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韓國沒有在韓戰停戰協定上簽字?

2020-12-26 Mer86

1953年3月後,關於韓戰停戰問題,中美朝達成基本共識。就差坐下來談判了。

然而就在此時,李承晚跳了出來,狂刷自己那點可有可無的存在感。

他派人向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轉達了自己的意思:只要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退出鴨綠江以南地區,他就不籤署任何停戰協議。如果美國單方面籤字,他就命令韓軍退出聯合國軍,單獨與志願軍和朝軍作戰。

言外之意。他不想談判,想繼續打下去。

不籤署任何協議,志願軍憑什麼撤走?

這不是可笑嘛!李承晚的狂妄,可見一斑。

那麼,為什麼李承晚當時那麼有「骨氣」呢?

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他極度反共,打骨子裡就想把共產主義從朝鮮半島上抹除。

二是經過兩年多的戰爭鍛鍊以及美軍的訓練和整頓,韓國軍隊素質大為提高。韓軍的基層戰力在擁有美國空軍炮兵的支援時,足以在前線與志願軍對抗。(兵力相等情況下)

例如1952年的白馬山戰役,韓軍一個師在美國空軍的支援下,就抗住了我第38軍四個團的攻擊。(韓戰期間,韓軍對志願軍唯一的獲勝戰例)

總之。李承晚覺得自己也行了,不是當初那個廢材了。現在也提得動刀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要跟志願軍掰腕子了。

對於李承晚的態度,艾森豪很厭煩。

兩年前,他或許還持支持李承晚繼續打。但此時此刻,他已經不想繼續打下去了。

因為一方面,自1951年6月,韓戰陷入相持階段後,美軍想要消滅志願軍,變得越來越不可能。李承晚要求志願軍主動退出朝鮮,明顯是在痴人說夢話。

再一方面。1952年的總統大選,艾森豪對選民做出過承諾,一定要結束戰爭。他現在新官上任才仨月,如果不守承諾。自己必然就淪為民主黨的笑柄了。

不過,李承晚畢竟是盟友,艾森豪也不能不賣他面子。權衡利弊後,他最終還是支持了李承晚。在1953年4月的談判上,授意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哈裡森拒絕了中朝提出的談判條件。

對此,中央經慎重研究後,做出決定:消滅敵人,配合談判,吸取經驗,改善陣地。

李承晚不是覺得自己行嗎?那就試試,看看他到底行不行。

前線志司領會指示,隨即便發動了1953年的夏季戰役。

戰役初期,志願軍三個兵團猛攻美軍陣地。

到了戰役中期,志願軍調整策略,將打擊美軍為主,改為打擊韓國國軍為主。

韓軍被打得猝不及防,約4.5萬人被殲,陣地也被志願軍撕開了一個寬12公裡,縱深達6公裡的大口子。

見到此情此景,艾森豪厭倦了。他指示前線負責人尋機談判,見好就收。另外還致信李承晚,提醒他不要做武力統一朝鮮的白日夢。敦促他立即接受停戰協議。

但李承晚收到信後,還是不聽。

並且在中朝與美軍談判期間,他還故意製造事端,扣留了美軍已經答應釋放的2.7萬名朝鮮人民軍戰俘。

為徹底消滅李承晚的囂張氣焰,中央致電志願軍司令部:停戰籤字可以先推遲,至於推遲到何時,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先殲滅李承晚偽軍萬餘人再說!

1953年6月,志司將中央精神傳達給前線各部指戰員,並告知朝鮮人民軍前指和中朝談判代表團:李承晚破壞遣返戰俘協議,這一無理行動,勢將拖延停戰協定的籤字,在世界輿論上已造成極大的震動;為給敵以更大壓力,配合板門店談判,中央決在軍事上繼續予李偽軍以狠狠地打擊。對美軍及外國幫兇軍,我們不主動攻擊,但對任何向我進犯之敵,志願軍均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1953年7月13日21時,戰役正式打響。這便是韓戰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我軍東集團第20兵團的3個突擊集團和第9兵團24軍,同時在東起北漢江西岸,西至陽地村的25公裡正面防線上,對韓軍發起攻擊。

韓軍對此,其實早有準備,但由於志願軍的炮火過於兇猛。第一波攻擊,志願軍就將兩千噸炮彈傾瀉到了韓軍陣地上。韓軍被打得根本招架不住。僅第一天,就被志願軍殲滅了近1.4萬人。

韓軍陣地大潰敗後,美國和李承晚集團之間的矛盾爆增。美軍大罵李承晚集團無能,沒本事還豬鼻子插大蔥。李承晚則是大罵美軍故意見死不救。雙方關係一度緊張。

不過罵歸罵,緊張歸緊張。美軍還真不敢坐視韓軍敗亡。畢竟韓軍潰敗了,自己也要跟著一起遭殃。

所以,在戰役打響的第五天,美軍調集七個師展開反撲(四個是韓軍師)。並揚言:要發動最大的反攻,奪回失地!

但是,美韓聯軍的反攻,卻撞上了我軍的銅牆鐵壁。美韓聯軍不僅沒有收復失地,反而在此前基礎上,又損失了幾萬餘人。

尤其是韓軍的4個師,全部被打殘。

此一役後,美方立即發表聲明,保證將確保停戰。並第一時間向韓國施壓。隨後,韓國政府也被迫發表聲明,表示願意接受談判。

但此時,中朝代表均不信任美方的承諾。

談判前,中方代表便質問美方代表:你們究竟能不能控制南朝鮮政府?如果不能,談判就沒有必要進行下去。

一開始,美方代表還想含糊其辭。

但中方代表態度堅定,質問道:我問的是南朝鮮政府到底受不受你們所謂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的節制?你只用回答「是」或「不是」。

美方代表見無法再含糊其辭,便只好硬著頭皮答道:yes,韓軍屬於聯合國軍司令部。

中方代表隨即繼續質問:既然你說南朝鮮政府和軍隊歸你們節制,那為什麼前番南朝鮮軍挑事,你們卻約束不住呢?對於將來可能達成的停戰協定的實施,你方能保證南朝鮮政府和軍隊不進行阻撓和破壞了嗎?如果它進行阻撓和破壞,你們又該怎麼辦?

在這種連番質問下,急於求成的美方代表最後只能肯定的回答道:聯合國軍將遵守停戰協定條款,若大韓民國進行任何破壞停戰的侵略行為,聯合國軍均不會予以任何支持。

意思說的很清楚——儘管籤字。李承晚那邊有意見,我們去說服。如果他不聽,又再去招惹你們。你們儘管抽死他,我們不出手。

見到美方讓步,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中方代表這才緩和了態度,展開正式談判。

幾天後,《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字。

籤字的當天,協定生效。籤字雙方在現場沒有寒暄、沒有握手、沒有講話,甚至都沒有看對方一眼。

對於這個停戰協定,李承晚很不待見。沒有派代表出席。但他不能阻止美方代表籤字。

並且,他也不敢真正在協議生效後,在沒有美軍的情況下,單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

所以,儘管停戰協議上,沒他的名字,韓國還是在協議籤署後,如約履行了停戰協定。

1954年,李承晚指示韓國外交部長官卞榮泰對外宣稱韓國「不再認為有義務遵守《朝鮮停戰協定》」的言論。

但隨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李承晚不得不把自己口吐的狂言又吞了回去。

時至今日,朝鮮半島仍然只是停戰,而非永久的終戰。雖然2018年9月18日,朝韓雙方曾共同籤訂《平壤共同宣言》,事實上宣布了朝韓之間的戰爭狀態結束。

但由於美國國務卿彭佩奧狂悖無禮,朝鮮拒絕與美國籤訂和議。因此,實際上朝鮮半島在法理層面,仍處於戰爭狀態。

之前的問題,出在李承晚身上。

現在的問題,歸咎於北美懂王。

相關焦點

  • 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 南朝鮮為何沒參加《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
    美國介入韓戰時曾對中國參戰的可能性進行過評估,然而當時美國國內的主流觀點傾向於認為中國不會介入,退一步講即使中國介入也不可能改變戰局,然而當美軍在朝鮮戰場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交上手之後就開始在戰略上對中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韓戰消耗了美國大量精力,從而使其與蘇聯在歐洲等地的戰略博弈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國內要求停戰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 韓戰到底是誰引起的?為什麼韓國執意不肯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韓戰發生之前,引起這場戰爭主要者還是日本,在1910年以後,朝鮮就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在中國抗日期間,很多穿著日本衣服的人,很多都是朝鮮人,基本上屬於朝鮮奸細的人,但是也有很多抗日的朝鮮人跑到中國境內進行繼續抗日,但是也很多人也參加了日本的軍隊,這些人在侵略中國的時候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
  • 板門店停戰協定後,為什麼志願軍又過了五年,才從半島回國呢?
    新中國建立的第二年,韓戰爆發了。起初,朝鮮如入無人之境,打得韓國潰不成軍,沒多久朝鮮就佔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危急關頭,美國出手了,組建了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了。在朝鮮的請求下,中國組建了志願軍,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一共進行了兩年零九個月,期間,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可是,停戰協定之後,志願軍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又待了五年,這是為什麼呢?
  • 在韓國尋覓韓戰的遺蹟
    唯有首爾韓國戰爭紀念館外停放的那架猶如巨獸般的B52轟炸機還在提醒著人們,戰爭並沒有真正遠去。當時雙方籤署的只是《停戰協定》,和平協定至今不見蹤影。這裡距離朝韓軍事分界線不過40多公裡,任何一顆炮彈都可以輕易地落到這裡。韓國戰爭紀念館入口處,一群韓國士兵正在排隊等候進館參觀。
  • 韓戰結束,彭老總籤署停戰協定時很是感嘆:有些可惜了!
    彭德懷在朝鮮半島籤署停戰協議時,想必也是這種心情。當時我軍剛取得了金城大捷,殲敵近8萬人,而彭總在籤完字後則感慨道:"沒能通過這場勝利對敵人造成更大的打擊,這實在有些可惜。其實也能看出來美國還是有頭腦的,不然就要被我們趕到海裡餵魚去了"對於停戰協議的籤訂,美國其實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在把麥克阿瑟撤職時就已經考慮過和中朝方籤署停戰。
  • 韓戰中,美國為何主動提出談判停戰?再打下去就要出大問題
    1950年9月15日,美國正式出兵朝鮮半島,美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起初,美國雄心勃勃,滿以為很快就能將朝鮮半島據為己有。但是,後來的戰爭發展,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
  • 鏡頭裡請看:韓戰中的美軍
    韓戰交戰雙方最後將陣線穩固在「三八線」上,迫使「聯合國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在《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上簽字,確定「三八線」為臨時軍事分解線。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而告結束。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後來在回憶錄中說: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板門店談判會場,彭德懷總司令隆重出席步入會場。 中朝代表進入會場
  • 韓國和朝鮮是什麼關係?曾經是一個國家?
    新羅之後,朝鮮半島內部戰爭,出現了高麗王朝,隨後被推翻又有朝鮮王朝。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等到1910年時朝鮮半島已經完全被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雖然說朝鮮當時也有很多的愛國人士,但無奈日本實在是太強大了,他們根本就無能為力。但好在1945年日本宣布戰敗,朝鮮人才得以從黑暗中走出來。而這時候蘇聯面對很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麼接受朝鮮半島上日軍的投降呢?
  • 中美俄朝韓五國教科書上如何描述韓戰?
    但當時韓國由於各地發生騷亂和罷工等,社會還沒有完全恢復穩定,而且政黨和社會團體也是各為其事,政界同樣一片混亂。朝鮮的南侵朝鮮一方面加快為南侵做準備,另一方面在表面上希望與韓國和平相處,以掩藏其南侵的意圖。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鮮越過三八線,開始南侵。韓國軍隊不顧武器落後,為決心守護自由,勇敢地與朝鮮共產軍進行了戰鬥。
  • 韓用舊花圈做雕塑 紀念韓戰停戰60周年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5月30日報導,為紀念韓戰停戰60周年,韓國將首次在大田國立顯忠院設置象徵朝韓的雕塑,並將在全國範圍內舉行多種紀念活動。據報導,該雕塑為象徵朝韓兩國的兩隻手,位於其下是朝鮮半島的地圖。目前,雕塑正在製作中,預計將於7月27日停戰紀念日前安放在顯忠院顯忠廣場內。該雕塑使用顯忠院6.4萬餘墓地的舊花圈製作,長5米,寬3米,高2-3米。
  • 韓戰中美軍的「六個沒想到」_騰訊新聞
    面對強勢的美軍,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中國政府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志願軍以非凡的勇氣和戰略戰術打贏了戰場戰爭。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先後發起5次戰役,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此後又發起了多次進攻戰役,沉重打擊侵略者,迫使聯合國軍不得不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 韓戰誰贏了?為何一槍未發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曾說過這樣一番話:「我是美國歷史上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場戰爭指的便是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歷時三年多、參戰人數超過300萬的韓戰。那麼誰才是這次戰爭的最終贏家呢?
  • 停戰協議籤訂在即,李承晚仍叫囂攻到鴨綠江,毛主席:打疼他!
    南朝鮮為何沒有籤訂韓戰停戰協議,完全是因為一個人從中作梗,以至於連老美都差點將他拿下,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南朝鮮政權的總統,李承晚。這位當時已經垂垂老矣的李大總統不打算再做任何進一步的妥協了,不管當時的美國是多麼急於擺脫這場戰爭。有解密後的檔案披露,1951年末至1952年初,當時美國駐韓國大使約翰·穆喬注意到,李承晚「對每一個最終可能要出現停戰的跡象都感到氣惱」。而且這種反停戰情緒已經蔓延到了李承晚政府裡一些重要成員之中。
  • 本是同一個民族的朝鮮和韓國為何分裂至今
    半島南北分裂後雙方不斷發生各種衝突,而一系列的小規模衝突最終釀成了1950年爆發的韓戰。1953年7月27日上午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為另一方於在板門店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 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為何會戰鬥力極強,殲敵60000多人
    然而,當我們系統的研究韓戰的歷史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對韓軍是一邊倒的進攻優勢。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10萬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南下,向韓軍邊防部隊展開進攻。僅用三天時間,朝軍就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
  • 韓戰結束後,所有參戰國:我們是勝利者!紛紛扭頭,你也是?
    前言對於韓戰的認識,作為中國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彭德懷元帥領導的抗美援朝戰役,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役,是中國的立國之戰。殊不知這也是韓戰的一部分,韓戰原本是南北內戰,卻因為之後的各國的加入,開始變得複雜。
  • 易金榮:停戰後,我在朝鮮修烈士陵園
    易金榮回憶說,解放之初,這裡交通閉塞,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桃花山鎮。易金榮第一次離開家鄉,就來到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那天,易金榮和戰友們領完棉衣、手套,就踏上北上的列車。火車從武漢一路開到鴨綠江邊的鳳凰城,也就是今天的遼寧丹東鳳城市。和大多數志願軍一樣,易金榮是夜晚渡過的鴨綠江。美軍的飛機在頭頂盤旋。
  • 18萬志願軍烈士為何長眠於朝鮮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有18萬餘志願軍烈士長眠於朝鮮。這些烈士為何安葬在朝鮮?對犧牲在南朝鮮的志願軍和人民軍烈士,是根據《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與美方進行交接的。這些烈士遺體,最後就安葬在開城。對於各部隊的建陵情況,志願軍第67軍文化教員、作訓參謀曹家麟比較熟悉,他講述了這段歷史。原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培訓交流部主任曹家麟,1950年10月入伍,是原志願軍第67軍文化教員、作訓參謀。
  • 李承晚不滿美停戰談判,韓軍精銳單幹讓志願軍千門火炮揍沒了脾氣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中朝(蘇)聯軍經過長達3年的戰爭,雙方損失大量的人員和物資終於將戰線維持到38°一線,美軍已經明確認識到了中朝聯軍的實力和決心。美軍如果長期深陷亞洲戰場將會對美國一直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戰略,同時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