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書時候,每次過節,回農村家中,家裡都會殺一隻母雞來給補補身體,特別是那濃濃的雞湯,想想就流口水。而我們在網絡上看到一些勵志語句時,總會說,又是一碗雞湯,我喝。
一些東西不都是越老越是寶嗎?就好比如,母雞比鴨還補,各種藥品都是什麼百年,千年藥效更好,甚至酒都是存的越久越香醇。那為什麼還有俗話說:「十年老雞毒如砒,十年老鴨如人參」呢?母雞老了怎麼就成了砒了?
回去請教了家中的老人,他們給我這樣的一個說法。母雞長老了,不僅很難把肉燒到酥,而且越是老母雞,越是有毒,在母雞體內,就和我們人一樣,毒素越堆越多,所以吃母雞還是小母雞為好。但是鴨子就不同了,鴨子長的越老,體內的脂肪就越少,這也是你們年輕人每次吃鴨都說太肥,那是因為這些鴨還沒長大,還處在皮厚脂肪厚的狀態。
秋風起,吃鴨忙
三年以上的老鴨子,舌頭上都會長毛,毛越多,代表鴨越老。但是在現在的農村,3年以上的家禽都很難找了,更別說3年以上的老鴨子了,就算有,農村人家也不見得願意賣。這又是為什麼?
農村中有句諺語:秋風起,吃鴨忙。秋天臨近,意味著暑氣退散,涼意逐漸來臨,氣候變得溫熱乾燥,但是呢,鴨肉偏涼,不容易上火,鴨肉又作為食療最佳的食材。秋天一口老鴨湯,勝過人參大補丸。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愛。
秋季,年老的鴨子成為了市場上的走銷貨,很多人不惜高價購買,但是幾乎買不到真正的老鴨。在農村,老鴨都是農民餵食玉米和稻穀,摻雜當季的蔬菜餵養。而有人算過,一隻三年的老鴨成本至少要500元,甚至還要承擔被偷,死亡的風險。
因此,要想得到一隻老鴨,沒有給錢或是有關係,還真是買不到一隻大補鴨。不知道大家的農村對吃鴨有什麼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