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心印妙經與道門修煉心法

2021-02-08 風雷見善

    《玉皇心印經》分為三段,分別敘述三階修煉法門。首段認為最上等的藥,分為三個品級:就是人身中的神、氣、精三者。此三者若有若無,深隱難測。平時的修煉功夫,須要凝神虛靜 (存無), 存無的狀態,配合功法,不加神識,其實「有」已經在作用。此即為存無守有之妙旨。

     所有法門修煉,重在調和呼吸,使回復先天元氣,將氣與神化合(迥風混合) ;如此用功百日,即有功效靈驗。逐漸修煉,(默朝上帝),如此修行十二年,可以飛升成仙。以上是《玉皇心印經〉第一段「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迥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經文大意。

 

     此經經文第二段敘述了呼吸調息之法,及其修煉次第如下:順著一日中的良好時辰,如子時午時,卯時酉時沐浴、溫養等方式來修煉,修煉首先由調和呼吸做起;配合意念來進行,用以育養清陽之氣。使有形無形真氣由口鼻出入,真氣似有似無,綿綿不斷。使我們修行的根基隱固。

 

     人體內各自有精氣,修煉之法,在煉後天之精,使和元精元神相合;再煉神合元氣,使神養氣;再使氣結成聖胎真體。如不能結成聖胎,都只是強取名號而已。元神能透入金石中,元神能使形體飛升,進入水中不會淹溺,進入火中不會焚毀。此是《玉皇心印經》第二段經文「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文意。

 

     此經第三段,敘述了精、氣、神三者之關係,認為元神依憑形體而存在,元精依靠元氣始能充實。修道者須使精、氣、神三者相依,才能使形體永不毀敗,像松柏一般永遠青綠。精、氣、神三者同歸於一個道理,其奧妙處是難以俱述的。精、氣、神三者相聚,才能結聖胎,使生命永存;三者相散,則將使生命凋散敗亡。

 

    接著經文並敘述了得胎後的身體變化,以為煉就聖胎,將使七竅相通達,使每一竅都充滿光明。像日月一般,光芒照耀於體內。且一成就內丹聖胎,便可以永久保有它,身體自然輕盈,衝和之氣充滿身中,肌骨散發出像瓊玉般舒暢清涼。再者,結丹聖胎,就會神通變化;不能獲得結丹,生命就日漸衰老傾危。

 

     內丹既已形成在身中,就已不是原來的白虎(氣), 也不是青龍(精)。誦唸萬遍,自然就能明白其中奧妙的道理了。此是經文第三段的大意,其原文為:「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之萬遍,妙理自明。」此段經文中,除了精氣神三者之關係的敘述,是修習丹道者所重外;另外值得注意者,則有二事:其一為敘述內丹成就,得道後的身體狀況,所謂:「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玉皇心印妙經》為道教內丹修煉心法,經中所敘者,包括了精、氣、神人身三寶間的關係,及修煉次第。此經的撰作年代,如據南宋景定年間李簡易曾為作注看來,則疑應是唐末五代至北宋間的產物。

 

    《玉皇心印妙經》常附錄於《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之卷末,做為玉皇以心印心的修煉心法。

相關焦點

  •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道家修煉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道家修煉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原文註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
    志心稱念  昊天金闋玄穹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真至聖高上玉皇大帝《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 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經與《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珠連壁合,為中華道家修煉學「性命雙修」的重要經典。[釋義]  上藥指最好的藥物,三品即三種。內丹所用的三種藥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稱為「三寶」。有先天三寶、後天三寶之分別:先天三寶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後天三寶指思慮神、呼吸氣和交感精。先天三寶可以成丹,後天三寶不能成丹。
  •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原文註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閔智亭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也稱《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 《玉皇心印經》是我們每日功課必誦經典,是修道之徑路,是「命功」修煉功法。按照經中所講悉心做去,小則有益身心,大則證道登真。誦持不退,不但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詮,且能感格高真上聖,資助道力。
  •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含註解
    志心稱念  昊天金闋玄穹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真至聖高上玉皇大帝。。。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 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經與《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珠連壁合,為中華道家修煉學「性命雙修」的重要經典。
  •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道家修煉重要經典!
    志心稱念昊天金闋玄穹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真至聖高上玉皇大帝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經與《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珠連壁合,為中華道家修煉學「性命雙修」的重要經典。
  • 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
    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時間:2018-02-25 00:13   來源:今日頭條 谷晟陽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 玉皇心印妙經注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頌持萬遍,妙理自明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玉皇心印經》是道士每日功課必誦經典,是修道之徑路,是"命功"修煉功法。
  • 《玉皇心印妙經》十六講: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十六講,我們學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此句詳論得丹之理,義理至明。《心印經》理玄詞妙,可得其意於言外。若粗率讀過,其理難明。故而說「誦持萬遍,其理自明」。本講是《心印經》最後一講,主要闡述誦持經典對修道的重要性。這句話經文,不僅適合於《心印經》,其他經典也是同樣的原理。
  • 道教修煉入門:背誦八大神咒、清靜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三清寶誥及祖天師寶誥、雷霆總誥、陰符經、道德經有以上基本功後再去讀各類丹經
    道教修煉如何入門?乾坤為鼎爐,陰陽為水火,萬象從茲鑄成,萬物共有太極。
  • 上清心法•《琴心》
    這裡的心指的並非五臟中的心,而是指人的思想,卻又非淺意的思維,虛靖天師曾經說:夫心者,萬法之宗。以心立法,便為「心法」,這也是玄門修道之根基。大道三千,心法也不止一門,有為無為,同出異名,因人而異,隨心而生,因為世人的根器本就有所不同。
  • 道德真經的秘密~大道真經,修煉法竅,無為心法,修煉之門
    修行真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修煉導讀:  孔德:非世間有為之德,聽起業非常小,但依從道的角度出發,比如玄關,靈臺在人體中非常小,方寸之地,但他能容納崑崙之山,四海之水,容天容地,無窮無盡也。德不獨立,必從之於道而立,所以聖人愛民之德即為孔德。我們在修煉中,大腦即可玄化生電,連接天地萬物。
  • 道經道書之高上玉皇本行集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般簡稱為《皇經》,它是現在道教中主要的一部經,每逢較大的道教節日,他們一定要念誦此經。《玉皇經》早見於道藏,它出世時間不詳,作者亦無考。經卷前有託名天樞上相張良的序,後面還有他的奏陳表文。據近 代學者考證,有人認為是隋唐道流所作。
  • 《道門紀事》第五章:駐顏術,讓人年輕漂亮的秘密,最適合女孩子修煉的功法,一位坤道傳我的法術
    說完這個金光神咒,鏡心道長再跟各位學員講另一個道門法術:駐顏術。這也是我在機緣巧合下得來的,話說那時我跟著孫師傅已經學了很長時間了,對基本的道門知識,修行術語都已經了解了。有一天,師父帶著我去一座道觀,那觀名字叫后土祠,坐落在衛輝大池山腳下。道觀很小,只有一座正殿,旁邊是兩座小小的偏房。
  • 道門秘傳針灸妙訣 
    道門秘傳針灸妙訣 針灸秘訣是歷代醫家臨床實踐和心血凝結的精華,歷來被醫家和武醫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後漸散見於各種醫書之中,其妙法非心傳口授難明其旨。我曾隨先師郝文聖老先生習傅山(道家龍門派第六代「真」字輩)醫學、針灸、導引按摩諸法。為使廣大讀者能對此秘法有所了解與認識,本人將陸續整理以饗讀者,不妥之處,請名家裡手多加斧正。
  • 道家修煉的天機妙竅!
    但先天一氣 「不在心腎,而在玄關一竅。」為什麼說先天一氣在玄關一竅呢?因玄關一竅乃溝通人體與天體的秘密機關,是人體場與宇宙場的契合點、啟開處,故尋著了這個天機妙竅,先天一氣也就在其中了。歷代修煉家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從「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而所謂的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人體場與宇宙場正好契合、同步而必然發生的一種共振現象。
  • 打坐心法(續)
    打坐心法(收藏)寫在前面:"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道家《洞玄經》謂:"萬卷丹經,不如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