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2020-12-15 界面新聞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這個問題也是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坦率地說,也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這次攻關項目核心任務也是要說清這個問題。為了全面搞清楚區域重汙染成因,攻關項目設計了相互印證的綜合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字模擬相結合的閉合研究技術體系,建成國內最大的區域空天地一體的綜合立體觀測網,實時跟蹤重汙染過程發生、發展、傳輸和消散,動態掌握汙染大氣當中的組分變化情況和汙染來源,從汙染物排放情況、化學轉化、氣象條件變化、汙染傳輸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區域秋冬季重汙染的成因。

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區域重汙染天氣的發生:

一是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汙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汙染物排放量倍數不一樣。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區域內的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由於取暖的原因,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的排放量。總體來說,區域內的汙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應該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攻關項目在「2+26」城市布設了109個採樣點,採集了5.8萬多個樣品,在線測定了49萬條化學組分數據。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來源解析表明,工業和民用散煤、柴油車對區域PM2.5的貢獻分別達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貢獻最大的三個方面,是重汙染的主要來源。在工業源中,鋼鐵焦化行業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水泥行業。

二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汙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大家知道,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還有一部分是由於排放到空氣中的氣態汙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過二次轉化,在空氣中形成細顆粒物,我們把這部分PM2.5叫二次轉化的PM2.5。隨著大氣汙染治理的不斷深入,一次組分佔比明顯下降,由空氣中汙染物轉化成顆粒物的二次組分佔比不斷上升。2013年以來,二次組分佔比逐漸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從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汙染期間,顆粒物組分以二次汙染物為主,比例能達到60%甚至更高。區域內氮氧化物和VOC的濃度高,會在大氣中發生快速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氣氧化性總體處於高位,這是促使空氣中氣體汙染物轉成二次PM2.5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氣氧化性比倫敦、東京等城市大約要高出2-3倍。這麼一個高氧化性,也導致了區域重汙染期間二次轉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氣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動氣態汙染物轉成PM2.5,同時也會在夏天推動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氣氧化性,是下一步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點和關鍵點,有「一石雙鳥」的效果。

三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這是重汙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因此客觀上存在著一個「弱風區」,同時在這個區域的上空,對流層有一個「暖蓋」的結構。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這主要是相對其他地方而言,本身這個地方的擴散條件就差,因此導致環境容量較小。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區域環境容量整體呈現下降態勢。另外,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這個大家好理解,夏天為什麼空氣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空氣擴散條件好。另外就是每個月、每年也因為氣象因素的變化有不同。總體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環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環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風速小於2米/秒,逆溫導致的邊界層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對溼度高於60%,大氣環境容量就會進一步減少50%-70%,因此極易誘發重汙染天氣。第一個因素是排放多。同時由於這個區域西邊北邊都是山,環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減少一半,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現重汙染。

四是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大約是20%-30%,重汙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35%-50%。大氣汙染治理開始階段,往往因為本地排放比較多,本地源對本地的環境質量影響比重是比較大的。隨著汙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佔比逐步減少,外來輸入逐步增加。攻關項目對2013年以來近百次的重汙染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表明,重汙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市PM2.5的平均貢獻率大概是45%左右,個別過程可以達到70%,汙染物在區域主要有三個傳輸通道,這也是這次攻關項目經過研究觀測得出的結論。一個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鄲、-石家莊-保定-北京一線,這個通道傳輸頻率最高,輸送強度最大,重汙染過程平均的貢獻率約20%,個別重汙染過程可以達到40%。第二個通道是東南通道,就是山東中部-滄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線。第三個通道是偏東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這條線。

這是這次研究對區域秋冬季重汙染成因得出的四個主要原因。這四個原因相互疊加,造成了區域秋冬季重汙染天氣發生。當然,我們治理更多的還是要針對人為排放,大幅減少汙染物排放,這樣的話,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汙染天氣。

相關焦點

  • 關於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
    > (此件社會公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隨著全國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高,尤其是2017年以來,針對重點區域秋冬季重汙染天氣多發、頻發的情況,連續三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成效明顯,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
  • 生態環境部通報2020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點,河北在發布會上獲「點...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2017年9月,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大氣重汙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開始實施。截至目前,已經摸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方面: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是根本原因。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其中,專題一課題四「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中心及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主持,其下5個子課題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張小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亞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柳豔菊擔任負責人。
  • 生態環境部印髮長三角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
    生態環境部 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財政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 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 能源局上海市人民政府 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2020年10月30日(此件社會公開)長三角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 全國空氣品質改善成效明顯 生態環境部擬出臺升級版行動計劃
    據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行動計劃》實施近兩年,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等3個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同時,「2+26」城市重汙染天氣成因也已摸清,並採取了針對性的措施。
  • 疫情期間排放低為何還有重汙染天?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解答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稱,十三五以來,重汙染天在我國重點地區發生頻率和強度大幅減低。他給出一組數據:京津冀和周邊地區28個城市,重汙染天氣2015年平均大於36天,2019年降到了20天,減少了45%;嚴重汙染天氣2015年京津冀地區是10天,2019年平均只有兩天,降低了80%。
  • 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浙江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
    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浙江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新聞通氣會 2020-12-09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環境部: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一、「2+26」城市11月,「2+26」城市降塵量均值範圍在1.5~7.3噸/平方千米·月之間,平均為4.5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34.8%。
  • 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我國將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確保「十四五」期間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今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特別是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形勢嚴峻。在生態環境汙染防治方面,各省(區)、市不斷加強汙染防治力度,從多方面採取大氣汙染治理措施。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針對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形成機制及演變趨勢不清、戰略布局和關鍵技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著眼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席北鬥研究員擔任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同濟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清華大學
  • 長三角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附件:長三角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   2018年以來,長三角地區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空氣品質改善明顯,2019-2020年秋冬季,長三角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7-2018年秋冬季下降22%,重汙染天數下降79%。
  •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有啥表現?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有啥表現?3中國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汙染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國工業排放日益增多,京津冀地區多次發生大範圍、長時間的大氣汙染。1990年開始,有學者開始意識到,我國的大氣汙染是複合型大氣汙染,其成因較單純的煤煙型汙染和光化學汙染更為複雜。
  •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12月18日消息,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旗幟》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孫金龍指出,要充分認識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主要任務,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11月12日消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發布關於印發《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的通知。主要目標:穩中求進,推進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長三角地區全面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生態環境部公布 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
    生態環境部公布 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 中國環境網:生態環境部公布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
    作者:杜宣逸來源:中國環境報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10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2+26」城市中,安陽、鶴壁和濮陽等3個城市降塵量平均值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國發〔2018〕22號)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各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其他25個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小於9.0噸/平方千米·月。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積極推動三地在協作機制、統一立法、統一標準、聯合執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不斷突破,協同治理成效明顯,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北京市牽頭會同七省區市及有關部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在此基礎上,2018年,國家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工作。
  • 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全國各地有關部門以此為依據對生態補償機制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省內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的實踐  治理大氣汙染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因為大氣汙染本身成因、傳導和治理的複雜性,而且自然氣象條件下汙染性氣體的擴散會影響周邊地區環境質量。
  • 生態環境部:2020年重汙染過程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50%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北京報導 進入秋冬季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汙染物排放增加、區域傳輸等綜合性因素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數次空氣汙染過程。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會商指出 2020年3月我國北方大氣汙染擴散...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一、3月氣候趨勢預測預計2020年3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除西藏大部、西南地區西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內蒙古中西部、華北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大部、華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西北地區大部、西藏大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全國其餘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