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級中餐:仿若穿著西裝的華人小夥|中餐出海記·肆

2020-12-26 騰訊網

歡迎來到「中餐出海記」第四彈(戳全套)。

當中餐流浪到英國,會跟之前的美國有區別麼?英國本土貴族階級的飲食習慣,會怎樣影響到中餐在這片土地上的自我展示?

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駐紮在英國的作者來聊聊中餐在英國的正名與落地

「要不要去吃皇朝會?點心超靚!」

英國好友的一個邀約,成為擊潰我思鄉中國胃的最後一道防線。彼時到英國已有數月,在馬路上隨處可見的炸魚薯條培根鹹派的夾擊之下,我的胃終於開始抗議起來。

隨處可見的炸魚薯條

*tenor

其實早已耳聞這家餐廳,據說是英國老牌高級中餐的代表,「讓外國人看見中餐文化應該有的模樣」。於是訂位洗頭換衣出門一氣呵成,再反應過來的時候,我已經坐在了唐人街的這家餐廳裡。

倫敦的中餐「皇朝會」

*搜狐

菜單厚厚一本,中餐被拆成了宛如米其林餐廳的幾道式從頭盤到甜品一應俱全。細細看來,貴如鮑魚翅肚,素如麻辣素雞素叉燒,夾雜其中的還有亞洲料理。

預算有限,我們下單了幾碟點心蒸籠、半隻烤鴨芒果布丁黑糯米做甜品收尾。

等菜的間歇,我開始打量起這家餐廳。深色的雕花裝潢、牆壁上的金箔壁畫、以及被擺放在邊桌上的精美器具,木質的櫥櫃裡陳列的是各種茶葉和瓷器。隔壁桌一位打扮精緻的英國中年女性,正用刀叉吃著點心。

而我們,好像是店裡為數不多的亞洲面孔。

*visitlondon.com

菜品依次上桌,點心成為開胃小點,蝦餃和燒麥真的夠靚!新奇的是小籠包沒有籠,三五隻緊緊相擁在骨瓷碗中,碗底是調好的醬油醋

烤鴨已經片好,哪怕沒有片成柳葉狀,也依舊皮脆肉嫩,卷在荷葉餅吃下肚的時候,發現店家悄悄把甜麵醬換成了英國人更愛的海鮮醬。

甜品最後被侍者端上來,芒果布丁黑糯米這道尋常的港式甜品,在餐桌上換了一番模樣,最上面的那層綠油油的布丁,散發出香蘭葉的清香,帶著一股濃濃的南洋風情

「皇朝會」的精緻擺盤

*Royal China Group

等到結帳的時候,旁邊桌的那位英國大姐還在,桌上的紅酒和脆皮燒肉深情款款,或許還有下一輪。

我猜她眼中的倫敦城高級中餐,應該是一番美好的模樣。

和那些被侍者環繞、端坐在唐人街高級中餐館用刀叉吃飯的英國人不同。一百多年前,真的有一批英國人來到中國,見識了真正的高級中餐。

1860年前後,恭親王奕訢曾親自設宴招待英國使節,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外賓宴請。宴席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尤其是晚清後期出現的滿漢全席,其中的烹飪技藝之精細、禮儀文化之繁瑣,遠不輸當時的西方大宴。

1860年|恭親王奕訢

*鳳凰資訊

據王希富先生的記載,滿漢全席中的菜品「集山珍海味奇珍異獸為食材,匯滿漢烹飪技法為一併,品類豐富,口味繁雜,全席最多連續三天,每天分早茶宴、午宴和晚宴三宴,規模盛大」

不僅如此,在上菜順序和菜色的安排上,原汁原味的高級中餐,也並不是今天的米其林標準那般,而是自有講究。和西餐幾道式的頭盤主菜不同,中餐宴席遵循著先涼後熱、先鹹後甜、先貴重後一般。

電影《滿漢全席》的片頭體現出中式盛筵的講究

*《滿漢全席》

這樣的講究不是沒有道理,待客之道可是古代人撐場面的核心精神。也因此,涼菜頭盤量少而精,重在種類,開宴熱菜即為主菜,也是整套宴席中最貴重的一道菜。

試想當時有頭有臉的達官貴人,如果學著西方人早早就用一套接一套的開胃菜把客人餵飽,大菜最後上桌,心裡一定是打著摳門的小算盤,還會被人毒舌「主味與次味顛倒,慳客不恭」

這是當年恭親王的待客慷慨,可惜英國人出於政治的傲慢,面對桌上的宴席分毫未動。如果他們當時真來嘗試,今天唐人街的高級中餐廳大概會變成另外一幅樣子。

清朝時期,外賓來訪

*搜狐

一桌「滿漢全席」到了英國之後,模樣已經依稀難辨,成了一個個「皇朝會」與其他高級中餐廳。

這與英國貴族文化對飲食的影響不無關聯

諾曼第都鐸王朝,那些金碧輝煌、究極講究的弘大宴席上,表面上是源源不斷的香料、茶葉和異域食材,真正的奧義,是英國貴族王室為了彰顯身份,把儀式感發揮到了極致

當時用於社交的貴族晚宴上,慣例是最少要有6道式,曾經也有過幾十道菜鋪就出的宴席

*唐頓莊園

唐頓莊園裡,貴族晚宴的種種細節再清楚不過:開餐前,管家和僕人們還要在開餐前將葡萄酒倒入細頸的玻璃醒酒器,清淡的開胃酒配冷盤濃重的配湯桃紅酒配魚波爾多紅酒配硬菜甚至連餐後的布丁,都有自己的專屬配酒

除了侍酒,管家還會用木尺丈量每一副餐具擺放的位置,蠟燭的長短、餐巾的摺疊、鮮花的布置、燈光的明暗都有嚴格的規定。

後廚裡正在準備的晚宴

*唐頓莊園

就餐時,女傭僕人一字排開,銀質的餐具與潔白的骨瓷盤簡直可以反光,每幀畫面都如同油畫一般。

難怪阿爾林·赫斯特會寫一本《英國管家的餐桌藝術指南》,畢竟連唐頓莊園裡的沒落貴族們,吃葡萄柚時都有專用的精緻勺子。

僕人會用專業工具擦拭銀器

*唐頓莊園

20世紀60年代,文化的接納與包容,在這個擁有女王的國家,變得越來越重要。

隨著華人圈層漸漸融入主流社交圈,一批身世不凡的華商名流紛紛擲重金請名廚,學著英國貴族餐飲的樣子,在倫敦城開起了「正統」中餐(authentic Chinese food)。

1986年,伊莉莎白女王訪華。

在宴席上,她也入鄉隨俗用上了筷子

*getty images

這其中就包括後來憶華樓的老闆、來自外交世家的羅孝建(Kenneth Lo),為了把高級中餐打入英國社會,他組建過一支「中國美食俱樂部」,也做過企鵝出版社的美食專欄作家

但儘管如此,這些裝修精良、有著專業廚師的中餐廳,面向的只是一小撮生意成功、地位顯赫的華人群體

羅孝建撰寫的《正宗中菜》

*amazon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Mr Chow的出現,連同它的身世、黃金地段還有絡繹不絕的社會名流,讓更多的英國人開始湧入高級中餐廳。

處於倫敦的Mr Chow

*Mr Chow官網

1968年,倫敦騎士橋旁邊的Mr Chow高調開業

作為京劇大師周信芳和上海灘名媛之子,Mr Chow的老闆周英華無疑是拿著一手好牌出生,雖然青年時在英國的藝術之路屢屢碰壁,他卻也因此結交了一批文藝界大拿,再加上和英國名模、Vogue創意總監格蕾絲的那段婚姻,無疑與英國上流社會結下了千頭萬緒的關係。

身上透露著貴族氣息的周英華

*NY Times

歐式風格的裝修環境、眼之所及的藝術藏品與畫作、貼合西方飲食習慣的菜單設計,餐廳裡大到整體小到細節,都有著英國上流社會的影子。

那堵階級之牆在這些高級中餐廳裡慢慢坍塌,轉而成為當地人社交、聚會的場所。像披頭四滾石樂隊,甚至時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都是這些中餐餐廳的座上賓。

周英華(左)與美國塗鴉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中)以及巴斯奎特的母親(右)

安迪·沃霍爾拍攝於1984年

*安迪·沃霍爾

就這樣,一個個屬於英國社會的高級中餐廳,開始在倫敦城蔓延開來,直到今天。

Mr Chow無疑是曾經的社交聖地

*NY Magazine

滿漢全席也好,唐頓莊園也罷,一如紮根在英國文化中的高級中餐,承載著某種象徵意義,記錄著過去的那個時代,曾經屬於它們的輝煌。

文化或許可以停留在過去,但飲食與語言卻不能。融入英國的中餐,真實的反應了文化傳承中的流變。恰如著名的人類學家西敏司所言,「食物和味道的變化,便是文化的變革」。

中餐從未停留在歷史中止步不前,也所幸這些總比時代快一步的嘗試,讓中餐一步步走出了它原本所屬的土地,與英國文化互動、交流與融合,成為人人得以共享的美味。

*Bikinis and Bibs

作者:林愛肉

排版:風味君

頭圖:NY Times & Mr. Chow Restaurant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英國高級中餐:仿若穿著西裝的華人小夥
    歡迎來到第四彈。和那些被侍者環繞、端坐在唐人街高級中餐館用刀叉吃飯的英國人不同。一百多年前,真的有一批英國人來到中國,見識了真正的高級中餐。隨著華人圈層漸漸融入主流社交圈,一批身世不凡的華商名流紛紛擲重金請名廚,學著英國貴族餐飲的樣子,在倫敦城開起了「正統」中餐 (authentic Chinese food)。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些華僑華人為傳播中餐文化施展「十八般武藝」,與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美味心得」。網絡中餐菜譜記錄美味 傳遞親情是網絡和美食,讓親情不受阻隔,讓文化傳播的界限消弭。2015年,第一屆倫敦「中國美食節」成功舉辦,15家倫敦中餐企業參加了這次美食節。為了讓英國人品嘗到地道的中國美食,唐詩特意從重慶邀請美食商家到倫敦參展。正宗的重慶小面、酸辣粉等小吃第一次「闖入」英國人視野,讓英國人稱讚不已。
  • 掌握美國人運氣的中餐餅乾
    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收錄於話題#風味世界19#中餐出海記4中國人求轉運,轉發楊超越和錦鯉;美國人求轉運,去中餐廳拿幸運籤餅(Fortune Cookies)。
  • 中國小夥請英國朋友吃飯,被嫌棄怠慢,結果被這種中餐食物徵服了
    最近有個中國小夥就在家裡面請自己的英國朋友前來吃飯,因為下課的比較早,所以來的時候家裡面還沒有進行燒菜環節。在餐桌上面就能看到今天中午會吃到的食物,可能是不同地方的飲食風格不一樣。英國朋友在看到餐桌上面的一些肉食之後,就感覺心情有點不太好。原來英國人是不喜歡吃豬蹄和內臟的。
  • 美國華人廚師:在美國還原中餐味道 解食客鄉愁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想在一家店匯聚中國各大菜系的精華和特色,不論什麼族裔背景的食客到店裡來,都能講中餐的故事給他們聽。」從小學廚藝的李景俊,始終有個在美國還原中餐的夢,身處移民大熔爐紐約,他希望憑藉自身手藝,讓東南西北各地移民都能在一家店吃到正宗的家鄉味、以吃解鄉愁,也讓各族裔食客進一步了解中餐、愛上中餐。
  • 米其林餐廳還敢「歧視華人」,看看這些外國菜品,能比中餐好吃?
    許多網友尤其是華人,很快在這條帖文下留言表達憤怒,指責其「種族歧視」,並呼籲抵制這家餐廳。很多網友表示「以後再也不會去了」「已經給了一星差評」。據媒體報導,杜塞道夫是華為公司歐洲總部的所在地,當地還有五礦集團、OPPO等中國公司,華僑華人約有2萬人左右。
  • 劍橋學霸高開低就中餐大廚?不,這才是彪悍人生!
    來源:英國新東方前途出國2014年,李總理訪英,唐寧街十號請兩位中餐廚師為總理主廚。李總理品嘗之後,稱其為「英國最好吃的中餐」, 各種報導傳到國內,大家都在議論,是什麼樣的中餐廚師能受到總理如此大的讚揚?
  • 太愛中餐!英國妹子把中餐外賣菜單紋在了腰上
    By正商參考 (微信最好的財經讀物,以專業的視角傳遞政經信息,深度解讀財經新聞,這裡使你了解更真實的中國) 微信號:zsnc-ok來源:英國那些事兒微信號:hereinuk紋身的時候,大家往往都會選擇一些對自己意義重大的圖案,比如,親人或愛寵的頭像。
  • 華人作家撰寫中式外賣食譜 美式中餐充滿歷史鄉愁
    華人作家撰寫中式外賣食譜 美式中餐充滿歷史鄉愁 《中式外賣食譜》(The  據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報導,華人作家兼烹飪教師黛安娜•關(Diana Kuan,音譯)編撰了一本《中式外賣食譜》(The Chinese Takeout Cookbook),推廣中式美食。關的這本食譜創意來源自她2007年開始撰寫的博客「味道中國」(Appetite for China)。
  • 外媒批評中餐不健康!中國人:呵呵呵......
    最近,英國一個叫Action on Salt 「減鹽行動」的健康公益組織,在分析了150多份中餐外賣菜餚之後發現其含鹽量普遍偏高。對英國人來說,平時叫份中餐外賣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好吃又省時。但是英國媒體坐不住了,警告中餐很不健康,大家要少吃。甚至還有媒體表示,中餐外賣含鹽量是巨無霸的五倍!
  • 熊貓快餐打假背後,「假中餐」如何年賺260多億?
    熊貓快餐的成功,主要歸功於它「不做華人生意」的定位。「中國人畢竟很少,要想賺大錢,還得迎合老外的口味。」熊貓快餐的創始人程正昌曾這樣解釋餐館的定位;實際上,這也是海外連鎖中餐廳賣「假中餐」的原因。除了華人市場的相對規模小,歷史上華人群體在美國的數量也因政策原因波動巨大,美國社會學家Susan Carter2013年發表的《反華法案實施期間的美國華裔居民》一文中提到,在美華人數量在1920年時僅剩6.1萬人,而在1890年時,這一數字曾為10.7萬。為了做出真正吸引美國人的中國菜,程正昌沒有賣當時流行於美國的「中餐老三樣」:蛋卷、米飯和炒麵。
  • 美式中餐也配叫中餐?這位白人大廚說了句公道話
    」導致節目被停播,損失慘重卻有華人力挺他說得對中餐在美國的現狀究竟怎麼樣?這幾天,美國大廚兼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安德魯·齊默恩說「中餐像屎」,導致美食節目被雙雙停播。有人看了很解氣,認為齊默恩的言論跟義大利時裝品牌杜嘉班納一樣涉嫌辱華,激起了眾怒。事實上,齊默恩犀利的觀點並沒有遭到一邊倒的批評,反而還獲得了不少華人的支持。因為他抵制的是山寨美式中餐,提倡真正的中餐。
  • 15歲移民美國,28歲開創美式中餐,這位華人憑什麼成功逆襲?
    這樣的日子持續6年後,已經摸清華人餐廳經營門道在中餐行業站穩了腳的蔡仁勇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告別合伙人,跳出來單幹。2006年,蔡仁勇在緊鄰首都華盛頓特區的維吉尼亞開了一家獨特的中餐廳,這是一家以傳統中餐為基礎、融合亞洲各國料理的新式餐廳,結果,這次的餐廳備受好評。
  • BBC「中餐大師」譚榮輝:給首相做菜,讓1/8的英國人搶購中式炒鍋
    唐人街最多的是中餐館,最多的客人是華人;菜單往往有兩份,原版的給「中國胃」,改良版的給西方客。正宗的炒飯、豬肉、餛飩湯,西方食客不懂,「他們只喜歡熟悉的厚牛排和根本不是中國來的『幸運餅乾』」。「中國美食到了美國,為了生存,必須討好美國人口味,美式中餐和正宗中餐基本屬於兩大門派,就算食材一樣,可烹調製法與味道是兩回事。」譚榮輝感到很遺憾。「從前的華人只會開餐館,客人也以華人為主,幾代人都走不出唐人街。但我決意不要重複這樣的日子。」
  • 肯德基,專注中餐一百年
    可誰能想到,幾年後,肯德基成了外婆常買的「中餐鋪子」——菜粥、肉粥、油條、飯糰......從川香嫩牛五方到大餅卷萬物,讓人一時忘記,肯德基,竟然是家洋快餐。在研發中式餐品上,肯德基真的很努力。豆瓣上有個名為「K記M記新品交流」的小組,組員們每日分享新品測評,幫助他人種草排雷。
  • 中餐給我買來了?那我不自殺了.國外中餐不僅解饞,還能救命...
    說起中華料理,對於生活學習在異國的華人來說,這是大家最想念的味道;思鄉的時候來一頓正宗的中餐,仿佛心早已飛回了祖國~
  •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Adam Lapetina「混不吝」的美式中餐,從其出現伊始,用了不到百年時間,慢慢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暗含著華人群體適應、融入、紮根於美國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一部分根源被捨棄了,另一部分則被保留了下來。
  • 生意越來越難做 英國增值稅上漲衝擊華埠中餐業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導,1月4日,很多人在新年上班後的第一天就發現,平時經常買的一杯咖啡漲價了,午餐的三明治也不優惠了。根據2010年6月聯合政府宣布的緊急預算案,VAT(增值稅)從2011年1月4日開始從原來的17.5%上調至20%。  英國汽車協會(AA)估計,一個標準的四人家庭(夫妻加兩個孩子),每年要多花£100的油錢。
  • 美一中餐館被抹黑有「蛆」 對中餐偏見何時休?
    2017年9月,加拿大一家遊戲公司開發的名為「骯髒中餐館」的遊戲引起了全球華人的抗議和抵制,因為遊戲內容包括華裔廚師將垃圾煮成食物供給顧客、偷稅漏稅、殘殺動物等,充滿對中餐館的各種誤解、抹黑、侮辱。「骯髒中餐館」遊戲。(視頻截圖)  輿論壓力之下,開發商最終發表聲明向華人道歉,並宣布停止發行這款遊戲。
  • 西班牙巴塞隆納僑團義工在準備「愛心中餐」盒飯。
    加拿大居民區,中餐館成為當地居民購買外賣的熱門選擇,一份份中餐外賣給當地居民帶去「中國味道」,也讓慘澹經營的中餐館有了維持生計的收入。美國洛杉磯高地公園居民區,中餐館新店「逆勢」開張,生意出人意料地紅火。   隨著全球多地復工復產,海外中餐館紛紛使出各自招數,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尋求一線生機。逐漸復甦的中餐館,激活了當地的「中國味道」,也傳遞出海外僑胞守望相助的「愛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