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先樞 沈紹堯
撈刀河不只有關公撈刀的傳說
撈刀河為湘江一級支流、長沙縣母親河,有「長沙第二大內河」之稱。撈刀河,據清陳運溶《湘城訪古錄》卷十二載,河源出瀏陽縣石柱峰,全長141公裡。又據《清代地輿圖》載,名澇塘河,俗傳三國時蜀將關羽取長沙,在瀏陽河入湘江口的駱駝嘴,刀落入水,刀上煅繪的青龍遇水而活,逆水遊至澇塘河,周倉下水撈取寶刀。因而駱駝嘴改名落刀嘴,澇塘河改名撈刀河。這與明初《三國演義》的面世時間(1370)相仿,言出風靡,流傳至今。
落刀嘴 喬育平攝
早在明代,撈刀河鎮剪刀就以開合和順、剪布鋒利、經久耐用著稱;菜刀刃口鋒利、造型美觀,明末以來暢銷於世。明洪武初,長沙將元代土城牆改為石基磚砌,許多磚瓦即來自撈刀河兩岸。「撈刀河」因《三國演義》而名,因物產而揚名,其「俗傳」歷史當過500年。
撈刀河鎮撈刀河刀剪門市部舊影
在明、清史志圖文中,長沙縣境撈刀河作澇塘河,主要支流有金井河、白沙河等。瀏陽縣處中、上遊,稱潦(音「老」)滸河,旁有古鎮潦滸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瀏陽縣令王珽認為「潦滸」與「老虎」諧音,不吉利,令改潦滸市為「永安市」,潦滸河改北川河,因其貫穿瀏陽北鄉。撈刀河因特殊地理而易澇易旱,潦即雨大、積水之意,滸即水邊,甚至被譏之為「尿泡河」。
撈刀河上遊潦滸河 喬育平攝
撈刀河之「特殊地理」表現為:中下遊兩翼山勢總體為東北至西南向,上遊有連雲山餘脈阻擋,來自下遊的西南暖溼氣流易在此堆集、回流、爬升,興雲致雨;如有冷空氣從洞庭湖沿汨羅江谷地南侵,甚或從鄱陽湖沿修水河西進,易激發傾盆大雨,乃至出現24小時達300毫米或72小時雨量≥600毫米的「超強降水」,雨量為一般暴雨的6倍以上。1949—1999年,長沙地區共出現8次超強降水過程,其中5次在撈刀河流域。
撈刀河中下遊多花崗巖、紅巖風化物,雨量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河道淤積、田成「塘」,故稱「澇塘河」。這既是舊時撈刀河的寫照,也是河名之淵源。域內屢現巨型陰沉木,是河流淤積、改道之見證。
2013年出版的《走讀瀏陽》載:「據市水務局提供的最新水利普查數據顯示,撈刀河瀏陽段全長96公裡,佔全長149.35公裡的一半有餘。」 素說撈刀河長141公裡,為何長了幾公裡?因原說撈刀河源於石柱峰北麓之周洛湘坑,而今更科學的發源地在周洛東隅迷人谷,兩地相距近10公裡。
從迷人谷溯流而上,即到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的分水嶺——寒婆坳。坳北,水入汨羅江支流百福溪,屬平江縣思村鄉、安定鎮;坳東南,水入瀏陽河支流寶蓋河;坳西南,即撈刀河源地。「坳」之西,山脈沿「小連雲山」等平瀏邊界西延至長平瀏3縣交界的龍頭尖,再分支向西、向南延伸。
撈刀河流域地處長沙城至嶽陽、漢口、平江、九江要衝,昔日竹排、木船可直通金井、社港。烏龍壩修築後的1946—1964年,高水位時10噸木船可通瀏陽北盛倉,2—3噸小木船可達北盛以上烏龍陂;1958年修金江壩後,金井的船與竹排斷航,僅有小汽船通水渡河。
撈刀河流域含今瀏陽市、長沙縣、汨羅市和開福區的27個鄉鎮。上遊在瀏陽北盛以上,大體含社港、龍伏、淳口、沙市等鎮;中遊含北盛、蕉溪、洞陽、永安等鄉鎮;中上遊有32條一、二級支流匯入,流域面積均在10平方公裡以上。
撈刀河過永安鎮界碑橋入長沙縣境,為下遊。長沙縣晚清所轄10都中,尊陽(金井周邊)、清泰(福臨、開慧、青山)、大賢(北山、沙坪)、淳化(安沙)、錦繡(路口、果園等地)、萬壽(黃花、春華等地)、明道(星沙、撈刀河等地)等7都,及今汨羅市弼時鎮、開福區北部,皆屬撈刀河下遊流域。
撈刀河進入長沙縣後,右(北岸)有長16公裡、流域面積47平方公裡的胭脂港,長57公裡、流域面積736平方公裡的金井河,長45公裡、流域面積320平方公裡的白沙河等支流先後匯入,另有譚坊、獅子山撇洪渠。左(南岸)有西山港、果木園港、幸福撇洪渠、回龍撇洪渠、萬明撇洪渠、望新撇洪渠、土橋撇洪渠。
長沙縣域內的撈刀河主河道寬100—150米,落差110米,平均坡度0.78%,河床多泥砂及砂卵夾石;北岸支流,多為南北向,呈平行排列,流程較長,河床寬淺;南岸支流以黃花市、金坑嶺為中心,分向東北、西北、西南呈輻射狀分布,流程較短,河床較深。兩岸有有果園垸、回龍垸、團結垸、水塘垸等4個萬畝堤垸和8個千畝堤垸,一線防洪大堤長60公裡以上,洪澇威脅大,是長沙縣、長沙市的重點防汛區之一。
羅漢莊撈刀河畔的關羽塑像
撈刀河出長沙縣域向西,從今湘龍街道水渡河入今開福區羅漢莊,有沙坪、白霞、沅豐壩撇洪渠及金竹河匯入,與楚家湖圍成大型堤垸——「蘇圫垸」。長沙園林生態園位於撈刀河畔羅漢莊,園內建了「祭刀閣」和關公塑像。撈刀河至「湘江世紀城」北的宿龍橋下,匯入湘江,流域面積2540平方公裡。明代兵部右侍郎王偉《澇塘煙樹》詩寫的就是撈刀河「蘇圫垸」的景色。詩云:
澇塘樹色曉蒼蒼,塵土交馳正渺茫。
十裡通衢煙火雜,一灣流水芰荷香。
穿林啼鳥聲聲巧,競渡行人日日忙。
暇想不如拋俗累,綠陰深處醉壺觴。
澇塘煙樹
撈刀河流域是個生態寶庫,現存許多國家級保護植物和眾多古樹名木,如9米以上圍的古樟(多株)、7.9米圍的白果樹、5.2米圍的古槐、4.4米圍的香椿、4.6米圍的古楓、3.8米圍的小葉櫟(椆)、3.8米圍的甜櫧、3.8米圍的鉤慄、3.6米圍的古杉、3.5米圍的辛夷、2米以上圍的羅漢松等,不少為長沙之最。還有罕見的野生桂花林、野生櫻花林等,構成條條風景帶。
1998年以來,長沙市科協多次組織省會專家在域內、主要在源區考察。1998年的科考報告稱:「無論從地質史、巖石礦物學的角度,還是從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學的角度,本區均可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在開發科普旅遊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2011年《湖南長沙撈刀河源區地質地貌考察報告》認為撈刀河源區地質、地貌有20多億年留下的地球記憶;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悉備,地貌屬性繁多;變質巖地貌特色獨具,流水地貌中的「跌水」、「瀑布」之密集,省內罕見;「壺穴」之大、形狀之多,省內首見;各種巖石剖面,堪稱變質巖小構造精美圖案教科書,在湖南,甚至在華南都有典型意義,完全具備建設地質公園所必需的科學性、稀有性、美學價值三條件。2011年11期《國土資源導刊》發表童潛明教授等署名文章「撈刀河源區,被遺忘的地質博物館」。因目前省內尚無變質巖地質公園,故專家組鄭重建議申報撈刀河源地質公園,以填補省內一項空白。
撈刀河
域內長沙縣有4000—5000年前的腰塘遺址,不僅出土鼎、罐、盤、壺、碗、豆、缽等陶器,還有半地穴式房基,既有屈家嶺文化因素,又有龍山文化特點,屬東南、西北兩種古文化交匯區。還有金井、福臨、路口等地的諸多古越族青銅器,豐裕西漢戰鍾,麻林橋南朝青石板買地券等。瀏陽則有15—20萬年前的永安新石器遺址、社港古越人遺址、船頭山商周遺址、秀山商代提梁卣、淳口西周鳳鳥獸面青銅鎛等。
天下名山僧佔多。域內秦漢時就有道家開山修煉。瀏陽縣撈刀河流域內,石柱峰山巔的三清殿原有「始建於秦,擴建於漢」青石碑。兩晉時著名道士許遜在西坡嬰桃觀創嬰母教,延綿為今日的玉皇殿,是湖南歷史最悠久的道觀之一。隋代在今洞陽鎮境九雞洞建有隱真觀。明嘉靖《長沙府志》云:「瀏陽……洞陽,在治西北六十裡,山有洞向陽,即道家第二十四洞天,唐孫思邈煉丹於此。」
洞陽山隱真觀
長沙縣境內,有藥王廟、唐田廟、赤馬殿、楊泗廟、仙人廟、河圖觀、天竺山道院、李真人廟等道教文化場所。佛教場所亦多,有開元、九溪、南普、鐵爐寺、明月庵等。清嘉慶《長沙縣誌》載明道都寺廟20、萬壽都22、錦繡都25、尊陽都43、清泰都28、淳化都42、大賢都31處。
其他名勝古蹟亦多。如羅王寨等軍事古寨,常家祠堂、彭家祠堂等祠堂,沈家大屋、鄭家大屋等20多處古民居,新安橋、鄧家橋、泮春橋、郭橋、麻林橋、鼎功橋、常新橋、望仙橋等數十處古橋。
今存培文塔、飄風塔、洞泉衝塔、石常惜字塔等古塔;有「望麓臺」「回頭是岸」等摩崖石刻;有金井、麻林橋溫泉等名泉等。
有沙坪湘繡 、撈刀河刀剪、龍舟競渡、長沙山歌、金井綠茶、高橋棕編、長沙藍靛、皮影戲、花鼓戲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井茶園
受深厚文化滋養,域內重教興文,蔚為大觀。有嶽麓書院山長郭金門、周玉麒,有省內女學先河、由黃萱祐姊妹1903年創辦的影珠女學堂。有彭海鯤、彭萬碩父子1912年創建的「開物乙種農業學校」,有主持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學校30年、被稱為「湖南陶行知」的教育家姚舜生。
教育興,則人才盛。僅清代,域內就湧現羅源漢、黃冕、鄭敦謹、楊玉科、張百熙、瞿鴻禨、餘肇康、楊昌濟等曠代逸才。有劇作家、國歌詞作者田漢,書法家鄭沅、鄭家溉,湖南大學校長皮宗石、任凱南,北大校長周其鳳,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陳康白,音樂世家黃曉東、黃源洛、黃源澧,資深院士楊樹達、雷天覺等。有國民黨高級將領李默庵、袁守謙、王勁修、張輝瓚、朱耀華、戴堅、彭勱等。
域內山河壯麗,文化昌盛,工商發達,不少工商巨頭,如晚清的長沙首富朱昌琳、魏鶴林,及任理卿、左學謙、曹典球、曹孟其、左宗澍、蕭榮生、饒湜、張銘西、劉彬等,皆根生是域。
板倉楊昌濟楊開慧故居
流域內名人遺蹟密布。今開慧鎮是湖湘女傑楊開慧、繆伯英的故鄉。這裡誕生了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李富春、李維漢、王震、楊立三等,辛亥革命志士焦達峰、陳作新、閻鴻飛、楊毓麟、楊德麟、張孝準、戴鳳翔、柳聘農、張西曼等,革命烈士尋淮洲、陳樹湘、陳啟科、柳直荀、羅梓銘、張正坤、吳文炳、黃敦厚、陳龍驤、張漢藩、陳伏泉、李亞農、徐洪、吳本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