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歷史人物要麼是因為主導或參與重大事件被人們所記住,要麼是因為開宗立派,著書立名而留名。而在著書的領域中一般都是文學、歷史作品居多,《水經注》以水成名,也算是很罕見的了。這部作品對於後世的許多詩人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比如李白、杜甫、張岱、柳宗元等等,可見其影響力。而我們初中課本上就有節選自這部巨作的《三峽》,全文背誦的恐懼感受到了嗎?
那麼《水經注》這麼厲害,其作者到底何許人也?是怎樣寫出文學與地理學集大成的作品的呢?
其作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課本上《三峽》那篇上的作者,酈道元。酈道元,生活在尚未統一的南北朝北魏,出身也是個官二代,生活吧還過得去。因為父親任官而經常性往外跑,都基本不在原住地。
酈道元本來的發展是走仕途的,早期還行,一上任就拿出身為官的威嚴,按照法律嚴格執行,人情似乎在他這裡完全被隔絕。也因為嚴格執法,在出任中央官時經常得罪豪強、權貴。到了地方任官也是一樣,在荊州當刺史時因為威猛而治被當地百姓上告,於是被免了職。而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專心著書,因為很早前就讀過《水經》,但是內容不實,於是想為此書作注。
而寫《水經注》這本書的緣分不止於此,其實在他小時候因為父親的緣故,經常一起遊玩,大多數的地方都有這個河流。而且對於河流還有著一些奇聞異事,他很是喜歡,每到一條河看到感興趣的都會記下來。
可能是因為天性喜歡河流,到長大了酈道元也是如此,在他閒暇時光都會去周圍的江河邊考察,並且記錄一些東西。到他當官後更是利用現有條件走遍北魏的山河,這也是他作注的前期積累。
等到他開始為《水經》作注時,已經收集到一些河流的歷史來源、風土人情、奇聞異事等等。但是這還不夠啊,《水經》原本就記載了全國一百二十七條河,有一萬多字,但是不夠詳細。
寫這種書不能完全靠文字材料,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得實地考察,因為原先的記載太簡便了,不能夠呈現出這條河的風貌。於是酈道元花了整整10年時間,通過實地考察,各種書籍的援引最終完成了這部《水經注》,全書達30萬餘字。
通過水經注,你可以了解到關於河流的各種信息,基本信息先不談,光是人文地理部分就可以知道當地的許多信息。而且古代講究用詞,酈道元顯然也是個高手,他的許多東西都被後世引用,受益匪淺。
酈道元,生於紛亂的南北朝時期,但是就算動蕩的局勢也阻擋不了他對水流的熱情,以出彩的文筆加上實地考察,完善了這部巨作。
但是這位大佬死法卻很悽慘,酈道元因為前期當官的時候得罪了一個權勢滔天的人物,就是汝南王元悅。元悅是個同性戀,他的男寵犯了法,在元悅求情無果下先下殺手。於是徹底得罪了這位王爺,等到雍州刺史反叛時,元悅推薦酈道元去平叛。
但是當時的反叛軍勢力龐大,酈道元帶著他的兒子們就去了雍州,但是力量懸殊,最終被叛軍圍死於山中,大佬的一生就此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