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和平談判始末:戰爭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2020-12-06 涼州七裡的歷史課堂

板門店的協議不同於兩宋或晚清籤下的那些城下之盟,也有異於日寇投降時多少藉助了美蘇的力量,而是更像兩位氣喘籲籲的拳擊手在慘烈搏殺之後發現誰也奈何不了對方,索性心平氣和地在談判桌上「平等」交流了起來。

話說勢均力敵的戰場形勢其實很明顯,白頭鷹維護「霸主」顏面的執念不容小覷,種花家保家衛國的決心更是眾志成城,誰都不會主動撒手。所以不管是「聯合國軍」再發動幾次仁川登陸,亦或是志願軍組織多少次陣地阻擊,三八線已經成了實質意義上的雷池,而在雙方國力遠未到達極限的情況下,戰爭再持續個十年八年也是有可能的,直至一方徹底倒下,另一方半身不遂為止。

當然,迫於蘇聯的虎視眈眈和國內國際的輿論壓力,投鼠忌器的美國佬最終選擇了在史上首次「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沒有認輸呵)上簽字畫押,結束了這場時間、地點和對手均選擇錯誤的戰爭。這是後話,1950年的美國絕對不會這麼認為,悍然轟炸我國丹東地區不說,還大言不慚地宣稱「鴨綠江不是中朝兩國的法定分界線」,試圖再次上演逼迫晚清割地求和的戲碼。

你看看,首先這心態就犯了驕兵必敗的大忌,當頭一棒自然是跑不了,功勳卓著的騎兵一師險些被成建制覆滅,如果說一開始只是措手不及的話,後續的戰事也足以令他們冷靜下來--來者顯然是同一級別的強者。

▲《那兔》劇照:印度對於當年的角色頗為受寵若驚

說來好笑,首先拋出談判橄欖枝的居然是美國--第二次戰役之後讓印度來充當第三方主持「調停」。結果則是被北京識破緩兵之計並順勢發起了第三次戰役,將戰線推進了一百多公裡並再次攻佔漢城。

仗打完之後,中國終於回應了美國的「和談訴求」:一切外國軍隊必須撤退,朝鮮內政必須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美國軍隊必須退出福摩薩(臺島);中國政府必須取得聯合國的席位」,這對於美國來說顯然是沒得談的,當然他們也不想談。

其實志願軍方面從來沒有將聯合國軍趕進太平洋的目標,而是非常切中實際地提出「首先是在戰鬥中大量消滅敵人,才能在有利的條件下促成停戰談判」,能夠各取所需就知足了。

這個目標也不容易,除非是先在戰場上完成痛擊,不然何以讓趾高氣揚的白頭鷹冷靜下來呢?所以一開始便是天崩地裂級別的五次戰役,打得對手主將撤職,總統下臺,「聯合國軍」的每次反撲都在橫城、鐵原、漣川和長津湖等一連串傷心的地名面前戛然而止。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馬立克

血流夠了,自然就沒那麼衝動了,在戰事開啟大半年之後的1951年6月23日,當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時,雙方領導人都不約而同的點了贊,「和談」也迅速提上日程。

既然沒分出勝負,本不該想著佔什麼便宜,但美國人偏偏不這麼認為,他們先是提出在丹麥的一艘傷兵船上進行談判,這看似公允的建議試圖搞得跟我們主動求和一般,於是彭德懷元帥果斷拒絕了「上賊船」的建議並將地點選在了今日朝韓邊境線上的開城。

既然沒有誠意,談判自然也不會順利。朝中方提出了三點建議(停火、恢復三八線為朝韓邊界、外國軍隊儘快撤離),這個無限接近最終結果的方案卻被美韓輕易否決,他們以「謀求海軍空軍優勢的補償」為藉口要志願軍後退數十公裡,企圖不戰而獲取1.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如此一來自然把天聊死了,雙方不歡而散,各自回家備戰。

美國人的底氣自然來自於天下第一的綜合國力,他們眼中志願軍的勝利只是暫時性的,只要戰術得當、穩打穩紮就足以完成反殺,原來,談判不過是「光榮的停戰」,只是為戰略調整拖延時間而已。

可能是幾記耳光還不足以抽醒他們,「聯合國軍」在1951年8-10月發動了兩次大規模攻勢。然而在志願軍逐山逐水的守勢面前,戰線只平均推進兩公裡、區區646平方公裡的半縣之地,反手又被奪回了178平方公裡,卻付出了高達4萬以上的傷亡。

按照這個速度,哪怕美國將一代青壯年全砸進去也到不了鴨綠江,李奇微也不得不承認「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

「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裡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籤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血流夠了,美國佬又乖乖回到了談判桌前。到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勉強達成了臨時協議,看似為和談打好了基礎,然而此後美國人「打時想談,談時想打」的老毛病不時發作,對談判表現得既狂妄又虛弱,出爾反爾,能拖就拖,相當考驗政治智慧。

偉大領袖全程指揮了本次談判,一方面告訴志願軍將士「只管打,不管談,不要鬆勁,一切仍按原計劃進行」,另一方面欽點了外交奇才喬冠華、「龍潭三傑」之一的李克農和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作為談判主將,大到國家原則和議程修改,小到發言稿措辭、場地安全以及禁止車輛掛白旗等,都從國格和政治的角度明確指示或一一提醒。

比如8月23、24日,毛澤東針對美軍飛機轟炸非武裝區和談判場所致電李克農「必須不怕破裂,予以堅決回擊」,進而提出「暫時停開談判會議,以壓敵人氣焰」,志願軍則「加緊準備迎接敵人可能的進攻」,在暫停談判的同時保持「雙方聯絡官的來往」。25日又指示「代表團的任務是談判兼打文仗」,「進行有力地宣傳鬥爭,沉著應變,主動作戰,以觀其變化」。

最終,美國人的鬼蜮伎倆在偉大領袖戰略家、哲學家的高超政治智慧面前原形畢露,不光政治訛詐的企圖落空,還搭上了盟友的離心離德和國內的烽煙四起。

美國佬依舊不死心,此後大戰沒有,小戰不斷,李奇微和繼任者克拉克試圖繼續用「磁性戰術」引誘志願軍深入再尋求決戰機會,可惜彭大元帥偏偏不上當,自第五次戰役後期以來他發現做好防守是消耗美軍有生力量的最佳方式,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就差不多了,硬如美軍也會有成為強弩之末的時候。

1952年10月,秦基偉將軍在上甘嶺斷絕了美國人正面進攻的想法--武器庫裡除了原子彈全部用上了,當再多的彈藥和士兵都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山包時,縱有萬丈雄心又能如何呢?

1953年春季,試圖再次發起登陸戰的美軍發現仁川附近早有無數志願軍嚴陣以待,無奈望洋興嘆,回想起三年來血肉融入荒野的慘痛以及志願軍在後勤能力和火力配置肉眼可見的不斷加強,驕傲的白頭鷹腦海裡閃過了一絲明悟--該收手了。

▲電影《金剛川》講述的就是這最後一戰

美國佬想通了,金日成和李承晚卻還沒有想通,前者自有史達林同志去做工作,後者則必須由志願軍的拳頭來完成講道理。金城一戰,不高興的美軍除了空中支援之外沒有多派一兵一卒,志願軍則憑藉「七修金剛橋」的奇蹟滿足後勤保障,殲敵4.7萬,成功制止了韓國人的意淫。

血戰三年,浴火重生的新中國終於跟世界頭號強國平起平坐地站在了談判桌的兩邊,再無僥倖和訛詐,雙方在板門店心平氣和地接受了各自的實際佔領區域。相比1951年11月27日,志願軍陣地淨向南擴展了332.6平方公裡,美國拖延戰略完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謂「光榮的停戰」更是只剩下了無盡的恥辱。

▲美國代表走出了不自信的步伐

回顧歷時兩年多的談判,以金鼓連天為背景的唇槍舌劍竟然有著絲毫不遜於正面戰場的殘酷和複雜,外交家們有理有據、不卑不亢,戰場上寸土必爭,蹈鋒飲血,將偉大領袖「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正確方陣體現得淋漓盡致,更體現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戰爭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後記:板門店協議的籤訂意味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美國侵略戰爭的時代,而後者卻從來沒有承認過失敗,10年前歐巴馬訪韓還指著朝鮮的貧窮破落和韓國的萬家燈火大言不慚地宣稱美國人獲得了勝利。

▲白頭鷹的強勢一如既往

可惜,他選擇性忽略了最大的贏家。筆者不是聖人,無暇關心其他民族的命運,別的不說,上躥下跳的反動勢力噤若寒蟬、質疑之聲偃旗息鼓、看到民族前途希望的錢學森們選擇回國、蘇聯心甘情願地幫我們建立工業體系、拿回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以及七十年來良好的國際環境都有賴於當年那場立國之戰!

更重要的是,百年積弱之中國硬抗以美國為首「聯合國軍」而居於上風的戰績,給曾經迷失的中華民族的內心注入了一隻沒有有效期的強心劑,今日中國之強盛和自信皆源于于此。我們不會因戰勝幾個跳梁小丑而沾沾自喜,而是以最強健的心態面對任何挑戰,哪怕他們有近百年霸業的積累!

相關焦點

  • 「四史」關鍵詞|美國為何被迫進行板門店談判?
    於是,印度、菲律賓、阿富汗、緬甸、埃及、印尼、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和葉門「亞非十三國」向聯合國提案:韓戰各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一切現存問題」。1950年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了十三國提案。戰場上的失敗加劇了美國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主張激進政策的麥克阿瑟被撤換。
  • 中國抗美援朝的板門店談判軼事
    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開始。1951年夏,中朝部隊經過五次戰役,將戰線穩定在38線附近。美軍估計突破38線,將會有上百萬的傷亡。尤其是,當時美國和西方國家的防禦中心在歐洲。為了儘快結束韓戰,加強歐洲防禦。美國通過國際渠道,放出會談的願望。
  • 韓戰中,美國為何主動提出談判停戰?再打下去就要出大問題
    1950年9月15日,美國正式出兵朝鮮半島,美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起初,美國雄心勃勃,滿以為很快就能將朝鮮半島據為己有。但是,後來的戰爭發展,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
  • 我在談判中做了這些事,可能會助你談判成功
    談判中,並不存在絕對的贏家和輸家。談判的結果,都是雙方互相妥協的結果,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要想在談判中利益最大化,難度不亞於一場戰爭。表面上大家是在爭取利益,其實背後是一種實力的較量。比的是誰的「勢」更大誰大,誰就有話語權。談判開始之前的主要工作,其實就是造勢。
  • 南朝鮮為何沒參加《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
    1951年6月以後韓戰大規模運動戰階段結束,曾經氣焰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開始試圖與中、朝方面接觸談判,韓戰由此進入到邊打邊談的階段。這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儘管開始與中、朝方面接觸談判,但仍試圖在戰場上取得優勢以逼迫中、朝方面在談判桌上讓步。
  • 為何韓國沒有在韓戰停戰協定上簽字?
    1953年3月後,關於韓戰停戰問題,中美朝達成基本共識。就差坐下來談判了。然而就在此時,李承晚跳了出來,狂刷自己那點可有可無的存在感。他派人向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轉達了自己的意思:只要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退出鴨綠江以南地區,他就不籤署任何停戰協議。
  • 鏡頭裡請看:韓戰中的美軍
    韓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場對手是「聯合國軍」16國部隊,70年後,我們用歷史照片,甚至是戰場對手公開的歷史照片來展現韓戰,對這場震驚世界的戰爭作出客觀、公正的結論。,主張交戰雙方談判停火和休戰,把軍隊撤離「三八線」,戰爭雙方均表示同意舉行停戰談判。
  • 中美俄朝韓五國教科書上如何描述韓戰?
    在戰爭處於攻防狀態的同時,停戰會談開始召開,並最終達成了停戰協議(1953.7)。6·25戰爭的結果朝鮮挑起的6·25戰爭是對自由與和平的挑戰,也是同族相殘的悲劇,無數人民在此次戰爭中失去了生命和財產。此次戰爭中,韓國共有多達150萬人的死傷者,並產生了無數戰爭孤兒和離散家屬。
  • 韓戰時期,印度為什麼要批評美國,幫助中國
    幾十年前的韓戰,直接捲入了中國、朝鮮、韓國三個東亞國家。同為亞洲大國的印度並沒有參與朝鮮的軍事行動,但它也沒閒著。 1950年1月26日,現代意義上的印度國家才正式成立。
  • 中日談判時,李鴻章說錯一句話,讓日本人鑽了空子,清朝因此衰亡
    01清朝一次失敗的外交1884年12月4日,日本趁清政府忙於中法戰爭之際,與朝鮮親日勢力開化黨,密謀策動了助朝脫清的「甲申政變」,暗殺了七名朝鮮守舊大臣,並奪下政權,緊急關頭,清廷急令袁世凱率兵2000攻入王宮,解救了朝鮮國王,政變不到一周就宣布失敗。
  • 全球核管家天野之彌辭世:曾參與伊核談判、致力於朝鮮無核化
    來自日本的天野之彌自2009年起擔任IAEA總幹事,是首位擔任這一職務的亞洲人,在任期間曾深度參與伊朗核協議談判,以及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事後處理工作,並致力於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及核電站安全。雖然去年就已傳出身體抱恙,天野之彌去世的消息仍略顯突然。
  • 韓戰:志願軍在山洞寫下遺書,請領導為他們報仇!是誰寫的?
    因為他有深厚的愛,愛國愛家,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並確信這場戰爭會結束,革命會勝利,首長會幫他們報仇的……這場戰爭,有很多故事讓我們感動,有很多人需要我們銘記。像李江海這樣的人有無數個,正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之前,我們大多數人只在教科書裡知道了上甘嶺戰役,其實,除上甘嶺戰役外,還有長津湖戰役,鐵原阻擊戰等都是最艱苦最慘烈的。
  • 如何正確使用談判心理學?
    2020年初,當伊朗和美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時,川普發了推文:「伊朗從未贏得戰爭,但從未失去談判!」 真的嗎?是否有可能贏得每次談判?在今天的帖子中,我將探討談判的心理。什麼是談判?談判是什麼意思?談判是指為了獲得在重要問題上達成協議的目標而在反對(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偏好和利益的各方之間進行的討論。因此,談判是一個涉及互動交流的「聯合決策過程」談判就是選擇溝通的途徑(不是暴力或戰爭),以達成協議並獲得您想要的東西。
  • 韓戰時,美國揚言要用原子彈,為何最後沒用?我國啥態度?
    02 西歐戰略和國際輿論韓戰時,麥克阿瑟被我軍打得灰頭土臉時,他曾一再放言要擴大戰爭,動用核武器。1950年12月,美國將未裝配好的原子彈運到了停泊在朝鮮半島附近的航空母艦上,並進行核模擬襲擊,預備伺機對志願軍進行攻擊。
  • 醫保談判的背後是人民至上
    「底價是不能改的,請拿出最大誠意為老百姓讓利」「為了患者一分一釐都會爭取」……一段時間以來,醫保談判的砍價場面,在網上贏得一片叫好聲。對於醫保談判來說,過去的2020年是有史以來入圍談判藥品數量最多、惠及治療領域最廣泛的一年。現場談判是確定醫保支付價格的「臨門一腳」,尤其是面對那些價格高昂、科技含量高的國際知名藥品時,一分一釐也需「錙銖必較」。
  • 談判中創造共同價值的方法
    前面兩講我們說了價格談判和條件談判,這一講,我們進入價值談判,顧名思義,就是在談判中創造出新的價值。有的時候,對方開出的最低價格,也夠不到你的最高預算;或者,對方堅持的條件你實在沒法接受。這種時候談判看起來就要談不下去了,但價值談判的機會往往在這個時候出現。
  • 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戰:和平談判的背後,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在15世紀70年代,伊比利亞半島被5個不同的王國統治,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國王亨利四世病死,這種多國家統治半島的平衡被打破,從而爆發了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場開啟了世界近代史的戰爭。
  • 朝鮮的歷史書是怎樣解釋人類起源和韓戰的?你大概想不到
    以上都是關於朝鮮歷史書對朝鮮古代史的描寫,當然,還有很多的近代史,今天就不一一列舉了,就說一下關於韓戰的記載吧。朝鮮歷史教科書中關於韓戰的記載主要分為三個大部分進行描寫,第一部分寫的是南朝鮮侵略北朝鮮的戰爭準備,在這一部分,主要描寫了南朝鮮政治生活的法西斯化、武裝挑釁以及對革命力量的鎮壓,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具體侵略戰爭是由美軍和李承晚以進攻朝鮮為序幕展開的,美帝為了進攻北方進行了嚴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武裝準備,在1950的6月25日開始對北方的侵略的。
  • 韓戰爆發時,朝鮮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打得韓國落花流水?
    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亞洲東部的朝鮮半島幾乎成為一個火藥桶,朝鮮內部各方勢力的紛爭,站在兩國背後的世界兩極美國和蘇聯的角逐,包括與朝鮮半島利益相關的新中國、以及與朝鮮近在咫尺的日本,甚至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國民黨集團,都時刻關注著小小的朝鮮半島。韓戰爆發僅三天之後,韓國的首都漢城就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