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瓷兒為大家介紹了繩紋時代的日本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的。這一期就讓我繼續帶大家認識彌生時代的人們在進入了文明之後,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學界對這兩個時期的劃分還存在一定的爭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的劃分和爭議
對彌生時代的時間劃定,學界意見大概是從公元前4世紀算起,(一說前10世紀)直到公元後250年。為什麼定義起彌生時代的起止年代來,學者們會遇到這麼大的分歧呢?請您別急,快聽瓷兒跟您一一道來。
彌生時代是在經歷過以採集狩獵為生存方式的繩紋時代之後,新生的一個主要依賴水稻生產維繫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說,彌生時代的主要標誌是誕生了「農作物水稻」。一個社會正在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替代了舊的生產方式時,就表示這個社會正在朝全新的模式轉變。
從考古學意義上講,在繩紋時代的後期,日本本土的東南部和西部就已經活躍了稻作農業的身影。在諸多遺址中都已經找到了碳化的微粒,可以以此來佐證專家們的判斷。因此,「前10世紀說」曾經在學界名噪一時。
可支持社會形態論的專家們並不這麼認為。公元前10到前4世紀的日本,仍然保留著採集狩獵時代的文化氛圍。「群居、共同分享食物、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私人經濟物品」,這些都是繩紋時代的美好遺產。因此,有一大批本土學者認為,前4世紀左右的古代日本,才算是正式從「繩紋時代」跨越到了「彌生時代」。
綜上所述,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專家們更多是以稻作生產方式的出現來判斷時代進步。而日本本土學者們,卻對日本考古出現的「前10世紀開始的稻作農業線索」更多持保留性意見,他們更希望以文化形態的進步作為劃分時代的依據。是故,對於彌生時代究竟應該從何時開始算起,學界至今仍然持有較大爭議。
二、彌生時代的名稱由來和內涵
「彌生」這一名稱來源於日本東京的一個地名。明治17年,考古團隊在今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了新一處貝冢遺蹟。在深挖的過程中,還驚現了區別於繩紋時代的新式陶器。經過多方的考證和仔細的研究後,專家團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區別於繩紋時代的全新文化類型。從那時起,這段年代就以「彌生」正式命名了。
彌生時代對於日本文化而言是相當關鍵的塑形期。彌生文化時期,也正是日本本土文化「從野蠻走向成熟、從懵懂走向自覺」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裡,本地的居民開始採用鐵器代替石器,這標誌著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同時也提升了居民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水稻種植逐漸取代了採集和狩獵成為人們維持生存的基本手段,日本延續了標準的稻作農業模式直到如今。緊接著,本土居民開始更多地結合在了地緣相近的農村公社之中,血緣公社的色彩逐漸淡化,日本的奴隸社會不斷成型。
日本居民還在彌生時代後期加入了以中國為主的東亞文化圈內,正式打開了大範圍對外交往的通道,這對在漢末、隋唐等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是極為有益的。關於彌生文化的塑形和發展,日本學者目前形成了多種意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種說法是:一、大陸傳入說;二、獨立發展說;
三、相互結合說。
究竟應當認同哪一種結論,瓷兒也不敢亂講。但是根據日本原始文明少用銅器,卻直接大範圍使用鐵器的現實來看,至少在彌生時代的前期或之前,日本是接受過外來文化的融合的。
三、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從非階級社會進入到階級社會之後彌生人所發生的重大改變。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金屬一直是相對稀缺的資源,而在彌生時代當權階級的墓葬中,卻總能發現比尋常人多得多的金屬配飾。這說明在的彌生時代的日本社會,已經出現了比較驚人的財富懸殊。
由於部分墓葬中出現了比較罕見的陪葬現象,學者們還推測當時的日本是否出現過「人祭制度」。這些陪葬者通常是尚未成年的孩童,以女性居多,身旁經常擺放著青銅或鐵製品以示身份。這段時期,部落之間的爭鬥和政治精英的出現,也讓原本平靜的社會平添了很多「權力主義」。
彌生時代中期的考古資料顯示,成批的成年男子遺骸在此期間大量出現,骨骼間大多附帶傷疤或勒痕。可以佐證,在這個時期裡,日本本土或許已經出現了內部政治分立。據學者推測,政治強人的來源應該是部落時代的酋長或者是祭祀群體,他們與鄰近的部落結成同盟,組成了無數的小國彼此爭鬥。
農人們的建築藝術發展的很快,支持上百人聚居的村落在此期間也被開發了出來。日本島原本多植物,地表高低不平不便於形成社群。但是鐵器的湧入成功為彌生時代的居民打開了一條光輝道路。彌生時代的村落多建於臨近河流的臺地上,村社周圍修建有木質的籬笆,還有的挖有壕溝。
豎穴式樣的房屋不再多見,房屋的頂棚逐漸變得高大而覆蓋面廣。在兵庫縣、靜岡縣等地,還發現了方便儲存食物的幹欄式糧倉。農民們除了攝取水稻中的養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還能夠享用到瓜類、豆類蔬菜和粟作糧食的美味。農人們在水田間耕作,田地被按塊劃分成了好幾份。田壟和田壟之間插有界標,這就意味著私有財產的概念已經出現。
彌生時代的陶器十分出名。雖說彌生陶器也常常用手作,但其無論從器形而言或是從配飾來看,都較繩紋時代的陶器有所進步。彌生時代的陶器通常是通過條泥盤築法製作而成,因此陶器的內部十分平滑、器形多變,相當富有實用意義。
彌生時代的陶器多呈黃褐色或赭紅色,器身花紋多用貝殼壓制,也有的用尖頭硬物雕刻而成。在彌生文化的中期,強調「靜嫻素雅」的無紋式陶器開始出現。這種無紋陶器最先在九州風靡,陶器器身不經雕琢,反而顯示出一種清澈淡雅的意境來。這種陶器形式多為盛放器,器身大而堅硬。
文史君說:
在彌生時代後期,日本稻作文化就已經遍布了除北海道之外的所有地方。在公元2世紀中期,日本本州近畿地帶出現了一個被稱為卑彌呼的女王。《三國志·倭人傳》中對她派遣難升米和都市牛利二人前來朝覲有過記載。有學者支持她就是《日本書紀》中的神功皇后,也有人說她的身份已無從知悉。無論卑彌呼是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階段的本州島上已經有了原始的政治生態;彌生人不僅孕育了日本的稻作農業,並且還在相互間產生了階級差異;他們已經學會用鐵和制鐵,作陶技術和建築技巧也都在不斷提升。日本文明正在悄無聲息間冉冉升起。
參考文獻:
王仲殊:《從東亞石棚(支石墓)的年代說到日本彌生時代開始於何時的問題》,《考古》,2004年5月刊
沈仁安:《關於彌生文化的若干問題》,《日本問題》,1987年6月刊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