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刀河,長沙縣母親河,有「長沙第二大內河」之稱,呈東西走向橫跨長沙縣,流域面積1204.8km³,佔長沙縣總面積的68.61%,承載了全縣七成工農業生產用水以及中北部區域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是驅動長沙縣經濟社會保持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撈刀河發源於瀏陽市石柱峰周洛東北隅的迷人谷,在明、清史志圖文中,長沙縣境撈刀河作「澇塘河」。「澇塘河」改名「撈刀河」,與這裡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有關。
俗傳三國時蜀將關羽取長沙,在瀏陽河入湘江口的駱駝嘴,刀落入水,刀上煅燴的青龍遇水而活,逆水而上遊至澇塘河,關羽門將周倉下水撈取寶刀。
從而駱駝嘴改名落刀嘴,澇塘河改名撈刀河,這一說法流傳至今。因地理位置特殊,易澇易旱,撈刀河甚至被譏之為「尿泡河」。 世世代代勤勞的人們在這裡耕作生活,讓撈刀河擁有著濃鬱的傳奇色彩和十足的煙火氣息。
撈刀河春華段
撈刀河過瀏陽永安鎮界碑橋進入長沙縣境,已為下遊。金井河、潯龍河、白沙河等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匯入其中,通過撈刀河最終與湘江相連。
這裡是撈刀河與長沙縣相遇的第一站——春華鎮。地處長沙縣東部,是縣境內唯一擁有「一河兩岸」的鄉鎮,因「春華秋實、人壽年豐」而得名。
撈刀河入境春華,上演了3個漂亮的「幾」字型大灣。三湘第一渡,春華渡槽,便是橫際在撈刀河 「幾」字型大灣的高空。
它由108個橋墩穩穩託住橋身,高25米,全長2100米,相當於湘江大橋的兩倍,是湖南省內最高、最長的大型水利設施。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春華、谷塘、黃花等地常年陷入乾旱困境,幾千畝農田因缺水而顆粒無收。改革開放之初,時任省委書記毛致用爭取到500萬元國家水利投資,召集上萬民工,奮戰三年,終於建起這「三湘第一槽」。
自此,春華渡槽潺潺流水,不舍晝夜的流淌,如母親的乳汁般,滋潤著春華、黃花兩鎮數萬畝的農田,就連乾旱死角,也有渡槽渠水汩汩流來,確保年年豐歲。
自古以來,春華就是湘贛和湘漢線上的驛站。緊鄰撈刀河」幾」字型大灣末端的,是有著顯著明清風格的春華老街。
20多家老字號,撐起了當年的繁華集市。早幾年,春華老街改造,這棟木質結構的兩層樓被特地保留了下來。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協議在這裡籤訂,揭開了湖南和平起義的序幕。恆豐樓有幸見證了當年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撈刀河—金井河
撈刀河蜿蜒流經春華境內長達8.5公裡,離開春華鎮後,撈刀河流入黃花、果園兩鎮。在果園鎮的臺田咀,撈刀河接納了它在長沙縣境內最大的一條支流——金井河。
金井河發源於長沙、平江、瀏陽三縣界山—龍頭尖,一路向西南,相繼納入範林河、麻林河、潯龍河等支流後注入撈刀河。兩河交匯處,嘴上水田高於兩岸,屋建其上,故名臺田咀。
從臺田咀沿金井河逆水而上,這一帶古蹟眾多,與這些古蹟相依相存的是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
離河畔不遠的李公廟,原是為紀念行醫救人的李公真人而建,後改造為學堂,田漢就是在這裡發蒙的。
果園鎮老街上的楊泗廟,紀念的是民間傳說裡的斬孽龍英雄——楊泗將軍。在湖南民間,楊泗將軍與關公享受同等擁戴,這是起源於湖南民間的特有信仰。如今,舊廟已不復存在,但關於楊泗將軍的斬龍傳說,依然在很多臨水的地方流傳著。
金井茶園
沿金井河繼續北上至長沙縣東北角的金井鎮,一幅靈動的人間煙火畫卷映面鋪開。丘陵地貌間處處是四季常青的縱橫茶田,茶田裡間種三葉草、桂花、玉蘭等植物,既提升了土壤質量,也增加了觀賞性。
每到春茶、秋茶採摘時節,茶尖新綠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表露出出人意料的靈氣和美貌,茶農們在茶園埋首飛舞著指尖,孩童們在阡陌交通的小路嬉鬧遊玩。
品茶是一種樂趣,沏茶是一門藝術。坐落在茶園裡的這棟兩層樓「白色茶館」,是供遊客觀茶和品茶的地方。
走進館內,一場茶藝培訓課程正在進行。茶道禮儀與中華禮儀一脈相承,學習茶藝,要學的不僅是各種茶的沏泡技藝,對於這群小孩來說,讓他們從小接受高雅的傳統文化薰陶,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心性。
茶葉市場流傳一句話,「西湖有龍井,湖南有金井」。素有「小長沙」美稱的金井鎮,因金井得名,而現在,它因」茶鄉小鎮」聲名遠播。湘豐、金井等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這裡蓬勃發展。
為使茶產品和茶文化更好地結合,金井鎮以「清和金井」的茶文化精髓為主線打造「全域旅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茶旅經濟發展之路。
雙江烈士陵園
金井河的源頭,歷稱龍頭尖,長沙縣境內最高峰,是長沙、平江、瀏陽3縣界山,有「雞叫三縣」之稱。對於當地人而言,龍頭尖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上古神話到文明起源,龍頭尖從未缺席。中國人信奉龍,而龍頭尖儼如蜿蜒東來的高翹龍頭,更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被當地人視為本地龍脈始祖,故長沙人又稱其為少祖山。
一方山水育一方英豪,明清以來,龍華山英才濟濟。在龍華山餘脈——蛇山西麓,一位位錚錚硬骨的英雄就躺在大山的懷抱之中。
大革命時期,雙江一帶湧現289名烈士,更有吳文炳、黃敦厚等滿門忠烈,是他們用血肉之軀換來今天這片熱土的美麗與安寧。從這一帶還走出了李維漢、楊立三等革命前輩,他們給龍華山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安 沙
金井河在臺田咀注入撈刀河後,繼續前行。此時,它在長沙縣境內的旅程已過大半。在安沙鎮河嘴上,撈刀河迎來了長沙縣境內的最後一條支流——白沙河。白沙河源於玉池山、隱居山。兩河交匯處一洲,呈三角形,屋建洲嘴上,故名河嘴上。
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的棠坡清代民居-恬園,白牆青瓦,錯落有致。恬園始建於1854年,由當時的光祿大夫朱玉棠所建。舊時,文人墨客常相聚於此,吟詩作賦。朱玉棠之子朱昌琳曾為清末湖南首富,樂善好施,多次資助地方公益事業。「詩書繼世,忠厚傳家」是數輩棠坡朱氏處世立人的信條。
在撈刀河與白沙河的三面環繞裡,擁抱的是古道南來的千年驛站——安沙鎮。
安沙鎮位於長沙縣中部,與縣城星沙一河之隔。這裡西南瀕臨白沙河,舊時經常山洪泛濫,百姓希冀安居樂業,故名安沙。
安沙境內水碧山青天藍,坐落於眾嶺群峰之中的五龍山水庫,有自然形成的山衝35個,山靈水秀,景象萬千;生機盎然的萬畝花卉園裡,在智能化溫室大棚下,不同品種的花卉苗木茁壯成長,待到合適的時節,他們將被送往外地,裝點更多人的生活。
近年來,長沙縣堅持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核心,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要求, 以維護河湖健康生態為重點,加強撈刀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截汙治汙,持續改善河流水質,著力推進水文化建設,不斷提高撈刀河流域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這裡已不見擺渡人,不見州上漁民,不見旱澇災害。隨著生態修復、河道治理的開展,「澇塘」早已舊貌換新顏,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新的傳奇又將在這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