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的附屬關係在彌生時代就已經確立,中華文化確實讓人自豪

2020-12-09 科技小麋鹿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是彌散性地滲透在生活的每個細胞中的存在,文化的進步是作為文化存在的人類追求的最高目的。

中國的歷史文化,如今早已源遠流長,從文學,哲學,書法,繪畫,服飾,風俗,這些都是我們已知並不斷被後世所提及的,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之瑰寶,雖不自誇,但文化的底蘊和深厚會潛移默化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她除了要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孕育明珠以外,還必將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的時間軸

中國的歷史過於豐富,從時間軸上,這裡我暫時只討論和介紹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朝代歷史,從最早的大禹建立夏朝起,約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那時的都城遍布現今的河南鄭州、許昌、洛陽、商丘、濮陽、濟源、以及開封等等。對於日本的文化,我並非了解得十分清楚,根據日本的傳說記載,日本是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的,具體應該早已無從考證。這個時間對應於我們國家的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這裡可以看出,日本的歷史也算是比較久遠的,在中國,我們通常用朝代來標誌著某一個時期,而在日本卻不同,他們更多的是使用「某某時代」 來闡述歷史的時間軸。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奈良時代,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戰國時代(1467年-1590年),江戶時代 (1603年-1868年),以及明治維新到大日本帝國時期,到如今的憲政社會。

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這個時代劃分的名稱,是由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徵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1884年,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這種陶器首次被發現。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來自朝鮮、吳越與中原漢人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後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後期,鐵製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製鹽等社會分工。彌生時代中期,日本諸國中的奴國國王曾向漢朝朝貢,並被漢光武帝賜以金印。可以看出,從彌生時代,日本就已經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了,在文化上已經有相互借鑑的趨勢。

中日文化的交織與差異

我們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古代推崇周禮。禮儀又分許多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在民間還有很多風俗禮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等。日本在很多時期,都借鑑了中華的禮儀文化,從而改進並創新出自己的禮儀文化。

在日本平安時代,由於當時的日本和中國的唐朝保持著很深的聯繫,所以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服飾就是仿照中國唐朝的服飾.當時的男子上朝的話一般都穿直衣,而且一般都一紅黑色為主。平安時代的貴族相當注重用餐時間。 隨著食物和用餐程式的制度、形式化,平安貴族對食品的要求漸漸由「美味」向「禮式」方向轉移。這也是目前,日本在飲食文化那麼注重精緻的原因。日本有許多使用生魚的食物。雖然在韓國和中國也有,但在日本更常見。日本有芥末醬,一種獨特的綠色醬汁,具有獨特的風味,即使大多數芥末醬不是真正的芥末醬(真正的芥末醬也很昂貴)。

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在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慢慢孕育出日本自己的所謂國風文化。其實我認為,日本早期的文化並重於唐朝文化,只在些許方面有差異。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都是採用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了日本特有的假名文字,這裡也足以看出,日本早期的文化非常依賴於中華漢代文化。但如今的日本文學,早已經集世界文化於一體,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及村上龍等知名作家。而中國在這一方面,卻反而有所落後,不過好在近幾年也有不少新生文學湧現。

在歷史上,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在很大一部分處於交織狀態,且更多的是日本文化依附於中國文化,就好比如建築,日本建築雖然也擁有久遠的歷史,但是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了中國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和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 在明治時代開始才引入西方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和水泥建築。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而中國的建築,那是不用多說了,在歷朝歷代,都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築,從臺基,鋪面,欄杆,屋身,鬥栱,屋頂以及門與窗的裝飾,每一個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毫不誇張的說,傳統中國建築其實是塑造了整個東亞的建築體系,朝鮮、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區均受中國建築文化的影響。

其實,在很多文化中,日本確實發展了許多自己的獨特文化,像清酒,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雖然日本清酒是借鑑中國黃酒的釀造法而發展起來的日本國酒。日本人常說,清酒是上帝的恩賜。清酒已經成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日本的國粹。之前所說的茶道也是,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院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但我們知道茶道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可見,就算是獨特文化在回溯歷史也總會在某個時期與中國產生文化交織。

如今,在近代歷史中,日本的現今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也有著不同的影響,比如次文化,美少女文化,日本的美少女文化一是表現在選美比賽的風行,日本全國擁有1000多種規模不等、評判標準不一的選美比賽,除了全國性的「日本國際小姐」、「日本小姐」和「日本環球小姐」三項頂級選美賽事以外,還有北方的「冰河小姐」、南方的「芙蓉小姐」等。日本最有人氣的偶像組合AKB48,就由全國海選出的幾百名二十歲左右的青春美少女組成,被譽為「日本第一國民女子天團」。次文化即由小眾發起的文化,當中日本ACG(動漫遊戲)對世界各地最具影響力。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在中國也是流行之盛。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卻顯得更加的尊重禮制,很少出現類似的國際性文化,多是在東亞一帶流行與發展。

觀點

中國的文化流傳了好幾千年,是用一篇淺短的文章無法敘盡的,也並非用短短的幾千字可以寫盡,在談日本文化時,日本的許多文化借鑑了中國,在古時,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帶動了整個東亞文化,周邊小國因此發展了很多自己的文化創新點,如今世界各地都在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

但從近代開始,不得不說,中國在吸取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以及科技之後,卻慢慢失去了創造文化的敏銳感,有人說,中國的古典傳統文化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沒有孕育出任何的科技創新,已經不適應當代的社會發展了,反而被西方文明所取代,我覺得這是比較現實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可講。部分傳統文化在加速衰落,比如古老的戲曲文化,酒文化,越來越不招人喜歡,尤其是年輕人從來不看戲,喜歡喝洋酒,對酒的理解只是為了喝而喝。另外比如一些民俗文化,許多都消失了,一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若不是國家加以保護,恐怕早就滅亡了。對於被西方文化衝擊,我認為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壞事,因為一切都是圍繞人的生活所進行,文化影響生活,生活欲望驅動的種種會創造文化,我們需要理解舊的文化和接受新的文化,對於陳舊的封建習俗、觀念和迷信,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持中立的態度,這既是一種歷史文化,也是一種烙印,是老一代人思想的固化產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繼承和發揚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內心摒棄掉那些愚昧的落後思想。

這裡是流雲訴往事,持續關注我,打開您新的認知,對於中日的文化,你怎麼看,歡迎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中日文化本就相互借鑑,日本人一度認為他們優於中華,如何被打臉
    《後漢書》中提到的「倭奴國」就是指日本,可見從東漢時期中日兩國就已經互有來往。當時的倭國傾慕中原王朝的強盛,更加羨慕它廣闊的疆域,垂涎它豐富的物產,一顆嫉妒的種子就這樣暗暗埋在了他們的心裡。
  • 酒祖杜康裡藏著中華文化怎樣的「玄機」?
    從古至今,酒就與中國的政治、經濟、人文有著異常親暱的關係,或國之大事,或借酒弄權,或吟詩作賦,或婚吉白喪,諸事百端,出現了不勝枚舉的名酒。 但是,卻獨獨沒有一個酒能像杜康這樣,能夠成為中國酒的代名詞,輾轉數千年而不衰,延續至今。 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中華老字號」,不僅代表了中國古老的白酒文明,還代表了厚重的中原文明,成為中國酒文化的一面旗幟。
  • 吃稻米、用鐵器、建功績,彌生時代的日本人怎樣生活?
    彌生時代的日本人從考古學意義上講,在繩紋時代的後期,日本本土的東南部和西部就已經活躍了稻作農業的身影。在諸多遺址中都已經找到了碳化的微粒,可以以此來佐證專家們的判斷。因此,「前10世紀說」曾經在學界名噪一時。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真實再現了大唐的盛世豪情,中日淵源久長的珍貴友誼,以及為推動兩國文化交流所付出畢生精力的那些高僧大德,篳路藍縷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行的感人過往,整本書儼然就是一副唐天寶年間與日本平成時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廣闊藍圖。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
    例如:繩文文化、彌生文化、葛生人、牛川人、大和人、阿伊努人等等,看名字都暈了。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日本的形成開始講起,順便對接對應的中國時期。作者先給各位朋友講一下日本地理上是怎麼形成的,因為不是重點講述內容,我們大致先了解一下。和我們了解其他大陸形成的原因一模一樣:在N多萬年前,由於地殼的運動,導致山洪爆發、地震不斷、版塊衝擊等等原因。
  • 日本文化屬於中華文明圈嗎?日本民族究竟有著怎樣的起源?
    筷子不僅作為一種餐具,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我們東亞人區別於地中海文明的最明顯的標誌。像埃及這種阿拉伯國家,它近年來從用手吃飯改成使用刀叉,說明它在西化,在被西方納入自己的附屬體系,但是我們東亞國家沒有如此,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然後,日本的律令制,它的公卿文化,或者說公家文化,是一種大量漢化的文化,這一點也非常明顯。
  • 旅日僑領顏安:傾力打造中日文化交流舞臺
    在取得了不少藝術成就之後,當時擔任總政舞蹈隊團支部書記的顏安有了新的想法:一方面,自己已經在中國最高水平的歌舞團待了十年,而且全軍和全國的最高獎都拿了,可以說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另一方面,舞蹈畢竟不是終身職業,人還應該有更寬廣的人生選擇。顏安希望在30歲之前完成一段人生,然後是出國改行,看看更大的世界。
  • 中日兩國民間團體福建互贈傳統服飾 促進文化交流
    活動在悠揚的古琴聲中拉開帷幕,包括中日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漢服與和服穿著文化展示、中日傳統茶藝展示、漢服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從不同層面展現兩國文化歷史的淵源。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服飾文化研究會會長渡邊智慧女士向來賓介紹此次向福建省漢服文化促進會捐贈的一套百年歷史的日本和服。
  • 面向人類未來的中華文化
    川普帶來的對美國的未來構想與現實政策,一方面衝擊著人們對美國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也讓人們不得不反思美國的文化與思想底色到底是什麼。而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頻率的日益加快和資本主義高福利社會的難以維繫,使人們不得不正視各種所謂「正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越來越無力解釋這個時代的經濟現狀。
  • 日本彌生時代的重大變革,文化的多重發展下,階級分化出現萌芽
    彌生文化還有著與鐵器並列的青銅器。一般地說,先進社會中的金屬器的發展階段都是從銅器到青銅器,然後再到鐵器。到了使用鐵器階段,石器已不再是主要工具了。但日本不僅同時使用青銅器和鐵器,而且,石器也仍然佔重要地位。
  • 西日本地區留學人員舉辦學術文化沙龍探討中日文化交流
    神州學人網訊 12月12日,以「絲綢之路的開拓往來與中國牽牛織女傳說的日本當代敘事」為主題的西日本留學人員線上學術文化沙龍活動舉行。活動由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主辦,立命館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協辦。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出席,教育領事、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人員、日本大學生等參加。
  • 魔卡少女櫻為日漫,C媽卻設小狼為中國人,對中華文化嚮往是其一
    看過《魔卡少女櫻》的小夥伴想必對小狼的印象都很深,小狼不是日本人卻在日本有了很多留念。像小櫻以及那些相識的朋友,都給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尤其是小櫻,想起兩人的戀愛之路都讓人情不自禁的感到全身戰慄,甜的不要不要的。但是C媽為什麼要給小櫻這個本土日本人安排一個中國男朋友呢?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聊聊中日文化中的酒文化
    ,冒著金黃色的氣泡,嘗一口就讓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在嚴肅的英國人眼中,所有事物都有著條條框框的規矩,唯有他們的國酒威士忌,喝起來可以毫無節制,直到酩酊大醉為止……酒文化深深地滲透於每一個民族的血脈中,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國的酒文化和日本的酒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河圖洛書——將引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而古中華哲學思想卻能引導一個民族持續實現5000年以上的生生不息與文化思想的一脈相承,這在世界人類史上是唯一的,因而其優秀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文化思想中一定存在內生性優秀基因也是毋容置疑的,因而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當然這個文化思想中的內生性優秀基因到底是什麼?
  • 彰顯禮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綱維有序、禮樂交融可以說是中華禮樂文化展現出的獨特的時代力量。被稱為「中國文化之心」的禮樂文化興於三代,經周公旦「制禮作樂」和孔子「以仁釋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和人格建構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文化。以現代性視域審視,禮樂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時代文化任務中仍蘊含著豐富價值。
  • 以美食展示文化魅力 「料事魚神·中日美食文化對話」成功舉辦
    1月13日,由廣州市商務局、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天河區政府指導,正佳集團、廣州廣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美食導報承辦的「料事漁神·中日美食文化對話」暨第三屆廣東花式刺身姿造大賽作為正佳中日文化藝術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在廣州正佳萬豪酒店舉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
  • 從身體裝飾到尊卑標誌,古代日本紋身,與秦漢、吳越文化有何聯繫
    其後便是大名鼎鼎的「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這一印綬後來成為日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總之,由於中日兩國之間短暫的距離,追求和平、發展生產的需要,中日的民間和官方交流早已開始,為日本接受中國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美媒:蔡英文搶奪文化總會 不要褻瀆中華文化
    美國《星島日報》24日發表專文說,兩個月前,報端披露,蔡英文讓人轉告臺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自動辭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的職務,她將於5月份召開文化會議,走馬上任文化會長之位;同時,下令綠營人士500人,加入這一文化組織為新會員,為她的高票當選造成優勢,以壯大她的聲威,為她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