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防火智慧

2020-12-21 中國環境

  由古至今,人們防火觀念的建立源於生活,防火意識的覺醒源於實踐,防火材料的創新源於創造。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認識的加深,一些有識之士著書立說,希望建立防火措施、推行防火建築,古老的防火制度漸趨成熟,散見於典籍之中。

  古人防火意識的覺醒

  古人的防火哲學,源於生活經驗,源於日常防火活動,從防火意識的覺醒與形成,到重視生活建築的防火,防火意識逐漸強化。

  「防為上」是古人防火意識最初的覺醒。古人對火災很早就有了認識,文字發展揭示了這一現象。災本作「烖」,「天火曰烖」。天火屬自然災害,人們認為是天譴,是上天對人的懲罰和譴責。為了趨利避害,人們主動防火的意識逐漸覺醒。

  「天佑」迷信轉化為自覺的防火意識。古人原先寄託於「天佑」,但發現火災並沒有減少,於是轉而強化防火意識的培育和傳播。譬如,古人為重要建築取名有意使用水旁字,以提示防火之意,乾隆修建《四庫全書》藏書樓時,命名的七座藏書閣中六座都有帶「水」的字,唯「文宗閣」除外,因其建於鎮江金山,不缺水。

  有識之士倡導帶動民間立規。古代民間對防火的關注,尤其是有識之士的倡導,推動了防火的經驗傳承和創新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記錄古代建築群採用防火安全距離和建立消防通道等做法,管仲倡導修訂火憲,指出管好「火」關係國家貧富。東漢史學家荀悅提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防火理念,可謂「防患於未然」的最早實踐。宋代《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名著,明確提出防火建築標準。清同治年間出現民間消防組織「水龍局」,詩人吳東發所寫「數人併力動樞機,呼吸縱送在復右」的詩句,直觀描述了其工作場景。

  古人防火實踐的探索

  「天佑」轉為人防、技防,反映了防火由意識觀念到具體實踐的轉變,意味著日常生活中防火措施的設計與實施。

  緣水而居,以水克火。自古以來,人們不約而同選擇「水」這個最直接有效的防火要素。我國南方建房尤其講究依山傍水,既有方便取材以利減少成本的考慮,也有方便取水以利生活和防火的考量。而任何重要和大型建築的設計和建設中,總有水的元素,比如水池、水塘、水井、水缸、水溝、小溪、河道乃至護城河等。比如故宮,城外有護城河,城內布有河道、水井,還配備「太平缸」308口,堪稱以水防火的典範。

  物理隔離,空間防火。古人有意識採用空間防火的方式,建立安全距離、消防通道,是我國古代城市消防、群體建築防火的重要手段。人們通常在相連過長的廊屋中每隔一定距離設一防火間,屋內全用磚石構築,一邊失火不易蔓延另一邊,如故宮的廊廡。紫禁城用於保存皇家鑾駕儀仗的倉庫,採用空間防火技術,每隔七間就空出一間並用三合土填實。空間防火意念的實踐演變催生了後世建築藝術「四合院」,宋代以後民居中的「天井」,以及逐漸定型的進廳式建築形式,都是空間防火理念結合空間生活藝術的再創造。

  「官方」發聲,頂層設計。官方對防火由思想重視到主動防禦,由局部關注到面上推動,由關照自身到惠及民生,這些轉變對後世影響深遠。漢代設「街亭」(相當於派出所),由武官執「金吾」(兩端帶鎏金的銅棒)震懾水火盜賊;唐代設武侯鋪、消防兵負責火情,並形成火情傳達系統;宋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隊,設防火官(廂使)、滅火兵(防隅軍),建瞭望火樓以監測火情、指揮滅火;清朝對防火的管理日趨科學,均設防火班,每班不少於200人的編制。

  古代防火材料的創造

  古人由於防火意識的覺醒和認識的提高,自覺推動防火材料更新換代,其中瓦的發明和磚的誕生,是最經典的變革與轉折。唐代名相宋璟任廣州都督期間,發現人們皆以竹茅為屋,導致火災頻繁,於是教百姓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至清代,瓦和磚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飛入尋常百姓家」,誠如《杭州治火議》所載,「蓋中國屋制,四海一轍,北土南磚,俱足御火」。此外,古人還在實踐中發明創造特色防火材料,兼具藝術欣賞和建築美化功能。

  「隔離霜」。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房子是從木架結構、覆草為頂開始的,建築成本低、防震效果好,但容易失火。為此,人們發明「塗泥抹灰」的辦法,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塗上「隔離霜」。春秋時期就有「塗大屋」「積土塗」等做法,從「茅茨」屋頂至瓦屋階段,再到磚木結構,塗土廣泛用於屋面、樓面、柱梁、牆壁、地墁等,古代建築中凡有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多用塗土封之。人們不忘改良「隔離霜」,將稻草均勻切碎,用水或石灰水浸泡,調入土中,抹於古建築的樓板上,既增強了防火性能又提升了觀賞性。

  「正吻」。在古代建築的屋頂、飛簷上,通常雕刻有像龍一樣的小動物,名為「正吻」,也稱鴟吻、龍尾。據史料記載,吻最早見於漢代,造型花樣多是龍、獸等動物,工藝不斷優化。「正吻」除圖騰崇拜的意義外,還實際發揮了防雷電防火的功能,相當於古代「避雷針」。《明史·五行志·雷震》就載有數起「正吻」被雷擊而避免火災的現象。

  中國古代的防火文化歷史悠久,伴隨民族文明而發展進步。古老的防火意識在不斷覺醒中形成樸實的防火哲學,啟示著後世防火觀念的更新;古代的防火措施在歷經考驗中日趨完善,推動著消防和綜合救援體系的逐漸建構;古人源於生活實踐改進防火材料,影響著防火技術的革新和建築防火能力的提升。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如何防火?
    借這個話題,我來談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火神是怎麼回事,以及中國古人是如何防火的。火災,自古以來一直是最令人談之色變的災難之一。人類對火的最初記憶,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有了熟食,人類的營養結構慢慢改變了,不再是茹毛飲血,身上的長毛也漸漸褪去,大腦開始高度發達,他們又利用自己的智慧,掌握了鑽木取火的技術,終於,現代人類誕生了。可以說,對火的控制是人類文明最初的曙光,是人類發展史的分界嶺,它使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所以,在古希臘神話中,把火種帶到人間的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懲罰,被綁在懸崖上,讓老鷹啄食肝臟,折磨三萬年。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不少人常常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何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聰明有智慧呢?比如,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卻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語裡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是怎麼計時的?古人的智慧太高深,佩服了
    隨著科技發展,不少領域依舊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比如說時空領域方面,古人沒有鐘錶,他們是怎麼計時的呢?當時古人的智慧,實在太高深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其實古人非常的有智慧,他們的聰明,超乎我們的想像。古時候沒有現代化的科技,他們計時的工具,就來自於大自然,太陽的軌跡,就是一個很好的計時方式。如果是天空晴朗的時候,太陽剛剛升起,一般就是早上了。隨著太陽不斷的上升,到了正頭頂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如日中天了,也就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隨後太陽不斷的下降,這個時候就漸漸到了傍晚了。如果碰到陰天的時候,這種情況就很難預測了。
  • 宋朝以前沒有鐵鍋,古人是用什麼做飯的呢?佩服古人的智慧
    不過炒菜多半都是用鐵鍋,但在宋朝以前是沒有鐵鍋的,更沒有其他高科技的炊具那麼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炊具的發明也是早於其他國家的。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很多不同時期的炊具,形態各異,種類齊全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 古人的造船智慧——船舵
    於是古人不斷改善舵的形狀和安裝方式,最終發明了真正的舵。早期的舵是斜伸出船尾的,在船後會凸出較多;改良之後舵的形態變為垂直插入水中,舵面和舵柱的聯結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了邊上,這種舵叫做垂直舵。我國古代的帆船結構大多是首尾翹起的,因此正適合安裝垂直舵,後來還會在船尾修建專門的舵樓,用來操縱船舵。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而且重要的是鞋頭上翹很有可能是代表著人們對上天的信仰和崇拜,這個跟古代的建築的頂角上翹是一個道理,這也是古人的鞋為什麼上翹的其中一個原因。當然古人專門做一個上翹的鞋也並不只是為了迷信裝飾,它這個鞋頭上翹還是有好處的。發展到後來的漢代、魏晉南北朝鞋的上翹裝飾變化過很多次,但不管怎麼變上翹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 十二生肖的由來和屬性,體現古人智慧之高
    中國生肖源於古人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紀年,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以動物紀年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相傳這十二生肖選舉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天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
  • 古人的洗髮用品竟與現代不謀而合,不由讚嘆祖先的智慧!
    其實古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睿智,據相關典籍記載在古代貴族人一般用淘米水洗髮。據現代醫學研究淘米水有很強的去汙能力,其中是淘米水中的鉀會分解皮膚上的油和汙垢從而達到去屑止癢的效果。不僅如此淘米水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美白皮膚,加速皮膚新陳代謝。古人除了用淘米水洗髮之外也會用來清洗皮膚,不得不說淘米水確實是個好東西。
  • 肥皂傳入中國前,古人是用什麼洗東西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工業產品沒有出現之前,古人們的生活,令後世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肥皂傳入中國前,中國人是用什麼代替它的。 所以,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智慧!
  • 智能化巡護為森林防火工作築起防火牆
    4月12日一大早,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中心社區生態專員程吉盛騎著電動車來到董衝山場,打開手機上的啄木鳥APP(巡護終端),點擊「我的軌跡」,便開啟了一天的森林防火巡查工作。
  • 為什麼古人穿的鞋總是前面翹起?專家講述其中奧秘,敬佩古人智慧
    但是,讀者們,你知道幾千年前古人通常穿什麼鞋嗎?如果說經常看秦漢歷史劇的觀眾可能會有些印象的話,那麼古人的鞋子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普通人基本都是草鞋或赤腳,有錢的達官貴人則穿一種斜鞋。什麼是歪頭鞋?顧名思義,就是前面翹起來的鞋子。這種鞋在外觀上與今天的鞋有很大的不同,看起來相當奇怪。古人為何如此敏銳?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別不信,實則蘊含人生智慧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而且我們如今很多處世經驗都是古人總結出來一代代傳下來的,而這些對我們為人處事有極大幫助的古話,可以稱之為「真理」。而古人常說「相由心生」,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一個人的面相是由內而外的,對於一個人的判斷不能單單從面相上來判斷,只有接觸久了,才能窺見一二。
  • 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俗語、諺語是我們民族流傳已久的一種文化,是古人總結經驗教訓後對後人的一種警告。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寧為鉛刀,毋為楮葉。錯節盤根,利器斯別。識時務者,呼為俊傑。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做拙鈍的刀子,不要成為中看不中用的玩物。碰到盤根錯節時,才能分辨工具的利鈍。識時務的人,才是俊傑。
  • 看看古人的智慧!
    看看古人的智慧!奇技淫巧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總感覺它不是一個好詞,甚至有一層邪惡的意思在裡面。其實大家都誤會這個詞了,它本是個褒義詞,形容工匠們做出的東西極為驚奇,那麼古代房子裡面的奇巧東西都有什麼呢?
  • 古人的鞋頭為何是上翹的?明白其中含義後:祖先的智慧讓人折服
    甚至大家如果細心的話也就會發現了身邊很多東西都包含著老祖宗的智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現在的很多文明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古時候老祖先的智慧也是非常強大的,就好比說一個小小的鞋子,這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東西,這也是從古人的智慧中流傳下來的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的鞋子跟之前古人的鞋子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有一個差別就是在鞋頭上面了,就是靠近自己腳趾的位置,古時候的鞋頭都是向上翹著的,一般古裝影視劇中也都是有這樣的形象的,那麼大家有沒有考慮過
  • 看完這些,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月份了,正值整個冬天最冷的時候,對這種冷到刺骨的冬天,現在人禦寒的方式可謂是越來越多樣化了,這也得益於社會在進步,我們有足夠的方法去對抗冬天,例如北方最常見的暖氣,隨身貼著暖寶寶,各種羽絨服等等,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古代,古人在面對這麼冷的天氣的時候,是如何去抵禦渡過冬天的
  • 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01如果想要研究古代的歷史,往往都是需要從古代文化開始著手,雖然說這些古代文化很多都已經淪為了糟粕,大多數都不太可信,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古人的智慧總結其中,「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就是比較經典的一句俗語,裡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宋代以前,沒有鐵鍋,古人用什麼做飯?欣賞古老的智慧
    大部分的烹調都是用鐵鍋做的,但是在宋代以前,沒有鐵鍋,更不用說其他的高科技炊具了,古人是怎麼做飯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炊具的發明也比其他國家早。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許多不同時期的炊具,其形狀和類型各異,含有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 懸空寺屹立至今靠「黑科技」,千年前就已存在,古人智慧令人佩服
    當然,這就需要靠我們智慧、努力與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方式去發展。畢竟,成功是需要靠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打拼才能得來的,並不會出現天上掉餡餅的情況,相信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古人強大的智慧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及廣闊無垠的領土。
  • 防火毯的防火原理
    防火毯又叫滅火毯,是在消防工作當中常用到到一種工具,防火毯的主要作用就是撲滅一些較小的火源或者裹在身上,防止火焰的燒傷和灼傷,迅速逃生。大家都知道防火毯十分神奇,可以抵禦火焰的燒灼,那麼防火毯的原理是什麼呢,以下就是防火毯的實際原理,了解了這些原理可以更好的讓我們在火災發生的時候利用防火毯撲滅火源或者逃生!說到防火毯的原理,那就不得不說以下防火毯所使用的原料,正是因為這些原料,所以防火毯才具有十分強大的防火效果。滅火毯由纖維隔熱耐火材料和耐火纖維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