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而語言是由詞彙組成的。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會有各種新詞彙出現,幫助人們去解釋新的事物,更方便的進行溝通,傳遞情感。
本文匯總了2009-2019十年的年度十大網絡熱詞,粗淺的分析一下這些熱詞的來源和特點。希望從中發掘出一些有意思的信息。
1、特點和分類
根據山西日報文章描述,網絡熱詞是在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或者通訊工具中流行起來的熱門詞彙。
它具有兩個特徵:一個是「網絡」,一個是「熱」。「網絡」是指這些詞彙來源於網絡,通過網絡被創造出來或者傳播。「熱」是指詞彙通過網絡展開了廣泛的流傳,使得人們熟知。
所以網絡熱詞必定有一定的社會功能,會反映記錄當時的社會熱點,且在一定時期內在大眾中廣為流傳。有些詞彙甚至最終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詞彙。
網絡熱詞從字面可以分為有事件背景和無事件背景兩個大類。
有事件背景的熱詞,必定會找到出處的社會事件以事件為依託。比如「我爸爸是李剛」,當年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傳播,逐漸成為年度網絡熱詞。
無事件背景類熱詞,產生的類型就比較複雜。從來源大體可以分為:網際網路,電影電視文學,娛樂綜藝電競,外來語,方言特定用語等。
網際網路類是在微博,微信,貼吧等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而成為熱詞的詞彙。其來源可能是網絡上的習慣用語,表情包,動圖,以及近些年流行的短視頻等途徑。比如2018年的「退群」,2013年的「點讚」。
電影電視文學類是在年度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出版物被大眾廣為知道的詞彙。比如2019年由《流浪地球》而來的「道路千萬條」,2012年由《神探狄仁傑》而來的「元芳你怎麼看」。
娛樂綜藝電競類是指在綜藝節目,電競,歌曲歌詞方面流傳出的詞彙。比如2019年的黃曉明名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外來語類是指一些外國語言(大部分是日語),或者國外的著作中提及的詞彙,進入國內後被加工引申的詞彙。比如2013年的「逆襲」,2008年的「宅男宅女」。
方言特定用語類是指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些方言語言或者特定場合的專業語言。比如2008年的「山寨」,2011年的「坑爹」。
2、分析信息的來源
目前媒體盤點年度網絡熱詞有三個途徑。其一是《咬文嚼字》雜誌社的年度評選,其二是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公布的年度報告,其三是《語言文字周報》評選的結果。
從2009年起《咬文嚼字》雜誌社編寫年度語文檔案《咬文嚼字綠皮書》時,就發布上一年度的「十大流行語」。
「十大流行語」評選遵循三個條件:
第一是時尚性。要能夠體現每一年新聞媒體語言和社會交際語言的特點。第二是大眾性。至少是經常閱讀報刊的人群所熟悉所認可的。第三是具有表達效果。或言簡意賅,或形象生動,或追新趨異,或突顯語意,或發人深省,或引導聯想。根據這些要求,《咬文嚼字》雜誌社每年廣泛收集社會和網絡中的高頻詞語,請應用語言學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對這些詞語進行評議、甄別、比較,最後認定評選出「年度十大流行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則是基於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利用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結合後期人工確認獲得。數據來源包括主流報紙,電臺、電視臺的節目轉寫文本以及門戶網站網絡新聞等。
《語言文字周報》則遵循群眾性原則,持續性原則,趣味性原則,規範性原則,正面性原則的評選原則。
《咬文嚼字》雜誌社評選的歷史最久,數據最多,因此本文以其熱詞信息為藍本進行分析。
3.有事件背景熱詞情況
有事件背景熱詞為28個,無事件背景熱詞為72個。有背景和無背景熱詞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3:7或者4:6。
近些年年度熱詞中至少有兩個是和政治大環境或者經濟相關。這說明人們更加關注國際形式和國家動態。大的社會變動與人民的生活其實息息相關,關起門來過自己小日子的生活一去不復返。而且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人們有途徑去了解更深層次更專業的詞彙和信息。
另一方面有背景熱詞也展現了人們對社會現狀的態度和情緒。
比如「工匠精神」、「小目標」,這些詞彙展現人們對於具有工匠精神細心雕琢的人的推崇,或者富豪生活的嚮往,甚至是調侃嫉妒等情緒。
比如「失聯」,關聯的就是馬航失聯的事故。時至今日失聯航班仍未找到,人們記住的不僅僅是這個專用名詞,而是對事故的唏噓和感嘆。
再比如「反正我信了」、「躲貓貓」,則是對當事人不當處理事件的憤慨態度。
4.無事件背景熱詞情況
無事件背景熱詞分類情況則比較明顯,網際網路類詞彙佔40%以上,佔據所有詞彙種類的大頭。
剩餘詞彙分類佔比不分伯仲,娛樂綜藝電競佔到15%左右,電影電視文學,外來語和方言特定用語基本上各佔13%。
這也印證了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信息流傳更加廣泛和迅速。網民通過網絡參與詞彙的生產,傳播和普及。同時電視電影文學等傳統媒介對信息的傳遞正逐步被網際網路壟斷性的取代。
從2016年以後的連續三年,電視電影文學沒有貢獻任何一個熱詞,直到2019年現象級的《流浪地球》才提供了「硬核」和「道路千萬條」這兩條詞彙。同時外來語也從2015年後絕跡。
5.熱詞內容取向分析
網絡熱詞內容取向,根據文獻顯示,有研究者將其分為以下六大類:
針砭時弊:對社會現狀的思考,抨擊,評判。比如2012年的」中國式「,2019年的」996「。情緒宣洩:情感的誇張表達。比如2010年的」神馬都是浮雲「,2019年的」我太難了「。人群劃分:藉助網際網路對某些特定人群進行劃分。對2010年的」X二代「,2016年的」吃瓜群眾「。純屬娛樂:比如2016年」葛優癱「,2012年」躺著也中槍「。時代精神:鼓舞人心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質。比如2012年的」正能量「,2010年的」給力「。特定用語:網際網路或者社交媒體上使用的特定用語。比如2017年的」打Call「,2018年的」錦鯉「。熱詞的總體情況是娛樂化的詞彙更受情迷,純屬娛樂的詞彙佔比更多。針砭時弊和情緒宣洩詞彙數量緊隨其後,與純屬娛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這個的原因就是上網人群的年齡結構所致。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8.5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1.2%。手機網民普及率達到8.47億,網民手機上網比例達到99.1%。網民中佔主體的是20-29歲和30-39歲的人群。這些人群正是思維活躍,崇尚自由的年齡。且草根文化或者平民文化更盛行。
針砭時弊和情緒表達的詞彙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網絡作為一個看不見的交互領域,更能讓人展示內心的想法和進行情緒的宣洩。這使得本來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情緒有了很好的突破口。因此網絡熱詞中的情緒宣洩正好迎合了人群的這種需求。
通過寫博客,微博,朋友圈與不相識的人相識的人抒發感情,利用熱詞的再次加工,為他們提供了展示的工具。
網際網路的興盛對熱詞產生提供推動作用,使得更多的人能通過網絡參與到社會事件的討論中。比如2009年微博的出現,使得自媒體或者說個人媒體開始盛行。2011年微信的出現。使得動圖,表情包又開始盛行,也促使熱詞的再加工和傳播。電視影視娛樂節目的網際網路化,一方面給熱詞提供了生產的空間,一方面給了大家熟悉熱詞的機會。
有文章指出,2019年熱詞也出現了一個趨向,就是有些詞彙只在一個特定的社交圈裡火爆,在某一年齡層的網民中刷屏,讓大眾廣泛認同的流行詞數量開始減少。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點讚」,"吐槽"等詞彙還在使用,且成為口語甚至是非正式場合的交流用語。但是不敢保證」道路千萬條「等詞彙在五年後是否還會使用。
人群劃分和特定用語這兩類詞彙,因為網際網路使得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更加方便。為了更好的融入網際網路世界,學習使用特定詞語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也使得相同興趣愛好的人群可以容易的聚集在一起。
另外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況也更加互通有無。我們可以唏噓王思聰的富豪生活,也可以感嘆外賣小哥的艱辛。所以人群劃分類熱詞依然會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變。
時代精神方面詞彙呈現上升趨勢。這一方面是現在的媒體和官方開始使用熱詞,或者有意製造熱詞,來傳遞正能量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主流媒體開始走親民化的重要途徑。
6、總結
網絡熱詞的發展,其實也是網際網路發展的縮影。當我們再回首這些詞彙時,也是對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記憶。就用2019年的熱詞組成的詩作為結尾。
文明互鑑真硬核,融梗檸檬誰覺得。霸凌第一九九六,塊鏈不知太難了。
作者:米蘭之翼。項目管理工程碩士,曾從事醫療器械研發工作。圖片均來自網絡,分享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對詞彙分類主觀影響因素較大,不能代表權威的結果。
參考文獻
趙日超,秦啟文,梁芷銘.網絡流行語流變規律研究——對2003年至2012年網絡流行語的分析[J].新聞界,2013(14):71-75.盧玲,楊武,梁慶敏,等.近年來網絡熱詞的來源研究———以2012—2018年「十大網絡用語」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1):154-162.自媒體網絡熱詞特徵探析.網易新聞.2019年十大流行語出爐 專家:年度流行語評選必須傳遞正能量.新民晚報.咬文嚼字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