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鄒著眉頭,抓耳撓腮自言自語地說:「這到底是平舌音還是翹舌音,還有這到底是前鼻音還是後鼻音呢?」
這是小明正在給詞語「酸甜」,「發酵」注音時的情景。像小明這樣發困的情景許多孩子都經歷過。
這是孩子們學拼音時經常出現的問題。孩子們雖然對拼音的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都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在實際考查和運用的時候還是時常發生錯誤。
就像小明一樣把「酸甜」注音為(shuāng tín),把「發酵」注音為(huà xiào)。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呢?其實小明發生的錯誤帶有普遍性。不是小明不認真,也不是小明不努力,而是他跌入了一個「誤區」,認為一個字或一個詞讀什麼音是由「我」用拼音決定的。
其實,一個漢字讀什麼音是由國家決定的。只有按照國家的標準讀,即按國家頒布的字典裡的讀音才是正確的。比如,「酸甜」的正確讀音是(suān tián),「發酵」的正確讀音是(fà jIào)。
所以,在給漢字注音時,前提是你認識這個字或這個詞,並能正確發音。
小明把「酸甜」注音注錯的原因在於:雖然他認識「酸甜」這個詞,也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但是他沒有記住這個詞的標準發音。「酸」的聲母是平舌音 s ,介母是單韻母 u ,韻母是前鼻音 an 。即s——u——ān的標準讀音;「甜」字的聲母是 t ,介母是單韻母 i ,韻母是前鼻音 án 。即 t——i——án 的標準發音。
由此可見,小明的錯誤是沒有讀準「酸」、「甜」這兩個字的讀音。也就是說他缺少對這兩個字的發音練習,在腦子裡對這兩個字的讀音沒有「動力定型」。
而小明的另一個錯誤,把「發酵」的正確讀音(fà jIào)讀成(huà xIào),則是壓根兒就把字音讀錯了而導致的錯誤。這種錯誤的發生往往是潛移默化引起的。比如,家長經常說「買酵(xIào)母」啦 ,「面發酵(xIào)得好不好」啦等口語,孩子經常聽了就會記在腦海裡,甚至「動力定型」;還有的是其它學科的老師說普通話不夠標準也會對孩子造成直接的影響。比如,作業(zuòyě)這個詞,假如數學老師說成(zuóyě),那麼有些孩子可能就會被潛移默化,把作業(zuò yě)說成(zuó yě)。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走出拼音的誤區呢?
一、熟練掌握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發音一定要規範、準確,並達到「動力定型」。特別要掌握好聲母的平舌音和翹舌音以及韻母中的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的發音要領。
附 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和後鼻音的發音要領
z 發音時,舌尖伸平,頂住上門齒背,讓氣流從舌尖和上齒中間擠出,摩擦成聲。
c 發音時,舌尖伸平,頂住上門齒背 ,讓較強氣流從舌尖和上齒中間擠出,摩擦成聲。
s 發音時,舌尖伸平,與 z c 音一樣,區別在於讓氣流強度再增加,從口中擠出。
zh 發音時,舌尖翹起,抵住硬顎前部,然後讓氣流衝開一條窄縫,摩擦成聲。
ch 發音與 zh 大體相同,只是衝出的氣流較強。可借「吃」音學習 ch 的呼讀音。
sh 發音時,舌尖翹起,靠近硬顎前部形成窄縫,讓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可借「獅音」音學習 sh 的呼讀音。
an 發音時,先發 a 音定口形,然後舌頭逐漸頂住上牙床,往 n 收音。
en 發音時,先發 e 音定口形,然後舌頭慢慢抬高向前伸,舌頭抵住上牙床往 n 收音。
en 發音時,先發 e 音定口形,然後舌頭慢慢抬高向前伸,舌頭抵住上牙床往 n 收音。
in 發音時,舌頭抵住上門齒背,漸至硬顎,先發 i 音定口形,然後往 n 收音,鼻音較輕。
un 發音時,先發 u 音定口形,然後把舌面抬高向前伸,往 n 收音。
ün 發音時,先發 ü 音,然後向 n 收音,n 發呼讀音,只發前半段。
ang 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舌根抬高向後縮,向 ng 收音。
eng 發音時,舌尖觸下齒,舌面隆起,發 e 的音定口形,然後舌尖往後縮,向 ng 收音。
ing 發音時,舌尖觸下齒齦,舌面隆起,先發 i 的音定口形,然後舌尖往後縮,向 ng 收音。
ong 發音時,舌尖向上收,舌面隆起,先發 o 的音定口形,然後舌頭往後縮,向 ng 收音。
二、熟記小學語文課文中一類生字和二類生字的讀音。
課文中一類生字不但要讀準字音,而且要能寫、能組詞、能運用。
在認讀一類字的時候,要求孩子把生字的拼音讀準確,並且要有意識地記憶所學生字的拼音。
課文中的二類生字主要是識字。所以有意識地記憶二類生字的拼音,對流利、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理解課文內容是至關重要的。
三、朗讀課文時有意識地讀準字音。在朗讀課文時要把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和兒化音有意識地準確地讀出來。這樣持之以恆地訓練自己,久而久之普通話也就會說得標準流利了。
綜上所述,漢語拼音是用來標註和規範漢字的讀音的。漢字的讀音不是約定俗成的,而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所以,掌握漢語拼音是為了讀準漢字字音,而要讀準字音,就要有意識地去記憶這個字的拼音,這樣才能說好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