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含註解

2021-02-25 乾坤國學講堂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志心稱念  

昊天金闋玄穹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真至聖高上玉皇大帝。。。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 

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經與《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珠連壁合,為中華道家修煉學「性命雙修」的重要經典。

上藥三品,神與炁精。

[釋義]  上藥指最好的藥物,三品即三種。內丹所用的三種藥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稱為「三寶」。有先天三寶、後天三寶之分別:先天三寶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後天三寶指思慮神、呼吸氣和交感精。先天三寶可以成丹,後天三寶不能成丹。煉丹之人,妙在用性命雙修之手段,使後天三寶返為先天三寶,再使先天三寶摶結成丹,則大道圓成。

恍恍惚惚,杳冥冥。

[釋義]  《老子》第21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是描述此中景象。恍恍惚惚,指炁生之時,神住恍惚,方可採得真一之炁;杳杳冥冥,指精生之時,神入杳冥,方可採得真一之精。此兩句皆指先天三寶發生之時,修持之中出現的景象。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釋義]  無者,性也,神也。有者,命也,炁也,精也(先天精即炁)。存無即存養元神,歸於虛無。守有即保守元炁,謹藏勿失。神、炁、精三者摶聚一處,和合凝集,成丹之功,只在片刻之間。此謂「結丹」,結丹之所在下丹田。

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釋義]  風,指呼吸。迴風,指呼吸內轉。先天三寶摶結成丹之功,還需運用呼吸,調節火候,混合一處,方可煉養大丹。大丹成就,約需百日時間。此即丹家所謂「百日築基」之說,修煉至此則命功基本完成。然後「養丹」,養丹之所在中丹田。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

[釋義]  上帝,指上丹田。經過結丹、養丹之功,就要將丹移至上丹田,準備出神。出神之後,即可身外有身,超脫生死,飛升天界,合於大道。修為至此,約需一紀(12年)之功。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釋義]  知者,指智者,指有智慧的人。昧者,指愚昧的人。有智慧的人容易領悟,而愚昧的人則難以實行。道諺曰:「道不傳匪(非)人」,匪人並不僅指壞人,愚昧之人亦屬匪人,難以成道。故此修道之事,特別講究選擇人才。

履踐天光,呼吸育清。

[釋義]  修持功深,與天地之炁合為一體。則周身包裹天光,舉足如踏雲端。呼吸培育,而炁愈清純。濁陰之氣日去,而清陽之炁日長。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釋義]  玄牝,指丹田。呼吸真炁,出入於丹田之間。此時由於身中真炁,變得至清至純,所以感覺炁機似有如無,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

[釋義]  真炁綿綿不斷,皆歸丹田之中。丹田即吾人之根蒂,真炁進入,則根蒂堅固,長生之道得矣。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釋義]  人人各自都有元精在身,元精應當配合元神。

神合其炁,炁合體真。

[釋義]  元神還應當進一步配合元炁,元神、元炁、元精三者配合一處,吾人身體方可脫化,成為真人之身。

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釋義]  真,指先天之元神、元炁、元精。如果達不到元神、元炁、元精三者配合的真實效果,一切都是牽強附會之空談。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

[釋義]  元神變化,能夠入於石內,能夠飛形天外。所謂「散則成炁,聚則成形。」神通變化,不一而足。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釋義]  修煉成功,乃為真人。此時入於水中而不溺,入於火中而不焚。超載於生死之外,可以不懼一切水火災難。

神依形生,精依炁盈。

[釋義]  神依於形體而存在,形須神立,形去神離。精依於內炁而充盈,精由炁生,炁竭精枯。歸根結底,三者皆依於形體而生存。所以中華道家強調性命雙修,且以形體長生作為基礎。如果沒有堅固不壞的形體,則神、炁、精三者失去依託,一切修為無從談起。

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釋義]  能夠保住形體堅固不壞,則神、炁、精三寶常常充盈。就象青青松柏一樣,不畏嚴寒,永不凋殘,而生機長存。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

[釋義]  三品指神、炁、精三寶,一理即一源也。煉丹所用三寶,乃為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既屬先天真一,都是同一源頭,故曰三品一理。其實乃為先天大道生化而來,其中精微,妙不可言。惟實修可以知之,非擬議可以知之。

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釋義]  神、炁、精三者既來自同一本源,則三者不可分離。聚之則共存,散之則俱亡。故此修真之人,當常使神、炁、精三者常凝常聚,神不可離炁,炁不可離精,精不可離神。三寶既不離散,則丹基牢固,而大道可成。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釋義]  七竅,指耳、目、口、鼻等七竅,本來各有各的功能,不能互相代替。神、炁、精三寶摶聚一處,結成大丹。則人身各處,再無滯礙。玄關竅開,則竅竅相通,自然七竅相通,皆有光明,內外照徹。

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釋義]  聖日聖月,指身中之日月,乃為人身陰陽二炁之精華。金庭,指黃庭,即丹田。修煉進入妙境,人身造化同乎天地,身中自可出現日月光芒,照徹於丹田之內。丹經云:「人身為一小天地。」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

[釋義]  得丹之後,一切神通都會出現,所謂「得其一,萬事畢」。比之起初修道之時產生的小小變化,實有霄壤之別。此時濁重之軀,脫換為輕清之體。自然感覺身輕如羽,舉步似飛。

太和充盈,骨散寒瓊。

[釋義]  太和,指太和之炁。寒瓊,指仙界。修煉至此,已然脫胎換骨。太和之炁,充盈全身。全身骨質,盡化為炁。周身之炁,與仙界打成一片。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

[釋義]  得丹之後,自會出現以上靈驗。如果不能得丹,則有生命傾覆之危。故此丹道修持,皆須真修實證方可知之。倘若缺乏實際功修,僅憑道聽途說或望文生義,妄談效驗,反有殞身之虞。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釋義]  內丹產於身中,不可於身外求之。而且無形無象,非白非青,亦不可以形色求之。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釋義]  誦,指誦念。持,指行持。萬遍,即很多遍。這裡告訴人們,學習此經不光要誦念,即不光從字面上去理解;同時還要在實際修煉之中去反覆領悟,才能明白經文的真實含義。

相關焦點

  •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原文註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原文註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閔智亭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也稱《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 《玉皇心印經》是我們每日功課必誦經典,是修道之徑路,是「命功」修煉功法。按照經中所講悉心做去,小則有益身心,大則證道登真。誦持不退,不但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詮,且能感格高真上聖,資助道力。
  •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道家修煉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道家修煉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
    志心稱念  昊天金闋玄穹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真至聖高上玉皇大帝《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 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經與《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珠連壁合,為中華道家修煉學「性命雙修」的重要經典。[釋義]  上藥指最好的藥物,三品即三種。內丹所用的三種藥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稱為「三寶」。有先天三寶、後天三寶之分別:先天三寶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後天三寶指思慮神、呼吸氣和交感精。先天三寶可以成丹,後天三寶不能成丹。
  • 玉皇心印妙經與道門修煉心法
    《玉皇心印經》分為三段,分別敘述三階修煉法門。首段認為最上等的藥,分為三個品級:就是人身中的神、氣、精三者。此三者若有若無,深隱難測。平時的修煉功夫,須要凝神虛靜 (存無), 存無的狀態,配合功法,不加神識,其實「有」已經在作用。此即為存無守有之妙旨。
  •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
    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時間:2018-02-25 00:13   來源:今日頭條 谷晟陽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 玉皇心印妙經注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玉皇心印妙經》含注釋,道家修煉重要經典!
    志心稱念昊天金闋玄穹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真至聖高上玉皇大帝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經與《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珠連壁合,為中華道家修煉學「性命雙修」的重要經典。
  • 道經道書之高上玉皇本行集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般簡稱為《皇經》,它是現在道教中主要的一部經,每逢較大的道教節日,他們一定要念誦此經。《玉皇經》早見於道藏,它出世時間不詳,作者亦無考。經卷前有託名天樞上相張良的序,後面還有他的奏陳表文。據近 代學者考證,有人認為是隋唐道流所作。
  •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頌持萬遍,妙理自明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玉皇心印經》是道士每日功課必誦經典,是修道之徑路,是"命功"修煉功法。
  • 道教修煉入門:背誦八大神咒、清靜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三清寶誥及祖天師寶誥、雷霆總誥、陰符經、道德經有以上基本功後再去讀各類丹經
    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輻輳虛間一穴。皆在心內運天經。——《黃庭經》天經即身中黃道,呼吸往來之路。所以先練好呼吸就好了。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強閉出入,元炁反為天地所奪。又或任其出入,則元炁隨呼吸而出,與死靜者無異。所以有添抽之說。炁是添年藥,心是使氣神。
  • 《玉皇心印妙經》十六講: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十六講,我們學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此句詳論得丹之理,義理至明。《心印經》理玄詞妙,可得其意於言外。若粗率讀過,其理難明。故而說「誦持萬遍,其理自明」。本講是《心印經》最後一講,主要闡述誦持經典對修道的重要性。這句話經文,不僅適合於《心印經》,其他經典也是同樣的原理。
  • 太上老君清靜經註解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宮。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指示:身中之大道,聖日聖月之照臨。將:濁陰之氣而下降,提:清陽之炁以上升。寂然不動,謂之:靜,感而遂通,謂之:動。常以有欲,以觀其竅,動也。常以無欲,以觀其妙,靜也。採者:動;得者:靜。
  • 道教拜懺——玉皇懺
    《皇懺》經中這樣說:「蓋本過尤之寡,從生入死,端由踐履之乖。性一縱,則積甚丘山;心一悔,則釋如冰雪。故本行(指該經)經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緣之了明。敢不萌於悔心,敢不收其縱性」。通過這些說明了,人從出生到死,一生當中可謂口業、身業、心業,過咎頻而行為多乖,故須「投誠懇切,望聖矜憐,十惡五逆,隨跪拜以消除。三業六途,遂稱揚而洗滌」。
  • 楊公《青囊經》註解
    (青囊經上卷)經曰:天尊地卑,陽奇陰耦(ǒu),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闔闢(hé pì)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終始。註解:耦,同偶。天在上為陽,為尊,地在下為陰,為卑,1、3、5、7、9為奇數,為陽,2、4、6、8、10為偶數,為陰。
  • 禪宗的心印
    見一事,見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見一塵,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見一滴水,即見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見一切法,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說什麼內之與外?」
  • 楞伽經 01:達摩祖師來到漢地正法眼藏的傳承就是以《楞伽經》為印心之據
    我所謂好的是指適應現代人的根器叫做好,不是說虛大師的註解不好,或者是月溪法師的註解不好,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你要找一個適合現代的人,要不然那麼艱澀的經典,是不是?法師也說難,居士也說難。好!這就應驗古德的一句話:二楞經中最難解。二楞:1.《楞嚴經》。2.《楞伽經》。這是諸經當中最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