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2020-12-26 虎嗅APP


日前,一則「全球中式快餐巨頭 Panda Express 熊貓快餐進駐中國」的新聞橫空出世。消息稱,熊貓快餐中國第一家店已經在雲南昆明啟動,此條資訊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以 1500 萬閱讀量在輿論場激起一片水花。


點評網站的上架、加盟信息佐證、經典的 Logo 和裝修風格,一切看起來確實是那麼回事。圍觀網友清一色擺出吃瓜心態,「這不是相當於『華萊士』『鄉村基』進駐美國嗎?」人們不能理解,Shake Shack 來也就罷了,美國中餐這打的又是什麼算盤?


等等,美國中式快餐真的跨越了太平洋嗎?


早在 2017 年,熊貓快餐的創始人程正昌就曾在一次採訪中暗示,中國根本不需要熊貓快餐這樣的「舶來本土品牌」,美國中式快餐本就是為西方人而存在的。


很快,有細心網友發現,這隻「昆明熊貓」好像有哪裡不太對勁。只要把大眾點評上的商家截圖和 Panda Express 的官方商標一比較,便能從細微的差異裡發現端倪。隨後,澎湃新聞英文版發文,表示熊貓快餐近期並無在中國發展的打算,程正昌本人也通過中國烹飪協會發表了聲明:昆明熊貓是假,美國熊貓並未進入中國,而是利用美國熊貓品牌影響力開山寨店,做假加盟。


這樣一臺「李逵李鬼」的鬧劇,最後在網友們一片「太好了,假的應該不會太難吃」的嘲諷中,默默收場。


美式中餐是中餐嗎?


網絡群嘲熊貓快餐,實質上嘲的是美式中餐。


左宗棠雞是一道典型的美式中餐。©Adam Lapetina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從其出現伊始,用了不到百年時間,慢慢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暗含著華人群體適應、融入、紮根於美國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一部分根源被捨棄了,另一部分則被保留了下來。


漫步在美國街頭,總會輕易看到一座座淡黃牆壁的尖頂小屋,屋裡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招牌上的紅圈裡有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並用英文寫著「中國美食」。


而大部分國人對美式中餐的初印象,往往來自於大洋彼岸影視作品的展現。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一周總有一天會留給中餐,也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這種神秘的東方食物的喜愛,只不過那個語境裡的中餐,是陳皮雞、炒雜碎,是操著福建、廣東口音的餐館老闆,是手機表情裡上面開口的白色外賣餐盒。


這是中餐,也不是中餐。


隨著 1849 年的淘金熱,大批移民從東方湧入,舊金山成為了中餐在美國的第一個落腳點。©SRA International


1849 年,一家擁有 300 張座位和調酒師的廣州餐館在舊金山落腳。源於 19 世紀加州的淘金熱,大批的中國移民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尋求商機,作為首批來到北美的移民先驅,中國淘金者的到來也拉開了華人餐館在美國的第一章,廣州餐館便是當時華人來美之後的第一家中餐館,並在舊金山成為地標性的存在。


《從廣州餐廳到熊貓快餐》一書中,記載了當時中國移民從事餐飲業的狀況,「到 1850 年,太平洋、傑克遜和華盛頓大街上至少有 4 家中餐館……各個中餐廳相距不遠,形成一個更有識別性的中餐聚合區」。


和人們印象中的歷史不同的是,當時這部分中餐館並不是中國廉價勞工為安身立命而創辦的,事實恰好相反,有著多年廣州生活背景的華商,靠著前期積累的資本,在異鄉打造的,是他們眼中的高級中餐形式,甚至還在菜單中加入了西餐元素,來迎合白人群體的口味,成就了美式中餐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勞工的到來,礦區餐館方才開始出現,為華人提供快速而廉價的餐食,也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社會圈層。到了 19 世紀的最後 30 年,由於美國排華法案的頒布,之前隱藏的食物習慣差異與種族思維慢慢凸顯,並最終反映在國家對食物的態度中去,華人餐飲因此陷入低迷。


1890 年代,一家中餐餐廳的內部裝潢。©SRA International


轉機出現在 1896 年李鴻章訪美,中餐館的經營者們紛紛在這一外交大事中看到希望,一道「李鴻章雜碎」憑空起高樓,名人效應使得雜碎文化風靡美國,華人餐飲業再次復興。炒雜碎這道在中國並不存在的菜式,也成為美式中餐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爵士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6 年的專輯《玉米雜碎》和垃圾桶畫派畫家愛德華·霍普的《雜碎館》便先後致敬了這道受美國人狂熱追捧的「中國菜」。


此後,美式中餐的隊伍漸漸壯大。1965 年,美國新移民法的實施,帶來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新移民。其中就包括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發明左宗棠雞的中國臺灣廚師彭長貴、鼎泰豐的創始人楊秉彝,以及後來熊貓快餐的創辦者程正昌夫婦等等。他們的出現,使得美式中餐與城市精英階級相關聯,諸如木須肉、宮保雞丁之類的新式菜餚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餐館的菜單上,掀起了新一輪中餐浪潮。


「現在正進行著一場烹飪的革命,無論在何處都有人上著中國烹飪課,湧入新開的中國餐館,將中餐外賣帶回家」。20 世紀 70 年代,著名美食作家、詹姆斯彼爾德獎創始人詹姆斯·彼爾德如此寫道。美式中餐,是區別與中式中餐,也就是本土中餐的存在;是中國食物在國土之外自成一派的呈現。中餐流行於美國的真實圖景,隨著時間起起落落,交織成一部人口、文化、社會網絡的流動史。


加州沒有牛肉麵


說回這次熊貓快餐的烏龍事件,即便是真的,它也並不是美式中餐進軍中國的第一次嘗試。


過去十年間,中國餐飲市場的競爭與角逐,是新浪潮打翻舊浪潮的十年,傳統的餐飲格局被改變,商機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也讓不少來自異國的餐飲品牌渴望分一杯羹。



P. F. Chang's 是一家立足美國的亞洲主題休閒餐廳連鎖店,由 Paul Fleming 和 Philip Chiang 於 1993 年創立。©P.F. Chang's


2018 年,美國規模最大的連鎖高級中餐廳 P. F. Chang's 華館在上海開設首店,希望以「中國小酒館」的理念打開中國市場,可惜好景不長,哪怕在人們的餐飲口味越來越寬廣的彼時,美式中餐依舊置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不討好的價格加上清奇的菜式設計,在本土食客的眼中顯得不倫不類,華館最終草草收場。還有已經在 2016 年落幕的 Fortune Cookie ,這個曾經以一道麻婆豆腐芝士薯條打響招牌的國際餐飲品牌,也在中國被絆倒,沒能延續昔日的傳奇。


回觀「舶來中餐」進駐內陸的例子,最成功的反而是一家早就在海外銷聲匿跡的餐廳 —— 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


「我在加州找了一年多沒找到一家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回國在瀋陽火車站遇到了,應該把名改成地球唯一中國特色牛肉麵大王」。德克薩斯州有扒雞,加州則有牛肉麵。沒錯,就是那個攻陷了從一線到三線城市火車站的牛肉麵品牌,每每看到店鋪的名字,總會讓人有一種時空的錯亂感,好像加州的陽光海岸,此刻都濃縮在面前幾十塊錢一碗、面硬、湯鹹、肉柴的牛肉麵裡,一切盡在不言中。


西安街頭的一家李先生加州牛肉麵大王。©Siuyeh.wordpress.com


充滿異國風情的加州牛肉麵在來到中國之前,有兩個前身。第一個是由在美國從事餐飲的華裔吳京紅於 1985 年回國創辦的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第二個則是美國加州華裔李北祺最初開在美國的「牛肉麵大王」飯館。


祖籍重慶的李北祺從大陸輾轉到了美國讀書,後來開始經營飯店,因為牛肉麵做得好被稱作「牛肉麵大王」,在 1972 年到 1979 年間,陸續於洛杉磯開了 7 家分店。直到上個世紀末,他將加州牛肉麵大王開回中國,第一家店就開在北京東四西大街上,引起不小轟動,算是那個年代的網紅餐廳,甚至因為與美國沾邊,成為上個世紀 90 年代一眾年輕男女約會的首選。


作為記錄當代中國社會的諸多西方寫作者之一的何偉,他在《江城》一書中這樣寫道:「那是涪陵最近似於連鎖快餐的店面。館子裡有很辣的麵條,我一個星期去那裡一兩次,老闆娘經常問我她做的面是否符合正確的加州風格。我總是肯定她,說這的確跟我的期待一樣。他們甚至在餐館上還掛了英文牌子。」


從來自何偉的西方視角的凝視裡,我們可以知道兩件事情:加州牛肉麵在美國的影響範圍並不廣泛,尤其是中國的生意如日中天之後,李北祺的重心也完全轉移到了這裡;還有就是,加州並沒有牛肉麵,牛肉麵也沒有加州風格。


和 P. F. Chang's 、Fortune Cookie 相比,加州牛肉麵的反哺成功,有時代的加持,有獵奇的心態。樹林裡分出了兩條路,加州牛肉麵沒有選人跡罕至的那一條,而這一切,早已與美式中餐沒了關係。


食物,社會群體的標識媒介


無論是美式中餐在美國落地,還是海外中餐回到祖籍,都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過程。


熊貓快餐在美國的成功,建立在社會大口味與市場需求中,讓中餐裡意境化的模糊,在一目了然的原料、烹飪方法和標準化製作裡,變為真實可觸的現實;而加州牛肉麵的流行,則是搭建在大眾的想像裡,國際因素和當地環境都影響了它的發展,最終展現出今天這般本土到不能再本土的形態。它們傳統的原型在經歷著文化嫁接時從未停止的磨合與重塑之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不單單是中餐,許多異國料理在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適應美國社會的歷史。從加州卷到夏威夷飯,從必勝客到塔可鍾,它們有著地方文化,同時也擁有國際背景,在適應美國現代化廚房標準的同時,也再一次豐富了世界主義的概念邊界。


幸運餅乾也是美式中餐的產物。它的食譜基於傳統日本餅乾,被引入中餐餐廳,最後進入美國人的胃口。©A Brown Table


食物常常被當做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它成為最唾手可得的媒介,為人們表達文化身份和進行自我認同提供標記物。任何一種飲食文化的延續與再創造,離不開傳說的源頭,也必須要經過公眾記憶的認可,在與「他者」的互動中,逐漸建構出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如何判斷傳統的真實性?到底誰擁有一種飲食文化?最終的標尺又掌握在誰手中?


美式中餐就像一面鏡子,一邊折射著各種文化之間的誤解、歧視和壁壘,一邊又消解它,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進入、甚至擁有它,但至少,最終的標尺不僅僅掌握在其創造者手中。




相關焦點

  • 老美喜歡的中餐,中國本土卻少見:關於美式中餐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綜合外媒近日報導,美式中餐在美國知名度不小喲,大家可能認當地的中國菜沒什麼特別。然而,許多被美國人稱為「中國菜」的菜餚,實際上是在美國發明的,從左宗棠雞到蟹肉仰光和幸運餅都是如此,中國本土卻少見。下面,這裡有六個美式中餐的冷知識,跟高贊君一起看看。
  • 美式中餐也配叫中餐?這位白人大廚說了句公道話
    齊默恩表示,「一些美式中餐館很難吃,我有必要帶來真正的中餐,讓當地人吃上辣椒油和正宗的烤鴨。」事情發酵已經有好幾天了,起因是他在推銷自己新開張的中餐連鎖餐廳「幸運蟋蟀」時,大膽宣稱,「美式中餐的口感像馬屎。」齊默恩在採訪中表示,「我拯救了所有人的靈魂,讓大家不用在中西部的爛餐館吃假中國菜。」
  • 美式中餐起底: 十大亮(qi)點(pa)超強盤點
    初到國外,看到琳琅滿目的中餐館和中文菜單,相信很多留學生都感到親切而又欣慰,暗自竊喜不用去麥當勞湊合漢堡吃啦。可一旦踏進中餐館的門,飯菜端上了桌,再往嘴裡那麼一放,相信大家馬上就會緩過神來:這貨哪裡是中餐!
  • 我曾經對美式中餐充滿偏見,但是我錯了
    簡單總結,美式中餐是左宗雞代表,再加上宮保雞丁(甜)、陳皮雞(甜)、芝麻雞(甜)、以及西藍花炒一切。據說包郵區是有不少同胞相當喜歡的?後來我就愛上了跟歪果仁朋友說「你們最喜歡的左宗棠雞在中國根本就不存在」,而且他們居然大多數都是一副WTF的表情,真的是要留下同情的淚水。
  • 華人作家撰寫中式外賣食譜 美式中餐充滿歷史鄉愁
    華人作家撰寫中式外賣食譜 美式中餐充滿歷史鄉愁 《中式外賣食譜》(The關的這本食譜創意來源自她2007年開始撰寫的博客「味道中國」(Appetite for China)。  耳濡目染與中國經歷造就美食創意  關的父親在波士頓經營一家中式麵包店,關家在波多黎各還擁有一家餐廳。從小就生活這種環境下的她對中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對世界各地的中餐做法格外感興趣。
  • 百歲「中餐女王」江孫芸辭世:重新定義美式中餐
    百歲「中餐女王」江孫芸辭世:重新定義美式中餐 10月29日CNN報導,將中餐帶到美國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Chiang)於28日去世,享年100歲。
  • 15歲移民美國,28歲開創美式中餐,這位華人憑什麼成功逆襲?
    和蔡仁勇家一樣想法的華人太多了,大家都去開中餐館,消費群體就那麼一些人,能分到自己碗裡的羹自然非常有限。自家餐廳關門後,蔡仁勇轉變思路,決定去別人的餐廳做幫工,這次不做老闆了,而是給別人打工。端菜、拖地、洗盤子、擦桌子……餐廳裡能幹的活兒都幹過,蔡仁勇還暗中觀察廚師們的手藝偷偷學習,為自己後來重開餐館做好了基本功。
  • 不當律師開中餐,像Supreme一樣賣包子,曼島最牛逼的老闆是誰?
    人們初識這個混不吝的光頭小子,大多是從潮流媒體VICELAND的旗下的美食系列節目《Huang's World》小黃的世界。 在墨西哥的最大的中國城吃橘子雞聊聊中國移民大戰墨西哥黑幫的生存傳奇。  他看似是一個混不吝的壞小子,四處遊蕩,敢想敢做。
  • 中國吃貨或影響全球巧克力業:各國廠商都想在華分一杯羹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導 港媒稱,曾幾何時,巧克力在中國內地被視為外來精美食品和奢侈品,人們只在購買貴重禮品或者打算犒勞自己的時候才會想到巧克力。但是現在,年青一代巧克力迷正不斷湧現,可能對全球巧克力業產生重要影響。
  • 「分一杯羹」與「蓋澆飯」——古詩詞中的羹
    「分一杯羹」的典故來自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而蘇東坡發明的「東坡羹」完全可以算作古代的一種蓋澆飯。
  • 中國吃貨或影響巧克力業:各國廠商都想分一杯羹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導 港媒稱,曾幾何時,巧克力在中國內地被視為外來精美食品和奢侈品,人們只在購買貴重禮品或者打算犒勞自己的時候才會想到巧克力。但是現在,年青一代巧克力迷正不斷湧現,可能對全球巧克力業產生重要影響。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0日報導,內地似乎出現了一大批年輕的巧克力愛好者。
  • 幸運餅乾其實來自日本 關於美式中餐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美式中餐已經成為自己的美食,部分原因是「美國化」的中國經典菜餚,現在在美國被稱為「中國食品」的東西最早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年中最受歡迎的吃中國菜的日子 in the US is Christmas day. 在美國是聖誕節,像炸蟹角,炒雜碎和左宗棠雞這樣的菜單最初起源於美國。
  • 美國化的中餐與正宗的中餐之間有哪些主要區別?
    多數美國人喜歡中國菜,無論是在飯店用餐還是那些白色外賣小包裝盒的中餐。但是,在美國大多數休閒中餐館中發現的中餐與大多數居住在中國的人們每天食用的地道美食相去甚遠。 正宗的中國菜和美國的中國菜有很多區別。從配料到烹飪方法再到流行菜,其差異是巨大的。
  • 騰訊上線陌生人交友軟體「去聊」 也想分陌陌一杯羹?
    目前,騰訊方面多次上線陌生人交友軟體,無疑是想在此方面分一杯羹,目前國內主流的陌生人交友軟體只有陌陌、探探和Soul。
  • 不要再跟風黑「西式中餐」了!你去過美國德州旅行就知道了
    順便體驗了一下臭名昭著美式中餐    有一個誤傳,就是很多國人把這道菜和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說成一道菜,以此反映老外味覺缺失,傻乎乎分不清中國菜區別。  其實那邊有單獨的宮保雞丁:
  • 美國中餐連鎖來中國開店?網友:梁靜茹給的勇氣嗎?你清醒一點
    中餐對於我們來說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存在,因為人嘛,總是要先吃飽才能想其他的事情,雖然吃飽了以後,我們可能更多的想的是怎麼樣才能吃好,所以才會有那麼豐富的菜譜出現。而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其實中餐也開始穿到了其其他國家。
  • 美國中餐連鎖熊貓餐廳進軍中國:左宗棠雞16塊 網友評價好吃、便宜
    不論是老友記還是生活大爆炸,許多美劇中都曾出現過熊貓餐廳(Panda Express),這是美國最大的中餐連鎖品牌,據說一年能賺138億元,左宗棠雞、宮保雞丁等「中餐」是美國人民的最愛。
  • 外國人吃中餐:哪些中國菜讓老外驚豔了?瞧瞧他們怎麼說
    外國人吃中餐,早期因為種種原因老外們接觸中餐的時間只有100多年,但又因為在國外的中餐不同於正宗中餐(因為在國外的中餐要迎合外國人的口味,會對傳統中國菜做出改變,如我們說過的陳皮雞,炒雜燴,幸運餅乾等等食物,在正宗中國菜裡根本見不到。)所以就會導致一些外國人以為他們吃的中國菜就是正宗中國菜。
  • 老外提問,沒有醬油怎麼做中餐?網友:中國菜不是醬油做出來的
    而醬油在中餐裡出現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醬油經常在炒菜時使用,而炒菜最早也是我們發明的,醬油在混合烹飪中往往能給食物一個很好的味道和色澤。關於我們的醬油在國外問答論壇就有老外提問道「沒有醬油怎麼做中餐?」其實中餐食物多種多樣,也並不是所有菜餚在烹飪過程中都會使用醬油來調色,特別是除了炒之外的一些中餐烹飪,在醬油使用上都有較多的限制。
  •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根據美國餐飲月刊《中餐通訊》的估算,如今美國中餐廳的數量已經超過 45000 家,其中 80% 賣的都是「美式中餐」。按照 Yelp 上所登記的美國中餐廳的數據,現在只有北達科他州到德州西部的區域可以稱得上是「中餐廳沙漠」。美國的中餐不正宗——並不是因為正宗的中國菜有多麼難做——是因為上述這些「中國菜」從誕生伊始就是為美國食客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