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稻米、用鐵器、建功績,彌生時代的日本人怎樣生活?

2021-01-14 浩然文史

上一期瓷兒為大家介紹了繩紋時代的日本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的。這一期就讓我繼續帶大家認識彌生時代的人們在進入了文明之後,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學界對這兩個時期的劃分還存在一定的爭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的劃分和爭議

對彌生時代的時間劃定,學界意見大概是從公元前4世紀算起,(一說前10世紀)直到公元後250年。為什麼定義起彌生時代的起止年代來,學者們會遇到這麼大的分歧呢?請您別急,快聽瓷兒跟您一一道來。

彌生時代是在經歷過以採集狩獵為生存方式的繩紋時代之後,新生的一個主要依賴水稻生產維繫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說,彌生時代的主要標誌是誕生了「農作物水稻」。一個社會正在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替代了舊的生產方式時,就表示這個社會正在朝全新的模式轉變。

彌生時代的日本人

從考古學意義上講,在繩紋時代的後期,日本本土的東南部和西部就已經活躍了稻作農業的身影。在諸多遺址中都已經找到了碳化的微粒,可以以此來佐證專家們的判斷。因此,「前10世紀說」曾經在學界名噪一時。

可支持社會形態論的專家們並不這麼認為。公元前10到前4世紀的日本,仍然保留著採集狩獵時代的文化氛圍。「群居、共同分享食物、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私人經濟物品」,這些都是繩紋時代的美好遺產。因此,有一大批本土學者認為,前4世紀左右的古代日本,才算是正式從「繩紋時代」跨越到了「彌生時代」。

吉野裡彌生時代歷史遺蹟

綜上所述,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專家們更多是以稻作生產方式的出現來判斷時代進步。而日本本土學者們,卻對日本考古出現的「前10世紀開始的稻作農業線索」更多持保留性意見,他們更希望以文化形態的進步作為劃分時代的依據。是故,對於彌生時代究竟應該從何時開始算起,學界至今仍然持有較大爭議。

二、彌生時代的名稱由來和內涵

「彌生」這一名稱來源於日本東京的一個地名。明治17年,考古團隊在今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了新一處貝冢遺蹟。在深挖的過程中,還驚現了區別於繩紋時代的新式陶器。經過多方的考證和仔細的研究後,專家團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區別於繩紋時代的全新文化類型。從那時起,這段年代就以「彌生」正式命名了。

彌生時代對於日本文化而言是相當關鍵的塑形期。彌生文化時期,也正是日本本土文化「從野蠻走向成熟、從懵懂走向自覺」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裡,本地的居民開始採用鐵器代替石器,這標誌著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同時也提升了居民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彌生時代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

水稻種植逐漸取代了採集和狩獵成為人們維持生存的基本手段,日本延續了標準的稻作農業模式直到如今。緊接著,本土居民開始更多地結合在了地緣相近的農村公社之中,血緣公社的色彩逐漸淡化,日本的奴隸社會不斷成型。

日本居民還在彌生時代後期加入了以中國為主的東亞文化圈內,正式打開了大範圍對外交往的通道,這對在漢末、隋唐等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是極為有益的。關於彌生文化的塑形和發展,日本學者目前形成了多種意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種說法是:一、大陸傳入說;二、獨立發展說;

三、相互結合說。

究竟應當認同哪一種結論,瓷兒也不敢亂講。但是根據日本原始文明少用銅器,卻直接大範圍使用鐵器的現實來看,至少在彌生時代的前期或之前,日本是接受過外來文化的融合的。

大英博物館館藏:彌生時代文物遺存

三、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從非階級社會進入到階級社會之後彌生人所發生的重大改變。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金屬一直是相對稀缺的資源,而在彌生時代當權階級的墓葬中,卻總能發現比尋常人多得多的金屬配飾。這說明在的彌生時代的日本社會,已經出現了比較驚人的財富懸殊。

由於部分墓葬中出現了比較罕見的陪葬現象,學者們還推測當時的日本是否出現過「人祭制度」。這些陪葬者通常是尚未成年的孩童,以女性居多,身旁經常擺放著青銅或鐵製品以示身份。這段時期,部落之間的爭鬥和政治精英的出現,也讓原本平靜的社會平添了很多「權力主義」。

彌生時代後期日本政治局勢假想

彌生時代中期的考古資料顯示,成批的成年男子遺骸在此期間大量出現,骨骼間大多附帶傷疤或勒痕。可以佐證,在這個時期裡,日本本土或許已經出現了內部政治分立。據學者推測,政治強人的來源應該是部落時代的酋長或者是祭祀群體,他們與鄰近的部落結成同盟,組成了無數的小國彼此爭鬥。

農人們的建築藝術發展的很快,支持上百人聚居的村落在此期間也被開發了出來。日本島原本多植物,地表高低不平不便於形成社群。但是鐵器的湧入成功為彌生時代的居民打開了一條光輝道路。彌生時代的村落多建於臨近河流的臺地上,村社周圍修建有木質的籬笆,還有的挖有壕溝。

彌生時代的村落還原

豎穴式樣的房屋不再多見,房屋的頂棚逐漸變得高大而覆蓋面廣。在兵庫縣、靜岡縣等地,還發現了方便儲存食物的幹欄式糧倉。農民們除了攝取水稻中的養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還能夠享用到瓜類、豆類蔬菜和粟作糧食的美味。農人們在水田間耕作,田地被按塊劃分成了好幾份。田壟和田壟之間插有界標,這就意味著私有財產的概念已經出現。

彌生時代鄉間稻作農業

彌生時代的陶器十分出名。雖說彌生陶器也常常用手作,但其無論從器形而言或是從配飾來看,都較繩紋時代的陶器有所進步。彌生時代的陶器通常是通過條泥盤築法製作而成,因此陶器的內部十分平滑、器形多變,相當富有實用意義。

彌生時代的陶器多呈黃褐色或赭紅色,器身花紋多用貝殼壓制,也有的用尖頭硬物雕刻而成。在彌生文化的中期,強調「靜嫻素雅」的無紋式陶器開始出現。這種無紋陶器最先在九州風靡,陶器器身不經雕琢,反而顯示出一種清澈淡雅的意境來。這種陶器形式多為盛放器,器身大而堅硬。

彌生時代的女王卑彌乎(影視劇)

文史君說:

在彌生時代後期,日本稻作文化就已經遍布了除北海道之外的所有地方。在公元2世紀中期,日本本州近畿地帶出現了一個被稱為卑彌呼的女王。《三國志·倭人傳》中對她派遣難升米和都市牛利二人前來朝覲有過記載。有學者支持她就是《日本書紀》中的神功皇后,也有人說她的身份已無從知悉。無論卑彌呼是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階段的本州島上已經有了原始的政治生態;彌生人不僅孕育了日本的稻作農業,並且還在相互間產生了階級差異;他們已經學會用鐵和制鐵,作陶技術和建築技巧也都在不斷提升。日本文明正在悄無聲息間冉冉升起。

參考文獻:

王仲殊:《從東亞石棚(支石墓)的年代說到日本彌生時代開始於何時的問題》,《考古》,2004年5月刊

沈仁安:《關於彌生文化的若干問題》,《日本問題》,1987年6月刊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日本彌生時代的重大變革,文化的多重發展下,階級分化出現萌芽
    彌生文化還有著與鐵器並列的青銅器。一般地說,先進社會中的金屬器的發展階段都是從銅器到青銅器,然後再到鐵器。到了使用鐵器階段,石器已不再是主要工具了。但日本不僅同時使用青銅器和鐵器,而且,石器也仍然佔重要地位。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
    在我高中時期,沒有讀日本歷史之前。很多日本名詞我都聽不懂,不了解,所以覺得很神秘。例如:繩文文化、彌生文化、葛生人、牛川人、大和人、阿伊努人等等,看名字都暈了。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日本的形成開始講起,順便對接對應的中國時期。作者先給各位朋友講一下日本地理上是怎麼形成的,因為不是重點講述內容,我們大致先了解一下。
  • 第五期: 日本彌生時代(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的美妝服飾
    1·彌生時代身裹橫幅寬布的日本男子    衣服樣式至今仍不可考的,根據中國的史書魏書東夷傳的 魏志倭人傳 裡面有可以知道的,不過真假還是不確定的,幾塊大布剪裁的,沒有針剪,男的衣服叫橫幅,女的衣服叫貫頭衣。2·彌生時代身著貫頭衣(貫頭衣かんとうい)的日本女人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日本全國有四千處以上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年代大多在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二千年之間,而以群馬縣新田郡笠懸町的巖宿遺蹟最為有名,距今約二萬五千年。在衝繩縣那霸市也發掘出山下町洞穴人,時間更早,距今約三萬二千年;但嚴格地說,與日本本島無關。日本考古學界稱舊石器時代為「先土器時代」,意思是陶器發明以前的時期。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4 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帝國崛起的奧秘」
    據記載,早在1.9萬年前,中國周口店「山頂洞人」利用赤鐵礦粉做天然的赭紅色顏料,或隨葬撒在屍體周圍。到新石器時代,人們製作的赭紅色彩陶的原料就是赤鐵礦。山頂洞人頭骨化石模型和石器模型,收藏於上海自然博物館要說最早使用鐵器的,是古埃及和蘇美爾人。在公元前4000年,鐵器被極少量的使用。
  •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兼論新疆的鐵器來源與冶鐵術的傳播問題 內容提要:新疆早鐵器時代初期所出現的鐵器並不是本土所產,而是來自西亞、中亞,這與青銅器時代——早鐵器時代的希臘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的相互遷徙
  • 實際上日本人同現代漢人,並沒有太多的血緣聯繫
    實際上日本人同現代漢人,並沒有太多的血緣聯繫。日本人大體是繩文人和彌生人構成。繩文人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後期,時代為公元前145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左右。但繩文人是公元前10世紀來到日本的,也就是說他們早就在周代之前就到達日本。而商代,中國文化還出於啟蒙階段,甚至還沒有信史。通過繩文人來認祖歸宗,顯然是荒謬的。
  • 中日文化的附屬關係在彌生時代就已經確立,中華文化確實讓人自豪
    對於日本的文化,我並非了解得十分清楚,根據日本的傳說記載,日本是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的,具體應該早已無從考證。這個時間對應於我們國家的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這裡可以看出,日本的歷史也算是比較久遠的,在中國,我們通常用朝代來標誌著某一個時期,而在日本卻不同,他們更多的是使用「某某時代」 來闡述歷史的時間軸。
  • 鐵器,平衡生活中的自然溫度
    絲毫沒有冰冷感,反而為生活增加溫度。源於對侘寂美學的追求,日本人對鑄鐵器物鍾愛有加。在機械化生產衝擊的當下,從平民百姓到皇室貴族依然保持著對鐵器的迷戀,使得鑄鐵工藝得以傳承下來。他們欣賞鐵器自然純粹的材質,使用時關注自我、器物、自然三者的溝通,從而獲得令人沉靜的力量。
  • 聽說日本人愛吃白米飯,不愛喝白粥?
    但穀物在繩文時代並不是那麼主要的食物。炊具方面,在繩文時代已經出現了粗陶器(土器),可以用來煮出熱乎乎的食物了。所以,不排除繩文人可能偶爾喝到過類似粥的東西,但絕非主流食物。到了彌生時代(公元前10世紀-公元3世紀中期),農業種植水平有所提高,水稻種植也得到進一步推廣,日本逐漸形成了以稻米為中心的飲食文化。
  • 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藝術讓我明白了生死與眾生
    畢卡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國無人入選,日本有4 位藝術家上榜:草間彌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間彌生比他們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比村上隆好多了,壓倒性勝利!」
  • 日本古代神話懶人包,脫線的愛情故事以及日本人是怎麼移居島上的
    ,有很多來自中國南方,越南等等地方的人逐漸的遷徙到了日本的列島上生活。隨著一批又一批的外來人口的到來,日常生活中的工具逐漸由陶器代替了石器,因為這些陶器的表面擁有特殊的繩索形狀的圖案,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繩紋時代」。
  • 日本妹子減肥也照吃油炸食品!專家說秘訣竟然是稻米油?
    油炸食品因為卡路裡過高,許多人認為吃了之後的下場只有長胖。但是近期在一個健康知識科普的節目上,日本專家卻說:因為不想長胖而不吃油炸食品,是不對的!用某種方法就可以一邊吃油炸食物一邊瘦!所以日本專家推崇用稻米油烹飪油炸食品,吃了不僅不會發胖,反而還有利於瘦身!
  • 草間彌生 * LV = ?
    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
  • 歷史文明的進程-淺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中,時代劃分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歷經了一個非常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中國的古代先民運用智慧創造出了不朽的神話,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我國的時代劃分,使您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 彌生姑娘
    彌生看起來是個日本名字。
  • 400年的柔情(上)---南部鐵器
    十七世紀,在鐵作為殺伐之器、與血並稱的時候,日本南部藩的匠人們卻在爐火與茶香中,將它鍛鍊成樸拙敦厚的壺、瓶、釜、鈴。它們是日常生活中詩意的一部分,因與人天長日久的廝磨而帶著體溫,契合日本民族枯淡寂靜的審美。這一技藝曾因歷史的巨流幾乎湮沒,但是傳統被頑強地保存下來。
  • 大約三千年的春秋時代,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馬克思主義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提法:生產工具和掌握生產工具以及有著一定生產技能的人相結合,構成了社會的生產力。生產工具的每一革命性的變化,都會促進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早在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使用起了石制工具。從粗糙的打制石器到精細的磨製石器,經歷了幾十萬年的砥礪。到了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陶器。到了夏代,我國在人類文明史上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
  • 村上隆、草間彌生:與商業對接的日本當代藝術兩劍客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1962—)、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和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1959—)被稱為日本當代藝術的「三劍客」。今天就來說說其中的兩位。村上隆聰明,藝術也有日本民族和文化的特點,形象和色彩來自於日本動漫,具有這個浮華時代的氣質。
  •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它的出現頻率如此之高,呈現在大大小小藝術展、布置在各種街頭巷尾,常常成為人們的打卡對象。90餘歲高齡依舊活躍在藝術圈和時尚圈,以一頭火紅短髮,標誌性波卡爾圓點服裝的造型出現在媒體中,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圓點女王」、「日本怪婆婆」。草間彌生的伯樂之一,英國文藝批評家,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裡德稱其為「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