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幹大事者,最不易處理好的可能就是偉大事業與個人功名地位的關係問題。魯迅曾寫道:「夫激蕩之氣,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蓬振翮,故以豪傑稱一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一。」(《魯迅全集》第6卷,第196頁)。周恩來品節卓異,光彩照人,事業與道德都流芳千古,他很好地解決了偉大事業與個人功名權位的關係。
立志是事業成功的根基。周恩來在立大志及為實現大志的奮鬥中,形成了他「卓異」的人格、優良作風,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自覺地把「立大志」與「不存大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什麼是大志?當大官、賺大錢都不是大志。真正的大志,是在認清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自覺地按照社會發展規律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做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人。周恩來正是以認清社會發展規律為基點,從為最大多數人謀取最大利益的高度來確立自己的志向的。
周恩來出生於一個敗落的封建仕宦家庭。兩個母親對他的成長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生母萬氏性格開朗,辦事精明;繼母陳氏性格文靜,才學出眾,從小就教周恩來讀書寫字,5歲時就給他講《天雨花》、《西遊記》等愛國性和人民性很強的故事。乳母蔣江氏是純樸的勞動婦女,她培養了周恩來對勞動群眾的感情和敦厚樸實的品質。在這種家庭環境影響下,周恩來從小就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
周恩來的祖籍紹興和家鄉淮安是人才薈萃,文化昌明之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堅定意志,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早期革命黨人為中華民族之復興無私無畏,敢於犧牲的浩然之氣以及家鄉南宋抗金英雄梁紅玉、抗英名將關天培的英雄事跡,都在幼小的周恩來的心靈裡深深地扎了根。
周恩來的青少年時代,已是中國瀕臨列強分割,中華民族處於存亡危急之時,這激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他12歲到東北上學,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閱讀了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更激發了他救國救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當他還是個13歲的孩子時,老師問:「讀書為了什麼?」他就莊嚴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1914年,南開中學《敬業》創刊號上,發表了同學們題為《春日偶成》的詩詞習作,許多人歌吟春光無限美,唯獨周恩來寫下了:「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蹤」的詩句(《周恩來早期文集》上卷,第11頁),表達了他對時政的憂憤和矢志救國的決心。在他寫的《敬業》創刊詞中,鄭重指出:「吾輩生於二十世紀競爭之時代,生於積弱不振之中國,生於外侮日迫、自顧不暇之危急時間,」「安忍坐視而不一救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該刊第四期上,他用「飛飛」筆名寫了一首詩:「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為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他準備臥薪嘗膽,勇敢獻身。由此可看出,他立志的起點比較高,從一開始就把個人志向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從憂國憂民出發,周恩來開始了艱苦的救國之路的探索。中學畢業,他對中國的社會政治問題有了一定的觀察和了解,深感自己的知識不足,在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救國志向的驅使下,他東渡日本,尋找救國良方,另闢興國之路。他給同學寫的臨別贈言是「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1917 年9 月臨行前夕,他寫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詩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在日本,一個個救國方案被提出來,經過對社會的考察,又一個個被否定了。他也曾經失望、痛苦、仿徨過。回國後,經過五?四運動革命實踐的鍛鍊,強烈的救國救民的願望,又促使他遠渡重洋到馬克思的故鄉法國探尋救國之路。
在歐洲,周恩來博覽群書,攻讀馬列,探求和比較西歐社會和工人運動,他認清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對各種「主義」、思潮的比較中,他認定馬克思主義最科學。由此把自己的志向「定格」在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上,從不動搖,從不退縮,從不消極,終生向著青年時代確定的既定目標前進!
周恩來「立大志」的過程,給我們兩點重要啟示:
第一,立志救國,心繫人民,把個人志向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共產主義事業是解放全人類的事業,是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事業。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前途和最大多數人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社會的進步,才有可能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從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念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崇高志向,是他探求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源動力,也是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以升官發財、爭名奪利為生活樂趣的人,一個不關心人民疾苦,不熱愛祖國的人,不可能有強烈、持久的追求真理的熱情,更不可能把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作為終生的奮鬥目標。
第二、理論清醒,行動堅定。通過「博覽群書,攻讀馬列,推求比較」,才做到「明辨篤行」。
這是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念過程中的又一顯著特點。他同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經過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達「篤行」的過程。一個具有救國救民良好願望的青年,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但並不一定能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它不會在人們頭腦中自發地產生,必須通過自覺地、刻苦的地學習和深刻的領悟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不是離開世界文明大道而產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它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代表學說的直接繼續,只有具有廣博的知識的人,才能真正牢固地掌握它,深刻地理解它。
周恩來在中學時代,就以勤奮、博學而著稱,從清代進步作家顧炎武、王夫之等的著作到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等譯作,無不涉獵。他知識面廣,思想活躍,視野開闊,使他對救國救民問題的探索比較深入,為接受馬克思主義準備了比較厚實的文化和思想基礎。在日本,他廣泛閱讀各種進步書刊,閱讀約翰?裡德寫的反映俄國十月革命的《震動環球的十日》,日本河上肇教授的《貧乏物語》和幸德秋水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著作《社會主義精髓》等。當時,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還沒有一本被完整地譯成中文,列寧的著作連一篇譯成中文的也沒有。周恩來利用自己能直接閱讀英文和日文書籍的有利條件,直接讀英、日文書刊,比一般人能更早、更多地接觸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象「一線陽光穿雲出」,在他心中燃起了強烈的火焰。為研究「主義」的真諦,他到了歐洲後,如饑似渴地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他閱讀了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他不僅刻苦攻讀馬列著作,還特別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對歐洲社會進行深入的考察,用社會實踐和切身體驗來檢驗他所接觸到的各種「主義」。他對英國工人運動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對1921年有百萬人參加的工人大罷工進行了認真研究,先後寫下《英國礦工罷工風潮之始末》、《煤礦罷工中之談判》、《英國礦工總投票之結果》等九篇通訊,他認識到英國式的費邊社會主義還是空想,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確的。
本文系《周恩來精神風範》節選
(中央黨校出版社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