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秘笈》的原著:Frederic Patenaude 《the Raw Secrets》
作者序:生食之旅「生食果蔬模式」正是這樣一項革新的理念。它可以挽救你的性命,治癒「不治」之症;可以讓你時刻處於健康之巔峰狀態,回歸伊甸園的大喜悅;它也許還將完全扭轉你生活道路的大方向,或者乾脆顛覆你的整個世界。然而,要在現實生活中採取這種飲食模式很可能會遇上一些困難,因為生食實踐的道路上陷阱密布。許多人都中過埋伏——他們仍將不斷地中埋伏,直到有一天能夠看清楚這些陷阱隱藏的位置,並最終掌握辨認、避開陷阱的方法為止。有些人因為採取不恰當的生食法導致了嚴重的健康問題。這種情況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接受了各種糟糕的或者含混不清的建議。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糾正一些謬誤的信息,這些謬誤在生食主義運動中一直存在並且不斷造成對無知者的傷害。假如1997年我剛開始生食的時候有人能給我看這本書,我的生食之旅將要比後來的經歷順利許多。在飲食領域的大膽探索最終讓我寫出了這本《生食秘笈》(The Raw Secret)。儘管一開始便體驗到了生食的種種妙處,我本人在這方面的經歷卻並非一帆風順的。向生食的轉變是我有生以來最大的幸事之一,但它同時也是一場戰鬥。因此,在透露我的生食「秘笈」之前,我想首先跟讀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生食歷程。從16歲開始,我便意識到飲食與健康密切相關,那時我的母親正開始在家中倡導吃素。她為了減輕體重決定改變飲食。於是,我們家的冰箱裡幾乎一夜之間出現了全麥麵包、豆腐、麵筋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而肉類慢慢不見了。我開始看母親買回來的各種營養書籍,她對營養的興趣迅速感染了我。雖然從未自稱素食者,那時的我實際上已經逐步完成了向素食的轉變。若干年後,我讀了約翰•羅賓斯(John Robins)鏗鏘有力的著作《新世紀飲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從此便成了徹頭徹尾的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對我來說很好玩。我還記得那時的種種興奮事兒:發掘到新奇的食材,第一次在健康食品店買東西,學做新菜式,一有機會便向家人朋友「強行推銷」我的新信仰。素食主義雖有趣,但它卻沒能顛覆我的世界。顛覆我的世界是生食。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一個名為赫伯特•謝爾登(Herbert Shelton)的人寫的《簡易食材組合》(Food Combining Made Easy)小冊子,對它產生了極深的印象。謝爾登說,人跟地球上其他食果動物一樣,天生是應該吃水果、蔬菜、堅果、種子的,除此之外什麼都不需要吃。對一個以穀物為主食的素食者來說,這一說法無異於在我剛剛登上的這條舒適的素食小船上撞出了一個大洞。當我正為自己找到終極飲食模式而沾沾自喜的時候,突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告訴我不但不能碰肉類和奶製品,還應該放棄穀物、豆類、食用油、鹽、調料、所有的熟食和加工食品!我感覺受到了嚴重打擊。我想,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因為這不可能是實情啊。就在我找到謝爾登的書的同一個地方,我又發現了幾本看上去有些奇異的法語書,是一位名叫艾伯特•莫賽裡(Albert Mosseri)的作者寫的。令我驚訝的是,此人的說法跟謝爾登如出一轍:我們的原生態飲食應該由水果蔬菜組成,或許還可以加上一些堅果和種子。這些來源於自然衛生學(natural hygiene)的觀點及相關指導,是建立在這幾條更高原則的基礎上的:健康最終應該由每個人自己負責;所有的疾病均來源於錯誤的生活方式——首當其衝的就是錯誤的飲食;通過回歸到以水果蔬菜為主、必要時斷食的簡單生食模式,我們不僅能夠治癒所有相關疾病,而且還能恢復到自身的天然原初狀態——擁有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健壯體魄。我把這些自然衛生學書籍一口氣讀了下去。還記得莫賽裡這本書的封面圖片給我的感覺:那是一張照片,上面只有一碗水果、幾顆慄子和一隻模樣奇特的西葫蘆。畫面看上去如此簡樸,卻又如此引人入勝。當時我的內心一下子充滿了矛盾:「我知道這是真實可信的,這些作者說的都很有道理。可如果真要實行的話,我必須極大地改變自己的生活,完全改變我之前定下的生活方向啊。」這就是當時發生在加拿大魁北克一名20歲小夥子身上的事情。而我當時以為自己是孤立無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