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

2020-12-26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一、「2+26」城市

11月,「2+26」城市降塵量均值範圍在1.5~7.3噸/平方千米·月之間,平均為4.5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34.8%。「2+26」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均小於9.0噸/平方千米·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國發〔2018〕22號)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各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濱州、保定、廊坊、開封等4個城市降塵量最大值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廊坊和邯鄲市降塵量平均值同比不降反升。詳見附表1。

二、汾渭平原11城市

11月,汾渭平原11個城市降塵量均值範圍在3.4~6.7 噸/平方千米·月之間,平均為4.7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17.5%。汾渭平原11個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均小於9.0噸/平方千米·月。西安、渭南、呂梁等3個城市降塵量最大值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三門峽、西安、渭南等3個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同比不降反升。詳見附表2。

附表1

2020年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單位:噸/平方千米·月)

註:①按2020年11月「2+26」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從小到大進行排名。下表同。

②為2020年11月降塵量平均值同比變化情況,負數表示同比下降,正數表示同比上升。

附表2

2020年11月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單位:噸/平方千米·月)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公布 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
    生態環境部公布 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 中國環境網:生態環境部公布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
    作者:杜宣逸來源:中國環境報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2+26」城市:降塵量平均為6.0噸/平方千米·月 10月,「2+26」城市降塵量均值範圍在2.7-9.4噸/平方千米·月之間,平均為6.0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上升9.1%。
  • 環境部公布11月「2+26」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中國環境報記者 呂望舒 12月22日北京報導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2+26」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均小於9.0噸/平方千米·月   11月,「2+26」城市降塵量均值範圍在1.5~7.3噸/平方千米·月之間,平均為4.5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34.8%。
  • 關於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
    、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平均控制在5天以內;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62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平均控制在5天以內。
  • 全國空氣品質改善成效明顯 生態環境部擬出臺升級版行動計劃
    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等3個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  ● 藍天保衛戰是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據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行動計劃》實施近兩年,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等3個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同時,「2+26」城市重汙染天氣成因也已摸清,並採取了針對性的措施。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生態環境部通報2020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點,河北在發布會上獲「點...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2017年9月,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大氣重汙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開始實施。截至目前,已經摸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方面: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是根本原因。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會商指出 2020年3月我國北方大氣汙染擴散...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一、3月氣候趨勢預測預計2020年3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除西藏大部、西南地區西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內蒙古中西部、華北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大部、華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西北地區大部、西藏大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全國其餘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
  • 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浙江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
    今天上午,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通氣會,通報浙江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有關情況。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王雷、大氣處二級調研員方瑩萍、大氣處二級調研員汪小英,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相關專家參加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通氣會由省生態環境宣教中心副主任晏利揚主持。
  • 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該《方案》指出,2020年12月底前,天津市鋼鐵產能控制在1500萬噸左右,河北省鋼鐵產能控制在2億噸以內,加快淘汰爐齡較長、爐況較差的炭化室高度4.3米焦爐,推動獨立焦化企業逐步退出。
  •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從汙染過程的次數看,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共發生6次區域性汙染過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屬於正常波動範圍。但今年6次汙染過程中,只有2次是重汙染過程(有城市出現重汙染),其餘4次為輕至中度汙染。2019年同期出現的5次汙染過程中,有4次是重汙染過程,1次為輕至中度汙染。今年的重汙染過程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0%。
  • 生態環境部通報11月和1-11月全國地表水、環境空氣品質狀況
    生態環境部17日向媒體通報了2020年11月和1-11月全國地表水、環境空氣品質狀況。2020年11月,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林芝、烏魯木齊、永州市等30個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從第1名至第30名),開封、滄州、聊城市等30個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從倒數第1名至倒數第30名)。
  • 生態環境部舉行2020年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各地密切配合,開展聯防聯控,按照預測預報結果啟動預警,採取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措施,有效降低了汙染排放,區域實際汙染程度較預測普遍減輕一個等級,達到重度的汙染過程較去年次數大幅減少,程度減輕。  從汙染過程的次數看,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共發生6次區域性汙染過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屬於正常波動範圍。
  • 全文實錄 | 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從汙染過程的次數看,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共發生6次區域性汙染過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屬於正常波動範圍。但今年6次汙染過程中,只有2次是重汙染過程(有城市出現重汙染),其餘4次為輕至中度汙染。2019年同期出現的5次汙染過程中,有4次是重汙染過程,1次為輕至中度汙染。今年的重汙染過程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0%。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出席發布會,介紹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 生態環境部:2020年重汙染過程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50%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北京報導 進入秋冬季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汙染物排放增加、區域傳輸等綜合性因素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數次空氣汙染過程。
  • 一分鐘讀懂《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那些乾貨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2019年大氣環境有啥變化?雖然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其中,1、2 月較 2018 年同期偏低,11、12 月明顯偏高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2、霾:2019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25.7天,與2018年持平,較近五年平均減少10.7天。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為45.2天較2018年和近五年分別減少8.6天和15.6天。
  • 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城市近半 東莞精熙光機環汙被連罰319萬元
    部分地區可能出現臭氧中度汙染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6月上半月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結果。6月上半月,全國大部擴散條件總體較好,空氣品質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以臭氧為主。華北、華東、東北、成渝地區和汾渭平原等地部分城市可能出現臭氧中度及以上汙染過程。
  • 生態環境部推進臭氧專項治理:幫助地方發現問題6.5萬個
    新京報快訊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8月28日消息,28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據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近年來,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而臭氧(O3)濃度卻不降反升。為有效應對夏季O3汙染,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對VOCs治理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對重點區域及蘇皖魯豫交界地區95城市提出了2020年6-9月優良天數提高目標建議,組織開展夏季O3汙染攻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