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論語是怎麼形成的?

2020-12-15 無量天真1

《論語》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的學習筆記。

「紳」,古代服飾上的一種帶子,從很多典籍中可以看出,紳帶不是一般的裝飾品,而是在重要場合或典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禮儀用物。《禮記·玉藻》規定了從天子到士不同等級所用紳帶的不同。

「子張書諸紳」見於《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行」章: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向孔子求教怎樣才能「達行」,意思就是怎樣讓言行更有效用,孔子說:只要說話忠實誠信 ,做事忠厚、謹慎 ,雖然在陌生地方,也可行得通;否則,你就是近在自己的鄉裡,能行得通嗎 ?站著仿佛也能看到言忠信 ,行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 ,坐車 ,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倚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上 ,念茲在茲, 這樣才能行 。

子張領悟了孔子的教誨,於是,當即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把「言忠信、行篤敬」當成人生座右銘,隨身攜帶,一刻不敢懈怠。

當然,也有人把「子張書諸紳」理解為他忘了帶書寫的竹簡,是匆促間得到這警示良言,一時著急而記錄在了腰間大帶上,其實,這解釋完全忽略了「言忠信,行篤敬」所含的文化意義了,這句話能成為《論語》中的典範,其實是代表了孔門弟子記錄老師言行的一個縮影。

從戰國出土的很多文物上,都發現有各種警世銘文,說明古代的人比現代人更看重個人修行,比較愛尋求處世真理。這樣做的正面意義是給後人傳承下了古聖人的哲學思想,負面作用是如果不思變通,處處太過循規蹈矩,就容易變成迂腐的老頭,腐儒就是這樣來的。

當然,漢唐學者一般均認為《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編纂的時間當在孔子去世後不久,比後來儒學內部分化要早一點。

《漢書·藝文志》中劉歆的說法:《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也就是說《論語》的形成,還處於孔子日常和弟子們對處世理論的探討的強烈氛圍中,那時每個弟子的執迷都不一樣,所要悟得道都不同,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像子張一樣,時刻記著老師的教誨,當成一生都要研究的課題。

根據劉歆、王充等人的記載,《論語》的成書實際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最初只是弟子對孔子言行的各種記錄,如孔子答「子張問行」,「子張書諸紳」(《衛靈公》)等,這些記錄往往出自不同弟子之手,分散在個人手中。孔子去世後,孔門弟子廣泛收集了這些記錄,在此基礎上「輯而論纂」,編成《論語》一書。所以就《論語》的內容來說,它乃是孔門弟子共同記錄、編纂的結果,而不可能是出於一兩個人之手。

《韓非子·顯學》的說法:「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各派「取捨相反不同」,但都自認為是真孔子。這個時候要想再合力來編著《論語》,是不太現實的了。

相關焦點

  •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精品推薦)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這事發生在週遊期間。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他日從在陳蔡間,困,問行。」依史記看,這章與前面在陳絕糧章皆是一時之言。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誠守信,行為篤實恭敬,即使到了邊遠少數民族的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
  • 拙讀《論語》第三百九十六篇:怎麼樣才能混得好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主流譯文:子張問如何使自己能到處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有信用,行為忠厚恭敬,縱然是到了邊荒地區也行得通。
  • 忠信篤敬
    《論語·衛靈公》篇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
  •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5.4、15.5、15.6原文及翻譯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5.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無為而治①者,其舜也與?夫②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5.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②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③,行乎哉?立則見其參④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⑥。
  • 《論語》中的子張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考子張之言,未必能如是。孔子以為「師也闢」(《先進》),蓋子張為人比較偏激,有失中和。《論語》涉及子張言行的記載有20章,大多記子張向孔子求教,個別篇章涉及別人對他的評價和他自己的主張。子張有志於仕進,一心嚮往尊貴,揚名立萬。
  • 論語起名字:200個敦厚溫和、謙卑儒雅的寶寶名字大全!
    敬信出處: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第15章 衛靈公-論語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敬」是篤敬,指的是篤厚誠敬之士。本義是有禮貌地對待他人。而「信」很簡單了,就是誠信,誠實之義。
  • 「信」行天下
    □ 汪霏霏12月7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曲阜舉辦。從2018年開始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已連續舉辦兩屆,而這次意義更加深遠。以「信」行天下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以身立言,以「四教」引導、教導學生。「四教」者,即「文、行、忠、信」。據統計,在《論語》中,提及有關「信」的言論就多達38次,是僅次於仁、禮、知、道、學、德等概念的,可見「信」地位之重要。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我給你五個理由: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後來2500年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的基礎教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李保佳講論語95」子路問:聞斯行諸?
    「李保佳講論語95」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其中口授者,即為《論語》。它是自古以來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仁」的意念,幾乎貫串在整部《論語》中。可以說,「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各方面主張的最高準則,更是人格養成的最高道德理想。孔子一向不輕易以仁許人。
  • 我的家風故事:父母教會我「忠信篤敬 真善美仁」
    我的家風故事:父母教會我「忠信篤敬 真善美仁」 2020-01-10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最開始覺得《論語》的內容很散亂,甚至都沒有一個主題。後來發現其實《論語》的內容其實是有一個大主題的,大主題下面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小主題。《論語》的大主題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那就是:為人處世的參考準則。這就是《論語》的主要內容。為人為人,就是做自己,怎麼做好自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身。修身怎麼來修呢?
  •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在我還在上學的時候, 還有些讀古書的興趣, 常去中央廣場旁的古藉書店. 古藉書店, 顧名思義是專做古藉再版的, 多的是些再版的古代典藉.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人居中而立,天道猶形而上,地道猶形而下,人道猶形而中,這樣就形成了儒家以人道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系。儒家是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但不是人類中心主義,而是在尊天重地前提下確立人的主體性的人文主義。這種主體性集中地體現在儒家「仁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