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彌生時代的重大變革,文化的多重發展下,階級分化出現萌芽

2020-12-13 趣味兒歷史

彌生文化還有著與鐵器並列的青銅器。一般地說,先進社會中的金屬器的發展階段都是從銅器到青銅器,然後再到鐵器。到了使用鐵器階段,石器已不再是主要工具了。但日本不僅同時使用青銅器和鐵器,而且,石器也仍然佔重要地位。未經歷階段式的發展,舊的與新的同時並存,日本文化的這種多重性的特點,從這時起就已經產生了。後進社會從先進社會輸進已經完備的成果時,發生這樣的事態,看來也是當然的。

01,文化趨於多樣性

最初的青銅器幾乎全是輸入的劍和矛。這似乎並不是用作武器,而是用作祭祀或禮儀的器具。及至彌生時代中期,又發展到人們把輸進的青銅器搗碎改鑄成其他種類的青銅器階段。根據這種國產再制青銅器種類別的分布情況,以今之廣島及岡山縣一帶為界,可看出西鄰的北九州文化區與東鄰的以大和為中心的近能文化區之間是有著明顯差別的。

前者是把輸進的劍和矛搗碎,改鑄成更大型的同種物件;後者雖然也同樣地把輸進的劍和矛搗碎,但卻鑄成名為「銅鐸」的其形就如同把後世寺院裡的梵鍾放平壓扁以後那樣的器具。這大概也是祭祀用具。這種文化還擴及關東地方。但就鑄造技術而言,銅鐸還是遠為高超的。另外,在銅鐸的表面,有的還以粗陋的線條鏽刻了狩獵、農業、巢絲以及其他生產勞動的形象。

不僅在青銅器技術方面,就是在農耕方面,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近截比北九州先進。階級分化的萌芽日本列島社會的步伐終於加快了。日本之前出現的繩紋文化在進步上是相當緩慢的,幾乎是用千年來計算的,但彌生文化在進步上就要快了許多,似乎用百年這樣的單位去衡量都有些「過分」。過去,果實是比或在名器裡,現在稻種卻堆積在還離人們往處的範版與別或的色牌理示,石器也逐步為鐵器或以鐵器製造的木器所代替。陶器仍為重要的生活用其,還能按用途的不同,大量製造缸、缽、碗、碟、高腳盤、蒸鍋以及儲存物品用的太甕等多種多樣的陶器。不僅如此,在製造時,已不再直接用手,而是用陶輪製作胚。在氏族公社中,也有了專門生產陶器的人。

02,階級的雛形顯現

鐵器和木器的生產也同樣專門化了。這樣,氏族內部分工的發展也使生產力有了提高。與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社會上也開始分化出貧富的階級與貴賤的身份。在原始氏族公社中產生了酋長,出現了人統治人與人剝削人的現象。由統治、剝削階級和被統治、被剝削階級組成的政治社會即國家萌芽了。

至於國家是怎樣發展的這個時期還沒有太多的證據去證實。在公元1世紀後半期寫的中國史書《漢書》中大概記載了這麼一段:在東面的海中有人來見,他們分為百餘個國家,爭相而來。這應該是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的史料來證實有日本這個地方存在。這個「百餘國」可能就是指北九州的酋長們所統治的社會集團。

他們還曾經派使節到駐朝鮮樂浪郡的漢朝官衙以求輸進新文化。這樣,在公元57年,倭之「奴國」使節不僅到了樂浪,而且還被派到位於中國西北的首都洛陽。在這個長途旅行中遇到的困難一定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在不斷追逐先進文化的路上,日本最終也衝破了原有的蒙昧狀態。

相關焦點

  • 吃稻米、用鐵器、建功績,彌生時代的日本人怎樣生活?
    公元前10到前4世紀的日本,仍然保留著採集狩獵時代的文化氛圍。「群居、共同分享食物、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私人經濟物品」,這些都是繩紋時代的美好遺產。因此,有一大批本土學者認為,前4世紀左右的古代日本,才算是正式從「繩紋時代」跨越到了「彌生時代」。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
    沒有人知道,隨你怎麼理解,因為這一切不重要,沒有文化的形成,所在地域人類的出現就不可追溯,也沒有任何本質上可研究的意義,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上文是日本地理上的形成,這裡再講解一下日本的原始社會。據推算和考古發現,在距今1萬年前,日本島上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人類,這裡有人說是朝鮮人類遷徙、中國人類遷徙。其實如果有常識,我們都明白人類的出現只會出現在大河流域。
  • 中日文化的附屬關係在彌生時代就已經確立,中華文化確實讓人自豪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奈良時代,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戰國時代(1467年-1590年),江戶時代 (1603年-1868年),以及明治維新到大日本帝國時期,到如今的憲政社會。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這個時代劃分的名稱,是由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徵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
  • 元祿文化,日本版的「文藝復興」時代是什麼樣的?
    可能大家的通常會認為,日本作為後進國家,應該是全面學習西方,通過明治維新後的「脫亞入歐」「文明開化」等運動,思想才解放的;這其實可以說是個誤解,「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時代,日本的城市化率,識字率(日本18世紀初期的識字率絕對是個BUG一樣的 數據,竟然達到全球第一),工商業發展程度都遠遠高於中國(清朝)、朝鮮王朝等國,甚至比西歐都高;這後面的社會基礎是:大量的中級工商業階級
  • 日本明治維新:被瓦解的四個社會階級
    日本在12至19世紀七百年的時光中,日本幕府為了管理社會,精心打造了四個等級森嚴階級制度。在幕府設計的四個階級中,幕府把商人放在社會的最底層。而同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農民或農奴是社會最底層。但是由於日本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對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性,只有武士階層的地位是高於農民和漁民,而農民和漁民又高於日本的工匠喝商販。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淺析和服中的日本文化1、兼容並蓄的和風文化漢文化中的服飾文化對江戶和服中的影響最大。奈良時代,日本和服是效仿的唐朝服飾。到了江戶時代,即公元1603年-1868年。這時日本的武士封建化體系已經進入到衰落時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開始萌芽。此時的日本和服叫法正式由吳服改為和服,如《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對和服文化的記載,日本在吸收中原宋明時期的服飾特點加以修飾改良,形成了獨特風格的日本和服。在二百多年的幕府統治時代,日本社會的上層階級文化與政治影響著日本和服的發展。
  • 日本人的先祖是什麼人種?日本歷史有多長?
    繩紋就是字面意思「繩子的花紋」,彌生是個日本地名。日本考古發現歷史最久遠的一批陶器上都帶有繩紋,根據碳十四斷代是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300年期間的產物,因此將那一時期的日本歷史取名為繩紋時代;在今天日本東京文京區彌生町發現的大量與繩文時代特徵迥異的器皿,斷代時間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這一時期被命名為彌生時代。
  • 從身體裝飾到尊卑標誌,古代日本紋身,與秦漢、吳越文化有何聯繫
    ,經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仍然存在,貫穿整個上古時代的日本。當然,發展的過程中必定還是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繩紋晚期其作為防水害的身體花紋出現在關東及中部地區,後逐步擴散,至彌生中期幾乎遍及列島的主要區域,並逐漸演變為身體的裝飾或尊卑的標識等。彌生後期到古墳時代,它變化為低等部民的標記,甚至作為墨刑充當刑罰手段之一。
  • 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儘管日本同樣是一個封建統治非常殘酷的國家,但日本之所以可以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迅速地接受西方式的思想,是因為早在明治時代末期,日本社會的思想就已經出現了鬆動,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已經受到了質疑,西方的文化與思想也已經傳入。
  • 《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思想的萌芽時代
    經濟思想的萌芽時代 意識形態雖然與社會的階級分化同時出現,可是經濟思想——政治經濟思想——的萌芽卻是與小商品生產社會的發展同時產生的。社會的「有機」觀念無疑是為社會剝削進行辯護的,然而社會剝削依然是通體透明,顯而易見。有產階級直接佔有在使用價值形式下的社會剩餘產品。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公元9世紀,日本產生了攝關政治,這種政治制度使得天皇的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藤原氏的手中,但是天皇顯然不會甘心,於是雙方開始了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律令時代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被新興的莊園制經濟所取代,建立在班田制基礎上的國家軍隊制度也被破壞了。
  • 【亞洲美術】潘力 │ 我所認識的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愛的呼喚 H.391.9×625×625cm 綜合材料 2013年日本民族歷來崇尚裝飾性意趣,江戶時代就被稱為「圖案的時代」,綿延至今的漫畫、繪本就是「卡哇伊」藝術的溫床。草間彌生的波點有著當代視覺藝術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是結合日本流行卡通藝術與傳統繪畫風格的產物,體現了後現代藝術作品的藝術生活化,適合國際藝術市場的作品定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浮世繪為主的日本美術對西方美術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美術史上被稱為「日本主義」。今天,「卡哇伊」藝術在商業化的推動下又向全世界進一步擴張,歐洲評論家將其稱為「新日本主義的衝擊」。
  • 第五期: 日本彌生時代(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的美妝服飾
    彌生時代的日本人生產力不及中國大陸發達1·彌生時代身裹橫幅寬布的日本男子    衣服樣式至今仍不可考的,根據中國的史書魏書東夷傳的 魏志倭人傳 裡面有可以知道的,不過真假還是不確定的,幾塊大布剪裁的,沒有針剪,男的衣服叫橫幅,女的衣服叫貫頭衣。2·彌生時代身著貫頭衣(貫頭衣かんとうい)的日本女人
  • 「荷馬時代」有什麼社會特徵?——側面談其在希臘發展中的作用
    荷馬時代的人們雖然也不能自己冶煉鐵,但是通過和腓尼基人和小亞商人的交換,已經能夠得到一些劣質的鐵器了,使用的工具也逐漸含有了鐵的成分,說明古希臘人在嘗試把鐵和銅摻在一起製作成工具。剛開始是兵器,後來鐵質的工具、農具也出現了。工具材料的增多標誌著手工業的進步,在和外族人的交換中商品經濟出現了萌芽。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民間的傳統曲藝文化中出現了落語這種表演形式。從內容和表演形式上來看,日本江戶時期的落語曲藝和華夏中原地區的單口相聲很相似。 一、淺談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 1.活躍的庶民文化 公元1603年到1868年間屬於日本的江戶時代,在這個時期,日本的武士封建化體系已經進入衰落末期,開始腐朽敗落漸漸消亡。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日本全國有四千處以上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年代大多在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二千年之間,而以群馬縣新田郡笠懸町的巖宿遺蹟最為有名,距今約二萬五千年。在衝繩縣那霸市也發掘出山下町洞穴人,時間更早,距今約三萬二千年;但嚴格地說,與日本本島無關。日本考古學界稱舊石器時代為「先土器時代」,意思是陶器發明以前的時期。
  • 春秋時代的主要特點
    由於進入了鐵器時代,春秋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明顯的發展,農業中因鐵、銅金屬工具的使用,促進了墾荒和水利事業的進步。手工業因鐵器工具的應用,出現了線刻、金銀錯等許多新的工藝。商業的發展,表現為春秋後期金屬貨幣的廣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現,反映了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春秋時代的經濟,無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出現南方長江流域地區後來居上的發展勢頭。
  • 村上隆、草間彌生:與商業對接的日本當代藝術兩劍客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1962—)、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和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1959—)被稱為日本當代藝術的「三劍客」。今天就來說說其中的兩位。村上隆聰明,藝術也有日本民族和文化的特點,形象和色彩來自於日本動漫,具有這個浮華時代的氣質。
  • 平安時代與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始於公元8世紀末、終於公元12世紀末的日本平安時代歷來以傑出的宮廷文化遺產聞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一時代也曾因上述「客觀規律」的清教徒主義,在日本的政治—歷史敘事中備受排擠。在日本史學界首次引入西方史學斷代法的原勝郎曾在1906年的《日本中世史》序言中將文化昌明的平安時代貴族社會比作帝政後期的羅馬,在「被文明所桎梏」,耗光了古典文明的所有活力之後,註定被日耳曼尼亞一般「質實剛健」的關東平原武士集團所取代,這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明治人對平安時代的一種廣泛的拒斥感。
  • 一花一世界:由佛教供花到花道盛行,日本室町時代花道變遷之路
    引言隨著古代中日間的文化交流發展,中國的花卉和賞花習俗傳入日本,大大推動了日本賞花文化的發展。在隋唐時期,佛教及花器經中國傳向日本,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日本插花的興起,並促進了日本花道的產生。花道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一,在日本的文化生活上發揮著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