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你的腰圍與腸道細菌有很大關係

2020-12-15 精選匯

怎麼讓自己的腰圍變小,似乎是現代女性們經常思考和努力掙扎的一件事情。有一些人會通過運動,有的人則會通過整形手術來搞定一切。然而,科學家們最近發現,腸道菌群也在確定這個身體區域的測量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聽起來似乎很難讓人感到相信。這一次,V哥就要通過一項研究告訴你,你的腰圍與腸道細菌有很大關係。

011、腸道菌群101

這就是專家們對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的定義。我們每個人都有大約1000萬億的細菌量,幾乎所有都居住在結腸裡。它們從我們出生開始發育,當它們保持平衡時通常是無害的。然而,當它們失去脆弱的平衡時,如果它們經歷一些改變,使它們繁殖或消失,就會引起麻煩。

它們構成了第二種DNA,因為我們每個人攜帶大約40萬億個細菌細胞,而我們的身體僅由30萬億其他類型的細胞組成。

022、它們在人體中的作用

由於腸道細菌非常豐富,它們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貢獻,因為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所有營養。他們的工作並沒有就此結束。它們以多種方式與我們的身體功能聯繫在一起:

它們促進維生素的產生,如維生素B、K複合物和不同的胺基酸。它們捕獲必要的礦物質,如鎂和鐵。它們幫助我們的身體抵禦病毒和其他危險的細菌,「教」腸道細菌識別哪些菌株屬於身體,哪些是侵略者。它們會代謝某些碳水化合物,使其對人類易於消化。此外,他們發酵那些他們不能代謝和協調正確的腸道運輸。

033、它們與人類的長壽有關

細菌的主要工作是保護人類健康。然而,超重對健康有許多負面影響。那麼,它們又是如何幫助我們發展肥胖症的呢?一些研究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但據他們的作者說,現在得出明確的結論還為時過早。

腸道細菌負責從食物中提取能量。根據研究,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因人而異,因為腸道菌群的組成在我們每個人中都有不同的增長。

另一項研究是為了破解人們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之間的聯繫,以及哪些因素影響了細菌的組成。

研究人員對393對雙胞胎的糞便進行比較,以確定是否遺傳因素起作用。他們使用這種類型的樣本是因為糞便中含有暴露腸道微生物群的細胞。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基因只影響腸道傳輸的1/5,而環境原因則是細菌生態系統變化的68%。

這些分析還得出結論,腸道菌群參與了人體的脂肪儲存過程,因此,一種更有效吸收營養的腸道菌群類型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身高增加。

此外,還確定高脂肪飲食可以改變微生物群,使其更容易發展為肥胖。這些細菌對甘油三酯變化也有6%的影響,對膽固醇變化有4%的影響。

然而,儘管體內高水平的脂肪是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但另一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心血管系統行為之間存在更密切的聯繫。

儘管這些只是初步的研究,但進行研究的醫生也發現,高血壓等疾病可能與低多樣性和少量細菌群落有關。他們通過將細菌從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轉移到健康的人身上進行測試,這些人開始顯示出較高的血壓。

腸道菌群也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生長有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一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阻塞動脈,促進斑塊的生長和破裂。最後,改變的微生物群會影響動脈擴張和血流的能力,使病情惡化。

你知道細菌對你的身體有多大的影響嗎?

相關焦點

  • 揭秘自然陽光對微生物群與腸道健康關係的研究
    你會相信,在人體內部,外部生物的細胞數量多達人類細胞數量的10倍嗎?微生物棲息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和外部,特別是居住在腸道、消化道、口腔和鼻子等區域。它們構成了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內部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對於我們的腸道健康和免疫系統構建至關重要。
  • 腸道細菌如何引發肥胖?
    腸道細菌如何引發肥胖?你是不是也跟「小菌」一樣?餓著肚子不吃飯,結果沒幾天反彈,偷偷吃減肥藥喝減肥茶,副作用一堆,堅持運動一個月,還是不見瘦,結果呢,減著減著越減越肥。01 減肥有望——可能因為它你的胖,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在世界範圍內,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已由1982年的8.57億上升到了2013年的21億。增長了超過145%。在1990年美國大多數州裡,僅有不到15%的人口過胖。到2010年,36個州的肥胖率達到甚至超過25%,其中有12個州的肥胖率達到了30%以上。
  • 研究稱促進消化的腸道細菌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症狀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的普通細菌可以減緩甚至逆轉一種與帕金森氏症有關的蛋白質的形成。基於先前將大腦功能與腸道細菌聯繫起來的研究,這項在蛔蟲帕金森氏症模型上進行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益生菌,即所謂的「好細菌」,它可以防止令大腦多巴胺餓死的有毒團塊的形成,多巴胺是一種關鍵的化學物質。這些新發現可能為未來的研究鋪平道路,這些研究將評估益生菌等補充劑如何影響病情。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隱形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那麼腸道菌群和我們的健康有哪些關係?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引發癌症的?我們究竟該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癌症?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查閱了大量文獻,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癌症的那些事兒。
  • 癌症治療有新突破了!腸道細菌或有大作用-癌症,治療,雙歧桿菌,細菌...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和芝加哥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JEM)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生活在腸道內的細菌可以在腫瘤中積聚,提高免疫治療的效果。CD47是一種在許多癌細胞表面表達的蛋白質,抑制這種蛋白質可以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和破壞腫瘤。
  • 科克大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菌株可能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和心理健康的...
    一項強有力的新研究調查了一種特定的腸道細菌菌株的前瞻性抗肥胖作用。從臨床前的動物研究到安慰劑對照的人體試驗,強大的轉化研究表明,一種新型的細菌菌株可能賦予了幾種新陳代謝的益處。新的研究調查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菌株–長雙歧桿菌APC1472的影響。之前的研究表明,這種特殊的細菌菌株似乎有助於調節ghrelin的水平,這是一種已知的調節食慾和脂肪代謝的激素。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但常規微生態學手段,如採用選擇性培養基培養活細菌的方法還是能夠測定菌群變化的。由於24 h 之後培養基中養分已被大量消耗,而發酵終產物不斷累積,長時間培養結果離腸道實際內環境偏差很大GIBSON 和 FULLER 報導用此模型進行研究在48 h內結果還是比較穩定可靠的[2]。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例如現在研究較多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包括糖苷水解酶和碳水化合物酯酶等等,可以幫助我們消化複雜的糖類,讓我們的身體不再需要額外進化出能夠降解飲食中各種多糖所需的複雜酶系統。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都需要腸道微生物來處理,從中「提取」營養物質和能量。每個人對食物中成分的轉化和吸收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大致是由於腸道微生物及相關酶的不同。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之後研究者在兩種不同飲食的最後一周採集受試者的糞便樣品,利用16S-seq分析腸道菌群的組成。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發生重大變化。總體細菌載量沒有差異,但特定物種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雙歧桿菌在生酮飲食條件下降最為明顯。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這些有益細菌並沒有真正站在我們這邊,只是他們很樂意在溫暖和潮溼的腸子中發酵,不斷地吃自助餐。這些細菌被稱為共生細菌,拉丁語是「共享餐桌」。當病原體試圖侵入這一長期建立的夥伴關係時,共生菌會手撕它們。從本質上講,我們的微生物群是免疫的先鋒。為了與人類宿主建立如此重要的關係,共棲者需要教會免疫系統容忍它們。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糞便移植:如果存在微生物組分的差異,糞便微生物組移植可從對照個體或明確的細菌聯合體進行。已報導了一些有前途的臨床研究,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研究。飲食幹預:可實施選擇性飲食、益生元或益生菌等。然而,這主要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研究,現在有必要驗證通過選擇性飲食,益生元或益生菌對人體進行微生物組靶向的效果。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當你在一個人群擁擠的地方,環顧四周,每六個人中也許就有一個人在他們人生的某個階段經歷過抑鬱,每15-20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人至少經歷過一次嚴重的抑鬱發作。現在,抑鬱症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全世界有超過3.5億人正遭受著抑鬱症的折磨,我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9000萬以上,這個數字預計還會上升。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研究人員發現,攝入葡萄糖的小鼠,體內出現大量的粘液降解細菌,它們的存在,可能使大腸黏液層變薄,破壞腸道粘液屏障。 腸道細菌一旦突破上皮屏障後,就會引發腸道炎症。
  • 睡眠血壓和腸道,研究揭秘那些互相糾纏的變化
    文/陳根雖然目前有大量正在進行的研究調查腸道微生物群對一般健康的廣泛系統影響,但其中,依舊有許多關係的因果方向仍不清楚。比如,至今未證明的腸道微生物群/代謝物,血壓和睡眠之間的關係。事實上,高血壓與腸道微生物種群的不平衡有關。另一方面,慢性睡眠中斷也與血壓升高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現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睡眠模式紊亂,血壓升高和腸道微生物群中斷之間的複雜關係。
  • 過氧化氫讓腸道細菌遠離結腸內壁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結腸內壁中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一種已知的消毒化合物--來保護身體免受腸道微生物的侵害。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微生物在結腸中的空間分布方式,同時也為開發一種治療腸道炎症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 研究表明,堅持地中海飲食計劃,可以促進長壽!
    得益於對地中海飲食的大量研究,它連續三年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最佳飲食排行榜上名列榜首。關於這種飲食有很多值得喜愛的地方,但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它最令人興奮的優勢之一:促進腸道健康的潛力。這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遵循這種飲食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腸道健康,從而促進長壽。
  • 腸道中與腸易激症候群症狀相關的特殊細菌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研究人員發現,短螺旋體(一種腸道內的細菌)與腸易滋(IBS)之間存在聯繫,尤其是導致腹瀉的腸易滋(IBS)。儘管這一發現需要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但它有望為許多腸易激症候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 十六年回顧性研究表明,益生菌可緩解抑鬱症
    後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腦會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後來,研究人員發現,益生菌可能是抑鬱症的潛在有效方法。現有研究對過去十六年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證據。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於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從而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發揮對腸道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
  • 細菌對腸道也有益?了解益生菌,關注腸道健康
    腸道健康與腸道中的一種細菌關係密不可分,這類細菌數量減少就容易引起腸道菌落水平失衡,那麼會引發較多的腸道疾病。比較常見的包括腸道炎症,消化不良,營養不良問題。這類對腸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細菌就是益生菌,多補充益生菌,有利於維護腸道穩定與健康。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已有文獻表明[1-2],嬰兒腸道菌群的結構差異較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成年人的腸道菌群結構趨於近似,擬桿菌屬佔腸道菌群的30%,而腸桿菌屬和腸球菌屬的含量少於1%。通過這些研究,人們正逐漸了解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人體的微生物群,其中宿主的遺傳基因對微生物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證明,特定的基因位點對細菌群落的構成有影響[5],而對病毒的影響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