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是彌散性地滲透在生活的每個細胞中的存在,文化的進步是作為文化存在的人類追求的最高目的。
中國的歷史文化,如今早已源遠流長,從文學,哲學,書法,繪畫,服飾,風俗,這些都是我們已知並不斷被後世所提及的,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之瑰寶,雖不自誇,但文化的底蘊和深厚會潛移默化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她除了要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孕育明珠以外,還必將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的時間軸
中國的歷史過於豐富,從時間軸上,這裡我暫時只討論和介紹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朝代歷史,從最早的大禹建立夏朝起,約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那時的都城遍布現今的河南鄭州、許昌、洛陽、商丘、濮陽、濟源、以及開封等等。對於日本的文化,我並非了解得十分清楚,根據日本的傳說記載,日本是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的,具體應該早已無從考證。這個時間對應於我們國家的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這裡可以看出,日本的歷史也算是比較久遠的,在中國,我們通常用朝代來標誌著某一個時期,而在日本卻不同,他們更多的是使用「某某時代」 來闡述歷史的時間軸。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奈良時代,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戰國時代(1467年-1590年),江戶時代 (1603年-1868年),以及明治維新到大日本帝國時期,到如今的憲政社會。
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這個時代劃分的名稱,是由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徵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1884年,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這種陶器首次被發現。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來自朝鮮、吳越與中原漢人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後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後期,鐵製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製鹽等社會分工。彌生時代中期,日本諸國中的奴國國王曾向漢朝朝貢,並被漢光武帝賜以金印。可以看出,從彌生時代,日本就已經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了,在文化上已經有相互借鑑的趨勢。
中日文化的交織與差異
我們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古代推崇周禮。禮儀又分許多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在民間還有很多風俗禮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等。日本在很多時期,都借鑑了中華的禮儀文化,從而改進並創新出自己的禮儀文化。
在日本平安時代,由於當時的日本和中國的唐朝保持著很深的聯繫,所以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服飾就是仿照中國唐朝的服飾.當時的男子上朝的話一般都穿直衣,而且一般都一紅黑色為主。平安時代的貴族相當注重用餐時間。 隨著食物和用餐程式的制度、形式化,平安貴族對食品的要求漸漸由「美味」向「禮式」方向轉移。這也是目前,日本在飲食文化那麼注重精緻的原因。日本有許多使用生魚的食物。雖然在韓國和中國也有,但在日本更常見。日本有芥末醬,一種獨特的綠色醬汁,具有獨特的風味,即使大多數芥末醬不是真正的芥末醬(真正的芥末醬也很昂貴)。
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在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慢慢孕育出日本自己的所謂國風文化。其實我認為,日本早期的文化並重於唐朝文化,只在些許方面有差異。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都是採用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了日本特有的假名文字,這裡也足以看出,日本早期的文化非常依賴於中華漢代文化。但如今的日本文學,早已經集世界文化於一體,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及村上龍等知名作家。而中國在這一方面,卻反而有所落後,不過好在近幾年也有不少新生文學湧現。
在歷史上,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在很大一部分處於交織狀態,且更多的是日本文化依附於中國文化,就好比如建築,日本建築雖然也擁有久遠的歷史,但是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了中國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和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 在明治時代開始才引入西方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和水泥建築。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而中國的建築,那是不用多說了,在歷朝歷代,都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築,從臺基,鋪面,欄杆,屋身,鬥栱,屋頂以及門與窗的裝飾,每一個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毫不誇張的說,傳統中國建築其實是塑造了整個東亞的建築體系,朝鮮、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區均受中國建築文化的影響。
其實,在很多文化中,日本確實發展了許多自己的獨特文化,像清酒,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雖然日本清酒是借鑑中國黃酒的釀造法而發展起來的日本國酒。日本人常說,清酒是上帝的恩賜。清酒已經成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日本的國粹。之前所說的茶道也是,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院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但我們知道茶道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可見,就算是獨特文化在回溯歷史也總會在某個時期與中國產生文化交織。
如今,在近代歷史中,日本的現今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也有著不同的影響,比如次文化,美少女文化,日本的美少女文化一是表現在選美比賽的風行,日本全國擁有1000多種規模不等、評判標準不一的選美比賽,除了全國性的「日本國際小姐」、「日本小姐」和「日本環球小姐」三項頂級選美賽事以外,還有北方的「冰河小姐」、南方的「芙蓉小姐」等。日本最有人氣的偶像組合AKB48,就由全國海選出的幾百名二十歲左右的青春美少女組成,被譽為「日本第一國民女子天團」。次文化即由小眾發起的文化,當中日本ACG(動漫遊戲)對世界各地最具影響力。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在中國也是流行之盛。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卻顯得更加的尊重禮制,很少出現類似的國際性文化,多是在東亞一帶流行與發展。
觀點
中國的文化流傳了好幾千年,是用一篇淺短的文章無法敘盡的,也並非用短短的幾千字可以寫盡,在談日本文化時,日本的許多文化借鑑了中國,在古時,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帶動了整個東亞文化,周邊小國因此發展了很多自己的文化創新點,如今世界各地都在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
但從近代開始,不得不說,中國在吸取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以及科技之後,卻慢慢失去了創造文化的敏銳感,有人說,中國的古典傳統文化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沒有孕育出任何的科技創新,已經不適應當代的社會發展了,反而被西方文明所取代,我覺得這是比較現實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可講。部分傳統文化在加速衰落,比如古老的戲曲文化,酒文化,越來越不招人喜歡,尤其是年輕人從來不看戲,喜歡喝洋酒,對酒的理解只是為了喝而喝。另外比如一些民俗文化,許多都消失了,一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若不是國家加以保護,恐怕早就滅亡了。對於被西方文化衝擊,我認為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壞事,因為一切都是圍繞人的生活所進行,文化影響生活,生活欲望驅動的種種會創造文化,我們需要理解舊的文化和接受新的文化,對於陳舊的封建習俗、觀念和迷信,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持中立的態度,這既是一種歷史文化,也是一種烙印,是老一代人思想的固化產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繼承和發揚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內心摒棄掉那些愚昧的落後思想。
這裡是流雲訴往事,持續關注我,打開您新的認知,對於中日的文化,你怎麼看,歡迎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