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三峽》中,酈道元用了「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來從側面描寫三峽兩岸山的連綿和險峻,著實讓人拍案叫絕。不過,仔細品味這句話,就會發現,酈道元不小心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月相知識的錯誤。
我們先看這句話的翻譯: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其中,「亭午」指的是正午;「夜分」即指半夜。
如果你是一名仔細觀察生活的人,就會發現,在兩岸山勢連綿、險峻的情況下,只在正午才能看到太陽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只在半夜才能看見月亮就不一定了,準確說在望日(農曆每月的十五日)前後幾天,在峽谷中,半夜才能夠看見月亮,當然陰雨或多雲天氣也得排除在外。
為什麼是這樣的結論呢?我們可以從月出和月落的時間角度入手,來簡單分析一下:
每月農曆的朔日(又稱「晦日」),月亮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因此從地球的角度望去,看不到月亮,是以不用討論「夜分」是否可以看到月亮了;
然後是上娥眉月,月出時間是上午,月落是上半夜(大約是日落後幾個小時)。白天由於太陽光太強,從地球上看不到娥眉月;傍晚時分,太陽光線弱,彼時一彎新月懸掛西天,格外皎潔,宛如美人之眉,故又稱「眉月」;
上弦月時,月出時間是正午,中天是黃昏,月落時間是半夜,整體上「月」比「日」遲了半天,因此上半夜可見月;
滿月之時(「望日」),月出時間是黃昏,中天是半夜,月落時間是清晨,月升日落,日升月落,因此整夜可見月;
下弦月時,月出時間是半夜,中天是清晨,月落是正午,下半夜可見月。
結合觀察所得,即如下圖所示。
日月升落對比表
月相時間總覽
月相表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峽中,若想在「夜分」(即半夜)看到月亮,也只能在望日(滿月)前後幾天了。
綜上,酈道元在《三峽》一文中,想側面烘託出三峽兩岸山勢的連綿和高峻,用「亭午」不見「曦」是準確的;用「夜分」不見「月」則是錯誤的,有以偏概全之嫌,顯得文章不夠細膩嚴謹。
事有利弊。這或許是酈道元在寫作過程中想當然的落筆而不小心導致的錯誤,正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和培養學生們質疑的精神和仔細觀察生活的能力。如此說來,酈道元《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倒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