股票大都是實業和科技類,譬如美國股市市值最高的一直都是蘋果、微軟等科技大佬,以及新近崛起的科技新貴亞馬遜和馬斯克旗下系列新興科技公司。
而在我國,茅臺卻一直在A股榜首穩坐釣魚臺,真正需要獲得融資的實業和科技產業卻因長期缺少資金而得不到發展。當馬斯克的SpaceX可回收火箭獵鷹九號已經可以從太空返回,穩穩坐在海面上的平臺載具時,茅臺的價格反倒如傳統火箭般一飛沖天,看不到盡頭。「飛天」如此美好的名字賦予了茅臺,老百姓寄望的是茅臺百年老牌品質的飛天,是茅臺傳承中國千年酒文化的飛天,而不是價格的飛天。
茅臺如今已經堆起巨大的泡沫,潮水退去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此次,茅臺又一次大呼「降價」,而標價降了,老百姓卻根本買不到實物,正是所謂的「有價無市」。網友已經對於茅臺花式「割韭菜」的方式,戲稱「割」以詠志。
為何讓茅臺隨行就市如此困難?茅臺真正需要的是讓市場機制運轉,調整供需關係,抑制腐敗和炒作的空間,讓茅臺不再與腐敗、不正之風等詞彙聯繫在一起,而是能夠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驕傲,再次真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回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還是那句話:讓市場的歸市場。(白樺)
責任編輯:陳雅雯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