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後,關於韓戰停戰問題,中美朝達成基本共識。就差坐下來談判了。
然而就在此時,李承晚跳了出來,狂刷自己那點可有可無的存在感。
他派人向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轉達了自己的意思:只要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退出鴨綠江以南地區,他就不籤署任何停戰協議。如果美國單方面籤字,他就命令韓軍退出聯合國軍,單獨與志願軍和朝軍作戰。
言外之意。他不想談判,想繼續打下去。
不籤署任何協議,志願軍憑什麼撤走?
這不是可笑嘛!李承晚的狂妄,可見一斑。
那麼,為什麼李承晚當時那麼有「骨氣」呢?
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他極度反共,打骨子裡就想把共產主義從朝鮮半島上抹除。
二是經過兩年多的戰爭鍛鍊以及美軍的訓練和整頓,韓國軍隊素質大為提高。韓軍的基層戰力在擁有美國空軍炮兵的支援時,足以在前線與志願軍對抗。(兵力相等情況下)
例如1952年的白馬山戰役,韓軍一個師在美國空軍的支援下,就抗住了我第38軍四個團的攻擊。(韓戰期間,韓軍對志願軍唯一的獲勝戰例)
總之。李承晚覺得自己也行了,不是當初那個廢材了。現在也提得動刀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要跟志願軍掰腕子了。
對於李承晚的態度,艾森豪很厭煩。
兩年前,他或許還持支持李承晚繼續打。但此時此刻,他已經不想繼續打下去了。
因為一方面,自1951年6月,韓戰陷入相持階段後,美軍想要消滅志願軍,變得越來越不可能。李承晚要求志願軍主動退出朝鮮,明顯是在痴人說夢話。
再一方面。1952年的總統大選,艾森豪對選民做出過承諾,一定要結束戰爭。他現在新官上任才仨月,如果不守承諾。自己必然就淪為民主黨的笑柄了。
不過,李承晚畢竟是盟友,艾森豪也不能不賣他面子。權衡利弊後,他最終還是支持了李承晚。在1953年4月的談判上,授意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哈裡森拒絕了中朝提出的談判條件。
對此,中央經慎重研究後,做出決定:消滅敵人,配合談判,吸取經驗,改善陣地。
李承晚不是覺得自己行嗎?那就試試,看看他到底行不行。
前線志司領會指示,隨即便發動了1953年的夏季戰役。
戰役初期,志願軍三個兵團猛攻美軍陣地。
到了戰役中期,志願軍調整策略,將打擊美軍為主,改為打擊韓國國軍為主。
韓軍被打得猝不及防,約4.5萬人被殲,陣地也被志願軍撕開了一個寬12公裡,縱深達6公裡的大口子。
見到此情此景,艾森豪厭倦了。他指示前線負責人尋機談判,見好就收。另外還致信李承晚,提醒他不要做武力統一朝鮮的白日夢。敦促他立即接受停戰協議。
但李承晚收到信後,還是不聽。
並且在中朝與美軍談判期間,他還故意製造事端,扣留了美軍已經答應釋放的2.7萬名朝鮮人民軍戰俘。
為徹底消滅李承晚的囂張氣焰,中央致電志願軍司令部:停戰籤字可以先推遲,至於推遲到何時,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先殲滅李承晚偽軍萬餘人再說!
1953年6月,志司將中央精神傳達給前線各部指戰員,並告知朝鮮人民軍前指和中朝談判代表團:李承晚破壞遣返戰俘協議,這一無理行動,勢將拖延停戰協定的籤字,在世界輿論上已造成極大的震動;為給敵以更大壓力,配合板門店談判,中央決在軍事上繼續予李偽軍以狠狠地打擊。對美軍及外國幫兇軍,我們不主動攻擊,但對任何向我進犯之敵,志願軍均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1953年7月13日21時,戰役正式打響。這便是韓戰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我軍東集團第20兵團的3個突擊集團和第9兵團24軍,同時在東起北漢江西岸,西至陽地村的25公裡正面防線上,對韓軍發起攻擊。
韓軍對此,其實早有準備,但由於志願軍的炮火過於兇猛。第一波攻擊,志願軍就將兩千噸炮彈傾瀉到了韓軍陣地上。韓軍被打得根本招架不住。僅第一天,就被志願軍殲滅了近1.4萬人。
韓軍陣地大潰敗後,美國和李承晚集團之間的矛盾爆增。美軍大罵李承晚集團無能,沒本事還豬鼻子插大蔥。李承晚則是大罵美軍故意見死不救。雙方關係一度緊張。
不過罵歸罵,緊張歸緊張。美軍還真不敢坐視韓軍敗亡。畢竟韓軍潰敗了,自己也要跟著一起遭殃。
所以,在戰役打響的第五天,美軍調集七個師展開反撲(四個是韓軍師)。並揚言:要發動最大的反攻,奪回失地!
但是,美韓聯軍的反攻,卻撞上了我軍的銅牆鐵壁。美韓聯軍不僅沒有收復失地,反而在此前基礎上,又損失了幾萬餘人。
尤其是韓軍的4個師,全部被打殘。
此一役後,美方立即發表聲明,保證將確保停戰。並第一時間向韓國施壓。隨後,韓國政府也被迫發表聲明,表示願意接受談判。
但此時,中朝代表均不信任美方的承諾。
談判前,中方代表便質問美方代表:你們究竟能不能控制南朝鮮政府?如果不能,談判就沒有必要進行下去。
一開始,美方代表還想含糊其辭。
但中方代表態度堅定,質問道:我問的是南朝鮮政府到底受不受你們所謂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的節制?你只用回答「是」或「不是」。
美方代表見無法再含糊其辭,便只好硬著頭皮答道:yes,韓軍屬於聯合國軍司令部。
中方代表隨即繼續質問:既然你說南朝鮮政府和軍隊歸你們節制,那為什麼前番南朝鮮軍挑事,你們卻約束不住呢?對於將來可能達成的停戰協定的實施,你方能保證南朝鮮政府和軍隊不進行阻撓和破壞了嗎?如果它進行阻撓和破壞,你們又該怎麼辦?
在這種連番質問下,急於求成的美方代表最後只能肯定的回答道:聯合國軍將遵守停戰協定條款,若大韓民國進行任何破壞停戰的侵略行為,聯合國軍均不會予以任何支持。
意思說的很清楚——儘管籤字。李承晚那邊有意見,我們去說服。如果他不聽,又再去招惹你們。你們儘管抽死他,我們不出手。
見到美方讓步,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中方代表這才緩和了態度,展開正式談判。
幾天後,《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字。
籤字的當天,協定生效。籤字雙方在現場沒有寒暄、沒有握手、沒有講話,甚至都沒有看對方一眼。
對於這個停戰協定,李承晚很不待見。沒有派代表出席。但他不能阻止美方代表籤字。
並且,他也不敢真正在協議生效後,在沒有美軍的情況下,單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
所以,儘管停戰協議上,沒他的名字,韓國還是在協議籤署後,如約履行了停戰協定。
1954年,李承晚指示韓國外交部長官卞榮泰對外宣稱韓國「不再認為有義務遵守《朝鮮停戰協定》」的言論。
但隨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李承晚不得不把自己口吐的狂言又吞了回去。
時至今日,朝鮮半島仍然只是停戰,而非永久的終戰。雖然2018年9月18日,朝韓雙方曾共同籤訂《平壤共同宣言》,事實上宣布了朝韓之間的戰爭狀態結束。
但由於美國國務卿彭佩奧狂悖無禮,朝鮮拒絕與美國籤訂和議。因此,實際上朝鮮半島在法理層面,仍處於戰爭狀態。
之前的問題,出在李承晚身上。
現在的問題,歸咎於北美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