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人們防火觀念的建立源於生活,防火意識的覺醒源於實踐,防火材料的創新源於創造。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認識的加深,一些有識之士著書立說,希望建立防火措施、推行防火建築,古老的防火制度漸趨成熟,散見於典籍之中。
古人防火意識的覺醒
古人的防火哲學,源於生活經驗,源於日常防火活動,從防火意識的覺醒與形成,到重視生活建築的防火,防火意識逐漸強化。
「防為上」是古人防火意識最初的覺醒。古人對火災很早就有了認識,文字發展揭示了這一現象。災本作「烖」,「天火曰烖」。天火屬自然災害,人們認為是天譴,是上天對人的懲罰和譴責。為了趨利避害,人們主動防火的意識逐漸覺醒。
「天佑」迷信轉化為自覺的防火意識。古人原先寄託於「天佑」,但發現火災並沒有減少,於是轉而強化防火意識的培育和傳播。譬如,古人為重要建築取名有意使用水旁字,以提示防火之意,乾隆修建《四庫全書》藏書樓時,命名的七座藏書閣中六座都有帶「水」的字,唯「文宗閣」除外,因其建於鎮江金山,不缺水。
有識之士倡導帶動民間立規。古代民間對防火的關注,尤其是有識之士的倡導,推動了防火的經驗傳承和創新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記錄古代建築群採用防火安全距離和建立消防通道等做法,管仲倡導修訂火憲,指出管好「火」關係國家貧富。東漢史學家荀悅提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防火理念,可謂「防患於未然」的最早實踐。宋代《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名著,明確提出防火建築標準。清同治年間出現民間消防組織「水龍局」,詩人吳東發所寫「數人併力動樞機,呼吸縱送在復右」的詩句,直觀描述了其工作場景。
古人防火實踐的探索
「天佑」轉為人防、技防,反映了防火由意識觀念到具體實踐的轉變,意味著日常生活中防火措施的設計與實施。
緣水而居,以水克火。自古以來,人們不約而同選擇「水」這個最直接有效的防火要素。我國南方建房尤其講究依山傍水,既有方便取材以利減少成本的考慮,也有方便取水以利生活和防火的考量。而任何重要和大型建築的設計和建設中,總有水的元素,比如水池、水塘、水井、水缸、水溝、小溪、河道乃至護城河等。比如故宮,城外有護城河,城內布有河道、水井,還配備「太平缸」308口,堪稱以水防火的典範。
物理隔離,空間防火。古人有意識採用空間防火的方式,建立安全距離、消防通道,是我國古代城市消防、群體建築防火的重要手段。人們通常在相連過長的廊屋中每隔一定距離設一防火間,屋內全用磚石構築,一邊失火不易蔓延另一邊,如故宮的廊廡。紫禁城用於保存皇家鑾駕儀仗的倉庫,採用空間防火技術,每隔七間就空出一間並用三合土填實。空間防火意念的實踐演變催生了後世建築藝術「四合院」,宋代以後民居中的「天井」,以及逐漸定型的進廳式建築形式,都是空間防火理念結合空間生活藝術的再創造。
「官方」發聲,頂層設計。官方對防火由思想重視到主動防禦,由局部關注到面上推動,由關照自身到惠及民生,這些轉變對後世影響深遠。漢代設「街亭」(相當於派出所),由武官執「金吾」(兩端帶鎏金的銅棒)震懾水火盜賊;唐代設武侯鋪、消防兵負責火情,並形成火情傳達系統;宋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隊,設防火官(廂使)、滅火兵(防隅軍),建瞭望火樓以監測火情、指揮滅火;清朝對防火的管理日趨科學,均設防火班,每班不少於200人的編制。
古代防火材料的創造
古人由於防火意識的覺醒和認識的提高,自覺推動防火材料更新換代,其中瓦的發明和磚的誕生,是最經典的變革與轉折。唐代名相宋璟任廣州都督期間,發現人們皆以竹茅為屋,導致火災頻繁,於是教百姓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至清代,瓦和磚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飛入尋常百姓家」,誠如《杭州治火議》所載,「蓋中國屋制,四海一轍,北土南磚,俱足御火」。此外,古人還在實踐中發明創造特色防火材料,兼具藝術欣賞和建築美化功能。
「隔離霜」。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房子是從木架結構、覆草為頂開始的,建築成本低、防震效果好,但容易失火。為此,人們發明「塗泥抹灰」的辦法,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塗上「隔離霜」。春秋時期就有「塗大屋」「積土塗」等做法,從「茅茨」屋頂至瓦屋階段,再到磚木結構,塗土廣泛用於屋面、樓面、柱梁、牆壁、地墁等,古代建築中凡有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多用塗土封之。人們不忘改良「隔離霜」,將稻草均勻切碎,用水或石灰水浸泡,調入土中,抹於古建築的樓板上,既增強了防火性能又提升了觀賞性。
「正吻」。在古代建築的屋頂、飛簷上,通常雕刻有像龍一樣的小動物,名為「正吻」,也稱鴟吻、龍尾。據史料記載,吻最早見於漢代,造型花樣多是龍、獸等動物,工藝不斷優化。「正吻」除圖騰崇拜的意義外,還實際發揮了防雷電防火的功能,相當於古代「避雷針」。《明史·五行志·雷震》就載有數起「正吻」被雷擊而避免火災的現象。
中國古代的防火文化歷史悠久,伴隨民族文明而發展進步。古老的防火意識在不斷覺醒中形成樸實的防火哲學,啟示著後世防火觀念的更新;古代的防火措施在歷經考驗中日趨完善,推動著消防和綜合救援體系的逐漸建構;古人源於生活實踐改進防火材料,影響著防火技術的革新和建築防火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